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新秩序 >

第263章

大唐新秩序-第263章

小说: 大唐新秩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平丘大营中的辎重。
    韩军当即让开了堵住的道路,让弃营而出的周坎所部顺利通过,李嗣源一面分派人手抢占营寨,一面让人飞报周德威,说是自己打破了燕军大营,正在和敌军激烈交战。他提醒周德威,有一股燕军趁乱南逃。让周德威小心在意,务必要留下这股残敌。
    周德威听说李嗣源破了燕军大营,也没有心思去和他抢攻,连忙整顿本部兵马,向南进行追击,同时知会李嗣昭,让他也尽快整队脱离战场,和自己一起攻打郗家烟村。
    平丘大营之北,李嗣昭正在准备发兵攻打燕军营寨。忽然看见燕军大营上空飘起的朵朵“妖云”,心中惊疑不定。看罢多时,正在琢磨此中意味,却听见燕军大营南方传来震耳的厮杀声。于是醒悟过来,知道恐怕是燕军要突围了。
    李嗣昭当即立断,下令大军发动猛攻。军士们呐喊着冲过壕沟、移去鹿砦、砍断绊索,进而努力推到寨门。却发现燕军大营已经人去营空。
    燕军是轻兵而出的,所有辎重器械全部抛弃在原地,除了那些投石车、弩车等大型器械被破坏殆尽外。粮秣、牛羊、帐篷、木柴、绳索、毡毯等等物资全部完好的留存了下来,营中许多地方还洒落着零零碎碎的铜钱和金银等物。
    李嗣昭所部的郑军本来源自老河东军,老河东军根深蒂固的劫掠习性也彻彻底底的保留下来。见了那么多好东西,郑军的各个军头们早已经红了眼珠子,不需李嗣昭下令,纷纷指挥本部疯狂抢夺。
    郑军从北,韩军从南,两军如蝗虫一般蔓延开来,逐渐在接近中线附近相遇。紧接着,郑、韩两军的军士开始剑拔弩张,形成了严重对峙,终于在一处屯满了粮食的粮寨中爆发了激烈的厮杀。双方各不相让,啥时间各有十余名军士横尸当场。
    争斗由粮寨处开始扩散,双方各有上千军士混战在多处地段,战况之激烈,远超攻打燕军之时。直到李嗣昭和李嗣源赶到,双方才暂时罢手,各自后退,却始终紧握兵刃,怒目相视。
    郑、韩两军在平丘大营内争斗之时,周坎已经率部南撤了约莫二里多地,一想到能够带着这三千多军士冲出包围,他就欣慰不已。区区财货而已,丢了就丢了,与襄垣和潞州城内堆积的军辎相比,这点东西毫不放在周坎眼中,却可以拿来掩护自己撤退,这笔买卖很值!
    再有二里地就能冲出南沟河通道,抵达郗家烟村,到时候与赵在礼回合,仍然可以继续以襄垣为依托,迟滞三王联军的进攻。这时候周坎还不知道武乡已被己方攻占的消息,他的盘算仍然是尽量拖延和争取时间。
    忽听一阵梆子声响,旁边的山岭沟壑中冲出一彪敌军,迎头向燕军兜了过来。这股敌军并非骑兵,所以周坎毫不畏惧,略略停顿了歇息片刻,收束好队形后就直接冲杀上前。
    周坎的目的是要冲出重围,所以队形一直保持着攻击姿态,前面是正规的妫州军战兵,打头的是重甲枪兵开道,两个侧翼是刀盾兵掩护,中间是轻甲弓弩营,两千多补充营军士则尾随于后。
    攻击顺序是弓弩营首先放箭,然后重甲枪兵突刺,两个侧翼交由刀盾兵遮护。第一排重甲枪兵突刺后,第二排快步猛冲,越过第一排进行突刺,紧接着是第三排……整个突刺过程犹如车轮滚动。
    拦截的三王联军步卒得到出击命令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队形保持得不如燕军,在燕军的重甲突刺下,很快就溃散了。不过他们也给后续的拦截部队争取到了一定的时间,随着燕军的继续突击,周坎发现攻击速度明显放缓。
    燕军重甲厚实,冲击队形又比较整齐,在阵战中明显占优,两军交锋之处始终能够保持着不断突破的架势。但三王联军个人战力是非常强悍的,小队之间的配合也异常娴熟。所以始终能够保持着拦截线不被彻底冲垮。
