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唐贤后 >

第31章

盛唐贤后-第31章

小说: 盛唐贤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噗哧,哪有,承宗这孩子很懂事,你和大哥教得很好。”长孙小娘闻声不由噗哧一声笑了起来,马车内的气氛显得颇为轻松,她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通透之人,并不会因丈夫出征在外,家里也一连窜出了诸多不如意的事,就时刻把忧愁摆在脸上。

    白马寺离洛阳城约莫有三十余里地,因天子尚佛的原故,这一段路修得很好,不过有几处地势有些陡峭,从洛阳城到白马寺乘坐马车,亦需一个多时辰,长孙小娘子和郑氏是辰时一刻左右出发的,到达白马寺,已到了巳时中。

    她们抵达的时候,白马寺外的空地中已经停了许多豪华马车,外面的纷飞的战火和日渐混乱的朝局并未影响到白马寺的香火,每个大法会,这里都人满为患,李府的马车刚刚停稳,长孙小娘子妯娌刚从车上下来,一辆豪华马车疾驶而来,几乎是擦着她们的身体停了下来。

    郑氏见状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今日白马寺前的马车虽然不少,可场地上还有不少空地,这人的马车停哪里不好,非得和她们李府的车子挤在一起,若仅仅是车子挤在一起就算了,可这辆车子上的人仿若没有看见她们一样,车身擦着她和长孙小娘子的面门停了下来,就差那么一点点,就会刮上她们,此等作为,简直是无法无天,跋扈之极!

 第七十五章 白马寺风波(中)

    郑氏出身五大姓之一的荥阳郑家,显赫世族之女,在家千娇万宠的长大,嫁到唐国公府,是嫡长媳,窦氏又是个十分明理的婆婆,自然也没什么人敢给她气受,良好的出身和教养让她一向以温和娴静的面貌示人,但这却不代表她是个没有脾气和任人揉捏的性子,眼见这辆马车如此目中无人,郑氏的面色不由自主的沉了下来。

    她和长孙小娘子以及两名随行的丫环婆子此时正站在两辆马车缝隙间,自然瞧不见驾车的是什么人,也看不见这辆马车是哪个府上的标志,郑氏面色如水的打量了身旁的马车一眼,脚步一抬,就待穿过那狭小的缝隙,去找马车的主人理论。

    哪知脚步刚动,胳膊却被长孙小娘子拉住,郑氏转头一望,却见长孙小娘子朝她摇了摇头,在长孙小娘子看来,此时正值多事之秋,家里主事的男人都不在,朝局又十分混乱,外面战火连纷飞,她们在家行事,一切皆该谨言慎行,实犯不着为这么点事与人置气。

    郑氏见状不由皱了皱眉头,不过她到底是受过极好教育的世家之女,被长孙小娘子这么一拉,很快从气愤中缓过神来,亦知此时不是与人争一时意气的时候,她抬目瞄了一眼几乎贴着自己面门的马车,停住了脚步,她脚就一停,后面的丫环和婆子自然而然的也停住了脚步,至于驾车的车夫兼侍卫,两位娘子都没说什么,他自然不会在这时候跑出来找事。

    依长孙小娘子的意思是,原打算等旁边那辆马车的主人离开之后,她们再进寺庙,哪知她想息事临人,人家却压根没这打算,旁边的马车停下之后,前面的车门很快打开,一个衣着华贵,看上去年约二十八九岁的青年从里面跳了下来。

    他下车之后,并未立即离开,而转到与李府的马车相隔的间隙前,先看了车驾上的侍卫一眼,随后抬目朝两车的车缝望云,待他看清被夹在两辆马车缝隙里的郑氏和长孙小娘子,眼珠一转,笑眯眯的开口道了一句:“原来是唐国公府的郑娘子和长孙娘子,不好意思,路窄车多,驾车的一个没注意,冲撞了两位娘子,本王在此向两位娘子赔罪,还望两位娘子莫要见怪。”

    “原来是齐王殿下,殿下适才了说了,路窄车多,你的车夫没注意才差点撞到了我们,不过好歹是差了点,并没真撞着,既不是故意,又没真撞着,臣妇和弟妹当不得殿下亲口赔罪。””郑氏看到这个青年,双目不由微微一寒,随即淡淡开口接了一句,这个青年正是当今的齐王…杨暕。

