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还清白于毛泽东 >

第2章

还清白于毛泽东-第2章

小说: 还清白于毛泽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农业社,有500多户人家,其中200多户搞公共食堂,家庭不再作饭了。组织起来之后,出工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从前200多人作饭,办起食堂后,只需40多人作饭,而且还吃得饱些、好些,还节省了粮食。他并且大胆地预言,到将来我们到共产主义不要多远。15年可以赶上美国,再有15年等于三、四个美国。再有40年、50年中国可进入共产主义。刘少奇认为,中国已具备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所不具备的条件。欧文等人(按: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笔者注)的未竟之业可以实现了。还说:中宣部印了一本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资料,有一段是康有为写的《大同书》,其中提出破九界,即国家界限、男女界限、家庭界限、私有财产界限……毛泽东讲话也提到康有为的《大同书》(按: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达到大同的路。《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1页——笔者注),空想社会主义的想法,在那时没有实现的条件,现在马克思主义者抓住了阶级斗争,已经消灭阶级或正在消灭阶级的过程中,这样就把空想社会主义不能实现的实现了。刘少奇把托儿所、公共食堂,这样—些社会服务性事业,当作共产主义萌芽,共产主义趋向。这些公共事业办得多了,普及全社会,共产主义就实现了。到了那时,象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说的,到处有花园,老人有养老院,有戏院、电影院、图书馆,小孩子多大年龄上什么学,小学、中学、大学。(上引刘少奇谈话,见刘少奇:同全国妇联党组织谈话'A'人民出版社资料室:中国赫鲁晓夫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言集,)
  1958年6月30日,刘少奇在同《北京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现在开始实验(按:当时搞农业合作社并社,小社并成大社,包括工农商学兵,当时还没有“人民公社”这个名称。这里说的共产主义基层组织,就是指后来的人民公社——笔者注),恐怕不能像现在这样,种地的净种地,做工的净做工,现在就要搞工农商学兵。他还作了解释,不能搞单打一,现在农业社已经开始办工厂、商店、银行,服务事业:洗衣房、食堂,学校,还要发枪练操,工农商学兵都有了。他进一步指出:我看三、四十年可以到共产主义社会。你们看要不要这么长。(上引刘少奇谈话,见刘少奇:同《北京日报》编辑人员谈话,同前'A')
  1958年7月5日,刘少奇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同工人谈话时说:工厂要办食堂、托儿所、洗衣店,办学校、办农场,发点枪给大家操练,总之工农商学兵都自己干。又说: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大有希望,不要几年就好了。现在苦干几年很有必要。不然过了不关,苦干几年就不那么落后了。大家干劲这么大嘛,不计上下班时间,干完才算数,有这么股劲,我看七、八年就行。又说:靠什么?一是党的领导,一是大家努力好好干。大有希望。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不要好久,你们大家都可以看到共产主义。现在赶上英国不是十几年,两三年就行了,明年后年要超过英国。这不是假的。钢铁、煤炭明年就可以超过,电要慢点,多几年,大概五年,五年不行七年,他大都是二年三年。15年超过美国的问题。其实也用不了15年,七、八年就行了。……中国人口等于三个苏联,四个美国。美国就是多几吨钢和其他工业产品。15年我们要超过整个欧洲(包括苏联)。欧洲共六亿人口,和我们一样,面积也差不多。欧洲几十个国家,不互相帮助,我们几十个省可以互相支援,发挥地方积极性,15年许多省要超过一个国家,河北要超过英国,河南要超过法国,再一个超意大利,再一个超西德……我们大有希望。前途好得很。我们在报纸上所以不提二、三年赶英,七、八年超美,是为了麻痹敌人…(上引刘少奇谈话,见刘少奇:在景山发电厂的讲话,同前'A')。