    等到周德威亲自赶到之后,三王联军的作战方式出现了变化,周德威指挥联军从两侧缠绕燕军,不停对燕军保护侧翼的刀盾兵实施横击,有效的迟滞了燕军的突围势头,不少燕军军士落单之后便被迅即围杀,凡是跟不上大队、或者不小心被分离出来的燕军军士都战死在了这里。
    周德威在一处高地上观瞧战局,每当燕军冲破一道拦截,便迅速调动新的军队在前方构筑第二道拦截线,有时候燕军的攻击稍微缓慢一些。他甚至连第三道拦截线也构筑了起来。
    观看良久,周德威不仅叹道:“虽说看不出燕军军士的武勇,但军纪着实森严,为我大军所困,依然不见半分困顿,实属强军之列……唔,弓弩极多、甲胄也好,此战之后,某等可算大有所获。”
    麾下军官们纷纷点头。相顾叹服。
    正在指挥着对燕军的围堵,忽然有军官提醒:“殿下请看,南边!”却见烟尘骤起,马蹄如雷。一股骑军从远处奔来,正是派往郗家烟村诱敌的骑兵,只不过这股骑兵似乎少了许多,早已不足八百之数。其后紧跟着一股更加庞大的骑军。看上去足有三千以上,当头将旗上打着一个大大的“赵”字。
    周德威大喜:“燕军骑兵出动了!左右,立刻下令黑鸦军出击。不得放跑了一个燕骑!”
    随着赵在礼援兵的到来,战场形势发生了改变,在南够河通道上出现了两处战团。靠北一些的战团,周坎所部燕军步卒正在努力向南,一层一层突破三王联军的拦截线;靠南一里多地的另一处战团,赵在礼正率领骑兵与黑鸦军精骑缠斗,同时拼命向周坎所部靠拢。
    黑鸦军不愧老河东军立镇之基,无论军官和骑兵,个个都精善骑战,其中称得上可“骑射”者,往往十中有一。就这一点来说,赵在礼所部辽东保安军骑兵是比不过的。好在有来自妫州军的骑兵营助战,他们装备的骑兵手弩大发神威,堪堪抵消了黑鸦军骑兵的骑射优势。
    两股骑兵相接,隔着五十步的距离处对射一轮,各有数十骑落马。
    黑鸦军排在前列的都是骑射好手,射罢一轮之后拨马向两侧偏出,他们不会投入骑兵对冲的消耗性厮杀中,那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他们的任务是游走于战阵之外,以高超的骑射之术对敌军予以侧击。
    前排向两侧避开之后,黑鸦军露出了后面用于冲锋的骑兵,然后……迎面又是一轮弩箭,然后又是一轮,短短五十步内,黑鸦军骑兵连中三轮。
    在老河东军与老卢龙军的往来中,骑兵手弩一直是卢龙方面禁止输出的军事物资,或许河东能够多少得到一些,其中的翘楚也能够多少明白一点这种利器的威力,但想要为此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战术习惯,非经过惨痛教训而不可能。
    来自妫州军的数百名持弩骑兵顿时令黑鸦军精骑吃了大亏,连续三轮弩箭当即将黑鸦军的骑阵撕出了一条豁大的口子,燕军骑兵从这条口子处一贯而入,直接突破。
    这样的威势令周德威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一个照面就损失了上百骑精锐,这种伤亡令他心痛不已。可惜他不知道对面的敌军大部分都没有那么精良的装备,更不知道这三轮弩箭之后,敌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安装好骑弩,因此错过了绝佳的缠斗良机。
    周德威虽然对获胜很有信心,但不愿出现太大的损伤,于是下令各部以缠斗为主,而非拼死拦阻。他将消灭敌军和扩大战果的希望放在了后续可以预期的敌军崩溃上,只要等到敌军士气瓦解,所要做的就很简单了——率军掩杀即可。(未完待续。。)

第一百零六章 决战上党(二十一)
    ps:  感谢到此看书兄的打赏。
    赵在礼和周坎终于会合到了一起,燕军步骑开始向南合力突围。
