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唐贤后 >

第130章

盛唐贤后-第130章

小说: 盛唐贤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哥,我怎么就不能来?你就这么不待见雉奴么?”

    李治小孩童一听,顿时挣扎着从侍卫怀里下来,蹬蹬蹬的跑到李泰身边,仰着头,蕴着两泡泪珠,可怜兮兮的望着他。

    “停,小戏精,咱们在外面不许动不动就装哭,四哥没说你不能来,只是,哎,好吧,四哥很欢迎你我们一起游湖。”李泰被他这么一望,顿感头疼,立即举手投降。

    长孙冲,柴令武等早已熟悉李治孩童性格的少年们见状只是抿嘴轻笑,而程怀亮和唐善识等和李治不熟的少年则瞧得瞪大了眼睛。

    “好了,人齐了,大家上船吧,雉奴,把眼泪收起来,明年你就要独立生活了,可别给人留下是个哭包的不良印象。”李承乾有些好笑的走了过来,将李治拉到身边。

    三个皇子,两个公主,外加四名勋贵家的郎君,一共九人上船,为了确保安全,随他们上去的还有十名水性极佳,武功又好的侍卫,外加两名善抄舟的舵手。

    这些人中,就数李治小孩童年纪最小,加上他从来没有游过湖,待舟子从岸边滑出去,在湖上慢悠悠的晃荡起来,一开始轻微的眩晕和不适过去后,他顿时十分兴奋的趴在舟边,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这两年太子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加上年岁渐长,他不再如小时候那般喜欢和兄弟们较劲攀比,越来越有长兄风范,兄弟间彼此的争斗反不如前两年那般激烈。

    尤其是李泰和李承乾坤这一对嫡亲兄弟,关系比前两年缓和了不少,其它年纪和太子相差不大的皇子,在见自己暂时难与太子争锋之后,也暂时蛰伏起来。

    总之,这个时期李世民的儿女们关系算是空前的和谐。

    李泰年纪不大,但他聪慧无比,在发现这个兄长方方面面都极出色之后,较量之心淡了不少。

    在他看来,太子是自己嫡亲的兄长,他上了位,只要自己不故意作死,想必不会亏待自己。

    当然,这前提是太子一直这么优秀,若是让他发现太子哪天不如自己了,他的争储之心立即就会冒出来。

    他父亲的成功上位,在他心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即能者上,庸者下。

    不知李世民夫妇若是知道儿子们心里的想法,心里会是个什么滋味,不过他们暂时是不知道孩子们的想法的,至少这个时候不会知道。

    “哎,还是外面舒服啊,这里又凉爽,又舒服,太子哥哥,你以后经常带雉奴出来游游湖吧,雉奴每天都闷在宫里,好可怜。”

    李治小孩童趴在船头,吹着凉爽的湖风,看了会周围的湖光山色之后,忽一脸感慨的对太子道了一句。

    “你每天在宫里也没见闲着,哪里可怜了?”李治的话音一落,太子还没来及开口,李泰已没好气的把话接了过去,还伸手轻轻捏了这个幼弟的脸一把。

    “怎么就不可怜了?我在宫里,每天面对的不是宫女就是那几堵墙,你们天天在外面怎会理解我的心情。”李治孩童一脸老气横秋的辩驳。

    “哟,你在宫里每天面对的不是那几个宫女就是几堵墙?一会我回去就把你这话原封不动的告诉母后,让她早早把你给分出去。”长乐一听,顿时叫了起来。

    “五皇姐,你不要污蔑雉奴,雉奴没有编排母后的意思,雉奴在母后的宫里住得很开心,雉奴只是,只是。。。。。。”李治孩童一听,顿时不干了,下意识的就想为自己找个理由。

    只不过他现在学的词汇有限,一时半会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现自己的意思,不由急得舌头打结,水汪汪的大眼里又含上了两泡泪珠。

