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五胡烽火录 >

第134章

五胡烽火录-第134章

小说: 五胡烽火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成。” 
    代国、燕国对前凉的国土都有觊觎心,张重华一死,这两国肯定会有所动作,这对军械的销售绝对有利。五相听出高翼话中意味,武相金道麟立即建议说:“该加五成,不,加到七成他们也会要。”由中国文人书写的战争,对于数字格外不敏感,通过这种描写,国人们感觉不到战争对军械的需求量有多大。但在独尊懦术前,文人还是记述了某些战争中的军械数量,比如汉将军李陵带5000人孤军进入草原,随身携带了200万只箭,被匈奴围困时,他率领士兵一日之内射出了50万只箭,最终还是弹尽粮绝而被俘。 
    5000人的队伍,带200万只箭,最终还免不了弹尽粮绝,对于动辄上百万人的大会战,双方射出的箭该以10亿计。这么惊人数量的箭矢,全靠士兵自筹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虽然这时代,士兵的军械战马刀剑全需自带,但箭矢却需要官方采购。 
    挣的就是官方的钱!心有灵犀的三山官员同时发出一声声奸笑,远在他方的燕国、代国兵部官员脊梁骨发出阵阵恶寒,但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前凉桓王张重华死了,时年二十七。 
    张重华统治时期,前凉国势选于极盛,多次击败前赵刘曜、后赵石虎的进攻。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在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在位七年病死。他的死疑虑重重。凉国百姓认为,他们的王是被气死的。 
    张重华生母马氏生性淫荡,她和张重华的哥哥、其父妾所生的儿子张祚勾搭成奸,这件丑事被张重华发现了。张重华很痛苦,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哥哥勾搭成奸,究竟该如何处理?张重华实在是想不法子来,不久就被气死了。 
    “谁传继了凉王之位”,高翼继续问。 
    “其子张曜灵继位,年龄才十岁。不过,凉国来告哀的使者私下里说,国中现在由张重华庶兄张祚辅政。马太后派他来探问我们对废幼立长的看法。”马努尔回答。 
    马太后也就是张重华生母马氏,也是张祚的后母。 
    “别国的事我们管不着”,高翼不酎烦地回答:“马太后想废掉亲孙张曜灵,请他先搞清楚,张祚到底是他儿子还是情夫?我们搞不懂,也不愿费那个脑筋,她愿干啥干啥去。你刚才说,还有谁死了?” 
    “秦王……秦帝苻健去世,其子苻生继承王……帝位”,马努尔来三山多年,显然还没搞懂“王”与“帝”的区别,在他看来,王与帝、公、皇这些词都一个发音,没啥两样,怎么他一出口,别人的反应都那么大,所以他小心翼翼,唯恐乱了称呼。 
    “符健也死了”,高翼怅然,这个一手开创了前秦帝国的人死后,其子、残暴的独眼苻生继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每逢接见大臣,都让侍从箭上弦,刀出鞘、铁钳、钢锯等摆放跟前。看谁不顺眼就随即杀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劝谏,就被视为诽谤,杀之;若有人说句奉承话,就被视为献媚,也杀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洪的孙子,苻雄的儿子苻坚取而代之。 
    “派出使者吊唁吧”,高翼低头以示默哀。 
    这是惯例,既是两国交战,双方君主都恨不得同对方几刀,可君主去世,或者的人还要假惺惺吊唁。 
    “这都是小事”,马努尔急喘了口气,继续说:“还有件大事必须处理好晋国终于要北伐了,他们的国王派来使者,命令我们出兵助战。还有,燕国国王同时也派人来,要求我们合攻魏国! 
    刚才我与倭国的征服者——金将军讨论这个话题,金将军的意思是‘绝不出战?。我也认为:魏国是我们正常邦交国,燕国晋国用命令的口气命令我们攻击盟友,这是对我国尊严的挑战,我们绝不能容忍。”高翼心脏砰砰直跳——魏国的最后时刻终于来了? 
    是的,它来了! 
