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贤后-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月底,大安宫修缮完毕,李渊则亲自向百官提出,他嫌太极宫吵闹湿闷,地盘也太大了些,住得不舒服,要搬到离朝堂较远的大安宫去静养。
朝臣们假劝了几句,见太上皇坚持,便不再相劝,贞观三年四月初四,太上皇李渊正式移居大安宫,四月二十三,唐太宗李世民搬进及极宫,正式入主太极殿。
长孙皇后则搬进了立政殿,立政殿和甘露殿位于前朝和后宫之间的轴线上,是后庭中最大的两座宫殿,一为皇帝居所,一为皇后寝宫。
其它妃嫔们则别置于东西两侧的宫殿,殿名多以她们之前居住之地的名字命名。
搬迁完毕的当夜,李世民是就来到了妻子的立政殿,他站在殿前,打量着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许久才转目对陪着他出来,就站在身侧的妻子开口:“皇后,立你为后这么久,今日才给你这么个真正符合皇后居住的殿所,让你受委屈了。”
“陛下严重了,陛下都能住的地方,臣妾又有什么委屈之说,再说了,你我身为一国帝后,世人看的并不是我们住在哪里,而是要看,我们能为他们带什么去。”长孙皇后迎着丈夫的目光,一脸温柔的接口道。
第二百五十三章 北伐(上)
“哈哈,皇后所言不错,对天下百姓而言,他们不会在意我们住在哪,居住的环境如何,他们只在意朕能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能不能让天下太平。”
李世民听得微微一怔,紧接着却哈哈大笑起来。
李世上搬入太极宫之后,一边致力宣扬孝道之事,一边鼓励大家多生孩子,为国家添人加口。
当然,古代帝王的宣传政策绝不仅仅是口号,随着口号一起下来了还有相应的实惠奖励。
比如大凡享有孝善之名的人家,都能无条件赐米五斛,八十以上的老人赐粟两斛,九十岁以上老人赐粟三斛,百岁老人除了米粟之外,加绢两匹,本年正月以来生有儿子的赐粟一斛。
贞观三年注定是一个载入时册的年代,享誉千古的名臣魏征在这一年正式步入朝堂,参与中枢政事,在此之后李世民所颁布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朝政有一半多来自他的谏言。
贞观三年五月,周王李元方逝世,李世民经过三年多的秣兵历马,砥砺前行,国力和军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到了七八月的时候,突厥草原又遭了灾,突厥颉利可汗行倒行逆施,导致内患重重,去年突利就曾派人来向李世民求助,希望能与李世民联手,推翻颉利的暴政。
鉴于当时的时机不成熟,李世民只回了信,却未发起北伐行动,今年自春天开始,突厥一系列的变故让李世民看到了战机。
他一边暗中派人去和突利联系,一边筹备粮草,准备就在今年发兵征讨突厥,一血武德九年渭水之盟的耻辱。
八月初,李世民召来李靖,言辞恳切、语意深长的对他开口道:“药师,自朕登基以来,你虽领有尚书之职,却未曾在朝呆过一日,一心一意居于玉华山中,帮着朕养马练兵。”
“历经三载,如今终有所成,朕此先向你道声谢谢。”话毕,抱拳朝李靖拱手行了一礼。
“陛下折煞微臣了,臣身为武将,当年的渭水之盟不仅是陛下的心头是之痛,臣亦深感为耻,为陛下操练兵马,是臣的本分。”李靖吃了一惊,连忙闪开,一脸惶恐的拱手接口道。
“药师不必自谦,这一礼朕揖得诚心诚意,你也知道,朕登基的路程并不顺利,登基这几年来,内忧外患从未少过,渭水之盟就像一个根深深扎在朕心里的刺。”