    李承乾,长乐,豫章,李泰,还有各府的几名郎君见状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少年们愉悦的笑声,将远处芦苇荡里停留的几只水鸟都惊得飞走了。

    这一刻,皇宫内的人工湖里的一只轻舟上,几名皇子和公主子聚在一起,恣意的畅谈欢笑着,这一刻的他们,心里没有算计,没有较量,有的,只有那最原始简单的欢乐和脉脉温情。

 第三百二十三章 夭折的封禅

    贞观六年六月七日,长孙产女不到半月,大安宫就发生了件令人悲伤的事,太上皇李渊的二十二子酆王李元亨因病去世,年仅十二岁。

    其母尹德妃伤心欲绝,数次哭得晕倒于地,尹德妃因之前多次得罪为难李世民夫妇。

    李世民上位之后,她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恐惧不安,坐卧不宁,生怕李世民夫妇找她算帐。

    最后还是李渊瞧不过眼,指点了她几句,李渊告诉她,只要你以后不作死,不主动去挑衅二郎夫妇,他们看在我的面子上,不会为难你的。

    倒是你那娘家人,你得好生敲打,若再让他们在长安干点什么不法之事,很有可能让二郎逮住把柄,新仇旧恨一起算。

    尹德妃得了李渊的指点,将娘家人叫起宫里,认真敲打警告了一番,意思不外乎让他们以后夹起尾巴做人,万不可再生事云云。

    她自己也收起了所有的锋芒,每日缩在宫里,再也不敢四处惹事。

    她的父亲尹阿鼠更是夸张,得了女儿的敲打之后,生怕李世民和杜如晦找他的麻烦,直接举家搬离开安,回到了家乡。

    他这些年倚仗女儿的势,积累了无数钱财,回到地方,同样是一方豪强士绅。

    只要不在天子脚下碍天子的眼,想必天子也不会想起他这么个小人物,老大远的来找他的茬。

    尹德妃为了保命,这几年在宫里过得像隐形人一般,好在李渊这人虽然比较好色,却不算无情,对她虽不如当年在位的时候那般宠爱,却也还不错。

    李渊对她虽算不错,但他退位之后,身边又多添了无数年轻的美人,加上他年岁渐涨,精力不如以前那般旺盛,歇在她宫里的时间已经很少了。

    也就是说,尹德妃身边除了李元享这个儿子之外,再无其它子嗣,李元享病逝对她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尚不到四十的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白了头。

    当然,她的悲伤除了太上皇略有怜惜之外,其它人并不会放在心上。

    二十九日,李世民的十一子李嚣也因病去世,这孩子才一岁多一点,其母燕贤妃当场哭得晕厥了过去。

    刚出月子的长孙皇后心里也很难受,她只觉得这个月对皇家来说简直就是灾难月。

    太上皇和皇帝的儿子接二连三的逝去,丈夫这几天的脸色阴沉的仿若都要滴下水来。

    长孙皇后担心燕贤妃伤心过度,迈不过这道坎,亲自去了昭平宫:“燕家妹妹,逝者如斯,你这个做母妃好好活着,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慰藉,更何况你还有贞儿需要照顾。”

    燕贤妃共育有两子,长子李贞,已经五岁,去年已被封了汉王,有了皇后的开导,再加上娘家人的劝慰,还有长子经常在一旁看着她,燕贤妃才撑着没有倒下去。

    宫里一个月内有两名皇子去世,李世民心情自是不可能好到哪去,向来喜欢荤食,不喜吃素的他,连续禁了半个月的荤食。

    不过不管他内心如何忧伤,日子都要继续过,不仅如此,每日该办的国事一件也不能少,因为他是皇帝,他一个未满三岁的儿子逝去尚不可能让朝臣们停朝办丧。

    七月十七日,李世民颁布新诏令,让全国实行地方长官为被举荐贡士以酒食送行的“乡饮酒”制度,其主要目的是让各地官员向国家举贤。

    时年九月,又一次有大臣提出让李世去泰山封禅,藉以彰显自己的功德和国富民强。

    李世民颇为意动,自古以来,大凡功绩彪炳的帝王都以登泰山封禅为荣,他是个极好面子、又爱惜羽毛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只是去年就有人提出过此事,当时有意外因素未能成行,今年又有人提,他心里顿时生出几分跃跃欲试之意。

