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小宫女的帝后之路 >

第27章

小宫女的帝后之路-第27章

小说: 小宫女的帝后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粮重地大旱,刘珍儿这下是什么安慰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乌羯那边牧草骤减。”赵永泽的声音里浸着冰。
  不知道殿下为什么突然提到乌羯,但刘珍儿浑身发寒,因为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战争!
  “不怕,这次它敢再来,定叫它有来无回!”赵永泽紧紧搂住刘珍儿。
  刘珍儿想到了什么,急忙问道:“开年的时候,陛下就派了尚宝监和印绶监太监出去,就是防着乌羯?”
  “嗯,所以它掀不出什么浪花。”赵永泽抚着刘珍儿的背道。
  作者有话要说:
  双盘会不会影响骨盆,这个古今中外好像没有定论,文里的设定当不得真。


第56章 水泥
  凌晨,天还没亮的时候; 整个皇宫就苏醒了; 各个宫殿忙碌的宫人都谨小慎微脚步匆匆,因为皇宫的几个主子心情很不好。
  京城的雨时断时续的下了七八天了; 而其他州府传来的坏消息也越来越多,这简直是大庆百年一遇的天灾; 庆和帝为了安抚民生,已经愁的头发头发都白了。
  “陛下,江南等地的所有商铺均已开始停止售粮,已经开始出现粮荒。”朝堂上; 有大臣出列禀报。
  现在大庆的大粮商都已经在朝廷里挂了号,那些不配合的早已不存在了; 现在这些粮商停止售粮,基本表示粮商手上也所剩无几了。
  “命各地府衙开放府库,洪涝的地方征召民夫挖沟固堤;干旱的地方命征召民夫,配合水利司官员寻找水脉挖井修堰。”庆和帝下了命令。
  现在挖井也只能保持人畜用水,修的堰塘是暂且用不上了; 但还是要修; 这也是为了以工代赈顺便管理百姓。
  官员领命回列; 朝堂上的气氛却更加沉重,只靠府库的存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散朝之后; 庆和帝留下了赵永泽和六部尚书在御书房商议。
  “江南各地的府库能支撑多久?”庆和帝问道。
  户部尚书腹内早有预算:“要支撑一府百姓; 即便是省了又省,也只能应付半个月。”
  “朝廷现在就要派粮赈灾?国库的余粮能撑多久?”庆和帝声音发沉。
  户部尚书惭愧的低下头:“能勉力支撑到秋收; 但……”
  “但粮食减产,秋天还不一定收的上来是吗?”庆和帝忍着没有发怒,但殿内的气氛更加紧绷了。
  良久,刑部尚书才硬着头皮道:“已经下令征召民夫了,一府的百姓聚在一起,这……,这必须得赈灾啊。”
  这下,在场所有的尚书头皮都开始发麻了,一府的百姓聚在一起,这要是发生了民乱,后果不堪设想啊!
  “那我们朝廷就勒紧腰带,把粮食全运到受灾的地区去。”工部尚书咬牙道。
  兵部尚书顾不得其他,立马站了出来:“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回身对皇帝行了一礼:“陛下,今早收到边关的加急密报,乌羯在秘密集结骑兵。”
  又是一个坏消息砸了下来,大庆从来不怕外敌,但现在正值天灾,哪里还有粮草打得起仗!
  “粮食,粮食,哪里都要粮食。”庆和帝揉着眉长叹:“诸公可有法子为朝廷筹得粮食?”
  关于粮食的问题,在座的人早就在心里思量了无数遍,如果有主意,也早就提出了。现在面对这个情况,是真的束手无策了。
  “臣等惭愧。”几个大臣面带羞愧。
  庆和帝强打起的精神一下子就颓废了:“天不佑我大庆啊。”
  “父皇,可以出海去买粮吗?”一直寡言少语的赵永泽开口了,把珍儿的提议说了出来。
  出海买粮?庆和帝蓦然转头看向儿子:“永泽是什么意思?”
