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陪嫁通房重生记 >

第10章

陪嫁通房重生记-第10章

小说: 陪嫁通房重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天越来越冷,不仅鸡鸭要歇窝,就是猪猪也要赶在过年行情好的时候或杀或卖的。

    今儿个一大早,盘算好的娘几个就带了银子赶去了杨集镇,家里只撇下了刘氏和大宝。

    没有紧要的事,这个农忙的时候自是不好再借朱大娘家的牛车,娘四个一路走去的。

    他们先去曹屠户那里,想把买两只小猪崽的事托给曹屠户。他家和附近庄子里的养猪大户都相熟,价钱肯定实惠些。

    曹屠户爽快的答应了,“这好说,正好下半晌我要去上河村的老钱家赶猪,让大郎和我一起去,他家的猪仔正出窝呢!”

    杨集镇逢双的日子才是赶集会的正日子,十里八村来赶集的人挤挤攘攘的。

    李大郎留下来帮曹屠户做些活计,林氏要带着韵秋和全哥儿要去菜市北头,那边有卖活禽、鸡苗的。

    街道两边地摊上卖什么的都有,针头线脑、胭脂水粉、镰刀锄头。。。。。。还有剃头的、捏糖人的、算命的。。。。。。

    林氏不常赶集,全哥儿来的更少,韵秋一年也就跟主子出两回门,还要小心主子被什么不长眼的冲撞了。哪里像这样悠闲地逛过什么街?

    娘仨兴致勃勃的左看右看,尤其是全哥儿,看到什么新奇的都想趴过去摸一摸。

    突然,韵秋拉了林氏和全哥儿停在一个卖头花的摊子跟前。

    作者有话要说:  太幸福了,终于上了推荐榜!

 16萌生

    哎呦,生意上门了。

    一身褐色布衣的小贩一看有人停在摊子前立即热情的招呼起来,“妹子、大娘,有喜欢的尽管挑,咱乡里乡亲的就给你们算便宜些。。。。。。。”

    林氏以为韵秋喜欢,也笑着说,“二丫,娘看那个粉红的姑娘家家的戴上可好看了!”

    知道林氏误会了,韵秋笑着给林氏使了个眼色。

    她是真没想着要买头花的。

    事实是,眼前摊子上卖的绢花和串的珠花的样式,她不仅自己就会做,还做的可比摊子上的精致多了。

    每到换季的时候,赵府丫头婆子们按份例发的头花,可都是针线房手巧的的婆子媳妇自己做的。

    年节的时候,赵太太还会捡那些做的精致的赏给铺子上的大掌柜们做人情,让他们带回家给妻女。

    当然,那些绢花用的都是名贵些的丝纱,串那些珠花的珠子也是上档次的珍珠玛瑙之类的,可都比府里体面的管事媳妇、大丫头们那些有瑕疵的东西要强上许多倍!

    而眼前摊子上这些粗糙的娟花和坑坑洼洼的珠子串成的珠花,在赵府只能是粗使小丫头的份例,在杨集镇确是庄户人家的姑娘媳妇眼里走俏的饰物。。。。。。

    于是韵秋就突然萌生了出了一个补贴家计的好办法。

    摊主不妨眼前站的是一个瓷白水灵的俊俏姑娘,一时有些呆愣。

    韵秋笑着问小贩,“大哥,这绢花和珠花各多少钱一个啊?”

    他醒过神赶紧殷勤的介绍,“这些可都是县城里的新货色,这几种绢花六文钱,那边的要八文,珠花最便宜的是二十文。。。。。。”

    探听到了想知道的,顾不上小贩热情的招揽,韵秋客气了句“回头再来买”,就赶紧扯了林氏和全哥儿离开。

    在背净的角落里停下来,韵秋急不可待地晃着林氏的胳膊,“娘,那些绢花和珠花我都会做,只要有些边边角角的废布料,那种绢花我一天就能掐出百十个。。。。。。”

    林氏先惊后喜,喜悦的在原地走来走去,全哥儿听说有钱挣,也是兴奋地睁大了眼睛。。。。。。

    赵府丫头按例发下来的珠花,都是用有明显瑕疵的白珠子,粉珠子,成色差又有裂纹的红绿玛瑙珠、绿松石珠子穿起来的。可这些零碎的珠子在小小的杨集镇也不好买到的,这边有的就是地摊上的那种做好的珠花或首饰铺子里更精美些的珠花。

