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京华烟云 >

第3章

京华烟云-第3章

小说: 京华烟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舅爷起来了没有?”
  “已经起来了,也在那儿等着您呢。”
  姚大爷带着女儿走进去,穿过月亮门儿,到了内院儿,看见珊瑚忙着搬皮箱,乱摆在大厅的地上。珊瑚是他的干女儿,二十几岁年纪,是好友谢大爷的女儿。她父亲去世之后,姚大爷就把她带过来,像自己亲女儿一样,把她抚养成人。十九岁那年把她嫁给一个很好的丈夫。可是第二年,丈夫一病而亡,没留下孩子。她自愿回来住在姚家,一直住了四年了。管理家事,督促仆人,她真是姚夫人的一个大帮手。对木兰与莫愁,她就像个大姐一样。过去也伤过心,但是现在她脸上没有愁容;她从来就不想再嫁人,过现在这种日子,她过得满快乐。很显然,她好像没有女人的性感,在男人面前她一点儿没有娇羞的样子。她像木兰一样,也叫姚大爷夫妇爸爸妈妈。木兰叫她大姐。木兰虽然是姚家的大小姐,就改叫二小姐,莫愁就改叫三小姐了。
  珊瑚非常能做事,姚夫人对她百事依赖,家里的事情应当如何决定,她有很大的力量。
  珊瑚向姚大爷说:“爸爸,您早起来了。”说着赶紧搬动箱子,腾路儿让姚大爷过去。
  姚大爷说:“你还没梳头呢。吃完早饭再整理箱子吧。”
  她站起来,微笑了一下。她的头发还是晚上梳的那个辫子,穿着睡衣,看来简直还像一个少女。
  她回答说:“早饭之后,天就热了,还是现在做吧。”
  姚大爷走进西屋,又走到里间儿,珊瑚在后面跟着。姚太太坐在床上,她哥哥坐在床边儿的椅子上,正和妹妹商议这次远行呢。舅爷冯子安,三十岁年纪,穿着旧罗白大褂儿。锦儿正给莫愁梳辫子。除去姚太太之外,都起身为礼,这时姚大爷走过去,坐在夫人的对面。木兰已经静悄悄的溜过去,坐在母亲身旁,等着听大人说话。在中国小孩子发育的过程里,有时候儿他们会突然举止行动像个大人,其实内心还照旧保存着孩童的稚气。女孩子这个时期大概是九岁或十岁。男孩子,若不是娇生惯养,是十二岁,或是十三岁。他们愿意装做像大人一样,并且向大人模仿。他们以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知道生活的规矩礼貌为荣耀。若是不懂事,若是幼稚无知,则以为是丢脸,是不光彩。知道守规矩的孩子,大人就把他们当做大人看待,而且很认真。虽然姚太太本性严肃,木兰还不知道怕她。因为自从姚太太一个缠绵久病的孩子死了之后,对剩下的孩子,木兰与莫愁,就温和多了。
  在这儿不妨说一说姚大爷给孩子起名字的习惯。他极力避免传统上用得太滥的文雅的女儿名字,比如“秋”、“月”、“云”、“香”、“翠”、“清”、“慧”、“秀”、“华”、“兰”、“牡丹”、“玫瑰”,以及其他花草的名字。他是从中国历史上找古典的名字,这是和常人不同的。“木兰”是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莫愁”原是古代一个富家之女的名字,后来南京城外的莫愁湖就是她的名字。“目莲”是第三个女儿的名字。目莲自幼体弱多病,起的这个名字正是目莲曾入地狱救母那个佛教圣人的名字,既普通易晓,又表示孝顺父母之意。虽然起了这个名字,又拜西山尼姑庵一个尼姑为师,这个不幸的女儿竟然年幼就死了。
  姚大爷向冯舅爷说:“你最好早点儿去看那位蒋太医。”
  木兰问:“谁生病了?”
  母亲拦住她道:“小孩子要多用耳朵少开口。”又转向她哥哥说:“你去看他干什么?”
