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唐贤后 >

第111章

盛唐贤后-第111章

小说: 盛唐贤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大人经此一战,名声大噪,民间百姓提起他的时候,无不竖根大拇指,赞上一声好,而朝堂之上的同僚,看他的目光则多有古怪。

    无它,魏征在民间演说和朝堂上的办事风格差异实在在大了,若把朝堂上的魏征比喻成铁面无私的诤臣,那么在百姓和胡人面前讲道理授课的魏征则像那舌灿莲花的神棍。

    因为这么个事,每当魏征在朝堂上再次和皇帝顶缸的时候,大家伙看他的眼神就颇为怪异,即想笑又不敢笑的模样,忍得很是辛苦。

    魏征当然知道他们的心事,自从他接受去帮皇帝解决这件事开始,就知道会有这种结果,对此只能扮高冷,木着脸视而不见。

    李世民则瞧得暗笑不止,心情分外愉悦,自魏征以内阁身份正式参与朝事以来,李世民没少当面被他噎得下不来台的经历。

    虽然李世民知道很多事魏征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并不曾真为此生过他的气,可他身为皇帝,被大臣这样不给面子的忿,心里多少还是有几分怨念的。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既能出气,又能完美解决胡汉融合之事的机会,李世民自然不愿错过。

    待魏征凯旋归朝之后,李世民笑眯眯的对他道了一句:“玄成啊,你果然是不负众望。”

    “经此一事,想必过不了多久,你魏大人上能忿君,下能抚民的无双辩才之名,就能传遍天下了。”

    “。。。。。。”魏征。

 第二百七十八章 如花胡姬

    新迁入长安的胡人与当地百姓的矛盾问题解决了,李世民派遣出去、到各地督导征粮的钦差也传回了喜讯,即征粮颇有成效。

    钦差卫队中的武将都是刚从沙场上回来的将军,这些人一身杀气,威风凛凛。

    地方官就这么被他们盯着,都感小腿打抖,又哪敢违抗圣命,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征粮了。

    至于那些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豪强,在前程面前,他们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还有那些横惯了、不怎么把本地官放在眼里的刺头,嗯,没关系,往日我奈何不了你,现在有对付你们的人在,你们若敢横,正好趁此机会把你们给一锅端了……

    总之,在皇帝的铁令之下,这些钦差下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收获都相当不错,筹到的粮食比之前半年加起来还多。

    眼看着就到五月底了,再过几个月就到了秋收时节,有他们征回来的这些粮差不多也能度过难关了,对此,李世民自是深感欣慰。

    不说宫里的事,但说民间,大唐古长安的布局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略加改动扩建而成。