    就算韵秋真的串了珠花,一个集上也不一定卖的了一个。

    普通庄户人家过日子仔细,就像林氏只包了青布头巾,也就只有大姑娘小媳妇的出门才会戴了头花,大多也是用花布掐的头花。

    毕竟最便宜的珠花也能抵得上三朵娟花了。

    娘两个商量了,就先掐些绢花卖了试试再说。

    林氏仔细想了想,“布庄有时候会贱卖些受潮发霉或印上了水渍的布匹,咱庄户人家赶上的时候就买回去做衣服啥的。再有就是裁缝铺子那里也有不少下脚料的布条条,平常也有人去试试看,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碰到快大的做双鞋面子。。。。。。”

    韵秋稍稍犹豫了一下就说,“娘,那咱就去裁缝铺看看。布庄贱卖的那种布尺寸大不说,颜色也单一,倒不如裁缝铺子的花色多。”

    “好,那咱买了鸡鸭苗就去乔家的裁缝铺子看看。现在的乔裁缝按辈分你得叫声表叔,他娘可是我出了五服的同村姑姑。”虽然话是这样说,可林氏心里确是惴惴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可也总比一点亲戚关系都没有强些吧?

    菜市的人很多,还有卖鸡蛋、鸭蛋和活鱼的。娘仨好不容易挤到了菜市的北头,那里果然有卖活禽的。

    不过这些都是论斤卖肉吃的鸡鸭,是卖给酒楼或有钱的人家的。庄户人家一般只有在遇到红白喜事做桌,偏偏自家能宰的鸡鸭不够数的时候才会来买。

    她们又往前走了几步,才看到卖鸡苗鸭苗的,还有个摊铺是卖兔崽的。

    林氏找了个熟悉的摊贩,先挑出了二十几只个大强壮的小鸡苗,又拿起来看了半天鸡冠,说是为了看看公母,最后才决定只要十五只。

    挑鸭苗的时候更是精挑细选的才定下了八只,一只鸭苗可比鸡苗贵了好几文钱。

    最后,林氏还价,摊贩留了人情收了二百一十五文。

    林氏把鸡鸭苗全放进全哥儿背上的草篓子里,是平时割猪草用的。

    二十多只鸡鸭苗都挤在里面,韵秋有些担心,“娘,不会挤死了吧?”

    林氏还没开口,摊贩先笑了起来,说道,“闺女,它们都在篓底挤着,又没有说是上面的踩着下面的,不碍事的?”

    韵秋有些脸红,林氏笑着说,“可不就是这个理!”

    要走的时候,韵秋拉住了林氏的手臂,“娘,咱买几只兔崽吧?”

    林氏看了眼摊上的兔崽,笑着说她,“傻丫头,那可是菜兔子,只能吃肉不能剪毛也不能下蛋的。肉吃起来也都尽是骨头渣,没有油水,哪里有猪肉香!你看,村子里哪有人家养,跟鸡鸭比起来太不划算了。”

    韵秋低声劝她,“可冬天的时候可以做成风干的腊兔肉,城里人都稀罕,一只最少都一两银子呢!”

    “真有这么贵啊?可咱不会做啊?”林氏吓了一跳,好行情的时候一头猪养一年也才二两多银子。就这都是大进项了,这还不算喂猪的粮食钱。

    韵秋附耳过去,“娘,我偷看厨娘做过好多回,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虽说商贾人家名分地位低,但能挣钱自然也就舍得花钱,日子过的可比种田的讲究到天上去了。

    赵府光厨娘就有十几个,伺候主子们的几个厨娘更是各有各的拿手私房菜。这道腊兔肉也是一位厨娘立身的本事。

    有尊贵的客人吃了哪道菜赞不绝口,赵太太就会让人抄了做菜的方子送人情。这道腊味兔肉可算的上是赵府冬天里的一道有名的待客菜了。

    韵秋偷看的多了,做法也知道了个□不离十。她确实不敢担保做出那位厨娘的手艺,但也绝对不会难吃到哪里去。

    在韵秋的再三保证与缠磨下,林氏也豁了出去,把五只兔崽全给买下了。

    卖兔崽的老汉高兴地不得了,他都连着来三集了才算碰到个识货的,一边把草笼子里的兔子递给林氏,一边絮叨起来“她婶子,要不是儿子非要接我跟他去外地享福我还舍不得卖呢!喂好了三个月就能长成,城里的酒楼可稀罕了。。。。。。”

    经老汉这么一说,林氏像吃了颗定心丸一样,哪还有刚才的不情不愿。

    全哥儿也兴奋,保证道,“那我好好割草,好让他们快快长大!”