    不过这么多年皇帝做下来,他早不是当年容易冲动的少年,心里虽颇为意动,却也没有立即接受建议,而是将目光转到了满朝文武身上,希望听听他们的想法。

    朝臣们大多都支持封禅,在大家看来,今上的功绩已远胜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去泰山封过禅,当今当然更有资格去。

    不过却有一人的意见与诸人不同,这个人便是魏征。

    魏征从列队中站了出来,一脸严肃的看着李世民开口:“陛下,臣认为陛下不该去泰山封禅。”

    “这是为何?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去了泰山封禅,莫非在你看来,陛下的功绩还比不上他们?”三月份罢免了尚书之职,不久前刚起复的侯君集第一个站出来和魏征打擂台。

    李世民没有开口,他同样满脸疑问的看着魏征,很显然,希望听听这个倔犟耿直的老家伙口里能说点什么。

    “陛下的功劳当然比秦始皇汉武帝大,陛下登基不过区区六载时间,却已是国泰民安,四夷臣服,纵观数千年历史,能比陛下做得好的帝王并不多。”

    “但秦始皇汉武帝封了禅,却一样避免不了春秋史笔中留下的污点,他们即位后期所犯下的一系列过错也不会因封禅而減免半分。”

    “再说了,陛下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自隋末大乱以来,消耗巨大,民生凋零,我朝建立以后,虽让百姓得到了一些修生养息的时间,却远没达到真正的国富民强。”

    “现我朝人口尚不足隋朝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国库尚为空虚,陛下若要封禅,圣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根本承受不起。”

    “更何况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今中原尚有许多地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若让万国使臣看到咱们大唐远不如他们想像的富足兴盛兴,心里岂会没有想法?”

    “至于百姓的税赋,若陛下下旨赦免,一来不利国库收入,二来,也不见能补偿大军经过给他们造成的损失,综合以上种种,陛下封禅,实有百害而无一利。”

    “陛下只要做好君王本分,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陛下的威德自然在百姓和四邻的心里,又何必在意封禅这等虚名呢?”魏征一脸振振有词的开口。

 第三百二十四章 长孙劝谏

    魏征都把话说到这里了,无论李世民心里多么想去封禅,此时此刻都不便再表态,他只能默默的看了魏征一眼,便转开了这个话头。

    “玄成啊,你也太。。。。。。”下朝的时候,与魏征交好的王珪走到他身边,颇有些无语的看了他一眼。

    他这个老朋友,投到陛下旗下之后,脾气较以前跟随息王李建成的时候更倔犟了数倍。

    “不是我有意为难陛下,而是国家暂时确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朝堂上那些意图怂恿陛下封禅的大臣不能说他们是居心不良,是一味的拍马屁。”

    “而是这些人久居京都,看到的都是长安城周边一带的繁荣,真正外面的民情他们了解有限。”

    “咱大唐论富足,和大隋兴盛时期比起来差距还很大。”

    “大隋那样的家底,都经不住隋炀帝挥霍折腾,咱大唐的底子还薄,就更别说了。”

    “陛下不是一般人,他即便一时心里有些不舒服,等过些时日,自然就想通了,你无须为我担心。”

