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沈家规矩多 >

第2章

沈家规矩多-第2章

小说: 沈家规矩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子一看四个徒弟发呆,顿时又板起脸,大手一拍离得最近的小林,就是那个刚刚一门心思想着虾虎的大个:“傻站着干什么,赶紧搬,你们师爷快打完拳了。”

    四个大小伙顿时也不晕了,动作利索的要命,生怕老爷子练完拳看到他们还没收拾好,到时候绝对不是挨训那么简单了,得切多少土豆丝、剁多少鱼丸子哎!

    沈念池看着自家师兄训徒弟,也不多话,乖乖听着,看他们搬得差不多,就拿着瓷碗跟进厨房,仔仔细细地冲干净,转手擦干放进一个小的消毒碗柜里,而小的旁边还有大的。

    这个也是沈家规矩,厨房里的所有用具在使用之后必须清洗干净消毒后方能使用。不过,在消毒碗柜面世之前,沈园用的是高温水煮的老法子,也是费时又费力。只是,正如老爷子所言,厨子做的是入口的东西,虽然说的有点夸张,但确实干系人命,不能有丝毫马虎。

    当然,厨子也要吃饭。沈家老老少少常驻人口八位,用的是自己的餐具,不能跟食客的餐具混杂,这是老爷子的铁律。在老爷子的心里,即使自己声望再高,也是本本分分一个厨子,顾客是上帝倒也不至于,但绝对是要敬畏的,不仅仅是心理上,也在形式上。这算得上是老爷子的固执之一,只不过无人反对,大家也就习以为常。

    沈念池擦干手,看着眼前瘦高的小林一脸的不好意思,也知道小齐他们已经跟他说了李大娘的事,对他摆摆手道:“一斤虾虎加二两五花、一把韭菜,去吧!”刚刚还不好意思的小林听到这句话,顿时大喜,惹得旁边一众师兄弟各个怒目,小林一个弯腰九十度,谢过沈念池,麻溜地去干活了。

    跟进来的汉子顿时无奈:“你呀,就惯着他们吧!”显然也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沈念池并没有当回事,而是说了声:“师哥,我去看看爷爷。”转身出了房门,顺着夹道往三进里走去。

    沈园的三进,第一进是馆子,第二进是大厨房、仓储间外加两个二厨和四个帮工的宿舍,第三进住的是老爷子和沈念池。老爷子住正房东面,沈念池住东厢。院子里搭着葡萄架子,下面一张大石桌外加几个石凳,西厢檐下种着西红柿、茄子、黄瓜,一派生机。

    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显示着主人的勤劳整洁。老爷子常说一屋不扫何以做大厨,虽是戏言,但是连自己住的地方都收拾不干净,谁还敢指望你做的菜能干净!

    世间万法不同,却殊途同归,守不住本心、耐不住寂寞、收拾不好自己,啥事都是妄言。

第三章 虾虎水饺与笨徒弟() 
此时院子里没人;沈念池知道自家爷爷已经打完拳去冲凉了。老爷子几十年如一日地臻于厨艺;也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规律。早上五点起床;刷牙洗脸喝一杯淡盐水;打一遍太极;冲洗换衣。只要出了院门;不管是往前去厨房;还是往外去遛弯,必是衣装干净整洁,这也是沈家的规矩。不管去哪;只要是出门,都得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的,不能有一丝错漏。

    沈念池拿过架子旁的水壶;开始给院子里的瓜果浇水。每茬浇多少都有定数;这是她打小学的功夫。什么食材、怎么种、怎么养、什么时候摘、怎么处理、怎么个切法、怎么个做法,方方面面全部都要学。老爷子说了;要跟食材有最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它们的生命萌发过程;才能知道食材的真味;才能做出最适合食材本身的菜品。

    没错;是最适合。中餐八大菜系众多分支;做法既有如小葱拌豆腐这么简简单单的,也有如红楼梦里吃不出原味每道菜必是经过几遍工艺的。老爷子不反对繁杂的工艺,但也认为食材本身就决定了它们的命运。鲜嫩的黄瓜就是要生吃才最美;调料都是多余;它自个儿就是一道美食;至于老黄瓜,那个生吃反而不美,加点番茄熬个酸汤倒是不错。