    长安城分为东西二市,一百零八坊,这一百零八坊根据周易卦位分布排列,环环相扣,坊坊相连,一圈圈向外扩开,形成一个巨大的八卦阵,拱卫宫城。

    长安的东边多为勋贵官员的府邸,西边则多住的是商贾和百姓,故,大唐的长安又有东贵西富的说法。

    今春迁进来的数万胡人,除了极少数入朝为官的突厥贵族进了东市之外,其它人都安置在西市。

    长安城突然迁进了这么多胡人,不仅是百姓不习惯,京都的勋贵官员们也不习惯。

    这胡人不仅是风俗与汉人不同,相貌也与大家差异很大,大家突然间看见这么多异域面孔在眼前晃动,实在有些不适应。

    不过随着朝庭三声五令要求大家和睦相处,汉胡相亲,不许闹事,再加上魏征连续大半个月口灿莲花的劝导,大家也就逐渐收起了敌视和偏见,慢慢的接受了这些胡人。

    而胡人呢,他们远离家园,突然来到陌生的长安,心里本就十分忐忑,只要当地人不找他们的茬子,不故意欺负他们,他们是绝不敢胡乱生事的,一时间,长安城的秩序恢复了正常。

    胡人的男子大部份人都长得很粗犷,长得好看的当然也有,相对数量较少。

    女子则有些两端极化,好看的高鼻碧眼,雪肤花貌,充满异域风情,好看得不得了。

    不好看的,则十分普通,因为此次南迁的胡人中有许多相貌出众的年轻胡姬,长安城的商人看到她们,眼里自然而然的就冒出了无限商机。

    干什么呢?当然是开乐坊,乐坊是古代最赚钱的行当之一,这么多的异域美人,若不加以利用,简直就是暴珍天物!无数商人暗搓搓的筹谋起来。

    只不过这些胡人进来的时候,官方就下了严令,在他们没有触犯律法的时候,不得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些美貌的胡姬数量虽然不少,若她们不愿进乐坊,商家也没什么办法。

    还有就是,胡人也有很多经商者,他们同样不缺泛商业头脑之辈,这些商人大多人都了解中原文化,也知道中原文人雅士们的喜好。

    为此,这开乐坊的念头,绝不止汉人有,胡商同样有,这些胡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依仗朝廷对他们的优待政策,跑到官府请求,希望胡姬要入乐坊,除了官坊之外,只能入他们胡人的乐坊。

    汉商一律不许私下招揽胡姬从事乐坊一类的娱乐活动,官方好不容易解决了汉胡双方的矛盾,自然不会在这事上多计较,很快就准了他们的请求。

    汉商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气的吹胡子瞪眼,不过对于经商的人而言,这条路不通,他们自然会想其它的路子。

    大唐初年国库空虚,一直很缺钱,缺到什么程度呢?嗯,就是官员们的薪响多是以粮米布匹等特代充,至于钱,那是很少有机会拿的。

    不仅如此,在大唐初期,很多外地的官员连粮响都不能正常领取,朝廷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贞观四年。

    国家穷到这个地步,户部为了增加收入,自然是要想方设法开辟财路。

    怎么开呢?自然是找外面的商人合作,以官府名义入股,由商家出资,大家合作,从事一些不违反律法的生意行当,利润均分,乐坊就是其中之一。

    朝庭有这样的需求,商人们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你们胡人不是不许胡姬入汉人私坊么?

    没关系,我们与官坊合作,营业官坊,他们可不信以官方现在缺钱的情况,会推开这种送上门的财路。

    就这样,贞观四年七月的时候,长安城康乐坊四周突然间多了许多家乐坊酒肆,这些乐坊酒肆有胡人开的,也有官方开的。

    镇门面的清一色的都是貌美如花的胡姬,一时间,长安城的士子勋贵,商贾豪客们对此趁之若鹜,好不兴隆。

    康乐坊的位置在东市和西市中间,乐坊几乎都集中在这个地段。

    无它,这个位置既近东市,又近西市,不管是富的还是贵的来这里都比较方便,

    乐坊的生意红火之后,各坊之间自然是要别苗头的。

    在这些乐坊中有两家名气最大,一家是官坊,叫人间瑶林,一家是胡人开的,叫梦里人家,这两家乐坊的名字都起得十分惹人遐思。

    不管是人间瑶林,还是梦里人间,都能给人带去无尽的想象,当然,他们不仅仅是名字惹人遐思,里面的人和酒之妙,也足以匹配他们的坊名。

    人间瑶林暂且不提,先说说梦里人家,梦里人家不仅有极具草原特色的青稞酒,还有无数美貌胡姬,就连端酒送茶的小丫环都是十二岁的俏丽小胡姬。

    梦里人家的四大台柱,不仅容貌是长安城一绝,每人都还有自己的特色绝活,有人擅舞,有人擅歌,有人擅草原上的特色马头琴。。。。。。

    总之,这四大台柱随便出来一个,就能让人领略什么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迷醉,大凡进过梦里人家门的顾客,只要来过一次,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这里的常客……