    “呵呵,郑娘子见外了,我身为皇子,一言一行皆该做天下臣民的表率,身边的人做错了事,我这做个主人的哪能连个歉都不道呢,两位小娘子所站的位置太过狭窄,想必不太舒适,你们先出来,我们再叙话如何?”杨暕呵呵一笑,又道。

    他此言一出,不仅郑氏的脸色不太好看,就连长孙小娘子的眉头都微微皱了一皱,当朝对女子虽不算苛刻,却也没宽松到丈夫和兄长不在身边的时候,名门闺秀或已经出嫁的娘子,可以随便独自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不相干的男子搭讪闲聊,杨暕此言乍一听并不过份,实则已经僭越了。

    可她们心头再不愉,鉴于杨暕的身份,既然不能出言呵斥,也不能一直缩在这狭小的缝隙里不出去,长孙小娘子抬目看了杨暕一眼,随即收回视线,挽起郑氏的胳膊,带着她从车尾的方向走了出去,两个丫环和婆子紧跟她们身后。

    从马车的缝隙的走了出来,长孙小娘子和郑氏正准备绕开杨暕,从另一个方向进寺,却不想没还没走两步,那杨暕竟跟了过来,他信步拦在女前面,笑眯眯的开口道:““两位娘子,李杨两家怎么说都是亲戚,你们的夫君不在,我这个做表兄在外面碰到你们,于情于理都有照顾两位的责任,你们何必一见我,就像见到洪水猛兽般的跑呢。“

    “齐王殿下,请自重!“他此言一出,郑氏和长孙小娘子齐齐色变,郑氏更是面冷如冰的喝斥了一句,若说他之前的话只是逾越,现在这话就十分无礼了,人家两个嫁了人的妙龄娘子,何曾轮得到你一个不相干的外男照顾?齐王好色,这一点京都勋贵无人不知,可他好色却并非没有分寸,至少不会随便招惹勋贵大臣家的女眷,而他今日的行为,实大大越过了平日的线底。

    不仅郑氏的面色被他一句话给气得柳眉倒竖,面色如冰,就连极少在人前发怒的长孙小娘子一脸俏丽的小脸都沉了下来,而杨暕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竟像仿若看不到她们的怒气一般,郑氏的喝斥声刚落,他非但不退,反而朝着两女逼进了一步,似笑非笑的开口道:“郑娘子,我一番好意,你怎的……”

    “齐王殿下,东征大军出发还没有几日时间,若是因某些意外误了他们的行程和粮草……”长孙小娘子见状双目微微一眯,眉峰一冷,足下陡然前踏一步,凑近杨暕面前,低声道了一句。

    长孙小娘子长得好,即便因年纪尚幼,相貌和身材尚没有完全长开,她身上仍有一种让人见之难忘的美丽,她平日里的温柔娴静,言行坐卧,一举一足,皆一有种浑然天成的从容和大气,让人观之如沐春风,今日俏脸一沉,眉目一冷,她身上那种温婉柔和的气质顿变得如出鞘的利剑般,刺得人的视觉隐隐生痛,杨暕瞧着她陡然逼近的容颜,面色一僵,足下竟是不由自主的退了一步。

    杨暕静静的看了长孙小娘子半晌,又转目看了看她身边的郑氏,不知想到什么,僵着的面容逐渐放缓,口中轻咳了两声,收起面色的轻浮之色,一本正经的开口道:“本王确是一番好意,不过两位娘子既然不习惯与人同行,本王便不打扰了,你们自便。”

    “母亲,这唐国公府的两位娘子被齐王惦记上了,只怕是有好戏看了呢。”长孙小娘子和郑氏抬步朝白马寺的大门走去时候,一辆带着宇文府标志的马车缓缓从后面驶了过来,与此同时,车厢内响起了一道幸灾乐祸的声音……

 第七十六章 白马寺风波(下)

    长孙小娘子与郑氏穿过两道门,来到供奉长明灯的大佛殿,刚进门,便见一个相貌清秀的小沙弥迎了过来,他走到两女面前,合手揖礼:“阿弥托佛,两位女施主来了。”

