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唐贤后 >

第137章

盛唐贤后-第137章

小说: 盛唐贤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岚和阿丑瞧着她的神色,心头颇为忧虑,最近娘娘时常走神,也不知在想些什么,今天去了一趟长乐门,愈发的让人看不懂了。

    “青岚,阿丑,我今个儿精神头不错,你们陪我去花园走走。”下车之后,长孙没有立即进宫殿的意思,她抬目朝着南边的花园看了一眼,对青岚道了一句。

    “是,娘娘。”青岚和阿丑应了一句。

    八月的时季,花园里虽不像春天那般万紫千红,盛开的花卉仍有不少,开得最好的当属月季和桂花。

    菊花也开了一些,不过一些珍贵的品种此时花期未到,尚未开放,比如十丈垂帘,瑶台玉凤什么的。

    许多人都以为长孙喜欢菊花,因为她这座花园里种的名贵菊花着实不少,足有十数个品种。

    其实不然,喜欢菊花的不是她,是皇帝,李世民对十丈垂帘,瑶台玉凤这类花型硕大,颜色鲜艳,美不胜收的名菊情有独钟。

    长孙个人则比较喜欢梅花和桂花,她喜欢梅的风骨,桂花的淡雅无争和持久芬芳。

    又因桂树太常见,民间随处都是,不够名贵,整个后宫的妃嫔们的花园里,唯有她的花园中桂树最多。

    长孙皇后走进花园,来到一株桂树前,伸手轻轻扶住一簇花得正艳的丹桂,伸头过去嗅了嗅。

    淡雅清新,香韵悠长,闻着这熟悉又令人安心的味道,她的脸上不由主的露出了一抹柔和的笑意。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一转眼本宫都三十五了,时间过得真快啊。”长孙皇后轻轻嗅着四周熟悉的芬芳,不无感慨的道了一句。

    青岚正准备搭话,却见城阳公主蹬蹬蹬的从屋里跑了过来,她跑到长孙皇后身后,怯怯的唤了一句:“母后。”

    “城阳,过来。”长孙听见她的声音,转头朝她招了招手。

    “母后。”城阳走到她身边,将手放到母亲的手中,又唤了一句。

    “今个儿在家里,可有听先生的话?”长孙皇后蹲了下来,轻轻捏了捏她的脸颊,问。

    城阳今年已有五岁,已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嗯。”城阳小鸡啄米般点了点头,双目亮晶晶的看着母亲。

    长孙看着女儿乖巧的模样,心头软成一片,伸手将她抱了起来,指着面对的桂花笑着开口道:“城阳,喜欢桂花么?”

    “喜欢,桂花是所有的花中味道最好闻的,城阳最喜欢了。”城阳将小脸往花簇丛中凑了凑,深深吸了一口,小脸上顿时露出愉悦的笑容。

    “城阳公主这个爱好倒是和娘娘如出一撤。”一旁的青岚笑着接了一句。

    “阿丑姑姑,抱抱。”城阳在母亲怀呆了一会,复朝阿丑伸出双手。

    阿丑连忙走过来,从长孙怀里将她接了过去,长孙皇后见状忍不住点了点她的额头,笑骂了一句:“小淘气,怎么,嫌弃母后抱得不舒服?”

    “母后身体不好,城阳太重了,怕累着母后。”城阳一本正经的开口道。

    长孙听得一怔,随即鼻子莫明一酸,不由自主的转过头去,她的儿女们都这么懂事,这么的恋眷她,她,得好好的活着才行。

    下午申时末,已经七岁的李治一下课,就蹬蹬蹬的跑到了立政殿。

    他进来的时候,城阳正领着三岁的晋阳在花厅里吃点心,长孙皇后静坐在一旁,面含微笑的看着一双女儿。

    “母后。”李治一看见她,立即扑了过来。

    “都多大了,还这么毛毛躁躁的,瞧瞧,都跑出了一身的汗。”