    魏征不在意的摇了摇头,话说自跟了李世民这些年来,君臣日日在一起打交道,他对这个皇帝还是相当了解的,越是了解,他就越是坚定了要做个真正的诤臣的决心。

    自古以来,明君贤臣都不难寻,真正难寻的是心志始终如一的诤臣。

    无它,一个真正的诤臣不仅要确保自己的品性德行始终如一,还要有一颗刚正不阿,胆大无畏、敢于在任何时候指出皇帝错误的心。

    不是真正拥有凌云之志,又有海纳百川之心的帝王,是难容下这种时刻都在挑自己错处的臣子的。

    可以这么说,某个朝代,若能出一个从一而终,并始终居于高位的诤臣,那么,这必然是个兴盛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君主一定是个伟大的君主。

    他跟着李建成的时候,多半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

    既是谋臣,自然是一切都站在李建成的立场上谋划,李世民当时就是他一心想除去的人。

    跟了李世民之后,他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确实比李建成更合适做帝王,他也迅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那便是做个不涉党争,一心一意做实事的诤臣,他与李世民这对君臣,应该说是相互成就了彼此。

    魏征提出反对封禅的意见没多久,中原数州突然爆发了洪水,这封禅之事就更加进行不下去了。

    封禅之事尚未开始便以夭折,李世民心里自然是有些不舒服。

    某天李世民来到长孙皇后的立政殿的时候,忍不住和妻子抱怨:“这魏征,真是头不懂通便的犟牛。”

    “魏大人又怎么得罪陛下了?”

    平素里她从不过问朝政,除非李世民真有什么疑惑心烦之事要和她唠叨,她才听听,为此,并不知魏征在朝堂之上的举动。

    李世民将魏征在朝堂上的话转述了一遍,他满以为说完后,妻子会安慰自己几句。

    哪知长孙听完之后,非但没有半点安慰之意,还微微颦起了眉。

    “怎么,皇后也觉得魏老头的话有理?”李世民见状不由脱口问了一句。

    “陛下,臣妾有几句心里话想和你说说,若有不妥之处,还望陛下见谅。”

    长孙皇后没有立即回答丈夫的问题,而是起身站了起来,躬身俯首,双手交合在额际,恭恭敬敬的开口道。

    “你我夫妻,何须行此大礼,你有话直说就是。”李世民被唬了一跳,连忙伸手将她拉了起来。

    “陛下,当年你还是秦王的时候,但凡遇到难事问臣妾,臣妾多半会与你讨论,但自陛下登基之后,臣妾就再也不愿过问朝政上的事,你可知为什么?”长孙皇后坐到他身边,开口问了一句。

    “不知,真论起才学智谋,你较无忌都要胜出两分,当朝能与你一较长短的估计也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可自朕登基以来,你就收起了所有的锋芒,从不再过问朝政。”

    “除非朕真犯了什么过失,你才会旁敲侧击、婉转的提点一二,朕每次问你,你都用牝鸡之晨,唯之之索这样的话来推搪。”

    “朕知道你不是这么狭隘的人,你也并非见不得女子有才华,不然,也不可能与平阳姐姐成为至交知己,难得你今日主动提起此事,朕倒是想好生听一听。”

    “臣妾之所以不问朝事,除了男女有别,帝后应各司其职外,更重要的是臣妾相信陛下,相信以陛下和你的朝臣们能理处理好一切。”

    “臣妾身为你的妻子,一国之后,又蒙陛下垂怜,对臣妾和臣妾的母族恩宠有加,臣妾的兄舅皆在朝出任重职,臣妾若再干涉政事,会导致朝堂失衡。”长孙皇后答道。

    “怎么,你这是在夸朕?”李世民不由笑了起来。

    “确实是在夸陛下,陛下登基不过六七年时间,就取得如今这样发斐然成绩,怎么夸都不为过,不过臣妾今日想说的并非一味的夸陛下,而是想以皇后的身份,认真向陛下谏上一言。”

    “哦?你说,朕洗耳恭听。”李世民扬了扬眉。

    “陛下刚问臣妾,是不是也觉得魏征的话有理,臣妾可以如实回禀陛下,臣妾确觉得他的话甚为有理。”

    “咱大唐立国的时间还不久,百姓真正休养生息也就这几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