    眼看都晌午了,林氏说“咱先找个背人的角落歇歇,吃了东西再去裁缝铺子。娘给你俩一人买俩李记的肉包子,好不好?”

    全哥儿眼睛亮了,口水也要流出来了,“娘,太好了!”李记的鲜肉包子,可是他吃过的最最香的东西。还是赶年集的时候,娘才舍得给他买了一个。

    “娘,只给全哥儿买就行了,我和你一起吃韭菜盒子!”韵秋知道,娘的包袱里带了早上用地瓜面烙的韭菜盒子。

    回家这两天,从哥嫂和全哥儿的嘴里,韵秋才知道这些年家里的一贯做法是卖了麦子好存钱。

    之前,除了全哥儿吃的好一点,娘和大哥吃的都是黑粮,一年也沾不了几回荤腥。。。。。。冬天怕点灯费油,老早就让吃晚饭。。。。。

    自打嫂子进门后家里才开始偶尔吃些白面和地瓜面掺在一起的的二掺面,过年也会买上两三斤肥肉腌了,可直到腌肉都要放坏了才舍得吃完。。。。。。

    韵秋知道,娘和大哥节衣素食,为的就只攒赎身钱。

    现在,她终于被赎回来了。

    而且就算还掉舅舅家的银子,家里还有整整九两银子,这可算是一笔不小的余钱了。

    可苦难已经在林氏身心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对她自己个儿依然是舍不得多花一文钱。

    争执了半天,韵秋说,“娘,要不就买五个包子,全哥儿两个,咱俩一人一个,大哥在曹屠户家吃的自然不会差,剩下的那个就给嫂子捎个包儿!”

    林氏依然固执,“娘就算了,吃习惯干粮了!”

    韵秋心酸地坚持,“娘要是不吃,那我也不吃!”

    已经过了饭点,在李记包子铺外面的盛包子的大簸箩前面排队等待的人少了许多了。

    林氏就要给全哥儿拿钱去排队。

    韵秋说,“娘,咱还是进去吃吧!”

    林氏犹豫,“还是别吧!”里面自然是有桌子和凳子的,可那都是体面人才进去吃的,一般的庄稼人都是在外面排队买了就带走吃的。

    韵秋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就撺掇她,“咱进去了,可以喝点水。这跑了一上午,嗓子都冒烟了。再说,咱买的也不少了,足足五个呢!”

    林氏一想,可不就是,李记的包子香归香,可卖的死贵,一个猪肉鲜包子就抵得上一只鸡苗了,心疼的一咬牙就说,“那咱就进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请大家多鼓励!!!

 17霹雳

    包子铺的小二看到她们有些意外,瞧这没眼色的婆娘小子的,还背着一窝鸡苗、拎着兔崽的就进来坐了。后面咋还有一位根本不像是和他们一起的的俏姑娘跟着?而且看穿戴打扮,尤其是那雪白的脸庞,可是富户人家的闺女。

    他顿了一下,仍然热情地迎了上去,“大娘,几位要些什么?”

    林氏被他的突然搭腔惊的一时迟疑起来,不知道怎么说话。哪里还有恫吓张婆子的那种护崽子的劲儿。

    “小二哥,麻烦给我们拿四个鲜肉包,在打包一个!”韵秋替林氏说了话。

    “好嘞,三位请这边坐!”小二殷勤地让她们坐下,很快就端上了热腾腾的香包子,还利索的倒了三碗水。

    一直没有看到鄙视的白眼,甚至把她们赶出去,林氏才算松了口气。

    出了包子铺的门,韵秋看到全哥儿连着打了两三个饱嗝,就忍不住呵呵地笑了起来。

    林氏气的瞪她,“你个败家的死丫头片子,还敢笑!”