  所有人都满含希望的看着皇长子。这半年多来,皇长子数次的话,都对他们大有启迪,现在自然没有人会因为年纪轻视他。
  “儿臣宫里的女史在书中翻到一则记载,说大庆海外有一小国,四季如春三季产稻,粮食富足。”赵永泽说着把一本书拿了出来:“不过这是一本游记,具体出不出海,还需父皇定夺。”
  庆和帝听到是游记失望了一瞬,但还是接过书翻了一遍:“地貌风俗都描写的挺详尽的,就是这个‘徐霞’的人没听过,裴爱卿礼部有这方面的记载吗?”
  “倒是有这么个记载,但很大可能是弹丸小国的自夸。”礼部尚书从记忆里搜寻了一阵开口道。
  庆和帝啪的一下合上书本:“既然还没有其他,就先排只船队出去吧。”
  “臣立马去找出这个岛国的记载,安排人过去。”礼部尚书虽不报希望,但对皇命仍不大折扣。
  兵部尚书也立马表态:“臣会派一队水军护送‘商队’。”
  在场的人都没阻止,已经想不出办法了,就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现在说说乌羯怎么处理。”庆和帝开口。即使不愿,还是问了出来,粮食的问题没有解决,大庆就打不起这个仗。
  打,用救灾的粮食打吗?大庆的百姓又该怎么办?不打,求和?堂堂的大庆去向蛮夷就和?不说后世会有多少骂名,就现在他们就过不了心里的那关!
  整个御书房一片死寂。
  君忧臣辱,怎么也不能让陛下背了这个骂名,礼部尚书决然的站了出来:“陛下,派使节……”
  兵部尚书握着拳还在挣扎,赵永泽就立马开口截断了礼部尚书的话:“这仗必须打!”
  “怎么打?!就为了一时荣辱,弃百姓与不顾?!”庆和帝目光锐利的看着他儿子。
  赵永泽深吸口气,压制住心底激烈的恨意:“乌羯历来都是野蛮贪婪之辈,我们只要稍微忍让,在他们眼里就是示弱,会更加得寸进尺。”停顿了一下,等待情绪稍微平静后才道,“况且他们这次的目的也是粮食,我们不可能把救百姓的粮食送给他们,所以这一仗非打不可!”
  “殿下说的是。”殿里沉寂了良久,兵部尚书坚定的开口了:“一个月,只要大军一个月的口粮,定能将乌羯打残,臣愿立军令状!”
  庆和帝站了起来:“好!朕和满朝文武省衣节食也要供你打这一仗!”
  长寿宫。
  “女史,别苑的试验又失败了。”守忠换了斗笠财才进来禀报,身上还带着水汽。
  刘珍儿停下了翻书的手:“失败了,又继续啊。”
  “这……,别苑的帐上没有银钱了。”守忠犹豫了一下道。
  刘珍儿关上书,无奈道:“没有银钱,那就算了吧。”
  虽然水泥是利器,但一时造不出来,也没办法。
  长寿宫里能用的钱都用了,殿下能因为她一句没来由的话,就由着她折腾,其他人可不会。因此,刘珍儿即使心中不甘,也只有暂时偃旗息鼓了。
  “什么算了?”赵永泽大步走了回来。
  刘珍儿有些失落:“是水泥,把殿下的钱都花了,却没什么成果。”
  “无事,库房里还有些用不着的金银器皿,融了也能用,继续试验。”赵永泽的语气毫无波澜。
  刘珍儿惊了:“殿下!不一定能做出来……”
  “做不出来也无碍,反正那些东西放在哪里也用不上。”赵永泽不愿给珍儿压力。


第57章 成功
  一个皇子的库房没有点家底,那还像样嘛?
  刘珍儿当然知道那些金银器皿不像殿下说的那么无用; 但既然殿下都说了这话了; 她也不推辞。
  “我定当尽力。”刘珍儿保证道,既然殿下都拿出了所有的家底; 她也该用尽全力才是,“现在雨也不大了; 我去庄子上盯着吧。”
  赵永泽顿时头疼,觉得他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看着珍儿神采熠熠的眼睛又不能拒绝,只能无奈道:“吃了午膳后; 下午去吧。”
  这顿午膳分外的简单,除了白米饭; 只有两三个小菜。刘珍儿也没意外,因为天灾的事,长寿宫早就在消减开支了。
  “殿下,现在灾情怎么样?”刘珍儿见殿下吃的差不多了,才开口问道。
  赵永泽也没有隐瞒; 将能说的都细细的给刘珍儿说了。
  听到粮食的紧缺程度; 刘珍儿就开始皱眉; 再听到边关的事,就不由放下了筷子:“听说乌羯的骑兵历来凶狠; 真的能用一个月解决?”