  “看看是不是能利用他的关系,找一张官方的公文,在路上好有官方保护。”
  木兰忘了抑制自己,又插嘴出主意:“为什么不找义和团保护我们呢?他们现在正得势呀。”
  全屋立刻静下来,因为忽然提出了一个从来没想到的办法。冯舅爷望了望姚思安,姚思安望了望冯舅爷,而姚太太却望着他们俩。
  姚大爷看了看木兰,露出得意的微笑,说道:“她倒有主意。那么最好是从端王爷那儿找到个安全护照。蒋太医认得端王爷。”
  珊瑚说:“看这个孩子,才十岁,可不要小看她。她长大之后,我可不敢惹她。她得嫁个哑巴丈夫,两个人说的话,她一个人就说了。”
  木兰是又高兴又羞惭。高兴的是表现成功,喜出望外;羞惭的是大人赞许,忸怩不安。
  “孩子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她知道什么呀?”母亲抑制住心里的高兴这样说。做母亲的这样不放纵孩子是对的。
  青霞进来说早饭好了。
  母亲惦记着儿子,问:“体仁哪儿去了?”
  “他看银屏在东花园喂他的鹰呢,我告诉过她叫他过来。”
  大家到院子东边的饭厅去吃饭。还没吃完早饭,罗大就来说骡夫来了。冯子安把馒头塞到嘴里就去见他。
  骡夫说城外兵多土匪多,骡子马都不好找,没有什么骡夫肯冒这趟远道的风险,所以,最后,必须出个高价钱,人觉得值得,才有人肯去。他说出了个价钱,简直吓死人,是雇五辆轿车,五百两银子。他说赶十天的路,冒生命的危险,这是一笔小钱儿。争论半天,骡夫一点儿不肯退让,一直说他或许会丢了骡子送了命。冯舅爷说他们有官方的护照,有官方保护。可是骡夫硬是不肯落价,因为骡夫看来是个老实人,冯子安终于答应了。不过,这次远行的价钱之高,真是前所未有。
  冯舅爷进去告诉商定的价钱,姚太太说这是千古奇闻,但是又别无办法。孩子们听说坐五辆轿车走,都雀跃三尺,兴奋异常,开始商量谁跟谁同车。体仁要和丫鬟银屏同车,木兰莫愁都说愿跟珊瑚同车。孩子们只觉得是玩乐,是热闹;木兰莫愁则以为这是生平第一次当车坐船,并且等不及要看杭州是什么样子,因为平常听母亲与珊瑚姐说杭州不知多少次了。
  冯舅爷拜访蒋太医,这位太医是姚家的至交。他答应给找一个安全护照,看能否找到护卫,他一定尽力而为。端王的护照既可以防止官兵又可以防止拳徒的抢劫。
  姚太爷说他们只要带夏天的衣裳,不要带别的东西,整顿行李就省事多了,但是仍然够让全家整天忙的。只有体仁照旧在东花园儿玩鹰,时时打扰银屏做事情。
  那天傍晚,红霞灿烂,预示明天必然是个大热天。晚饭后,全家坐在一起商议事情,商议大家怎么分配车辆。
  姚太太向每个人解释他们是到德州去坐船,说得清清楚楚,并且把杭州的住址给他们,以免迷途失散。然后吩咐大家早点儿去睡觉,因为明天黎明起身。
  第二章  遇乱兵骨肉失散  贴告白沿路寻人
  木兰与八岁大的妹妹,还有珊瑚姐,在轿车里蓝色硬棉垫子上盘腿坐着,生平头一次尝到北京轿车的颠簸的滋味,也同时分明感觉到在这个茫茫世界上正在冒险赶路。
  不久,木兰,莫愁,珊瑚姐,开始与车夫攀谈起来。车夫为人和气,告诉她们义和团的情形,义和团的所做所为,还有哪些事是义和团不做的事,他跟义和团怎样闲谈,谈些什么,以及天津的战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大阿哥,以及这段路前面会有什么状况等。
  由北京北城进入南城,她们看见好多烧毁的房子残留的废址瓦砾。这时顺着城墙往西,在那荒凉废弃的地区,看见一群人站在一块空地上,中间是义和团的一个神坛,盖着红布,锡閖蜡签儿上面有红蜡烛。几个中国人跪在坛前接受审问,因为有二毛子的嫌疑。
  车夫指出几个义和团的少女与妇人给她们看,都穿着红小褂儿,红裤子,红裤腿下面露出缠裹的小脚儿,头发梳成宽辫子,盘在头顶上。男的义和团员也是穿红褂子,有的胸膛上只是红前襟,女团员腰上围着宽带子,显得勇武精神。车夫告诉她们这些女义和团员叫做“红灯照”和“黑灯照”。白天她们拿一把红扇子,扇子股儿也油成红的,夜里就打着红灯笼。“红灯照”都是少女,“黑灯照”则是寡妇。不裹小脚儿的是招募来的船娘。她们的首领,称做“圣母”,原来也是运粮河上一个船娘,但曾坐着黄绫轿由巡抚请进巡抚衙门。那些少女有些会打拳,但大部分不会。她们有法术。她们必须要学念咒语。一段短期练习之后,她们若是要上天的话,一摇动红扇子就可以飞上天去。她们至少总会爬墙,因为车夫曾经看见她们站在人家屋顶上。
  车夫看见过他们做法没有?