    韵秋讨好地朝着林氏笑,“娘,咱家现在不是有余钱了嘛!以后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不就是俩包子的事吗?”

    林氏气的拿她没办法,“那是俩包子吗?”

    原来,全哥儿吃完了两个包子还是眼巴巴的,林氏正要把自己那个还没舍得吃的包子给他,正在啃包子的韵秋就转头招呼小二,“小二哥,再要五个包子!”

    林氏惊得差点没跳起来,可又不好喝止韵秋。闺女受了那么多苦,眼看就要出门子了,做娘的哪里舍得让她脸上难看。

    而且,自己还在姐弟俩眼巴巴的哀求和“娘不吃我们就不走了”的威胁下吃掉了两个包子,真是香啊!全哥儿这个皮小子一气儿就吃了四个,也不怕撑破了他的小草包肚子。

    付钱的时候,林氏的心在滴血,十个包子能换十只鸡苗了。一只鸡下一百个鸡蛋,然后就是九百个鸡蛋,再然后能孵九百只鸡,再再然后。。。。。。再算下去,她就要晕了。。。。。。

    等林氏走过去搭了话,中年胖男子赶紧停下了手里的活计,笑呵呵的让了座,“咱们可不就是亲戚,我娘活着的时候也常说有个娘家侄女嫁到了大槐庄,只是一直不认识!妹子,这是你家的孩子吧?。。。。。。”

    乔裁缝热情的招呼了她们,一看就是八面玲珑的生意人。

    听了她们的来意,乔裁缝爽快的从后面提了两个大包袱过出来。

    普通庄户人家的女子,到了七八岁就开始学着做针线,出嫁的时候自己裁制嫁衣,到了婆家要操持男人孩子的衣服鞋袜。无缘无故的哪里还需要费钱到裁缝铺子做衣服?

    所以来裁缝铺做衣服的,大都是家境殷实的,衣服料子自然不也是一般庄户人家常穿的青、蓝土布,而且颜色也鲜艳,甚至有的还是织花纹的布料。

    韵秋和林氏很是高兴,小到只有巴掌大的布块,都捡了出来。有的颜色漂亮的,虽然只是个小布条,韵秋也捡了出来。

    不一会,母女两就挑了一大堆出来。

    乔裁缝纳闷了,他原以为她们就是来捡个漏,看能不能遇到大布头做双鞋面子啥的,没想到她们把这两年攒下的角料挑走了一半。就问,“妹子,你们挑这么多碎布干什么?这颜色形状都拼不到一块去,可是做不成啥的!”

    林氏忙笑着答,“表哥您也知道我这闺女才赎回来,可眼看都要寻亲戚了,针线还是拿不出手。我就想着,买些碎布头回去让她练练手,不拘能做出啥来。说句不怕表哥您笑话的话,依我们的家境,旧衣服也没几件可让她缝补的,何况是买新布给她学着做针线呢!”这都是母女两之前商量好的说辞,事事小心无坏处嘛。

    乔裁缝笑着打哈哈,“瞧妹子说的,我看侄女必是个有福气的,否极泰来,好日子都在后头呢!就侄女这份模样和气度,不是我夸口,整个镇上也找不出另一个,必然会寻一门好亲的!

    “那承您吉言了!”林氏赶紧笑着道谢。

    好说歹说的,乔裁缝就是不肯收钱,说那些都是做衣服的角料。本就是没本钱的,哪能再要亲戚的钱?

    可这一大包袱的布头,林氏她们怎么好意思白拿,毕竟也只是空空的占了个亲戚的名头而已。

    推搡了半天,乔裁缝才算是留了十文钱。

    而且还借了个包袱皮儿给她们包布头用。

    韵秋背了一包袱布头出门,激动地心口砰砰跳。

    偷偷和林氏说,“娘,这事儿要是成了,简直就是无本的买卖了!到时候,咱想买多少包子就买多少?”

    林氏呸她,“死丫头,没影儿的事你就又想着要败家了。。。。。。”

    全哥儿知道娘又在心疼钱了,想到自己一连吃了几个猪肉鲜宝,摸着脑壳儿“嘿嘿”的小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