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208章

大唐新秩序-第208章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镇的时候,黎阳因比邻河南道,因此被用来作为与朝廷对峙的军事据点,城内的粮仓被改建为军营,中间包含着一个不大的校军场。
    校军场虽然不大,却也能够容纳两、三千人出操,但想要演练阵型变化就显得不太敷用了。
    敬翔站在阅军台上,看着校军场密密麻麻站立的“新兵”,不由对袁象先、蒋玄晖感叹道:“河北向出敢战士,兵员素质很高,如今一看,名符其实。这些士兵雄壮彪悍,一看就是疆场厮杀过的军卒,孔武有力,足堪精锐!”
    蒋玄晖凑趣道:“河北立镇最早,至今已有百五十年,其间厮杀征战从未断歇,军卒多为游侠儿、将门世家出身,还有许多关外杂胡,确实是极好的兵员。只是操练不力,结阵之际就比不过咱们宣武了。”
    敬翔也看得明白,这些军卒一个个拿出来都是好兵,但一在台下列阵,阵型却不严整,队列也稀稀松松,蒋玄晖说的倒也不错。于是敬翔对袁象先说:“王爷渴慕河北军卒已久,自征战河北之始,便存了收河北兵为己用的念头。只是可惜,一直不能整合河北。如今也算个开始,袁招讨还要努力用功,好好训练他们才是。”
    袁象先躬身答曰:“谨遵敬相军令!”(未完待续。。)

第十五章 蒋袁合流(五)
    ps:  出差回来得比预计晚了两天,不好意思,今天努力码字,实现两更,稍作补偿吧,晚上还有一更。
    校阅台上,敬翔让袁象先把新兵中的军官招上台来,袁象先一一向敬翔介绍:“这是刘山喜,原为卢龙义儿军都头……这是刘文允,也是义儿军中的都头……这是张元韶,原为蓟门别将……这些都是卢龙武人。幽州变故跌生,这些人便投奔咱们宣武了,无论武艺韬略,都是好手。”
    敬翔唤过来一一询问,然后叹息曰:“听说魏博将门武勇堪比卢龙,可惜魏州变故,八千魏博将门一夜惨死……”
    蒋玄晖道:“河北虽入李诚中之手,但战力却已去了一大半,对咱们来说,也是个收获。”
    李小喜站在敬翔面前,听着敬翔的感慨,心里不由好笑,暗道你恐怕不清楚,这些魏博将门就是某杀的,如果你知道魏州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真不知道你还敢不敢站在某家面前大言不惭。
    李小喜并不知道眼前这位文官就是天下闻名的右仆射、太府卿敬翔,实际上不仅他不知道,和袁象先达成默契的韩延徽也不清楚。袁象先、蒋玄晖在和韩延徽商量花钱雇佣幽燕保安总公司的时候,耍了个心眼,只是说河北发生了那么大的变故,汴州来了个“观军容使”,要来了解情况,没有敢直接说来的是敬翔。
    在这一点上,袁象先、蒋玄晖的担忧是完全正确的,如果韩延徽知道来人是敬翔的话,恐怕敬翔就回不去汴州了。
    蒋玄晖召见、勉励完李小喜等人后,又亲自下台,和前排的“新兵”挨个谈话,谈话很短,无非是勉励和宽慰。拉几句家常。新兵们果然是河北口音,敬翔和他们交流起来稍显费力,但也能听懂。谈完之后回到台上,又看了看新兵“代表”们的武艺表演,观赏了他们的骑术和箭艺,然后点头称赞“果然精熟”,继而命令犒赏。
    这些犒赏是敬翔从汴州带来的,这么一下子发出去很多,李小喜等人倒是眉开眼笑,但袁象先和蒋玄晖却肉痛不已。
    等折腾完毕。已然是午时。敬翔也有些累了,正要宣布校阅结束,却有军卒来报,说是城下卢龙军叫战。
    敬翔虽然是文官,但跟随朱全忠征战多年,并不怯阵,只是后来宣武势力大涨之后,他才改为居中策划,很少临阵。听说卢龙军在城下叫战。立刻来了兴致,要去城头观瞧虚实。于是袁象先、蒋玄晖及李小喜等簇拥着敬翔上了黎阳城头。
    从城头往下一看,就见大队大队的骑兵在城外一里处列阵,其中一些小队游骑就在城下往来奔驰。大声喝骂。敬翔稍微一看,便目测出卢龙骑兵的数量——两千左右,于是向袁象先道:“卢龙军果然以骑兵为主,只是怎么不见步卒?”
