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盛唐贤后 >

第56章

盛唐贤后-第56章

小说: 盛唐贤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三十七章 受封天策上将(下)

    “魏大人所言不无道理,可自置官属之权,这个权力实在太大,以二弟的本事,若他再有点什么异心的话。。。。。。”李建成果然被魏征一番话劝得冷静下来,不过冷静之后一想,仍觉不妥。

    “殿下担心甚为有理,可若秦王若真有异心,他立下这么大的功劳,陛下不赏,你觉得他会怎么想?”魏征淡淡的反问了一句。

    他没说的是,以太子和秦王目前的状态,除非秦王最后肯挂冠归隐,不然这对兄弟之间一战在所难免,但这是后事,现在还远没到那个时候。

    这个时候的大唐还没有完全稳固,内部的势力虽然清理得差不多,但很多反王的余部尚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再加上还有个强大无比的突厥在旁虎视眈眈。

    若现在就把秦王给整下去了,单凭高祖和太子可不一定抵挡得住,魏证被后世喻为中国封建史上有名的纵横家,其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在他看来,太子建成和高祖都是稳宽厚有余,果断决绝不足的人,秦王则不一样,这人胆大无畏,行事往往出人意表。

    在打仗这一块,对于战机的把握,以及不要命势头,实是少见的天才,大唐江山若没有他,能不能在这乱世中站稳脚跟都不说,别体这么快就扫平了中原。

    以他太子谋臣的身份,如果条件允许,他恨不得现在就怂恿太子除掉秦王,但,现在显然不是时机。

    别说秦王现在还不能死,即便能死,太子大凡在这时候有半点想除去秦王的念头,也立即会惹来高祖的猜忌和厌恶。

    太子被魏征的话噎得呼吸一滞,一时说不出话来,魏征看了他一眼,接着道:“既然明知是阻止不了的事,殿下不如顺势而为,必竟秦王现在受封,对殿下而言有弊也有利,至于后续发展,再徐徐图之也不迟。”

    魏征离去不久,听到消息的李元吉匆匆赶到太子府,东征将领回来之后都有几天沐休假,李元吉和李世民这几日都没有上朝。

    不过朝中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一散朝这消息就传了出去,李元吉听说后立即就赶了过来。

    他原以为过来会看到勃然大怒的太子,没想到进门之后,太子正心平气和的坐在书桌前习字。

    “大哥,你,你不生气?”李元吉一脸愕然的看着李建成问。

    “生什么气?”李建成淡淡的瞟了他一眼。

    “不是,你,二哥他?”李元吉脑子有些打结。

    “你想说二弟受封一事,对吧?这件事乍一看,父皇的决定是有些过了,不过静下心来一想,倒也合理。”

    “二弟此次东征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封赏若不让他显得与其它亲王有些不同,则彰显不出皇帝的恩宠,这个天策上将倒也正好符合他的身份,你匆匆跑来,大概是怕我一口气憋着下不去,心里难受吧?哥哥谢谢你了。”

    “之前在朝上的时候,我一时钻了牛角尖,心里是有些不忿,现想通了,反觉得没什么,二弟立下此功,得此封赏,乃理所应当之事。”

    “同理,父皇对二弟如此恩宠,二弟以后若再不能尽心侍奉王事,也是他辜负了父皇的厚爱,好了,不说这些事了,你也别为我不平,我真的不在意。”

    “说说你的事吧,四弟,你大婚在即,父皇这次给你的封赏也十分丰厚,我听柴绍说了,你对未来王妃十分满意,可是已经做好了做新郎倌的准备?”李建成有些好笑的看了元吉一眼,道。

    “我的婚事自有礼部操心,至于府里该备的东西,我也不太懂,都是在两位嫂嫂、平阳姐姐,还有宫里的贵妃娘娘在帮着打理。。。。。。”李元吉听闻他提起杨珪娘,脸色顿时微微一红,语气颇有几分扭捏。