    长孙看到跑到自己面前的幼子,但见他一张漂亮的小脸红扑扑的,鼻尖和额头上都是汗珠,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立即掏出手帕,一边帮他擦脸,一边嗔了一句。

    “雉奴不是想念母后,想念妹妹们么。”李治朝母亲扮了个鬼脸。

    长孙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帮他擦干净了汗,又让宫女给端了杯不凉不热的茶来让他喝了,这才让他去和妹妹一起玩。

    人的寿命快到终点的时候,自己往往是最先察觉的那个人,接下来的日子,长孙皇后为了年幼的儿女们,尽可能的与天争命。

    她尽心尽力的配合太医们的调理,每日的饮食也会尽自己所能多吃几口。

    可她的精神却是一日不如一日,即便无病无痛,她坐上一会,就感觉昏昏欲睡,有时一睡就是一两天醒不过来。

    身体也是一日比一日消瘦,众太医束手无策,李世民焦虑之余,派人去把颇有一段时日没有回京的孙思邈找了回来。

    孙思邈帮皇后看过之之后,他沉默了半晌,开了一张药膳的方子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来看了两眼,一脸希翼的开口:“孙神医,皇后她,这身体还能调养好么?”

    “先按食膳调着吧。”孙思邈道了这么一句,就转身离去。

    他没有告诉李世民的是,长孙皇后在连生了七个孩子以后,一身元气几乎已经耗尽。

    再加上她心事沉重,这么些年下来,早已是心焦力悴,油尽灯枯,任凭神仙也无能为力。

    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多延续她几个月的寿命。

 第三百四十一章 陛下,你喜欢珪娘就娶了吧

    贞观九年十月二十七日,李世民在献陵安葬太武皇帝李渊。

    十一月三十日,加“特进”勋号的萧蠫参预朝政。

    安葬完太上皇李渊之后,李世民又罢朝两月,让太子监国。

    直到贞观十年(636)正月初三,在众多朝臣的请奏下,李世民才再次亲理政事。

    贞观十年正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下令改封李元景为荆王,李元昌为汉王,李元礼为徐王,李元嘉为韩王,李元则为彭王,李元懿为郑王,李元轨为霍王,李元凤为虢王,李元庆为道王,李灵夔为燕王。

    李恪为吴王,李泰为魏王,李。。为齐王,李忄音为蜀王,李恽为蒋王,李贞为越王,李慎为纪王,三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委派各藩王出任都督。

    贞观十年四月,长孙皇后再次重病不起。

    因她这一年多来,时常缠绵病榻,时起时复,一开始李世民和她的几个嫡出子女并未太过担心。

    可等她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整个人已瘦到脱相,蒋太医和被皇帝强留在京的孙思邈已经不肯再给她开药的时候,他们终于慌了。

    可慌也没有什么用,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一介凡人,无论生时多么显贵,到了要死的时候亦无法与阎王争命。

    几个到了年纪,李世民准备让他们就藩的皇子都让留了下来。

    这些皇子们虽不是长孙的亲生儿子,却都要称长孙一声母后,长孙若真有个三长两短,他们都需要给皇后守孝。

    眼见妻子的病情一日重过一日,众太医束手无策,李世民焦虑之余复想起贞观八年太子的提议,他怕妻子不同意,不好赦囚和请人做法事,却另辟蹊径。

    他下令重修了全国三百九十多座废弃寺庙以此为爱妻祈福,然而如此感人肺腑的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却终究还是没能从死神手中夺回皇后的生命。