    周坎指挥步卒以枪兵都为箭头,将前路上重新形成的拦截一条条撕碎,遇到抵抗较为激烈者,则辅以弓箭营大箭打击。对于尾随身后的敌军,则以刀盾兵迭次防御,确保整个前进的攻击阵型不变。
    赵在礼指挥骑兵严密伴随在周坎两侧,既为拓宽大军的阵型空间,也可随时上前相助,有时候驱逐逼迫太近的敌军骑兵,有时候干脆直接跃马冲向那些暴露出弱点的拦截阵列。
    周德威早已从高地上下来,亲自领着牙军和各军军头紧跟在包围圈外,传令兵令旗如飞,调动着周德威目视范围内、目视范围外一切可以调动的兵力,在燕军的前路上布下一道道拦截,在燕军左右两翼和阵尾组织起一次次袭扰。
    令周德威诧异的是,在这种恶劣的形势下,敌军竟然始终没有崩溃,虽然看得出来,对方支撑的很艰难,但每次看似摇摇欲坠之时,却总是又极为勉强的维持了下去,反倒令自己的部下伤亡不少。
    燕军的强悍令周德威更加小心,他决定把围困的过程继续延长下去,让燕军返回襄垣的道路成为一条死亡之路,在这条路上耗尽燕军的每一滴血。同时,周德威也做好了燕军创造一路突围十余里的奇迹,为此,他再次向李嗣昭和李嗣源遣使,请他二人务必立刻率军跟上自己。
    周德威的打算是,如果燕军真能够坚持到襄垣,对自己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如果襄垣守军敢开城接纳的话,就顺势攻入城中;如果襄垣守军不敢开城,那么坐视友军被聚歼于城下。这一事件也会极大地打击守军士气。
    看着包围圈中的燕军拼死向南突围,周德威已经开始考虑下一步的作战方略了。毋庸置疑,按照李嗣源所云,安重诲部奇袭黎城、潞州的计划应当取得了较大的战果,就算没有能够攻下黎城或者潞州,但至少已经彻底打乱了燕军在潞州战场的部署,否则燕军决不会被自己围在这里。
    周德威考虑的是,拿下整个潞州后,便等于将燕王李诚中困在了长平通道,那么下一步该如何做呢?是从北方继续向南。一直打穿长平通道,打到高平?还是坐视燕军和诸侯联军在高平对峙?亦或是干脆率军通过滏口陉,直扑河北?
    周德威神态轻松的遐想着下一步作战方略,周坎和赵在礼则指挥着燕军一步步向南突围。燕军士卒浴血厮杀,每一次前进,都付出了艰辛的厮杀,忍受着重大伤亡。周坎和赵在礼甚至不敢命令大军停驻歇息,战至此刻,将士们已经是靠着血勇之气和惯性作战了。一旦停下来,很可能造成全军溃散。
    除了鼓动和维持士气外,周坎和赵在礼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们刚刚杀出南沟河,便发现军辎补给严重不足。箭矢的消耗超过了一大半。弓箭营每一名箭手配备的羽箭已经不足五枝;盾牌、木枪、横刀的折损也非常严重,许多都队出现了空手的士卒;另外,伤兵没有办法携带,所有受伤的士卒都舍弃在了原地。等待他们的结果令人不忍去想……
    出了南沟河,便进入了开阔的襄垣盆地,大军离襄垣还有十里。这十里地对于燕军来说,似乎显得极为漫长。
    周坎已经略显狂暴和焦躁,他不停的赶到赵在礼身边,大声质问“还要走到什么时候”?赵在礼每次都舔着干燥的嘴唇,向四处张望。
    再向前杀了三里地,周坎换了一句问话,他不再问“还要走到什么时候”了,他问,能不能不要一起死?周坎让赵在礼立刻率领骑兵冲出去,由他带步卒在后掩护,无论有没有援兵,此刻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不能再耽搁下去了,继续耽搁下去的后果就是步骑一块儿死!
    向前的攻击势头越来越无力,后阵掉队的士卒越来越多,已经出现被三王联军俘虏的成建制部队,至少有三个伙的编制在刚才的一会儿工夫中抛下了刀枪。周坎不怪他们,连续苦战大半天,水米未进,很多人连家伙都握不住了,这还怎么打下去?
