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 >

第2章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好生意。’”
  众人都笑起来。刘少奇说:“这位蒋大总统还是很坦率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久官必富,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 官场的沉疴。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要从我们队伍中坚决彻底根除这种陋习。”
  说到蒋介石,毛泽东对这个老“冤家”有许多话可以说。蒋 介石比毛泽东大六岁。他们都出生在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青少 年时代都曾受过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教育,成人之后都想励精图 治,担当救国重任,先后投身于民主革命的激流。但却选择了两 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以中国传统思想为指导,以振武精神为 手段,欲“光我神州完我责”;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要改造旧中国。“粪土当地万户侯”。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见面,可以追搠到1924年1月20 日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毛泽东是作 为湖南代表参加会议的,蒋介石只是列席会议。俾们虽然都已略 知对方,但这次只是碰面而已,国共两党的大旗,分别由孙中山 和李大钊高擎着。这次会议是名副其实国共合作的大会,毛泽东 还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在中共中央是执行委员。当 时的蒋介石还一文不名,他的嵋起是在几个月后担任黄埔军校校 长才开始的。又过了一年多,两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毛泽东被 湖南军阀赵恒惕围追得到处躲藏,无论在共产党内或是国民党 内,毛泽东只能做做秘书工作,共产党内的陈独秀的家长作风, 使毛泽东心境很不好,而在国民党内又受到中央执委叶楚伧的排 挤,真是里外不是人。这一段时间,毛泽东渐渐失意,而蒋介石 渐渐成了掌握兵权的新贵……以后,这两党的两个代表人物水火 难容,成了冤家对头,直到抗战胜利,才在重庆再度会面……
  在1947年10月写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毛泽东 谈到过蒋介石:“早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蒋介石就忘恩负 义地背叛了国共两党的革命联盟,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的三民主 义和三大政策,从此建立独裁统治,投降帝国主义,打了十年内 战,造成日寇侵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安事变时期, 中国共产党以德报怨,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希望蒋介石悔过自新,共同抗日。但是蒋介石又一次忘恩负 义,对于日寇则消极应战,对于人民则积极镇压,对于共产党则 极端仇视。前年(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又一次宽恕蒋 介石,要求蒋介石停止已经发动的内战,实行民主政治,团结各 党派和平建国。但是毫无信义的蒋介石,在签订停战协定、通过 政协决议、宣布四项诺言以后,随即将其全部推翻。人民方面; 虽则再三忍让求全,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援助之下,决心不 顾国家民族的死活,向人民作空前的全面的进攻……总而言之, 蒋介石的二十年的统治,就是卖国独裁反人民的统治。”
  现在,毛泽东对蒋介石的态度是“严惩”:“庆父不死,鲁难 未已。战犯不降,国无宁日。”“逮捕一切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 不管他们逃至何处,均须缉拿归案,依法惩办。特别注意缉拿匪 首蒋介石。”
  中共领袖们真的希望能听到南方传来蒋介石被活捉的消息。
  那样的话,历史不知又将写就怎样奇妙的一页。
  毛泽东说着站了起来,松动一下腰腿,说:“我们对李宗仁、 白崇禧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可现在看来他们还是要跟我们的蒋委员长一条道跑到黑,真是没有办法哟!”
  “就是嘛。”朱德插话说,“李宗仁、白崇禧他们桂系舍不得 那点本钱,还幻想与如来佛斗斗法哩。”
  毛泽东笑了: “那就跟他们斗一斗,看看谁厉害。李宗仁刚 刚当上了代总统,舍不得那个宝座。对不起,你们把中国搞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当然要把位子让出来,由我们共产党人来治 理天下。”
  毛泽东又联想到蒋介石:“蒋介石这个人,我们是非常了解 的,他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李宗仁、白崇禧非要陪老蒋上断头 台,我们也只好成人之美啦。原来,我们在战争初期估计,与蒋 介石要打60个月。60个月者,五年也。前30个月是我们‘上坡’‘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我们占优势;后30个月叫做 ‘传檄而定’,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 声敌人就投降了。现在根据形势的发展,我们原来的估计是保守 了。我看再有一年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从根本上打 倒了。当然,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可以轻松了,还有许多仗要打, 还有许多事要做。”