    永和六年,燕国换辽,并要求汉国与魏国断绝外交关系,遭到了汉国的婉拒。但此后,汉魏两国关系陷入冰点。魏国的冉闵果如幕容恪所料,摆出一副皇帝的架势册封汉王,并要求汉王上贡称臣。 
    在魏国君臣看来,他们是“帝”国,而汉是“公”国,公爵向皇帝纳贡称臣,这天经地义。此前汉国没反对他们称帝,这不就等于承认彼此间的君臣地位。而他们只不过提前把那层窗户纸捅破而己。 
    魏国现在穷,要求臣下交钱由他们享受,这也符合一贯的道德标准。汉国应该受宠若惊,屁颠屁颠来讨赏。 
    魏国的使节傲慢无礼,身在三山还频频索贿,这也符合一贯道德。但汉国对此不理不睬,这就不符合一贯道德了。皇帝乃天子,天子天子,天之子也,老百姓敢不敬上天,什么道理?交钱,汉国必须向我们魏国交钱,不叫都不行。 
    魏国使节怒了,他为此上窜下跳。结果,汉国名医诊断:他患上了躁狂症。为了给他治病,汉国特地将其“安置”在一个无人的荒岛。 
    这一安置就是两年。其后还有三波来探望的魏国官员,也都在汉国的帮助下登上荒岛,陪他一起治病。 
    魏国依靠韩国的粮食供应,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此后的时光,对他来说认识艰难不堪。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缺乏。 
    当时,中原的汉民都被当作食物,被羯胡吃光。中原剩下不多的精壮,又在那道士的哄骗下,被冉闭的轻敌葬送。随后,魏国没有人了。 
    口地无人耕作,四周胡人仇杀不断,冉闵所有的士兵集结起来不足万人,而属下的文人暗恨他不听从自己,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地方官员则时顺时叛,拥兵自重。冉闵能指挥动得只有邺城,邺城能指挥动的只有皇宫。 
    在这种情况下,为救援邺城而显露出暴富的三山,就是他唯一的、不得不争取的对象,可他的知识有限,知道的拉拢手段只有封赏,于是他不断加码,官越封越大,只要汉国称臣纳贡,一切都好。 
    按正常的历史,燕国第二年就该大军南下,摧枯拉朽般扫荡冉魏势力,而冉魏虽限于知识,治国无术,心却仁慈无比。见到邺城20万妇女无衣无食,他把最后的军粮全分配给妇女,自己率领最后的支持者,放弃坚城,向幕容鲜卑发动了绝望的自杀式攻击,最后战败被俘,被虐杀。 
    可现在历史改变了,汉国的救援行动,将冉闵沉重的包袱全部接纳,并为此支付了大量的粮草,足够邺城百姓熬过寒冷的冬天。没有包袱的冉闵,虽然地仍荒,兵犹缺,人无术,但却依靠充足的粮草,四处攻击,站稳了脚跟。 
    本来,按计划幕容鲜卑应该在第二年发动大规模南侵,但随后汉国的异常举动却打乱了幕容鲜卑的布置。第二年春,没等幕容鲜卑作战前动员,汉国却首先大规模武装动员。 
    当时,春耕刚过,汉国一举动员了20万民众,几乎汉国所有的强壮劳力都被汉国兵部官员征召入伍。他们发放兵器,进行操练,这一行为让整个辽东为之震动。 
    此前,汉国曾以数千兵力硬抗燕国,现在他们动员了20万兵力,这还了得。震惊之余,汉国周围势力纷纷遣使慰问,车马往来络绎不绝。原先吞吞吐吐的高句丽也夷快地交付了高卉的嫁妆,将鸭绿江口南岸长长一窄溜地域割让给汉国,从此,也算与与辽东大陆完全不接壤了。 
    燕国对此也颇感震惊,他们把先期集结起来的军队全调往汉燕边境,并遣使谴责高翼这一挑衅举动。没想到,使节根本没见到高翼,接见的三山官员则毫不在意地回答:这是三山的统计手法,目的是统计人口,重新规划县治。并大方地同意燕国官员全程监督。 
    此后,汉国倒是遵循了这一说法,一个月后,首批结束训练的三山百姓被三山政府迁往指定县村,接受新政府管理;再一个月后,又一批三山百姓结束了训练,他们虽没有解散,但己分配了新居驻地,并在官府的统一指挥下,开始辽东大筑路工程。 
    此时己至春末,刚好到了原定的南侵开始日,当燕国君臣开始调动军队时,监督汉国的官员突然发来警讯:原来,第一第二批结束训练的三山百姓都是老弱,而且他们训练完毕后,汉国官府没有收缴那些发给他们的兵器。与此同时,还有五万人仍在接受训练,他们都是辽东最精壮的百姓,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这支武装的战斗力越来越可怕。 