  “有高城、有名将、有勇士、有粮食; 定能叫那些来犯的乌羯有来无回!”赵永泽咬牙。
  天时地利人和,已经三占其二了; 这场仗赢面很大,刘珍儿心里有了底。
  下午,刘珍儿轻车出宫城的时候,正碰到大批的冒雨运粮的官兵,看着一大车一大车用深色油布盖住的粮食,心情又沉重了些。
  “走吧。”刘珍儿放下车帘。
  外面穿着蓑衣的车夫立马扬鞭,马车就这样快熟的从皇宫跑去了别苑。
  “你们的住房现在怎么样了?”刘珍儿还是先巡视田庄。
  老管事勉强挤了个笑脸:“房屋旁的沟谷都按照工部教的方法挖了,水没有流到屋里去。”
  “那屋顶漏雨吗?”刘珍儿又问道。
  老管事道:“头天大雨的时候漏了,后面好了很多。”
  ‘好了很多’,也就是还在漏。
  刘珍儿看着那些茅草和瓦片混合的房顶沉默了,这个时代又没有水泥,这些农户家里的地板又不是用的石板,大多都是压平整了的泥土,整天用水泡着是个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天晴了,烧些瓦,再把房顶翻修一遍吧。”良久后,刘珍儿才开口,“现在,让你们家里的孩子都住进别苑吧。”
  老管事的脸上一半喜一半忧,不停的挣扎:“别苑是殿下的休息的住所,我们不能……”
  “殿下已经交代我便宜行事了。”刘珍儿打断老管事的话,“况且殿下重视百姓,定会应允。”
  老管事咬着腮帮子道:“多谢女史恩德。”
  “是殿下的恩德。”刘珍儿纠正。
  老管事又朝着皇宫的方向拜了一拜,才回去吧所有的孩子都带了过来。刘珍儿看着那些高高矮矮的孩子都有些瑟缩,其中有些面色潮红,还在咳嗽,明显生病了!
  刘珍儿立马将这些孩子都塞进马车,吩咐秋雨道:“让关氏把这些孩子生病的和没生病的分开安排住下,给他们洗了热水澡,换了干燥的衣裳,再请个大夫来。”
  秋雨领命,带着孩子先回了别苑,刘珍儿又带着老管事继续巡视田地。
  穿着高底雨靴,一步步泥泞路上,刘珍儿都听得到田垄间的水沟里流的哗哗作响。
  不知道是雨势过大,还是遭过风的原因,很多苗杆都伏倒在地上,一看就知道收成无望了。
  “我们也曾想过再搭高一些的棚子,但竹子没那么多了,且风太大,竹条也撑不稳。”老管事看着刘珍儿皱眉,忙解释道。
  刘珍儿也知道这事儿怪不上这些百姓,只问道:“这些地里能有多少收成?”