“一日拨不出来,朕的心里就一日不得安宁,如今机会来了,这几年下来,药师你已为朕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
“而我大唐经过这三年多的休养,国库已差不多恢复了元气。”
“突厥可汗颉利这几年来,为了想尽快掌握整个草原,不断的打压各族,排除异己,引得草原各部都怨身载道。”
“再加上今年他们遭了灾,此消彼长,优势已经转到了我们这一边,这个时候我们挥兵北上,很有可能一举击溃颉利。”
“粮食兵马朕已准备妥当,现就缺一名领兵的主将,药师,朕想命你为北伐的行军大总管,你可敢接此重担?”李世民摆了摆手,目光灼灼的盯着李靖开口道。
“蒙陛下信任,臣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靖单膝跪地,以军礼行礼。
“哈哈,甚好,有药师挂帅,朕相信此战定会如我君臣之意,不日朕将颁布旨意,封你为北伐行管大总管,不过北伐事大,此事朕尚需与诸众好好生商议一番。”李世民大喜过望,一边伸手将李靖扶了起来,一边哈哈大笑着开口。
三日后,李世民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信得过的重臣招到甘露殿,透露了自己准备北伐的心事。
其实他即便什么都不说,深知他心事的房玄龄等老臣瞧着他近一两个月的动作,心里也早有了数,几人听完他的话也不惊诧。
大家略略沉吟了片刻,兵部尚书杜如晦第一个接口:“北伐是大事,现确是最恰当的时机,臣支持陛下北伐。”
“臣等附议。”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同声接口道。
“朕就知道,你们会支持,后日的朝会朕就正式向众臣宣布此事,北伐是朕登基以来,最重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朕为了它,已经整整准备了三年。”
“此战若胜,我大唐的盛世将由此开启,周边各国再也不会有人敢觊觎我们,挑衅我们,同理,此战若败,朕和诸位的前程也只能到这里为止了。”
“为此,这一次需要我们君臣一心,以举国之力来支持此战,不管是粮草运输,还是各地战情搜集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有半分疏忽。”李世民缓缓开口道。
两日后的大朝会中,李世民宣布了自己北伐的计划,他的话刚说完那会,朝堂上静得连个针落下来都能听到,没有一个人开口接放。
突厥对在坐的诸人而言,就像一座沉甸甸的压在胸口上大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自东突厥正式崛起之后,这十几年来,大唐一直处于他们的威胁之中。
大唐与突厥交界的城池,几乎每年都要面临突厥的袭击和掠夺,大唐的守兵能战胜的时候屈指可数,百姓们时刻面临性命的威胁。
武德九年,突厥二十万大军突然兵临城下的情景仿若就在眼前,要说朝臣们心里不愤怒,不恨他们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是中原人,都是自认受着孔孟文化熏陶长大的文明人。
谁能忍受被一个在大家的眼里,尚未完全开化的野蛮人这样欺凌?
可是没有办法,突厥人的战力实在太强大了,他们打起仗来悍不畏死,像野兽一般的凶猛残忍。
再上他们几乎是全民皆兵,大唐防守尚且困难,想打进草原,进入他们的腹地,彻底击败他们是何等困难?