    这个小沙弥名叫净明,现年十一岁,自小在白马寺长大,是白马寺禅心堂慧海法师的小弟子,平日里负责大佛殿的长明灯,大凡在这个殿里供奉长明灯的香客几乎都认识他,长孙小娘子和郑氏见状连忙朝他还了一礼:“见过净明小师父。”

    “阿弥陀佛,两位女施女这边请。”净明又念了一声佛号,随即引着两女朝她们供奉长明灯之地行去,今日是沐佛节,香客无数,各殿供奉长明灯的香客几乎都来了,大佛宫殿供奉的长明灯不算多,一共只有十几盏,供灯之人多是洛阳城以及周边的豪族。

    郑氏和长孙小娘子进来的时候,已有三家人在自己供奉的长明灯前叩头诵经,佛殿之上进究肃静庄严,一般情况不会有人在里面喧哗或东张西望,长孙小娘子和郑氏都是家教极好的世家之女,一行一卧都堪称世家女典范,自不会去干一些没规没矩的事。

    她们俩入殿之后,与净明打过招呼,就规规矩矩的随着净明走到李家供奉的长明灯前,接过净明递过来的香,点燃拜了三拜,放进香炉,随后亲自动手为每盏灯添上香油,接着走到长明灯前的蒲团前,跪了下去,叩头闭眼,对佛默默祈福。

    (长孙晟的长明灯也供奉在大佛殿,长孙小娘子的外祖母穆氏身体有些小恙,高氏留在她身边侍奉,今日添香油和祭拜之事,同样落在长孙小娘子身上,但现在长孙小娘子是李家的媳妇,凡事要以李家为先。)

    她们俩进来不久,又来了一对年轻的母女,那母亲瞧上去约莫三十左右的年纪,生得十分美丽,她闺女则只有八九岁的样子,那小姑娘正是好奇的年纪,入殿之后,一双漂亮的大眼不自觉的四下打量,其母见状嗔了她一眼,牵着她手指轻轻用力捏了捏小姑娘的掌心,小姑娘顿时老实起来,低眉顺眼的随母亲一同走到自家供奉的长明灯前,跪了下去。

    专心诵经的长孙小娘子自然没有注意到这点小事,时间一点点的朝前滑去,之前进来的三家人上完香之后陆续离去,大殿中只剩长孙小娘子妯娌和那对母女,就在这时候,外面又进来了两人,这两人显然也是母女,其中一人是位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另一人则是位约莫四十出头的雍容贵妇人。

    那少女入殿之后,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闭目诵经的长身小娘子和郑氏身上,眼珠微微一转,甩开随她一同进来的母亲,抬步走到两人身前,一脸不怀好意的开口道:“咦,这不是唐国公府的长孙小娘子和郑娘子么?瞧你们祈福念经这般虔诚,莫非是担心你们的夫君到了战场回不来?”

    静穆的佛堂之上突然响起这样一道尖锐刻薄的声音,自是显得分外的引人注目,跪在蒲团上的长孙小娘子和郑氏对此视若未闻,既不睁眼,也未接话,倒是那个八九岁的小姑娘闻声忍不住睁开眼睛,转望朝说话的少女望了过来。

    此女正是宇文家的六娘子宇文乔,宇文乔比长孙小娘子大两岁,现年已有十五,还差一个月及笄,今日随母一同来参加沐佛节,宇文乔身为世家之女,年纪也不小了,按理说来她行事本不该如此鲁莽无状,岂奈长孙小娘子已成了她心头的一根刺,大凡看到长孙小娘子,她的智商立即降为负数,脑子里唯一剩下的就是不顾一切去打击讽刺对方。

    她的智商变成了负数,她的母亲义城公主却很正常,义城公主眼见闺女一见长孙小娘子就变成白痴一个,心头当真是惊怒交集,话说对长孙小娘子和李家,义城公主同样没有半分好感,先不说宇文家与李家向来不睦,单说前年因宇文乔与长孙小娘子口角一事,最后义城公主迫于压力,不得不亲自带着女儿去给长孙小娘子这个丧父之女赔罪,每每想起此事,她便满心都是怒火。