    到了五月底的时候,长孙皇后大部份的时间都在昏迷之中,生命之火已经微不可闻,随时都有可能熄灭。

    李世民脾气变得暴躁无比,任何一点的不如意就会让他大发雷霆。

    原本见皇后病重至此,心事各异的妃嫔们被吓得大气也不敢吭一声。

    不管她们心里有什么想法,每日来探望皇后的时候,大家的脸上都布满哀戚,嘴上和脸上都绝不敢流露半丝兴灾乐祸之意。

    就连一向与皇后不怎么对付的阴德妃,都小心翼翼的收起了脾气和爪子,不敢说半个不利于皇后的字眼,整个皇宫都被一股浓烈的悲伤弥漫。

    六月十五,已经连续昏睡了八九日的长孙突然醒了过来,不仅醒了,她的精神还比以往好了不少,仿若突然间大病初愈了一般。

    围着她身边的晋阳,城阳和李治都大喜过望,齐齐冲到榻边呼唤母后,口中唤着,目中的眼泪不自觉的就流了出来。

    长孙看到她的这些儿女们,嘴边不自觉的浮出一抹笑意,下意识的想伸手抚抚他们的脑袋。

    可她想伸手的时候,才发现浑身软得像团棉花,连根手指都抬不起来,无奈之余,只能轻声开口安抚:“好了,都别哭了,母后无事。”

    太子李承乾,越王李泰,长乐公主,豫章公主这些大些的孩子们,见状心里不仅没有什么高兴之意,反而不知觉的布满了惶恐。

    他们都不是孩子了,自然知道长期卧榻之人,突然清醒不说,精神还比以往好一大截并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长孙这种连孙思邈孙神医已经宣布无药可医的人。

    她昏睡了这么久时间,昏睡期间连汤药都喂不进去,现突然醒来,并精神大好,这几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回光返照。

    他们都不敢吭声,心里仍隐隐有一丝期盼,期盼长孙是真的好起了。

    长孙安抚了几个小的儿女一句,紧接着目光就往外围的人望了过去。

    她发现在场的除了她的儿女之外,宫中的各妃嫔都在,不仅如此,他们的儿女们也都在,看到这一幕,长孙脸上刚浮出来的笑容,不自觉的就变成了苦涩。

    “娘娘,母后。”所以被她目光扫中的人,都上前轻唤了一声。

    “高明,你们的父皇呢,把他找过来,母后有些话想和他说。”长孙皇后没有理会这些人,她缓缓扫视了大家一眼,收回视线,目光最后停在太子李承乾身上。

    “父皇有些事,出去了,适才母后醒的时候,阿丑姑姑已经去找他了。”李承乾接口道。

    他瞧着长孙皇后的样子,一句话刚说话,目中不自觉的就蕴满了泪水。

    “高明,你是太子,不要动不动就流眼泪。”长孙见状又道了一句。

    “高明知道了,母后。”李承乾哽咽着应了一句。

    长孙皇后目光复杂的看了这个儿子一眼,又看了看站在他身后的太子妃苏氏,慢慢的垂下了视线。

    太子在外人眼里虽然千好万好,唯有她清楚,这孩子性子不够坚韧果敢。

    他的人生太顺了,从出生到现在,这孩子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又有自己和皇帝一力为他保驾护航,他才拥有了现在这样的声望和地位。

    但是人生太过顺利的人,一旦遇到挫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谁也说不清楚,尤其是这孩子本性远不如他的父皇坚韧果敢。

    这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是简单的,出众的皇子不少,一旦没有了自己这个母亲,太子他的位置,还能像现在这般稳当么?

    “观音婢。。。。。。”就在长孙皇后心里五味杂陈,心绪万千的时候,得知她醒来的李世民已匆匆赶了过来。

    “陛下。”长孙按下心事,将目光投到他身上。

    “观音婢,你。。。。。。”李世民走到榻边,伸手轻轻握住她瘦骨嶙峋的手。

    “陛下,让他们先出去,臣妾有几句话想单独和陛下说。”长孙皇后静静的看着他开口道。

    “你们都出去,让朕好好和皇后说说话。”李世民按下心事,转目对在场的所有人道了一句。

    皇帝发了话,不管大家心里在想些什么,都只能退到了殿外。

    待所有人都离去,李世民的目光再落到妻子那张已经瘦得脱型的脸上,略带着几分哽咽的开口:“观音婢。。。。。。”