“怎么,大家都被突厥给吓破了胆,连句话都不敢说?”李世民见偌大的朝堂竟无人一开口,心头顿时冒出一股怒意,威严的目光缓缓从众人身上扫过。
“臣房玄龄,臣杜如晦,臣,长孙无忌,支持陛下北伐。”李世民的声音一落,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就站了出来。
第二百五十四章 北伐(下)
“臣,萧瑀,臣温彦博支持陛下北伐。”宰相萧瑀和御史大夫温产博同时站了出来。
“臣,魏征支持陛下北伐。”新上任不久的秘书丞魏征站了出来。
“臣李靖,臣尉迟敬德,臣长孙顺德,臣柴绍支持北伐,我等愿领兵出征,为陛下,为大唐肝脑涂地,在所不辞。”武将们也纷纷站了出来。
“臣等支持陛下北伐。”其它还犹豫没动的大臣们不管心里乐意不乐意,他们看见三省六部中的主要官员和武将们都站出来支持,大家也只能跟着表态。
“很好,既然大家都表了态,从即刻起,北伐将是我朝第一重要之事,朕不管在此之前,你们各自之间有什么矛盾的,或心里有什么小九九的,全部都给朕收起来。”
“朕不是不讲理的人,讲究先礼后兵,现把丑话说在前头,北伐期间,不管是什么人,以什么理由干了不利于北伐之事,一旦被查实,皆以叛国罪论处,诛九族。”李世民扫了百官一眼,一脸凌厉的开口道。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众人心头一凛,立即表态。
李世民宣布完这件事之后,接下来就开始点将,他任命刑部尚书李靖为北伐主帅,柴绍为胜州道行军总管,李世绩为通漠道行军部管,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
卫孝节任恒安道行军总管,薜万淑任畅武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为襄州都督,即襄州行军总管,共计二十万大军,奉李靖为主帅,由他统一节制,长孙无忌为粮草总调度官。
李靖、柴绍、尉迟敬德,卫孝节,薜万淑等上前接印受命,于八月二十日,分批开拨,朝北进发。
李靖临行之前,又被李世民请到了御书房详谈了一次,具体谈些什么无人知道。
“辅机啊,北伐之战终于开始了,可朕这心里啊,七下八下的,慌得狠。”待各路大军都行离去,主帅李靖也出发之后,李世民将长孙无忌召到甘露殿,轻叹了口气。
自决定北伐以来,他就从未在人前流露出过半丝不安,仿若这一切他早已是智珠在握。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内心的沉重,在场的文武大臣,比他对突厥更为了解的除了北伐主帅李靖之外,大概不做第二人想。
突厥哪怕此时此刻内忧外患,问题重重,却也绝不是谁都能啃下来的肥肉。
颉利这几年因手段太过残暴,一味排除异已,惹得各族首领十分不满,可他的铁腕同样震慑了许多人。
恨他的人不少,怕他的人更多,他麾下的二十万铁骑骁勇异常,李世民为了打这一仗,事先已不知给自己做了多少次心里建设。
“陛下,世相信我们不会败的。”长孙无忌很了解李世民的心情,他心里同样很没底,很慌,这一战没有结束之前,谁也不敢保证胜利就一定在自己这一方,他听完李世民的话,沉默了片刻,才接口道。
“朕也相信,你是本战的总粮草调度官,马上就要长驻粮草行营,关于配合这一块,除了戴胄、玄龄和杜如晦他们外,朕也是你最强而有力的后援,你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李世民道。
“臣知道,陛下请放心,臣现在虽是文臣,实际也武将出身,其它人都觉得臣行事手段太过强硬,唯有陛下总担心我绵软。”长孙无忌闻声不由笑了一笑。
“哈哈,和你说了会话,心里不自觉的就松快了许多,对了,乾儿现年实龄已经十一,虚岁十二了,身为太子这个年纪实在不算小了,朕想让他跟在你身边历练历练,你可愿带他?”李世民哈哈一笑,复想起自己的儿子,又道了一句。