    最重要的是,前两批人手,与其说是训练,不如说是汉国为统计人口,让百姓知道新规矩,而进行的法律常识宣讲。而现在那批人手,一开始就采用军队的训练模式,为此,汉国官员对他们的存在,还采取了种种隐藏措施。燕国官员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发现这一秘密的。但他们随后的监察要求,遭到汉国官员断然拒绝,为此,汉王还难得地露了一次面,安抚燕国官员。 
    有问题,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燕国君臣正猜疑着,汉国突然中断了原定支付的粮草,随后,和龙城外频频出现汉国的侦查游骑,紧接着,一直全副武装的军队突然越境,出现在辽西郡,短暂占领阳乐城,但不等燕国作出反应,这支军队又挟裹阳乐城所有百姓神秘消失。 
    燕国大怒,把预备南侵的军队全线调往汉国边境,本来,燕国打算打一仗出口恶气,但没想到,真到大军压境时燕国这才发现,铁弗高那混蛋建设的防御姿态实在令人无从下嘴燕国大军全被他堵在群山之中,山口就是他的重兵坚城。 
    限于地势,燕国无法全军压上,这样就无法突出兵力优势,而汉国刚好展示其城小而坚,兵少而利的优势。 
    昌黎小城背靠平原,物资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补充,但燕国的运输队却不得不在群山中艰难跋涉,好不容易运来的补给杯水车薪,士兵甚至要靠狩猎才能不被饿晕。 
    此后,在幕容恪幕容垂的劝解下,燕王幕容隽冷静下来,他遣使斥责汉王的失信,并要求解释汉军无故越境的行为。 
    对此,高翼的反应很恭敬。他解释说: 
    未能如期交付粮草,是因为海面上起了风暴,三山损失数艘粮船,而最近汉国国内正在统计人口,重新规划县治、修建道路,自身粮草缺口较大,所以未能如期支付粮草。等风暴平息,下一波粮船就会准时抵达,汉国将增加两成供应,以补偿这次耽误。 
    至于军队越界事件,还是因为风暴,汉国一支军队在训练时遭遇大风,船偏离航线进入辽西,不巧的是,那支军队使用了“过期地图”,他们误以为登陆点还是汉国地界。等进入阳乐城之后,才发现错误。 
    说到这里,高翼严厉“谴责”了那位越界军官,他斥责那位军官“涉世不深”,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像偷点心被发现的孩子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毁灭证据。所以他挟裹了阳乐城居民逃遁,造成燕国的误解。这是大罪,为此,高翼发配他去荒岛数飞鸟,以此渡过余生。 
    对于鲜卑人来说,“地图”这个词属于新词。80年前,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兼著名马屁专家裴秀,才制定了“制图六体”的制图规则,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此时的鲜卑人并不知道“地图”这词,更不明白为啥“过期地图”会造成那么大错误。但他们知道,高翼阳乐县虽小,但也有数万名百姓。转运这些百姓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完成的,汉国预先肯定作了周密筹划,为此至少调集了上百艘船。以此推测,那支神秘出现的军队,肯定是汉国正在训练的新军,而这次“越境”也是汉国的一次突击预演。依汉王那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个性,挟裹阳乐百姓而去,只是为了补偿军演费用。 
    但即使明白有什么办法?汉王殷勤地询问是否需要归还阳乐百姓,但燕国却不敢接受,他们一怕高翼归还的是群妇孺,二怕他归还的是一支军队——汉国军队。 
    鲜卑人治理地方完全是粗放型的,居民的户籍全掌握在汉官手里,汉官即己被俘,以他们墙头草的个性,不能指望他们回燕国如实交代。所以,汉国要归还一群妇孺,燕国也只能把这些负担背上。 
    但是,依汉王的个性,他决不会让人占上便宜,此刻,汉燕两军对峙,局势危急万分,他要是把一支整编军队说成阳乐军民,硬性安置在燕军之侧的阳乐城,燕国该怎么处置? 