    “哈哈,看样子你是真对未来王妃上心了,这样挺好的,夫妻和睦,日子就能过得和美,今个儿正好咱兄弟都有空,你就留下来陪我用膳吧,咱兄弟俩好好喝一场。”李建成见状哈哈一笑,起身走过来伸手在他肩膀上重重拍了一掌。

    不说建成和元吉的心事,但说李二郎,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吃了一惊,他想过父皇不会亏待自己,却没想到他竟会给自己这么大的权力和赏赐。

    虽说圣旨还没下来,但朝事上定下来的事想必不会再变卦,此时此刻,他心里真有点激动,也很感激自己的父亲,父亲如此待自己,他心里不由自主的便生出一种无论为这个国家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念头。

    他府中的僚属们听到这个消息也都很高兴,若皇帝和太子,能一直这般厚待王爷,让王爷成为大唐真正的护国亲王,做周公那样的人,他们随着王爷和朝廷一同努力,名留青史,也是佳话一段。

    晚上与妻子一起的时候,李世民将此事与妻子说了,长孙王妃听完之后,道了一句:“父皇如此看重王爷,确是可喜可贺,不过太子心里一时怕是有些不舒服。”

    “不舒服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想通了,也就没什么,父皇给我如此重的权柄,说白了,又何尝不是试探我呢?”

    “我确无与大哥争锋之意,只要父皇、大哥能真正做到一如既往的信任我,我就不会辜负他们的信任。”李二郎一脸坦然的答道。

    长孙笑了笑,没有接话,心里却不自觉的有了几分隐忧,丈夫想法虽好,可这世上最难测的是人心。

    以丈夫的地位能力,又有哪个君主能真正放下心来,始终全心全意的去信任他?至于周公,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也仅有这么一人。

    若高祖和太子有朝一日不能全心全意信任他,对他起了猜忌、打压甚至铲除之心,以丈夫的性情为人,让他逆来顺受或坐以待毙,都不太可能,想到出神之出,长孙王妃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

    “观音婢,你怎么啦?”看到妻子突然轻颤的身体和变白的脸色,李世民吃了一惊,下意识人伸手抚了抚她的额头,生怕她有什么不适。

    “没什么,只是突然想到你们的庆功宴之后,元吉的婚事马上就要举行了,他的婚事本定在今年三月底,但那时候你们的仗还没打完。。。。。。”长孙王妃压下心事,展颜笑道。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元吉大婚

    册封秦王为天策上将的圣旨在两日后就发了下来,接着就是庆功宴,庆功宴之后就是元吉大婚的日子,本来庆功宴过后就要处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

    但高祖不知出于什么心里,暂时还没有处理这两个人的意思,他先让司天监就近指了个日子,让礼部把齐王的婚事给办了。

    窦皇后不在世,许多仪制礼部只能请教万贵妃。元吉因为不喜欢智云,连带着对万贵妃也不太喜欢。

    高祖知道元吉一向与万贵妃的关系不太和睦,为了不让他心里不舒服,特意让太子妃和长孙王妃协助万贵妃。

    元吉现在年纪大了些,行事不再如幼时那般任性,再加上眼见父亲为了照顾自己的心情,让两个嫂子协助万贵妃,他自然不会再闹别扭。

    万贵妃是聪明人,性子又温和大度,自然更加不会在这个时候搞什么小动作,为此,婚礼的一应事宜都进行得很顺畅。

    转眼就到了七月二十六,也就是元吉大婚的这一日。

    皇子大婚,也是需要亲自上门迎亲的,七月二十六一大早,李元吉就换上了大红新郎倌吉服,骑着白色的高头大马,率众朝着杨府去了,做为亲属陪他一同前往的是柴绍。

    按制,新郎倌迎亲,身边都要跟一位有份量的亲长,如兄长,叔父等之类的人,但李元吉的身份是王爷,他的父叔和兄长,不是王爷就是太子,一次出马两个王爷出去迎亲,份量太重,怕惊着杨家人,最后一衡量,就让柴绍和他一同前往。