  不错,他看见好多次了。他们先设神坛,点上蜡烛,然后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忽而神态有异,口中说的是法术语言。这时就是神仙附体了,两眼发直,瞪得又圆又大。接着挥舞大刀,往自己肚皮上猛砍,但是皮肉不受伤。
  来附体的神仙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这些小说神话,如今木兰听来,竟变成了眼前的真实故事。
  天还没黑,他们早已过了西便门,出了城,来到荒郊野外。
  旅途的前三天还算是轻松容易,没发生什么事,只是天太热,车又颠簸得利害。人人都抱怨腿疼。每天赶早出发,早饭前就赶出十里地,有时二十里地,清早与午后下半天赶的路最多,中午,人和骡子都要长久的歇息一段。体仁和冯舅爷常下去跟着车走一里地,因为腿弯曲得太难过。第四天过了之后,身子对车的颠簸似乎已经习惯。
  体仁最不安静,换了好几次车;有时要跟母亲坐,有时要跟丫鬟坐。母亲宠着他,也就任凭他,不加管束。银屏比他大三岁,每逢他跟银屏在一块儿,他就很快乐;他喜欢瞎扯,跟锦儿开玩笑。锦儿受不了的时候儿,就到姚太太车上去,帮着照顾小孩子。
  在第四天,也就是离开了涿州两天,在通往保定府的大道上正往东南走,一切事情似乎都不顺。谣言满天飞,说八国联军已经进了北京城,乱军和拳徒正往南撤退。另一个谣言说总督裕和将军已经自尽,甘军正往南撤退。
  在拳徒与军队之间时有战斗发生,因为拳徒只有刀枪交战,吃亏不小。一听见枪炮声,拳徒就四散奔逃。拳徒究竟是什么性质,老百姓和政府军队也弄不清楚。在军队之中,一半人说应当剿灭拳徒,一半说不。拳徒因为烧教堂,杀万人痛恨的洋人,所以深得民心。朝廷在春天曾下令收编拳徒;现在又让军队剿灭拳徒;新近朝廷似乎又宠信他们,并采取他们的排外政策。
  兵和拳徒往下溃散的渐多,抢劫也就日渐增多。路上逃难的百姓人潮汹涌,步行的,坐轿车的,坐手推车的,骑驴的,骑马的,样样儿都有。农夫有的挑着两个筐,一头放几个小猪儿,一头放着个婴儿。姚家的车远在这些散兵游勇之前,所以一路上还算平安无事。女人们开始安心,体仁也慢慢安顿下来。姚大爷吩咐尽量赶路前进,能少歇息就少歇息,指望在乱兵赶上之前能到了德州。他已经把端王爷发的护照撕碎,因为它根本像废纸一样,毫无用处;并且,看见拳徒或是官兵,反倒引起麻烦。
  那天下午日落之前,他们到了任丘,因为中午打尖只歇息了一小会儿。住了店之后,姚大爷问店家城里可有官兵。听说天津镶黄旗第六营的徐管带(营长)正驻扎在此维持治安,才放了心。此地的天主堂一个月前才遭烧毁,不过徐管带(营长)进城之后,逮住了几十个“大师兄”砍了头,余众逃往乡下去了。
  一个旅客带着家眷,两个妇人,三个孩子,也是逃难而来,比他们到得晚一点儿,带来了使人心神不安的消息。那天早晨他离开保定府,一直往南向任丘逃,因为听说徐管带(营长)能在任丘保境安民的缘故。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富有的官宦之家正往保定府走。这家一个女人带着一只金镯子。一队散兵游勇渐渐行近,看见那个金镯子就要,那个女人给得不痛快,拖延了一会儿,一个兵就把她的胳膊砍了下来,拿下镯子逃跑了。另有一股官兵来了,听说这件事,好像看见那只镯子在前面几个兵的手里,追上去把那几个兵枪杀了。前面那几个兵当中逃走了几个,藏身在路旁高粱地里。在抢他们的那几个兵经过之时,又把他们开枪打倒。