 第二百七十九章 郑司郎中

    当胡姬乐坊和酒肆大肆兴起之后,流连此地的除了勋贵家的纨绔子弟、富商巨贾,自负有才名的风流士子外,正二八经的官员去了的也不少。

    当然,这些人都是偷偷去的,毕竟大唐律法中有明文规定,在籍官员不得随意入出勾栏歌院。

    在这些流连乐坊的官员中有个姓郑的表现最为醒目,无它,他公然以官身给一名胡姬赎了身,并有意将其纳为良妾。

    此人姓郑,名从基,是五品刑部司郎中,他为其赎身的胡姬名叫瑶蝶儿。

    瑶蝶儿是梦里人家的四大台柱之一,年方二八,容貌就不必多说了,她有一双如青海湖里水一般幽蓝清澈的眼睛,眼波一动,就仿若碧波在荡漾。

    出了容貌艳绝之外,她还极为擅舞,每当她穿着露出雪白的胳膊和修长大腿的舞装,在舞台上扭着柔软的腰肢热舞的时候,那双中碧波般的双眼似能幻化出万般风情,谁被她瞅上一眼,魂儿都不知飘到哪去。

    这般活色生香,又充满异域风情的美人,不知引得多少巨贾权贵为其疯狂,郑从基也是其中一员。

    郑从基今年刚调入京都,年方四十,他出自荥阳郑氏旁系中颇为兴旺的一支,朝中三品大员大司农郑启就是他的亲叔父。

    因在地方业绩还过得去,去年岁末考核的时候,被评了一个优,再加上有家族的帮忙,郑从基今年顺利被调往京都,出任了从五品的刑部司郎中。

    郑从基是武德二年的正经进士,才华是有的,处理公务的能力也不算差,就是私生活上却有些拎不清,尤其是在女色方面。

    估计是自小生活环境过于优渥的原故,为人颇有些风流不羁,喜好以诗词歌酒结交名士和红颜。

    他的妻子谢氏出自琅琊谢家,相貌出众,性情端方。郑从基不仅出身不俗,相貌才华也是一等一的出众,按理来说,他与谢家女结为夫妇,应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天合之作。

    实则不然,两个外面条件很登对的人,性情却不相投,谢氏受的是传统世家教育,棋琴书画,四书五经就不用说了,真要和丈夫吟诗作画,红袖添香,她完全没有问题。

    但在她看来男子,尤其是有意出仕的男子,精力应该放在正事上,吟诗作画这些事只能当成闲饭后的乐趣,而不是玩物丧志、用来结交狐朋狗友和当成勾搭美人的武器。

    郑从基喜好美人,以谢氏所受的教育和出身,并不在意丈夫纳小妾,收通房,只要求丈夫在后宅这一块拎得清,分的清主次和嫡庶。

    但是郑从基没有这样的觉悟,他觉得男人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只要不触犯律法,又在家境许可的前提下,想干什么就应该干什么。

    他喜欢知情识趣,活鲜生动,又什么都依着自己的女子,妻子虽然美丽,但她凡事太喜欢讲规矩,还动不动就说教,实在不对郑从基的胃口。

    夫妻俩成亲二十余年,除了刚开始几年,郑从基觉得新鲜,两人过了一段还算相得的时光外,之后的感情一直平淡如水。

    郑从基除了谢氏这名正妻之外,家里还有六名妾室、三个通房,除此之外,他还时不时逛歌楼,在外面有无数红颜知己。

    他膝下除了谢氏所出的一子一女外,还有三个庶子和三个庶女。

    而谢氏在尝试过几次想将丈夫扳回正道无果之后,就彻底放弃了,自女儿出世之后,只要郑从基不纵容姬妾爬到她头上来,她便再也不过问丈夫的任何事。

    郑从基刚调到京城的那几个月,人生地不熟的,虽有族叔帮衬拉扯着,一时也没敢干什么出格的事,就连在地方上常逛花楼的习惯都给戒了。

    可随着胡人进来,长安城内的胡人乐坊酒肆不断兴起,他逐渐坐不住了,向以名士自称的郑从基不可能不知道辛延年所作的《羽林郎》。

    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初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两鬓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想想诗词里的曼妙,再联系近些时日不时在街上看到的那些胡姬的风姿,更是心痒难搔。