  1958年7月19日,刘少奇在天津讲话中提出:在并社时一乡一社,政社合一。他说:将来是否叫社,农庄也包括不了,因为有工业,有学校,有商业,又有民兵,生孩子也有人管,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的基层结构。这就是组织起来的公社,有农业,有工业,有学校,有商业,生老病死都在这里,这是共产主义公社。(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120、175、176页)。
  1958年7月14日—18日,刘少奇在山东寿张县视察,有报导说:少奇同志非常关心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萌芽的出现。少奇同志说:现在有的地方组织了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等等,使家务劳动社会化。刘少奇对当地的浮夸风,亩产几万斤,大加赞尝,说这是“压倒了科学”,“是一个革命”。并要求当地政府拨出几百亩地,办一个学校,学生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用这个办法,不要很久,全国人民都能上大学。(《光明日报》1958年8月4日)刘少奇在江苏常熟县视察时,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告诉他稻谷亩产1万斤,刘少奇反问道,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人民日报》1958.9.3日)
  1958年8月6日,刘少奇派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陈正人,带着康有为的《大同书》到河北省徐水县搞共产主义公社试点。陈正人传达了刘少奇关于搞试点的指示,还把康有为的《大同书》送给一些人(赵云山、赵本荣《徐水共产主义试点始末》《党史通讯》1987年第六期)。
  徐水县委第一书记张国忠立即宣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成立公社,树木归集体,房屋也由公社统一分配,社员实行工资制,社员和干部大搞实验田,计划一亩山药产120万斤,一棵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000斤。这些将要发射的卫星庄稼,是在迈向共产主义的人民公社殿堂上空飘扬的鲜明耀眼的红旗,也只有人民公社才能竖起这样的红旗,一个二分地沼气山药堆就得花几百个人工,成本更是不可计算,这除了几万人的人民公社,那一个普通农业社能够办得到!(康濯:《徐水人民公社颂》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这两篇报导,可以说是浮夸风、高指标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共产风”一应俱全。这是刘少奇、邓小平所把的舆论关口所放的“卫星”新闻,是刘少奇搞的共产主义试点取得的“成绩”。
  中共徐水县委作了一个《关于最近几年全面跃进规划草案》,送刘少奇看,少奇同志不仅在视察前看过,而且还记得非常清楚,于是少奇同志于1958年9月10日—11日到徐水视察,作了许多深刻而全面的指示:
  第一,少奇同志感到徐水的“工业发展布局”的规划仍有些毛病,于是引用孟子的话“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精辟地说明了生产计划安排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肯定了这里公社社员要求实物加货币的工资制以后,也同样用孟子上述的话,指示县委,必须慎重考虑实物加工资的比例,以便满足社员们复杂的生活需要。
  第二,少奇同志指示徐水县委按照《礼记》上面的话,修订规划,设法使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时间尽量减少。报导说:少奇同志还指示县委对全县工、农、后勤和文教各方面的人力算一笔细账,又引证〈礼记》上面的话“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野,则财恒足矣!”让县委根据上述细帐,设法使非生产人员和非生产时间尽量减少。
  第三,少奇同志指示县委要发展高中,以作为发展大学的后备;并且建议省委解书记帮助徐水大学解决三两个教员。少奇同志在知道徐水大学和县科学研究所共有一部分仪器设备以后,指示说:好呀!你们慢慢地就会办成正式大学,同大城市的差不多,或许比那还好呢!