  一个金镯子就要了七、八条人命。
  那几个同路人低声说路上发生的这件事,姚大爷一个人听了默不作声。他叫家里人吃晚饭之后立刻睡觉,孩子丫鬟一概不可出屋去。他们只有一个屋子,要睡十二个人,因为全家不肯分店去住。那一家来了之后,弄得情形更糟。那间屋子只有一个炕,才十五尺宽,所以丫鬟必须睡在地上。别人在有急需之时,姚大爷并不是死咬定自己的权利不肯放松的。所以他答应后来的那家的两个女人睡在他家的小房间里,而他,冯舅爷,罗东,跟那一批旅客之中的男人,则都睡在外间,外间是厨房客厅餐厅一屋三用的。
  在里间,孩子们安然入睡,罗东也鼾声大作,而姚大爷则不感觉困倦,也不想睡。他心中估量明天若起个大早儿出发,日头西落以前会赶到河间府的。
  暂时,一切总算平静。炉台子上一盏小油灯,灯火荧荧,美丽而安稳。他拿出烟袋,心中沉思。这是好久以来他难得享受的宁静的夜晚了。后来他回想到这天晚上,觉得真是幸福的天堂一样,自己的亲人在另一间屋子里安睡,而自己抽着一袋烟,一盏油灯在炉台子上燃烧着晃动。
  时将半夜,觉得听见太太在睡梦中惊呼一声,然后屋里有骚动声。他在炉台子上端起油灯,往那边门里一望。姚太太身旁是小孩子,她已经坐起来,正轻拍木兰的脸,捋顺她的头发。
  姚太太问:“这么大深夜你干什么呢?还没睡呀?”
  丈夫说:“我觉得听见你在梦里喊叫了一声。”“是吗?吓了我一大跳。我梦见木兰在老远的一个山谷里叫我。我一打哆嗦,就惊醒了。还好,幸而只是个梦。”于是看了看木兰,又向身边儿看了看别的孩子。
  姚大爷说:“只是个梦就好了。睡吧。”
  于是走出屋去。
  不多一会儿,来了一阵暴雨,雨声淅沥,使姚大爷感到困倦,不知不觉睡着了。
  七月二十五早晨,姚大爷被屋子里的声音吵醒,看见大部分人都已起身,已经洗过脸。车夫正在门前,说雨后天气凉爽。天上有云彩,看样子要整天阴天。到河间府只有六十里地,走起来是不难的。因为骡子若不拉太重,一天走一百里很容易。若走长途,拉着车,可以走六十里,顶多走七十里。有一只骡子踩到沟里,差一点儿跪下翻了车,一条前腿似乎扭了一下。所以今天车自然要走慢一点儿。
  大概八点钟光景才出发。姚太太叫青霞到她的车上,好抱着孩子。木兰的轿车上的骡子有点儿一拐一拐的。
  走了约摸十五里地之后,那只骡子越发显得焦躁不安,常常停下来,直喘气,肚子两侧时时鼓胀收缩。骡子的身子像马,头脑像驴,力量之大像马,脾气之倔强也像驴。车夫说那骡子出了毛病,若不慢走,恐怕要没命。他说:“骡子比君子。一生病,就没有胃口,不想吃东西。这匹骡子早晨只用鼻子闻了闻草料,嚼了一点儿。空着肚子怎么赶路?还不是跟人一样?”
  走了三个钟头才走了二十里地,到了新中驿。大概一点半,大家才下车,饿了,去打尖。新中驿是个老驿站,给官家传递公文,人马是在这里换班儿的。官方紧急的公文,从河间府到京城一百里地,十二小时是可以送到的。附近有个马房,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