    袁象先道:“卢龙军步卒少。骑兵多,且骑兵又以关外胡种为主,这是李诚中从关外带入关内的。野战上倒也不容小觑。魏博皇甫峻在这一点上大意了,和卢龙军的优势骑兵野战,故此导致大败。”
    敬翔点了点头,道:“河北占据地势,向以骑兵为根基,李诚中没有丢失卢龙的立镇根本,看来咱们以前对他的实力估量不足,今后当认真对待,不可妄自骄纵。”
    众将躬身称是。
    敬翔又问:“怎么不见步卒,难道卢龙军想以骑兵攻城?”
    袁象先道:“李诚中入主幽州才一年,兵力不够,能占据河北大部已经很不容易了,魏州、博州等地已是其兵力极限,至于黎阳此地,只能以骑兵骚扰为主,所谓强弩之末矣。”
    敬翔沉思了片刻,问:“卢龙军究竟有多少兵?袁招讨可知?”
    袁象先道:“沧州战场上击败皇甫峻的大概是万人,以骑兵为主;冀州战场上也有万人,却是步卒为主。此外并没有听说卢龙还有什么重兵。”
    “义武呢?王处直不是降了么?打义武的卢龙军有多少?”
    袁象先对这个问题不太清楚,但他身为河北行辕招讨使,不能说自己不懂,只能臆测道:“义武向来首鼠两端,没听说易定二州发生过什么战事。”
    “如此说来,李诚中步骑各万?”
    “差不多,连上幽州镇守的牙兵,恐怕不会超过三万。”
    敬翔道:“虽然兵力不多,但骑兵过万,这就不好对付,尤其是河北之地,平原居多,骑兵优势极大。可惜咱们宣武没有产马之地,可叹,可叹!”
    正说着,卢龙军的骑兵阵列中驰出十数骑,当中一将盔甲明亮,身姿矫健,战马膘壮,身后掌旗兵簇拥着一杆将旗,上书“赵”字。骑将纵马来到城下,离城一箭之地,高声喝道:“某乃涿州赵干臣,城上听着,有敢出来受死的么?”
    袁象先此刻俨然以“河北通”自居,当然,在敬翔眼里,就凭刚才的一番对话,他也确实堪称“河北通”了。因此,袁象先道:“此人赵在礼,为幽州豪门赵元德庶子,与赵霸齐名,堪称赵氏双杰。”
    “霸都骑军镇遏使赵霸?那个义昌军节度使的从弟?”
    “正是。”
    “莫非城下便是霸都骑?”
    “即便不叫霸都骑,却也是霸都骑的老底子。”
    实际上袁象先只知道皮毛,这番见识纯属卖弄。赵在礼是赵元德庶子、赵霸从弟不假,但赵元德儿女就有几十个,赵在礼小的时候母亲早丧,所以在家里根本不受待见,当时赵元德是否能够记得住自己这个庶子的名字,都还尚存疑问。
    而且说他是“赵氏双杰”之一也是袁象先的想当然,赵霸率霸都骑威震河北的时候,赵在礼还在周知裕手下当亲卫呢。后来大安山之变中,赵在礼被囚于幽州大牢,赵氏连搭救他的心思都没有,或者说根本就知道有这么回事。卢龙体系内倒是确有“赵氏双杰”,但不是赵在礼。说的是赵霸和赵原平。
    但宣武军内不知道这些情形,只能任凭袁象先胡说一气,大伙儿听得不住点头。李小喜、纪文允、张景韶等人在旁边使劲憋着笑,个个满脸通红。
    敬翔叹道:“若是霸都骑的老底子,恐怕李诚中就更难对付了。可惜啊,当时某曾想先立赵氏节度义昌,然后徐徐图之,争取收服赵氏霸都骑,只是没来得及……若是咱们能有这数千精锐铁骑,天下早已定之!”