  “主席分析得对。”周恩来接着说,“国民党崩潰速度之快; 不但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而且也出乎美国人、英国人、其他党派 人士,特别是蒋介石本人的预料之外。同时,我们的一些领导同 志也未做好这方面思想准备。因此,根据主席的指示要特别告诫 各级指战员,虽然我们已兵临南京城下,但尚未实现我们的解放 全中国的目标,千万不要麻痹大意,大意是要失荆州的。”
  刘少奇说:“现在有人担心,我们渡江美国会干涉,如果美 国出兵,就要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劝我们不要打过江去,以长 江为界,搞个南北朝。”
  周恩来对此有更多的了解:“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看,由于 国民党的失败,美国感到无可奈何。1月26日,正式宣布停止 训练国民党军队,并召回巴大维将军,次日宣布撤回美国军事顾 问团。从这种迹象看,美国已经开始从中国‘脱身’。但是,《1948年援华法》应于1949年4月到期,艾奇逊却向美国国会提 出延长这项拨款的使用期限,并由国会通过。另外,当我军向长 江沿岸集结时,美国又开始运军火,许多原来暂停的船只奉命继 续运行。这种事实反映出美国当局决策的矛盾和混乱。蒋介石为 了挽救他的失败,竭力想把内战国际化,把美国拖下水。综合起 来看,不能绝对排除美国干涉的可能性,怛是,美国要干涉也很困难。”
  任弼时补充说:“美军在青岛的驻军便是个晴雨表,我们解 放济南后,美军不但仍赖在那里不走,甚至还加强力量。但是在行动上还是很谨慎的,始终避免与我军发生正面冲突。”
  毛泽东赞同:“基本的估计,美国不敢直接进行干涉,不是 没这个心,而是没有这个胆。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战斗过程中必 须做好应付万一的准备,有备无患嘛。”
  周恩来考虑问题的另一面:“四野南下,西北、华北军区三 个兵团随后也要向大西北进军。这样,华北空虚。我料想敌人会 情不自禁地利用这个机会,袭击天津、塘沽、秦皇岛、唐山一 线,威胁北平的安全,这个情况不可不虑。”
  毛泽东点头:“是嘛,我们在缉拿蒋介石,蒋介石会狗急跳 墙,来抄我们的老窝。不过,北平不是延安昽,蒋介石自身难 保,不会有太大的力量光顾我们,我看留一个兵团看家足够了。 华北军区三个兵团打过太原、大同一线后,可抽出一个兵团驻扎 在京津唐地区。”
  虽是有备无患,毕竟大势所趋,中共领袖们谈论什么话题都 显得轻松。毛泽东关照着打仗以外的事情:“林老(林伯渠)已 经把在东北的民主人士接到了北平。这些人是长期与我们合作的 爱国民主人士。这些人同我们站在一起,蒋介石在政治上就彻底 孤立了。争夺天下,只有军事的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蒋介石不懂 得这点,他不懂得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以为枪杆子是万能的。枪 多就可以左右一切,他犯了一个愚蠢的大错误。”
  毛泽东最后说道:“我们要与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将来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时,要吸收这部分人参加,要使他们有职有权。”
  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会客室才空了出来。工作人员往地上 洒着水,轻轻清扫着烟头和纸屑。卫士们听见从毛泽东的卧室里 传出高一阵低一阵的湖南腔的京剧声,都会心地笑了。
  ●2。蒋介石和毛泽东都不相信李宗仁的打算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宣布下野的当天晚上,被浙江 省主席陈仪请到了杭州西子湖畔的“楼外楼”,算是为蒋介石洗 尘。可是蒋介石面对着一桌子丰盛的晚宴,特别是他平素喜爱的西湖醋鱼,也举不动筷子。
  望着穿着一身华达呢玄色长袍、脸色清癯的蒋介石,陈仪劝道:“先生别太伤心,要拿得起放得下……”
  谁知这一劝反而让蒋介石火冒三丈,干脆离座,走近窗户, 眺望起微澜的西湖。几只寒鸦掠湖而过,留下几声凄凉的叫唤, 更勾起蒋介石满腹愁思。他又无奈地坐回座位。陈诚出面劝道:“请主席趁热多用一点吧!”
  蒋介石不好再扫大家的兴,指指餐桌,说:“大家吃,大家吃。”随后搛了一小块鱼,放进嘴里,可很快又放下筷子。
  大家都低着头,不动筷子。
  陈诚再次打破沉默,苦笑了一下:“主席的胃口既然不好, 还是请早些回去休息吧。”
  第二天蒋介石便飞回老家浙江奉化县溪口镇。 住在江南小镇上的蒋介石,虽然下野,仍以国民党总裁的身 份,操纵着政局。但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孙科、张治中等 一批要人,纷纷要蒋出国。蒋介石惯用“出国”对付政敌,现在 轮到别人对付自己,气得半昏,拼命反对。
  蒋介石为了遥控形势,让电信局专门架设了溪口至南京的专 线,南京李宗仁稍有什么动静,这边蒋介石就会立即作出反应。 蒋介石几乎每天都打电话给国防部长何应钦、参谋总长顾祝同、 参谋次长林蔚、空军总司令王叔铭、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等人,就是不跟代总统李宗仁通话。何应钦等人经常给蒋介石通风报信, 可李宗仁身边却没有什么灵敏的耳目。
  当然李宗仁、白崇禧等桂 系要人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们对付蒋介石也有一套办法。
  为了避 开蒋介石的耳目,他们一般不用军话台接转电话,他们商决重大 事项时,一般都在南京傅厚岗李宗仁官邸,要执行时再由专人分 头传达。李宗仁上台后,是想干三件大事的,即:一、与中共谋 和,结束内战;二、谋求内部团结,加强民主改革,收拾民心, 并阻止共军渡江,求取光荣和平;三、争取美援,制止比共军威 #更大的通货膨胀。可是,别说是三件大事,就是几项小事他也 办不成,原因是蒋介石在后台用线吊着他,像吊着一个木偶。
  李宗仁刚上台时,曾签发了两个手令: 一是让行政院长孙科,自国库提款,代总统亲赴武汉前线犒 赏三军;二是让参谋总长顾祝同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他采取这 个行动的目的很明显,前者是为了振奋军心,后者是做给共产党 看的,希望在和谈方面能有点资本。
  可是蒋介石不答应的事,他根本做不成。孙科脸一板,手一 摊:国库已空,无款可拨。台湾省主席陈诚也一口回绝:张学良 幽居新竹,受到很好的照顾!