    萝卜白菜,各有各的美味,各有各的归宿。你把萝卜拿去用开水白菜的做法,那完全是开玩笑;拿白菜去做老鸭汤,那更是滑稽。所以,厨子除了要练刀工、练火候,更要了解食材本身,只有了解他们的习性,才能调理出世间美味,这是最难的,也是厨子的基本功。而老爷子教徒弟也是如此,各个都要从种菜开始,所以老爷子的徒弟少,不仅仅是因为老爷子挑剔,也是因为太辛苦,很多人无法坚持。

    作为沈家的嫡系,沈念池打从在娘胎里便跟着她母亲一起浇水,会走路了就被老爷子手把手教着种菜,十多年过去,已经分毫不差。老爷子对她宠溺,但在厨艺上,那是绝不手软。当然沈念池也绝没有受到她那些师兄们那样的训斥,一是因为老爷子下不去手、开不了口,也是因为沈念池打小就聪明、乖巧、懂事,不仅仅是厨艺,别的方面也不让老爷子费心,老爷子是又欣慰又心疼。

    浇完水,放好水壶,拿起架子上搭着的抹布将石桌、石凳擦一遍,又将有些凌乱的石凳微微摆正。若是旁人见了定是会惊讶万分,别看石凳不大,但各个敦实,少说也有二三十斤,一个细胳膊细腿的小姑娘能毫不费力的搬动,真是让人不知该如何反应。可对沈念池来说,这些都是小事,别看身条纤细,但自小颠勺炒沙子,臂力极好。上天总是公平的,付出了总会有回报,并且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整理好院子,走进正房,便可看见三个大字“食为天”。沈家是不供食神的,老爷子的父亲,沈念池的曾祖父说过,他能从一个孤儿小混混变成一代大厨,靠的不是神仙保佑、祖宗庇护,靠的是自个儿。什么神仙显灵都是骗人的,自个不努力什么都白搭,所以沈家不拜神。

    “食为天”这三个大字是沈家的老食客给题的,据说是一代大师的墨宝。题字下一张木桌,左右两张木椅,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沈念池走过去,拿过放在一旁的钢笔,在本子上写写划划,这是沈家馆子的账本。从沈念池会加减开始,每天的进出账目以及伙计们的工钱都由她负责统计并记录在册,老爷子从不插手。他老人家说了,以后这整个沈园都是沈念池的,她愿意怎么样都行,所以账本交给她,没什么不放心的。

    沈念池写好早上的出账,又将这半个月的总账算了算,再翻去前边看了看,点了点头,这半个月的收入倒是比之前多了些。这也难怪,宣城靠海,夏天虽热,但只是中午头那阵有些闷,早晚还是很凉爽,正是夏季消暑的好去处。沈园每到夏季,尤其是八月份,外地游客多不胜数,自然收入也多。

    沈老爷子掀开门帘,就看见自家孙女点头,眼睛里带出一丝柔光,却瞬间消失。沈念池回过神,笑眯眯地对老爷子说:“爷爷早!”老爷子点点头,一身板正的唐装,银发打理得一丝不乱。

    “师父,开饭了。”矮胖的汉子站在院里冲着老爷子行礼。

    沈念池收好账本,小步跟着老爷子出了正屋,向院子里的石桌走去,落座。老爷子坐正中,沈念池跟汉子一右一左。

    三人坐定,四个小伙子各端着一个餐盘走了过来。每人面前一盘饺子、一碗饺子汤、一碟蘸料放好,四个人行礼坐定,老爷子拿起筷子夹起一颗饺子,其他人才动筷子。这算是沈家不成文的规矩,尊师重道,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也是传承上的,不仅仅是血脉中的,也是情义里的,而它的外在,自然是形式上的。

    几个人面前的盘子有大有小,这也是沈家的规矩,吃多少,做多少,要多少,吃多少,绝对不能浪费一丝一毫。

    老爷子刚一上嘴,就察觉到斜刺里的目光,小林正一错不错地盯着他师爷。厨子做的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食客说了算。沈念池让小林动手,小林之所以那么激动,完全是因为这是他自己单独做给师爷的第一餐。