“太子殿下懂事聪慧,有他跟在臣身边时常提醒,臣是求之不得呢,又岂有不愿之理?”长孙无忌连忙接口道,这时候的李承乾聪慧懂事,上到皇帝,下到朝臣,对这个太子都很满意。
“那就这样说定了,你先去粮草行营,过两日我就让人送太子过去。”李世民点了点头。
长孙无忌离开之后,李世民去了皇后的立政殿,自决定北伐以来,他已有一阵子没有去过任何妃嫔那,也没有召人侍过寝。
每日批完奏折,就召大臣在甘露殿讨论关于北伐的一应事宜,经常一讨论就到半夜,连皇后这里都有二十余日没来了。
“见过陛下,陛下圣安。”李世民过来的时候,也没让人通知,就这么来了,立政殿的宫女太监们突然看到他,都吓了一跳,连忙伏首请安。
“都起来吧。”李世民脚下不停,一边大步朝内殿行去,一边开口道。
他进长孙皇后的寝殿的时候,长孙正在小花厅内逗弄刚一岁多的幼子,听到门口的人请安,这才知道皇帝来了。
她连忙走过来向李世民行礼:“见过陛下,臣妾不知陛下前来,未得出迎,还望恕罪。”
“起来,起来,你我之间,何必讲究这些?最近太忙,大半个月都没来你这,也没见过雉奴,这小子怎么样?最近可还乖?”李世民一把将她拉了起来,携她一同走到儿子身边,伸手捏了捏他越长越漂亮的脸蛋儿。
“挺乖的,雉奴在臣妾肚子里的时候就比他的几个哥哥姐姐乖巧,很少折腾臣妾,现在出生了,愈发的懂事,他除了饿了或者是尿了,其它时间基本不会哭闹。”长孙皇后的目光落在儿子身上,脸上的笑容明媚如花。
“嗯,确实是个可人的小子,就是长得秀气了些,眉眼轮廓都比较像你,不是太像朕。”李世上看着在榻上爬来爬去的儿子,有些不满的捏了捏他的白嫩的脸蛋。
“像臣妾不好?臣妾的容颜有碍观颜么?”长孙皇后闻声有些不高兴的瞪了丈夫一眼。
“哈哈,皇后容貌无双,像你自然是好的,只不过雉奴是男子,相貌英武些更好。”李世民瞧着妻子娇嗔溥怒的模样,心头微微一荡,不自觉的伸手握住了她的手。
说起来李世民都快一个月没有沾过女色了,现瞧着轻嗔浅怒的妻子,心头涟漪顿生,眼眸都不自觉的暗了一暗。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争宠(上)
早与丈夫默契无比的长孙皇后与他的视线一触,心头顿时一跳,面颊亦不由自主的微微一红,她看了正在榻上玩得欢的儿子一眼,嗔了丈夫一眼,轻轻将手抽了回来。
长孙抽回手后,眸光微微一转,适时转开话头:“陛下这时候过来,想必是有什么话要和臣妾说吧?”
“嗯,还真有点事要和你说,高明今年已经十二了,身为太子,到了这个年纪朕觉得应该让他学着去理点政事了。”
“现北伐之战已经掀开,辅机是北伐的粮草总调度官,朕想让他跟着辅机历练历练,你意下如何?”说起正事,李世民顿将内心的涟漪压了下去,正容和妻子商量。
“嗯,高明确实不算小了,陛下觉得可以让他下去历练就放下去历练,臣妾没有意见。”长孙皇后听得一怔,随后笑着接口道。
“高明自出生到现在,一直跟在你身边,从未有过一日离开,粮草营虽就在京郊,可离皇城也有好几十里路,他去了那里,你听怕十天半个月都难以见到他一面,你一点都不担心惦记?”李世民有些迟惊讶的看了她一眼。
“有什么好担心的,高明是太子,这些本就是他应尽的义务,在民间有句俗语叫慈母多败儿,怎么,在陛下眼里,臣妾就是这样一个分不清轻重的人?”长孙皇后白了他一眼。
“观音婢。。。。。。”李世民瞧着妻子轻嗔浅怒的模样,眼神又暗了下去。
太子李承乾去了粮草营随长孙无忌历练一事,很快在宫里刮起了一阵旋风,大凡有儿子的宫妃里心里或多说少都有些泛酸。
李承乾虽为太子,但他实岁才十一,虚岁亦不过十二,这点年纪像北伐这样的大事陛下都愿让他去跟着历练,可见心里是真的对这个太子期望甚高。
韦贵妃,燕贤妃也就罢了,他们的儿子还小,燕贤妃的儿子李贞才两岁多,韦贵妃的儿子李慎则还差半个月才满一岁,想嫉妒也找不着理由。
真正心里郁悴的是阴德妃和杨淑妃,阴德妃的儿子只比太子小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