    杨府中,郑氏看着已经梳好妆,穿上大红吉服,看上去比园外的鲜花还要娇艳美丽的女儿,心头既骄傲又不舍。

    赐婚的时候婚期原本定在今年三月,但李元吉去年七月随秦王出去打仗,至今方归,三月的婚期自然是取消了。

    元吉未曾归来的那段时间,郑氏日夜担心,生怕李元吉在战场上有什么意外,那样女儿可就成了望门寡,并且还是绝无自主改嫁机会的望门寡。

    好在她的担心没有发生,齐王不仅没在战场上出什么事,反而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凯旋归来,女儿在这个时候嫁过去,不仅不会再有人觉得她所嫁非人,反而会羡慕嫉妒。

    想起这些事,郑氏心潮翻涌,直到外面传来崔妆上轿的声音,她才回过神来。

    回神之后,郑氏轻轻握住女儿的手,红着眼睛殷殷叮嘱:“珪娘,嫁到王齐府之后,你就是皇家的人了。”

    “皇家不比寻常人家,你嫁过去之后要谨守规矩,在家里的那些小性子可莫要再使了,好好和王爷过日子,要孝敬长辈,与嫂嫂、姑子们搞好关系。。。。。。”

    “阿娘,女儿知道。”珪娘点了点头,她的眼圈也是红的。

    “嗯,知道就好,我儿自小懂事,阿娘知道你有分寸,齐王此人,以前我还有些担心,现在看来却是佳婿,他年纪与你相当,长得也好,再加上此次东征大捷。。。。。。”

    “阿娘总算是放心了。”说着说着,郑氏的眼泪滚了下来,虽然她现在对这门婚事很满意,可女儿这一嫁人,就是人家的人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承欢膝下。。。。。。

    “阿娘。”杨珪娘见母亲落泪,她的眼泪也不由自主的跟着落了下来,伸手轻轻抱住了郑氏。

    “我儿别哭,你刚上好了妆,这一哭妆就花了,阿娘也不哭,瞧这外面锣鼓鞭炮声,崔妆的一直在叫门,估计是王爷到了门口了,阿娘送你出门。”郑氏见女儿也跟着哭了起来,连忙忍住泪水,开口劝道。

    待女儿收住眼泪后,她亲自动手,为女儿补好妆,并仔细看了打量了一遍,没发现什么不妥,这才拿起盖头,盖在女儿头上,吩咐外间的人打开闺房门,她亲自将女儿送了出去。

    新郎倌一脸笑容的站在外面,杨珪娘的哥哥和几位堂兄堂弟也都在,看见妹妹出来,杨大郎过来背起妹妹,将她送上花轿。

    至于李元吉,自杨珪娘的出现后,他的目光就一直在她身上没有移开。

    杨珪娘被兄长送上花轿后,看着轿帘落下,想着从此以后,她就是皇家媳妇,这里的亲人再也不能像以前那般,陪伴在她身边,心头莫明一慌,差点没忍住想伸出去拉哥哥的衣袖。

    李元吉似乎知道她在想什么,就在轿帘落下、她垂在身侧的手掌下意识的动了动的刹那间,一把扶住轿帘,伸手轻轻握住她的手掌:“莫要担心,以后有我在你身边,不会让你受委屈。”

    杨珪娘感受着握着她手掌的那只略嫌粗糙的大手中传来的热力,以及他那虽算不上动听,但却带着某种安抚力量的声音,紧张的心突然就变得平静下来,在迎亲的路上,能这般细心周到待她的丈夫,往后的日子应该过得不会差吧?

    李元吉握着妻子的手说了句话后,就放下了轿帘,十二人的大轿被抬了起来,他利落的翻身跳上马背,跟在轿边,心里回味着适才掌心中的那抹软凉柔滑的小手,心头不自觉的憧憬起婚后的日子。。。。。。

    英姿勃勃,气宇轩昂的新娘倌,骑上白色的高头大马上,目光温柔的看着身边的花轿,顿时引来无数观礼者的羡慕嫉妒的议论:“哟,这杨家女真是好福气,明明父兄都无官职在身,居然一跃成了王妃,夫婿还这般的年轻有为。”