    沈家规矩,凡在沈家学厨,要收拾三年饭桌、练三年刀工、颠三年勺才能上灶做菜,做的还不能给食客吃,只能自家师徒吃。至于真正的出师,那更是难如登天。

    小林学厨有六年了,正在练火候,虽然老爷子也指点过他,但这次却是全程无指导,自个独自完成一餐。即便是最简单的早餐、最基础的饺子,但也是难得,毕竟师兄弟里,他是头一个,所以大家刚刚才嫉妒异常。

    其他三个师兄弟虽然没有小林那么紧张,但也在偷偷观察老爷子的表情。今天小林算是给他们师兄弟开了场,也意味着他们接下来会有同样的考验,先观察观察老爷子的表情,等轮到自己的时候也好有个数。

    水饺,估计是全世界华人吃得最多的面食,其馅料之丰富、形状之繁多、历史之悠久,足以单独做一本食谱。虾虎入馅儿算是宣城特色,搭配三七开的五花肉加一点韭菜提鲜,就是一顿好饺子。

    沈念池夹起一个,饺子状如元宝,薄皮个大。沈念池微微点了点头,起码这擀皮和包饺子的手艺还是过得去的,能打70分,虽然跟她的手艺差了许,却也不错。

    馅料透过薄皮映了出来,粉紫与翠绿相间,粉色的是虾虎肉丁和五花肉,紫色的是母虾虎籽,绿色的是韭菜。大概这世界上的所有虾类都有一个共性,不管个大个小,在料理前后是完全不同的颜色,之前是透明肉质,稍加蒸煮,不是红就是粉,端的是一派鲜嫩。

    沈念池并不蘸料,直接咬开,鲜咸软嫩的虾虎肉、嚼劲十足的虾虎籽、多汁软烂的韭菜,在五花肉的粘连纠缠下紧紧地包裹在一起,海鲜的鲜加韭菜的辛加五花肉的香瞬间在口中炸开,饺子皮极大地保证了馅料的汁水,其特有的麦香更是让各种味道很好的融合、碰撞。

    沈念池吃完一个就放下筷子,对面的汉子也停手,六个人齐刷刷地看向老爷子,显然是等着老爷子发话。

    老爷子微微皱了皱眉头,小林顿时一阵颤栗,更是不敢大声喘气,只怕这第一顿搞砸。又见老爷子放下筷子,端起饭碗,喝了口饺子汤,还是皱眉。小林觉得天快塌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求救似的看着他师父。

    汉子却不开口,只是恭恭敬敬地坐着。哎,这让他怎么开腔,毕竟自己的师父考核自己的徒弟,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由他开这个口。他只能抬眼看看自家师妹,丢了个眼色过去。沈念池却只当没看见,并不接话,场面一瞬间冻住了,连那三个置身事外的徒弟都不敢动弹。

    老爷子抬眼扫了一圈,最后定在小林身上,小林吓得想躲在他师父身后,却不敢有丝毫动静。

    “从今天开始每天包一百个元宝饺子,什么时候你师父点头了什么时候算完”,老爷子说完收回了目光,转过脸来对汉子说道:“小高,从今天开始馆子里所有用到韭菜的菜,都让他在旁边看着”。

    小高,小林他们几个的师父,矮胖的中年汉子,姓高名博,点点头:“好的,师父”。

    老爷子说完就再不说话了,沈念池也拿起筷子开吃,弄得小林云里雾里,不知道这到底过了还是没过。几个师兄弟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拿眼斜他们师父希望给点提示。高博一一瞪回去,几个小伙子只能老老实实扒饭碗。沈家规矩,食不言,当然,师父品菜的时候除外。

    一餐饭,老爷子一顿皱眉,高博一顿瞪眼,四个小伙子迷迷瞪瞪,唯有沈念池眉眼清淡。好不容易吃完一餐,师兄弟几个收拾餐具,沈念池擦桌子,高博转去西厢房泡茶,老爷子在院子里遛弯,顺带检查沈念池的功课,查看瓜果的长势。