    刘守光大安山之变发生后。让赵氏节度义昌镇的主意便是敬翔所出,敬翔的打算是先将霸都骑从卢龙军中分立出来,然后慢慢施恩,拉拢收服。只不过幽州城头变幻太快,李诚中崛起太速,令敬翔的图谋流产。此刻敬翔望着城下的“霸都骑”,只能无奈摇头了。
    袁象先道:“敬相无须叹息,某征募的这些河北敢战士也是好兵,必不惧敌。刘牙将……”
    李小喜出列。道:“卑职在!”
    袁象先喝道:“敌将猖狂,刘牙将可愿出城会之?”
    李小喜大声道:“卑职晓得,卑职这便去破敌!”
    敬翔叮嘱道:“不可大意,赵氏子弟。威名赫赫,若是不敌,便回城就好,咱们再想其他法子。”
    李小喜应道:“得令!”于是领着纪文允、张景韶下了城头。
    李小喜手下骑兵不多。此刻在身边的只有二百余骑,当下便都带了出城。
    两边在城下摆开,李小喜飞马上前挑战赵在礼。于是两人大呼酣斗,厮杀在一处。一边战马盘旋,刀枪并举,赵在礼一边小声问:“如何?来的是谁?”
    李小喜大喝着挥刀当头猛劈,笑道:“似乎是一个姓景的,嘿……也不知什么来头,看刀……但看上去权势不小,似乎朝堂上有官职,杀……都管他叫景相。”李小喜是地道的河北人,袁象先和蒋玄晖都是河南人,两边口音有别,李小喜便听岔了。
    赵在礼皱着眉想了想,没听说过宣武这边有什么姓景的相公。但宣武人多势大,手下文官武将如云,很多都带有朝廷加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两人厮杀多时,李小喜道:“老赵,某得败了,你悠着点别伤了某!”言罢,招数开始散乱,再拆几招,被赵在礼将大刀震飞,拨转马头就逃回了本阵。
    应袁象先和蒋玄晖的要求,为了让敬翔感受到威胁,早点离开黎阳,便须得显示卢龙军的武勇,所以安排好了赵在礼要连胜数场。
    李小喜败回去后,纪文允、张景韶也都轮流催马来战,被赵在礼一一“击败”,于是李小喜带队败回城中。
    城头上袁象先指挥若定,令弓手们做好射箭的准备,很好的完成了“掩护”的任务。赵在礼的骑兵被箭雨所退,只能恨恨望着城头高声辱骂。
    敬翔对败退回来的李小喜等人好言抚慰了一番,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让他们莫以为意,先到一旁休息去。待李小喜等人走后,敬翔皱眉对袁象先和蒋玄晖道:“刘牙将等人虽是入咱们宣武效命,却不肯尽力,适才厮杀之时多有缓手……”
    袁象先和蒋玄晖都被敬翔的明察秋毫吓了一跳,袁象先忙道:“某回头便好生收拾他们!”
    敬翔摇头:“不可,他们才入我军,敢出战便已不错了,想要令人效死,袁招讨还要努力才是。如今河北局势颓靡,正是收拾人心的时候,切不可太过苛责。只需厚厚笼络,自有得用的那天。”
    袁象先和蒋玄晖狂跳的心这才略微安定下来。
    蒋玄晖问:“不如某出城一战,必不堕了咱们宣武的名头!”