    周德威眯着眼睛注视着战场上的一切,他知道这股被包围的燕军快完了,当抛下兵刃的敌军以伙出现的时候,用不了多久,投降的规模就会扩大到队、都,当出现成百成百的俘虏时,敌军必然崩溃。
    周德威的心情又松了松,他知道战胜已经必然,只不过内心里还有一丝可惜,可惜这里离襄垣还有六七里,无法让城上的守军看到这一幕……
    高平,军事参谋总署指挥衙门。
    这里是原高平县衙、高平守将侯言的中军行辕,如今是燕王李诚中的临时驻跸之地。院落内外布满了全副甲胄的警备营军士,由乞活买统一部署和调动,将整个驻跸防护得严严实实。
    两个侧院不间断的进出着燕军的各级虞侯参谋,将战况和军情分析汇总,然后提交中堂。中堂两侧厢房坐满了军官和士兵,左侧是各级等候军令和召见的指挥军官,右侧则是随时待发的传令兵。
    正堂内的三间大房已经全部打通,燕王李诚中、虞侯司总管张兴重、教化司总管姜苗等十余名燕军高级将领正围在一幅巨大的沙盘上小声地讨论着。左右两个角落上则是两个较小比例的沙盘,标注的范围和地区要小得多,但却更加详细,各有数名中低级参谋正在按照汇总上来的军报小心的移动和标注着各部位置。
    此外,北墙上悬挂着一张巨大的山川舆图,将整个河东东南、河北西部、都畿北部以及河南西北部全部纳入其中,图上乱七八糟的画满了各种箭头,让人一望便即头晕脑胀。不是经历过燕军高级军校培训的军官,根本看不懂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七月起,以梁军为主力的诸侯联军开始进攻燕军,两军主要交战地便是界牌岭。界牌岭位于高平和泽州之间,以界牌岭为首,燕军修筑了密布的大型防御营寨,连同界牌岭身后的悬壶、牛山和石嘴头三处高地,形成了屏蔽高平的坚固防线。
    连续攻打界牌岭十日无果,诸侯联军从西面开始试探性侧击悬壶,企图绕过界牌岭抢先拔除其身后的防御支撑,于是两军又在悬壶展开激战。
    付出近两千人的伤亡后,诸侯联军拿下了悬壶之前的东掘山、西掘山两个前出支撑点,开始正式进入攻打悬壶主体防线的作战。可惜东掘山和西掘山暴露在燕军两面夹击之中,向北攻打悬壶的同时,还要忍受来自东侧界牌岭的攻击,这一状况导致诸侯联军攻击悬壶十分不顺。
    从八月下旬以后,诸侯联军意识到,不首先拿下界牌岭是不可能打破燕军防线的,于是在梁王的亲自命令下改变了攻击目标,将重点重新放回到界牌岭。因为占据了东、西掘山,诸侯联军可以从西面攻打界牌岭,这一状况导致界牌岭的防守开始吃力,燕军伤亡大增。
    进入九月以后,界牌岭守军已经更换了三个批次,在这座小小的山岭上,上千名燕军阵亡,受伤者不计其数。
    在诸侯联军不计伤亡的强攻下,燕军丢掉了界牌岭外围双南庄、老凹沟、坛岭头等多处阵地。从三日前起,诸侯联军以老凹沟为支撑,从西侧双南庄、东侧坛岭头两路齐发,沿山梁合击界牌岭主营。
    战事至此愈发激烈,每天都有数百具尸首倒在这处小小的山岭之上。当然,燕军有大型守战器械在手,又有后勤营鼎立相助,战损比远远低于诸侯联军。不过,燕军对界牌岭守军的增援受到了诸侯联军的极大遏制,为了压缩燕军对界牌岭的增援力度,诸侯联军不惜人力物力消耗,连续多日在界牌岭西北、东北集结数万步卒组成的庞大军阵,令燕军骑兵的战场活动空间受到很大削弱,致使增援界牌岭变得非常困难。
    界牌岭一旦丢失,就意味着诸侯联军在泽州和高平之间拥有了一个可以囤积辎重和兵力的支撑点,将极大地改善诸侯联军进攻高平的态势。现在就看界牌岭守军能够坚持到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