  “可惜抽了这么长的蕙,现在亩产能有半石就不错了。”老管事叹到。
  刘珍儿走过去,扯过一截蕙看了一下。果然因为下雨,授粉不均,上面有三分二以上的都是瘪壳。
  “看着有些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了,大概什么时候成熟?”刘珍儿问道。
  老管事剥开一个黍粒的壳:“再有七八天就能收了。”
  这里的粮食再有七八天就能收了,京城其他地方的粮食是在开年时种的,只比老管事这里差了一个月左右,其他地方又比京城稍晚了些,但也没晚多久,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再过一个月,用暖室和竹盆育种出来的粮食就可以收了,虽然收成不多,但也可以让大庆再坚持一阵了。在后面,就要看去海外的船有没有收获了。
  将田庄巡视完了,刘珍儿才回到别苑。这时,那些孩子已经被安排好了。
  “将这些孩子的事情报给殿下,重点提一下生病的问题,皇城外像这样生了病的百姓肯定不少。还是让京城多备些药材,让大夫和御医看些诊吧。”刘珍儿一边思索着,一边吩咐守忠道,“还有别苑的粮食快要收获的事情也一并禀告殿下,其他地方的粮食一个月左右应该也可以收了。”
  守忠领命回宫,刘珍儿又安抚了这些孩子后,才去别苑南边的水泥坊。
  一走近,就听到了敲的乒乒乓乓的声音。刘珍儿跟着管事进去,就看到很多人撸着袖子在敲石灰石,可铁矿石。
  “女史,按照您的说法,煅烧了很久都还没有变成白色固体或是粉末。”管事一边将刘珍儿带到煅烧室,一边道。
  制造水泥很简单,将石灰石和黏土、铁矿石等原材料一起烧成生熟料,再把熟料和石膏一起磨碎按比例混合,就是水泥了。
  刘珍儿没想到,在第一个步骤就困住了。她只在上一世看到过机械化的生产方式,知道水泥的制作方法,但还真没有做过。
  “都是用的木炭?”刘珍儿问道,这些工匠已经试验了石灰石和铁矿石的各种配比,刘珍儿只能把差错想到温度上了。
  管事点头道:“这都是能买到的最好的木炭。”
  “工部的作坊里用的什么炭?”刘珍儿问道。
  这个管事是皇家名下的匠户,他能被皇长子派到这个别苑,自然有两把刷子,对工部下面的将作坊的情况也略有所知:“也是用的这个炭。”
  “所有的铁匠都是用木炭?”还没人发现煤炭?刘珍儿问道。
  管事道:“有些不入流的铁匠还用的是木柴呢。”
  刘珍儿被噎了一下,又道:“我曾听说,有些山石中有一种黑色的石头能够燃烧,不知你们见过吗?”
  “没见过。”管事毫不犹豫的摇头。
  刘珍儿又看向旁边的匠人,均是摇头,看来一时半会儿指望不上煤炭了。
  “还有能让里面热度变得更高的熔炉吗?”刘珍儿直接问道。
  管事犹豫了一下:“把熔炉加大,再增加几个畜力鼓风就可以。”
  “要多久?”刘珍儿有了不好的预感。
  管事稍微思索了一阵:“要做个大熔炉再加几个鼓风,少说也要五六天。”
  刘珍儿咬牙:“做!”
  管事领命,马上吩咐了人买各种材料,做大熔炉。
  “烧瓷器的窑温度应该不低吧?也是用的木炭?”刘珍儿看到屋角一个粗陶器的时候,猛然想起来问道。
  管事皱眉:“是的。”
  “我也是糊涂了,你们没想到,怎么我也没想到,就用窑烧!”刘珍儿直接道。
  这用木炭的用量就大了,也更费事了。管事黑了脸,但还是尽职地吩咐了下去。
  刘珍儿又道:“用土窑烧也不一定能成功,这熔炉的事情也不要停。”
  看完了整个水泥坊,将所有的事情吩咐完后,刘珍儿才回到别苑。
  “女史,遥云道长到了。”留在别苑安顿孩子的夏荷禀报道。
  刘珍儿这才发现,她把遥云道长完全忘了!连忙迈步入内,一边走一边吩咐道:“等守忠回来后,让他再去回宫,请殿下在书中找一种黑色石头的记载。”
  “这种石头能烧,有大用!”紧接着,刘珍儿又把煤炭的特地形容了一遍。
  “女史是想找黑燃石?”遥云走到门边突然开口发问。
  难道遥云知道,刘珍儿眼神发亮,立即点头:“是一种可以燃烧的石头,可能是叫黑燃石。”
  “那就是了,贫道知道哪里有。”遥云将黑燃石发现的地方告诉了刘珍儿。
  刘珍儿立马吩咐人去采煤炭,又转头问遥云道:“道长用过黑,黑燃石吗?燃烧起来热度怎么样?”
  “贫道没用过,不过我们观主经常烧它炼丹,热度想来还是不错的。”
  炼丹?也不知道那丹能不能吃,刘珍儿嘴角抽了抽。老老实实把那专研精神和无尽精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