    “人家父兄虽无官无职,但弘农杨氏却是承传了数百年的名门旺族,人家的叔父,堂兄在朝出任要职的也不少,再瞧瞧人家身后那嫁妆,啧,啧,可是真正的十里红妆啊,你们酸什么。”也有人听不过那些发酸的话,立即开口怼了回去。

    杨家嫁女,确实下足本,除了李家的聘礼,他们给杨珪娘备的嫁妆同样十分丰厚,是真正十里红妆。

    李元吉听着人群中的议论,再回头看了一眼送妆嫁的队伍,唇角不自觉的扬了起来,他的两个哥哥娶的都是名门之女,他的这位王妃也不差。。。。。。

 第一百三十九章 再见安业

    元吉大婚之后的第五日,秦王府迎来了两位意外的客人,这两人即长孙王妃同父异母的兄长安孙安业夫妇。

    洛阳被王世充占领之后,长孙安业便投到了王世充手下,颇受其宠信,这几年没少帮着王世充干坏事,按理他是难以脱罪的。

    但王世充临投降前,为了要挟李世民,脑子一热,将长孙安业绑到城墙上,企图用他来逼李世民就范,此举虽然可笑却是救了长孙安业一命,给了李世民找到了帮他脱罪的理由。

    李世民事后甚至都忍不住怀疑王世充是故意这么干、故意给长孙安业找这么一条生路,不然以他的老奸巨猾怎可能干得出这般愚蠢的事?

    可问题是怎么看,他都找不到王世充这么费尽心费为长孙安业谋生路的原因,除非王世充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过这个念头只在李世民脑子转了一转,就被他甩出脑后,不管王世充的初衷是什么,李世民都懒得去管。

    看在妻子和辅机的份上,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长孙安业就这么死了,他也不信凭长孙安业这草胞,能翻出什么风浪。

    不过不取他性命,罪还是要让他受一点的,虽说鉴于他被王世充绑到城墙上当成人质这一条可让他脱罪,但他之前帮王世充做的那些恶事,也不能就此一笔勾消。

    为此回京的时候,他是坐在囚车里被带回来的,回到长安之后,立即就被打下了大狱。

    直到元吉婚后,高祖准备给王世充、窦建德麾下的将领僚属按罪论处的时候,李世民才站了出来,将长孙安业被王世充当成人质绑上城墙的事给说了,帮他脱了罪。

    长孙安业被放回家后,想起李世民曾对他说过的话,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与妻子一起到秦王府求王妃。

    之所以没有去求高氏,是怕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性情比高氏和长孙王妃要激进刚硬许多,他们怕去找高氏被长孙无忌知道,吃不了兜着走。

    长孙王妃听到下人报说安业夫妇来了,颇有些吃惊,长孙安业在洛阳被王世充绑到城墙威胁李世民一事,她已从丈夫和哥哥长孙无忌口中得知。

    长孙自从被安业赶出府后,就没有再与安业夫妇见过面,至今差不多已有十年,如今再次看见那两张熟悉中又带着些陌生的容颜,长孙王妃一时有些恍惚。

    长孙安业和陈氏都年近四旬,加上又在牢里呆了大半个月,人看上去要比当年苍老憔悴不少,她怔怔的望着眼前两人,再想起他们当年跋扈嚣张的面孔,一时竟有些回不了神。

    长孙安业和陈氏陡然看到长孙王妃,也呆了一呆,昔日粉妆玉琢般的小姑娘已长成风华无双,雍容美丽得让人不敢正视的贵妇。

    若非她的面孔尚有几分昔日熟悉的影子,以及跟在她身边的青岚和阿丑,他们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耀眼的让人不敢正视的女子便是自己的妹妹。

    安业和陈氏见长孙王妃就这么静静的看着自己两人,不言也不语,心头咯噔一声,急忙敛下心神,一脸惶恐的躬身朝她行礼:“见过王妃。”

    出神中的长孙王妃被他们一唤,终醒过神来,她伸手虚扶了一下,脸上浮出一个淡淡的笑容,温声开口道:“二兄,二嫂,都是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