    可她再不喜长孙小娘子,再不喜欢李家,却也干不出这种在大庭广众之下,伤不到别人,反会丢尽自己脸面的脑残之事,眼见闺女还待继续丢人,她目光一冷,疾步上前,一把握住闺女的手臂,狠狠掐了一下,宇文乔骤然被母亲一掐,差点失声叫了起来,好在转头的刹那间,对上母亲那双冰冷的眸子,心头一个激凌,顿时醒过神来,将即将出口的痛呼声咽了回去。

    义城公主恶狠狠的瞪了女儿一眼,随后对小沙弥道了声抱歉,就带着女儿来到宇文氏的长明灯供像前,开始焚香祈福,那个可爱的小姑娘看到这里,也悄然收回了视线,并悄悄看了自己母亲一眼,这一望,正好看到母亲满脸不愉的看着自己,不由吓了一跳,朝母亲吐了下舌头,就紧紧垂下了脑袋。

    这一段插曲很快过去,长孙小娘子诵完经文后,又去父亲的长明灯前焚香跪拜,拜完后她往捐赠箱里捐了两份香火钱,随后与嫂子一同走出了大佛殿。

    今日是沐佛节,白马寺的主持会出来讲经,无数信男信女都会过来听经,长孙小娘子和郑氏既然过来了,自是也是要去听一听的,两人穿过天王殿,刚走到大雄宝殿的殿前的台阶处,正拾阶而上,走在左边的郑氏膝盖忽然一麻,身体无处着力,就这么直挺挺的向后倒了下去。

    她身旁的长孙小娘子见状大吃一惊,手掌闪电般伸了出去,一把拽住郑氏的胳膊,她虽只有十三岁,可自六岁开始习武,身子骨和力气比一般的小姑娘要强上一截,拉住郑氏这么个纤弱妇人并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她刚刚拽住郑氏的胳膊,自己的腿弯也跟着一麻,身形不由自主的往前扑去……

    周围看到这一幕的行人不由大吃一惊,其中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姑娘更是惊得瞪大了眼睛,口中脱口惊呼了一句:“姐姐小心!”

 第七十七章 杨氏珪娘

    长孙小娘子眼见不仅拉不住嫂子,自己还要跟着往她身上扑,惊怒之下潜能暴发,但见她一双秀目陡然睁圆,拉住郑氏的胳膊的力量陡增一倍有余,眼看着就要倒下去的郑氏嗖的一下被她拽了上来,自己而借势往下一跌,两人的位置立即来了个对调。

    长孙小娘子奋力将嫂子拽了上去之后,腿在不能受力的情况下凭着惯性被推到下面的一阶台阶,身体再也稳不住,为了不再牵连郑氏,她在跌下来的刹那间已放开了郑氏的手,眼看着就要仰面摔倒的刹那间,后背却被一股力量托住,随着这股力量,还有一道轻浮的声音传进她耳中:“长孙娘子,出门在外,要记得让婢女丫环们跟近点,不然多危险啊。”

    长孙小娘子到底是练过几年功夫的人,身体平衡之力较一般人要强上许多,此时腿上的酸麻差不多已经消散,再受身后那股力量一托,她腰肢一挺,瞬间就脱开了背后的手掌,站稳了身躯,而这个时候,跟在后面的小舞和婆子终于冲了上来,双双伸手将她扶住。(之前郑氏想和长孙姑娘说点悄悄话,丫环婆子们离得比较远。)

    长孙小娘子推开丫环婆子的手,转身望去,只见离她仅两步之遥的下一级台阶上,杨谏微挑着眉,似笑非笑的站在那看着自己,长孙小娘子双眸微微一眯,随即垂下眉目,朝前踏进半步,规规矩矩的朝他行了一礼:“多谢王爷援手。”

    杨谏见状桃花眼轻轻一挑,正待开口答话,刚刚缓过神来的郑氏已一步从上面的台阶上跨了下来,挡在长孙小娘子面前,秀面含怒,双目几若喷火般瞪着杨谏。

    杨谏瞧着郑氏的模样,双眉不自觉的微微拧起,脸上的表情亦不自觉的淡了下去,他深深看了郑氏一眼,随后移开视线,笑着对长孙婆娘子开口道:“不必多礼,你是李家二郎的妻子,从辈份上讲,我是你表兄,即便是外人,突然看到妇孺老弱遇险,也忍不住会搭把手,更何况咱们是亲戚,现你们既然无事,我就不打扰了。”话毕之后,径直离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