    战?这场战争肯定是两败俱伤的战争,燕军即使战胜也是残胜,进军中原的机会却就此丧失。 
    燕王幕容隽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遣使斥责汉王,要求他解散军队,恢复供应粮草。这次,高翼答应得很痛快,他立即解散了2万士兵,而后,开始级慢地、逐步地分遣那些受训的士兵。 
    对于鲜卑人来说,信诺算个屁。既然高翼解散了军队,那么鲜卑人正好乘机占领整个辽东。可就在鲜卑做次筹备时,监察的燕国官员传来消息:汉国解散的军队还是没有收缴武器,他们还分散进入了边境城市——与燕军对峙的边境城市。 
    燕王再度发出谴责,这次汉王翻脸了,他认为,燕国没有理由管制汉国百姓的流向,汉国规划自己的县治,分配百姓的居住地,没必要让燕国批准。 
    至于没有收缴他们的武器,高翼回答得更干脆:我们汉国百姓有权拥有自己的私产,不仅我们的士兵拥有武器,即使作为汉国百姓,他们也有权拥有武器——不信,来查查看。 
    这下,燕国君臣无话可说,他们还指望汉国的粮草支持他们南侵,所以,高翼起初的恭顺令他们相信:汉国不愿打仗;而高翼此后的强硬让他们明白:汉国不惧开战;边境城市的城坚兵利同时提醒他们:打下汉国是件得不偿失的事,尤其耽误了他们的南侵计划。 
    当燕国君臣明白这个道理后,南侵计划己经被耽误了。两国口水仗打了这么久,当时己进入夏季了,随后,汉王高翼磨磨蹭蹭,逐渐把那三万精兵调入水军,调入辽北边境,时间拖入了秋季。燕国的青壮集结了一年,既耽误了农活又没有掳掠所获。当高翼恢复供应粮草后,燕国只能勉强维持五万军队集结,剩下的粮食则被贵族瓜分一空。 
    无奈,燕国推迟了当年的南侵计划。 
    第二年,没等燕国征集令下,汉国再度征召20万大军训练。这次他们可没有“统计”的借口,但燕国也学乖了,他们一边与汉国打口水仗,一边把军队南移,同时,严令幕容垂死守边境;一边修练内功,屯垦耕作。 
    但随后,汉军的再次越境事件,彻底打乱了燕国的南侵计划。这次,汉国军队竟然突然出现在蓟京城郊,这支3000人的骑兵向燕军展示了汉军的完美突袭能力,他们突然出现,而后在燕军的追击下全身而退。燕军追击到海边(海河口,今天津),眼看他们上了水师战船,逍遥而去。 
    京师震动,燕国震动。 
    汉国以实际行动告诉燕国,他们的京师并不安全,如果不是汉国兵少,如果燕国防卫稍有疏忽,他们随时可以攻击燕京城。 
    此一事件过后,燕汉两国彼此心照不宣,他们还在为这次越境事件打口水仗,并纠缠细节不放,但彼此都有了假惺惺的意味。燕国增兵边境,汉国针锋相对,也增兵边境,但双方都不愿放第一箭。 
    此时,汉国尚有一半数目的粮草未曾支付,汉国以担心扣船的名义拒绝再运,燕国也不在此纠缠。他们返过身来加快了内政建设。随后,汉国表示屈服,他们承认,大军集结训练是为了筑路。 
    这不能不说是实话,有前例在先汉国确实把筑路看得格外重,他们每年都在大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