  第四,由于徐水的公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全民所有制,少奇同志又告诉人家,全民所有制还并不是共产主义性质的,希望大家努力,争取早日进入“共产主义时代”。少奇同志对徐水县人民急迫渴望早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热情和干劲,都给予了最大的鼓舞和赞扬。
  第五,少奇同志还对徐水全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作了许多美妙而宽广的安排。(康濯:《少奇同志在徐水》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由于少奇同志做了许许多多的重要指示,到了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先念等人到徐水视察时,徐水县已经实现了“一县一社,县、社合一”。一县一社,即一县一个公社,全县统收统支,统一核算,共负盈亏,原来各社队的收入统一交县,支出统一由县核拨,供给标准,工资水平全县基本上—致。徐水人民公社已经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某些残余,徐水全县没有一个小商贩,他们全都实行了供给制。(李先念:《人民公社所见》195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青年一代不懂什么叫“共产风”,不知道什么叫“穷队和富队拉平”,“搞年均主义”,“刮共产风”等等,看了刘少奇在河北徐水县搞的“共产主义公社试点”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就略知一二了。
二、刘少奇鼓吹穷过渡,大刮“共产风”
  1958年3月成都会议制定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的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河南省遂平县、平舆县及其所在的信阳专区,形成了一个小社并大社的热潮。7月16日《红旗》杂志第四期一篇文章说:“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们社会的基层单位。”8月6日,毛泽东视察了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感到很好,很高兴。讲了“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同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段话,“人民公社好”传遍全国。走集体化道路,是中国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广大农民积极地加入到人民公社运动中。
  1958年8月17日—30日,在北戴河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局委员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以及政府各部门党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除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外,还讨论了在农村建立公社问题。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共六条:
  (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社的组织规模,就目前说,一般是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为合适。有的地方可以由数乡并为一乡,组成一社,六、七千产左右。对于达到万户或两万户以上的也不要去反对。但在目前也不要提倡。要实行政社合一,乡党委就是社党委,乡人民委员会就是社务委员会。
  (三)小社并大社,转为人民公社的做法和步骤。要求充分发动群众,展开鸣放辩论,使广大农民在思想解放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大社、转公社,防止强迫命令。在步骤上,并大社、转公社,一气呵成当然更好,不能够一气呵成的,也可以分两步走,不要勉强、性急。各县都应先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
  (四)并社中的若干经济政策问题。提倡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干部和群众,不要采取算细账、找平补齐的办法,不要去斤斤计较小事。
  (五)关于社的名称、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的问题。大社统一定名为人民公社。所有制在目前还是采用集体所有制为好。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分配制度也还是“按劳取酬”。
  (六)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
  10月末,公社化高潮在全国形成。原有74万余个农业合作社,改组成2.6万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1.2亿余户,占农户总数的99%,平均28.5个农业社并成一个公社,平均三个乡一个公社,有的则是一个县一个公社。
  有人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违背客观规律,违背人民意志,是极为轻率地发动起来的;没有调查,没有试点,单凭热情,一味蛮干。这是一种貌似有理,而不值一驳的臆说。试伺什么样的大人物凭着个人的主观意志,一声号令,能把亿万人民轰起来围着他的指挥捧打转转呢?恐怕神仙也做不到。在神话传说中谁也找不到这种人(神)的影子。只有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决策,只有这种决策被一次一次地证实能够为人民造福,从而取得人民的无比信赖的政党和领袖们才能做到把人民的积极性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只有这种高度自觉才会众志成城,才会形成无敌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心主义者对问题的观察,是这样的截然不同!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对同一事物形成两种根本不同的结论,原本亦是正常的!
  在人民公社运动中,的的确确的发生了许多错误,惹出了许多麻烦。这是由于刘少奇一些人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刘少奇一些人的错误,主要的是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混淆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大搞穷过渡,大刮“共产风”……这些“左”倾错误必然地助长强迫命令、官僚主义和浮夸风。从而使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运动,遭受到严重挫折,使广大人民蒙受严重苦难!
  谁是大刮“共产风”、大搞穷过渡、大搞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人、第一事呢?这就是刘少奇,刘少奇亲手培植的共产主义试点徐水县。谁是大吹大捧徐水经验,放射政治卫星的第一人、第一报呢?这就是宣传口的把关者邓小平,和作为舆论权威的第一报,《人民日报》(徐水县试点经验详见本书第16—第20页)。
  刘少奇和邓小平审定的,1958年9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社论,是鼓吹“共产风”,鼓吹“穷过渡”,鼓吹“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又一重要事实!这篇社论是背着毛泽东发表的。在当时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起了很坏的导向作用。社论要求在建立人民公社时,一定要建立“公共食堂”、“托儿所”、“缝纫组”一类组织,要求妇女劳动力全部参加生产,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人民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更加社会化,更加集体化的优点。
  社论强调在建立人民公社时,要把原来农业生产合作社中还保留的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的某些最后残余,如自留地、自养牲口、自营成片果树、一部分较大型的生产工具等,在建立公社过程中,都要转归社有。
  社论鼓吹少数人民公社可以实行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在分配上试行工资制或供给制。并鼓吹这种实验是有益的,因为它指出了农村中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途。
  社论鼓吹一般的人民公社实现由集体所有制转到全民所有制时,经过三、四年或者五、六年就行了。它公然把在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由毛泽东加上的“或者更长一些时间”这半句删去。
  刘少奇、邓小平的以上所为,说明了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