    敬翔婉拒道:“不用了。适才刘牙将等虽未尽全力,但这赵在礼在车轮战中仍显余力,就凭此,已足称‘河北名将’,蒋兵马恐非其敌。再者,敌军骑兵,不擅攻城,但擅长远遁,就算蒋兵马赢了,也杀伤不大,反而要担心追击之时为敌所趁……这就是平原上骑兵的作用,咱们在这一点上是吃够了河东苦头的。每次攻伐河东,咱们为何都以三、五倍,乃至十倍之兵击之?就是这个道理啊。”
    赵在礼城下耀武扬威的吆喝了半天,这才率部离去。
    望着两千骑兵远去卷起的尘烟,袁象先忙道:“敬相,敌军暂退,咱们还是回卫县吧,这里实在是危险啊。”
    敬翔答允了,于是袁象先和蒋玄晖立刻吩咐大军返回卫县。
    回到卫县之后,敬翔开始着手部署河北局势,他首先让袁象先将河北招讨行辕撤回卫县,仍以袁象先为河北招讨使;然后命令处于腹背受敌之势的邢、洺军马返回相州和卫州,贺德伦、张归厚的主力调回汴州和滑州,部分杂军配属河北招讨行辕,由袁象先管辖。
    看着地图,敬翔最后确立了大河防线的总体部署。这一战略的作战思想是以黄河为防线(这也是目前卢龙与河南的实际控制分界线),实行暂时的防御作战。整条大河防线分为三段,西段为河北招讨行辕,以相州林虑、汤阴和卫州黎阳作为防御支撑点,构筑拱卫汴州的的缓冲地带;中部自西向东,以濮阳、灵黄、济州、祝阿等四个沿河城池为锁链,紧控黄河,防止卢龙军渡河;东部以棣州刘重霸部为主,实施积极进攻之策,威胁卢龙沧州。
    敬翔在很短时间内就提出了整体应对河北卢龙的作战方略,各方兵力配备、粮草供给,军令的指挥,相互间的援助和支撑等等,都非常详细清楚,条理也很明白,不愧是宣武军内的文官第一。袁象先和蒋玄晖都暗自佩服。
    在这套方略中,敬翔的计划是稳住黄河形势,待西征大军回来后再重新考虑夺回河北控制权。在宣武体系内,当梁王不在汴州的时候,敬翔按照惯例是有这个权力的,事后向梁王补备便可,梁王从不驳回。
    但,敬翔正要准备任命蒋玄晖为大河防御使的时候,一份来自汴州的军报将他的战略计划摧垮了。
    平卢节度使王师范起兵,目前已经占据兖州、沂州,两州之西的缁青全地,已经进入平卢手中!(未完待续。。)

第十六章 大河之东(一)
    ps:  感谢eagle周兄的打赏,感谢集擎灭的月票。第二更送上,猪猪的更新票看来是拿不到了,抱歉。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春。
    饿了小半年肚子的天子和李唐皇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这座曾经是世界中心的城市已经衰败不堪。经历了又一次大火,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三内大部分都已经成为了一片瓦砾,火烧后的断壁残垣、野草丛生的庭院、坍塌的亭台楼宇,无不昭示着李唐的垂暮。
    天子带着数十名皇室成员住进了崔胤抢修出来的少阳院内,侍奉起居的,是二三十名宫女。没有了始终跟随伺候的中官,没有了形式上宣誓效忠的禁军,如今的李唐皇室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过天子已经不再追求这些了,能够吃饱肚子,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宣武军的刀枪力挺下,崔胤成为了大唐的宰相,整个朝堂他说了算,朝堂上的百官们惟他马首是瞻。铲除中官、整合朝堂的理想虽然实现,但崔胤并不快乐,他发现,这种形式上的权力在实质上并没有什么用处,一切政令仍旧不出长安,所有治策依然无法实现。甚至,现在比起过去,崔胤的权力更小了,很多长安城内的事务,他也管不了。
    新建北衙神策军步骑万人为宣武军充任,新任神策宿卫都指挥使朱友伦是梁王的亲侄儿,新任宫苑使张廷范是梁王宠爱的优人,新任皇城使王殷是杨师厚帐下裨校,新任会街使孔洎是梁王的家仆……在这种情况下,崔胤感到很郁闷,于是借口说李茂贞蠢蠢欲动,还想进犯京畿,京畿军力薄弱。因此要重募南衙禁军。可怜李茂贞哪里还有实力进犯,只能说他躺着都中刀。
    唐制,禁军分北衙和南衙,北衙为中官所掌,以神策军为主,南衙以朝堂为主,此刻早已不存久矣。崔胤重募南衙禁军的计划是初期先征募六军十二卫,分别为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千牛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他现在掌三司、判度支,虽然财政很紧张。但他仍旧决定一步步开始着手。这项事务开始以后,崔胤郁闷的心情终于开始好转了。
    岐王李茂贞丢失了关内、山南的大部分地区,控制的地盘七零八落,不得不收缩兵力,只剩下岐、陇、泾、原四州及相对贫瘠的陇右。就算如此,他还要努力应对西川的步步蚕食,可谓焦头烂额。如果不是宣武要抽兵东顾,他连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