    “陛下,臣妾怕是不能再陪伴你走下去了,你喜欢珪娘,就娶了她吧。”长孙的目光落在丈夫身上,半晌之后,口中缓缓吐出这么一句。

 第三百四十二章 情尽此生,来生不见(大结局)

    “观音婢,你在说什么?”李世民心头猛然一跳,一脸愕然的瞪着妻子。

    “陛下,你曾不只一次在梦中唤过她的名字。”长孙皇后略带挪揄的看了他一眼,脸上浮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李世民脸上的表情顿由愕然变成呆滞,他竟在梦中呼唤过杨珪娘的名字?面对妻子那挪揄中略带了然的目光,他心头忽然有种说不出的狼狈和尴尬。

    杨珪娘是他的弟媳,他杀了她的丈夫和儿子,结果又在心里肖想她,这。。。。。。

    “陛下不必觉得不好意思,情感一事,本就是谁也说不清楚的问题,更何况杨珪娘本就是这世间难得一见的聪慧与豁达并存的奇女子。”

    “她这一生的悲剧可以说是由臣妾和咱们李家而起,臣妾对不住她,咱们李家也对不住她。”

    “陛下对她动了情,从某种意义上讲,亦算是一种偿还,臣妾这些年从不曾提过此事,就是怕提出来陛下尴尬。”

    “但现在臣妾已经不能再陪伴陛下了,若再不点明此事,对陛下,对她都有可能是一生的遗憾。”

    “臣妾打心眼里希望,在我离开之后,有个真正懂陛下,知陛下的人陪伴在你的身边,杨珪娘,臣妾相信她就是那个人。”

    “只是她的身份不同旁人,陛下想纳她,估计会遇到一些阻力,不仅是外在的阻挡,就连她自己,一时半会多半也过不了心里那道坎。”

    “为此,臣妾特意写了封信,待臣妾离去之后,陛下将这封信交给她,臣妾相信她看了之后,应该会同意入宫侍奉陛下的,信放在青岚那里,待臣妾死后,她会拿出来交给陛下。”长孙看了丈夫一眼,道。

    “观音婢,我。。。。。。”李世民只觉喉咙发堵,他静静的看着妻子,视线不自觉的模糊起来。

    他的结发妻子,自从嫁给他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忘了自己,她所有的一切思虑,都站在他的立场上,她为他所考虑的一切远比他自己考虑周到。

    这样的深情,让他汗颜,让他感动,让他觉得无以为报,同时,也让他心里有种莫明的失落。

    他在她身上从来不曾感受过吃醋这样的情绪,这些年,不管他后宫进多少人,也不管他宠幸谁,喜欢谁,她从来不会不高兴。

    她的心里似乎没有嫉妒这个词的存在,古往今来,大家对女子要求的贤之一字,在她身上无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可她这样的贤,这样的豁达通透却让李世民在感动之余,会情不自禁的去想,会不会是她对他根本就没有男女之情?

    不然,她为何能如此坦然的面对这一切?若换成是他,得知她对哪个男人有不一样的的情感,只怕会妒忌的发狂。

    当年玄武门,李元吉临死前的怪异的表现,曾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释怀。

    哪怕他明知这事和妻子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心里仍然感觉很不痛快,在处置李元吉的几个儿子时,他心里没有半分迟疑。

    “观音婢,你,爱过朕吗?或者说你后悔过嫁给朕吗?”想起往事,想起妻子对他纳美的态度,透过朦胧的双眼,李世民忽然鬼使神差的问出了这么一句话。

    长孙皇后听得一怔,她爱他么?这一点应该是毋容置疑的,肯定爱啊。

    她六岁就和他订了亲,她三十六年的生命有三十年和眼前这个男人纠缠在一起,他几乎横贯了她不算漫长的一生。

    除了他,她也没有机会去接触和了解其它的男人,更别提,从小到大,不管在哪里,他都是那样的耀眼出众,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给过她多少感动和庇佑,她不爱他,爱谁?

    透过他这张已经染上岁月痕迹的脸,她的思绪不自觉的飞到了三十年前,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光景,再到第二次,第三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