    开始因朝庭有令不许官员逛花楼,他心里虽然痒得厉害,却也不敢胡乱行事,可等一些官坊逐渐开张,许多官员心照不宣的都悄然进去溜达之后,他便再也按捺不住。

    八月初,他随一友人去了一趟官坊,领略过胡姬滋味后,愈发的流连难舍。

    随着梦里人家的名声大噪,他又去了一趟梦里人家,这一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郑从基虽到了不惑之年,看上去却只如三十出头的样子,风采卖相是一等一的好。

    再加上他又是世家子,正二八经的进士出身,还做了十几年的官,文采风流,也手也豪阔,在梦里人家,对他迷恋的姑娘无数。

    不过他进来不久,就被瑶蝶儿给迷住了,对其它的胡姬倒是不怎么在意。

    以他的皮囊和风采,想攻克一个歌坊女子,实在不难,哪怕这个女子是里面的台柱也一样。

    偌大的长安城,追逐瑶蝶儿的人无数,其中不泛勋贵子弟,可瑶蝶儿很快被郑从基风采所惑,芳心被他打动,只专于他一人,只要郑从基过来,瑶蝶儿就不会招待其它客人。

    两人很快好得蜜里调油,随着相处的时间不断加长,郑从基的心几乎都系到了瑶蝶儿身上。

    男人一旦对女人真动了情,自然就不愿再看见她对其它人卖笑。

    为此,九月中的时候,郑从基花了不菲的价钱帮瑶蝶儿赎了身,准备将她带回家,纳为正式的良妾。

    只不过他想纳瑶蝶儿为妾,就必须过妻子这一关,不管是按郑家的家法还是朝律,没有主母的认可,妾是不能进门的。

    郑从基与妻子已成亲二十二年,除了刚开那几年感情还不错,之后夫妻之间少有交流。

    尤其是女儿郑婉出生之后,谢氏就再也没管过他,这些年他往家里抬了数名妾室,谢氏从来没说过什么,郑从基以为这一次也会和以前一样。

    哪知当他兴冲冲跑到妻子的院中和她说了此事之后,谢氏竟是毫不犹豫的一口拒绝了,她定定的盯着郑从基一字一句的开口道:“夫君,此事恕妾身不能从命。”

    “你想讨妾室,妾身不反对,但必须是良家子,如她这般花楼歌坊的女子想入郑府,除非你将妾身休出府去。”

 第二百八十章 夫妻矛盾爆发

    “你,你简直不可理喻。”郑从基原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没想到结果却发生了逆转,他听得谢氏斩钉截铁的拒绝后,先愣了一愣,紧接着勃然大怒。

    “今个儿妾身把话撂这了,夫君若一定要让她进郑家的门,我谢瑾娘哪怕被冠上千夫所指的妒妇之名,也要去敲响那衙门的鸣冤鼓,状告你不成体统。”

    谢氏寸步不让,冷冷的盯着郑从基开口道,她身为琅琊谢家之女,这些年不再过问丈夫的风流事,不过是倦了累了,不想自己为难自己罢了,而不是怕了他。

    平日里丈夫贪花好色,家里妾室通房无数不说还时常流连花楼,这也便罢了,世情如此,她没什么好说的,再加上这些年来下来,心里对丈夫那点感情早就磨没有了。

    既没有了感情,世间风气又是如此,只要郑从基不打自己嫁妆的主意,不让那些姬妾爬到自己头上,他想纳几个就几个,想去哪逛去哪逛,谢氏根本不想管。

    但在此有个前提,即不能触犯她的底线,郑从基是官身,郑、谢两家都是承传了千年的名门世族,郑从基若想将一个歌坊女子纳进家里做良妾,那就是犯忌。

    普通人家可能不介意丈夫纳个花楼女子为妾,但以郑氏和谢家的门楣,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