    高博陪着老爷子喝了半壶茶,老爷子起身,三个人一起往前院去。已经早上七点半,虽然离开饭还有三个小时,但是战争已经打响。

第四章 海鲜宴与中二病() 
厨房里;小林师兄弟四个已经收拾干净;一溜的大水箱里放着今天席面要用的海货。老爷子伸出手在水箱里一顿翻检;微微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又去旁边的食材里翻翻找找;不时拣出几样放在一边;这是每天老爷子的工作,确定食单。高博顺手拿起窗台旁的小本子,小林四人也规规矩矩站好;等着老爷子指示。

    老爷子翻找完,却并不开口,打眼看着沈念池;其他五个人也知道了老爷子的意思;一齐盯着她看。

    沈念池摸了摸鼻子,认真看了看老爷子挑出来的食材;清凌凌地开口道:“油焖大虾;清蒸虾虎;葱爆花甲;炸蛎黄;蒜蓉扇贝;西兰花雪蛏子,酱焖黄花鱼,栗子鸡;四喜丸子;锅塌豆腐,醋溜土豆丝,上汤娃娃菜,香菇木耳墨鱼汤。”

    报完菜名,抬眼看看老爷子,老爷子并不看她,冲高博点头。高博听完菜名就知道自家师妹答对了,等着老爷子点头便挽袖子准备开工。

    老爷子虽然身体硬朗,但毕竟年纪大了,已经极少亲自下厨,沈园平时大都是高博和另一个徒弟封白掌勺。而沈念池虽然已经获得了老爷子的认可,却从未开牌卖菜。老爷子只说她还有的磨练,但是高博和封白两人知道,不是不够,只是不愿,至于不愿什么,哎,又是一笔债!

    高博指着食材,一一跟徒弟们吩咐该怎么处理,虾要清洗干净从虾背剪开挑出虾线,虾虎要在侧边剪开两节既方便入味又方便客人剥壳,花甲已经放进盐水里等着吐沙,牡蛎开出洗净抓入淀粉,扇贝用刷子刷干净,蛏子取出洗净,墨鱼去掉墨囊撕去薄膜。高博一一示范,然后让徒弟们分工,每人负责几项,沈念池从旁监督,厨房里瞬间热火朝天。

    老爷子顺着灶台看了一圈,用手抹抹灶沿,没油没灰,点了点头。这是整个厨房最脏的地方之一,每天火里来油里去的,很容易积灰,如果连这里都是干净的,那至少能说明厨子的态度还是认真的。转脸看看几个人忙忙碌碌的,老爷子背着手转身出了厨房。

    封白刚进院门就撞见了老爷子:“师父!”一米八高的个子,虎背熊腰,黝黑的脸盘,左眼下一道刀疤直至腮下,面相凶恶,却规规矩矩站好,恭恭敬敬行礼。

    “嗯。”老爷子点点头,面色严肃,说出的话却分外暖心:“今天刚到的墨鱼,我让他们炖汤了,回家的时候给你媳妇儿带一份。”

    封白是沈园的另一位厨子,跟着老爷子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十多年,去年结婚,前两天老婆刚刚生了孩子,老爷子给他放了三天假,封白知道今天有席面,就早回来了,手里拎了一堆东西。

    “师父,喜蛋,您尝尝。”老爷子知道封白他老婆生孩子当天就让沈念池送去了一堆东西,封爸封妈不肯收,封白倒是痛快地收下了,回来自然带了回礼。

    老爷子接过来,就知道里面不仅有喜蛋。按照宣城的风俗,一般分送喜蛋,女儿送八个,男孩送九个,这一袋子的重量可不对,不过老爷子也没在意。封白虽然是师兄弟里学艺时间最短的,就连沈念池都跟在老爷子身边学厨十二年了,但师徒两人的感情却是极好,封白对老爷子自有一番深重的孺慕之情,因为若是没有老爷子也就没有封白的今天。

    封白十三岁的时候,父母双双下岗,两夫妻为了生计自己做起了小买卖,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封白。那个年纪的男孩最是容易叛逆,等两夫妻空下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封爸仍遵循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但是不管怎么打就是不学好。夫妻俩啥法子都用了,愣是掰不过来,都有点放弃了,加上封母又生了一个儿子,矛盾更是加剧。

    封白第一次见老爷子是在沈园,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