  回南京复命的程思远将陈诚的话报告李宗仁,感叹道:“凡 是了解老蒋为人的,都知道他宁饶敌人,不饶朋友。局势如此危 急,在生死存亡关头,国民党仍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德公; 恕我直言,这个党是没有指望了,我们既然回天乏术,不如……”
  “不如什么?”李宗仁神色突变,语言冲动起来:“现在局势 还没有糟到那一步,我们手里现在还有牌可打。人家要看我们的 笑话,我们自己不能先乱了阵脚。”
  不过,李宗仁还是有打算,他吩咐程思远:“你起草一份给 毛泽东的电报,就说我接受他们提出的和谈条件,我希望尽快开始和谈,电报写好后立即发出去。”
  李宗仁致毛泽东的电报称:“务望先生号召贵党同志,共同 迅速伲成和谈,即日派遣代表商定地点,开始谈判。”李宗仁心 里想的是与共产党划江而治。
  当和谈代表张治中来到溪口蒋介石住处时,不等张治中开 口,蒋介石就拿起茶几上一张报纸,怒气冲冲地挥舞着,高声叫 嚷:“你们的来意是要劝我出国,昨天的报纸已经登出来了!”
  张治中一下愣住了。本来这是他与李宗仁在很小范围内谈的 话。怎么竟登上了报?不容他多想,蒋介石还在喋喋不休:“他 们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后我就是个普通 国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是在我的家乡!”
  张治中只好转移了个话题,轻声说道:“总裁,我们这次来 是想听听你关于和谈的意见的。”
  这也是蒋介石不爱听的。
  张治中继续说:“总裁,关于中共所提的八项和谈条件,我 与德邻、敬之、健生等人商议后认为,其中第一项是不能接受 的,这一点大家意见是一致的。”
  蒋介石一听这话,气顿时消了三分:“当然啦,李德邻现在 负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德邻的成败也是我的成败。文白,你可 以告诉德邻,我一定竭尽全力支持他,我愿意终老还乡,绝不再 度执政。”
  张治中听着,不信,却表示:“我一定向德邻转达。”
  “你告诉李德邻,还是要备战求和,想以和谈谈出个划江而 治,只怕他是一厢情愿。”
  “形势严峻,我们也只能尽人力而听天命了。”
  蒋介石渐渐说出了他心中的郁闷:“事情还没有到不可为的 地步,问题是在我们内部。共产党能够上下一心对付我们,我们 却做不到这点。李德邻上台后走了三步棋,招招都是冲着我来的。第一步通过傅泾波、司徒雷登向美国要军火,武装自己桂系 的军队;第二步派人拉拢苏联武官罗申;第三步与共产党谈判, 甚至不惜接受共产党的八条,李德邻胃口大得很,他要联美、联 共压我蒋某人。哼!我还不至于糊涂到看不出他的打算。”
  张治中知道事情难办了。
  毛泽东对李宗仁又是什么态度呢?
  4月5日,一架小型客机降落在南京明故宫机场,舷梯上下 来几个神秘人物,为首者叫刘仲容,他是被李宗仁派到北平与中 共接触和谈的秘密代表。另几位是朱蕴山、李民欣、刘子衡,这 三人是受周恩来之托,带信给李宗仁的。
  刘仲容当晚便来到傅厚岗李宗仁官邸。他是毛泽东点名邀请 北上的特殊人物。李宗仁早已得到消息,吃完饭就在客厅里等 候。刘仲容进来时,李宗仁站起,上前握住刘的手,双双坐下。 上茶,副官带上门后,李宗仁便急切地问道:“那边情况怎么样? 见到毛泽东了吗?”
  刘仲容倒不急迫,慢慢地品着茶,回想似地望着天花板,徐 徐言道:“见到了。毛先生还有话要我亲口转告德公和健公(白健生,即白崇禧)。”
  李宗仁半个身子转向刘仲容,瞪大了眼睛:“什么话?”
  刘仲容说:“毛先生让我转告:一、关于德公的政治地位, 可以暂时不动,还是代总统。还可以在南京发号施令。二、关于 桂系部队,只要不出击,解放军也不进行攻击,等到将来再具体 商谈,至于蒋介石系统的部队,也是这样,如果他们不出击,由 德公作主,可以暂时保留他们的番号,听候协商处理。三、关于 国家的统一,国共双方正式商谈时,如果德公出席,毛先生也亲 自出席,如果是何应钦或白崇禧出席,则中共方面派周恩来、叶 剑英、董必武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