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福气绵绵 >

第100章

重生之福气绵绵-第100章

小说: 重生之福气绵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姑娘怪懂事; 还不忘回头道; “谢谢桃姨姨。”
  小桃快羡慕死了,她自己生的是个混小子; 起初她也高兴,很快便发现了,自家儿子那就是个混世魔王; 幸好自家相公还降得住。
  小姑娘噔噔噔跑到自家阿娘身边; 娇呼呼的凑上去; 大眼睛眨巴了一下。
  姜锦鱼一看她这样子,便晓得这孩子又有什么小想法了; 语气十分淡定,“什么事?”
  顾安安被娘那么一看,小姑娘缩了缩脖子; 明明家里哥哥们都怕爹爹,在她眼里,爹爹就是个纸老虎; 从来不会对她动手的,连红一下脸都不会,但温柔的娘亲就不一样了,她要是不乖,娘亲可是真的会揍她屁股的。
  “找娘什么事,说吧。”姜锦鱼权当做没看见闺女那点眉眼官司,淡声道。
  顾安安仰着脸,笑得一脸乖觉,小嗓子甜得同姜锦鱼幼时一般无二,“安安来给娘帮忙!娘,我来帮你缠线!”
  撸起袖子,一副要大干一次的阵仗。
  姜锦鱼浅笑着,也没拦她,指了指方才小桃放下的那团红线,道,“行,那你弄吧。”
  小姑娘朝那边看了眼,傻眼了,她本来就是想象征性的帮一下忙,然后娘肯定会心疼她累了,给她吃好多糕的!
  可是——可是这么多的线,得理到什么时候去!!
  姜锦鱼抬起眼,看了眼“知难而退”的闺女,见她一张小圆脸哭兮兮的,嘴角都垂下来了,不由得心中好笑,这丫头也不知像了谁,大抵是从小时便被一家子宠着的缘故,胆子大得很,连长辈都敢算计了。
  她佯装没瞧见,安安抬头苦兮兮看了眼阿娘,见她似乎没有收回成命的意思,便可怜兮兮去弄那团红线了。
  起初还有些浮躁,渐渐便做得入了神,也不去琢磨糕点不糕点的了,小手稳稳的,将那些绕在一起的红线一根一根拾出来,遇见线头,也是皱着小眉头,认认真真解开。
  母女俩各顾各做着手里的事,半个时辰后,姜锦鱼放下手里的活,冲闺女招手,“安安,歇一歇,来娘这里。”
  顾安安眨巴眨巴眼睛,才从渐入佳境的解线事业中回过神,迈着小步子,一跳一跳跑到娘身边。
  然后,眼睛蓦地一亮,看着娘身边的那一小碟的甜糕。
  姜锦鱼摸了一把闺女的脑袋,点头道,“剩下的明日再来做,今日便先做到这里,吃糕吧。”
  安安心底一下子迸发出无穷的喜悦,感觉比平时吃到一大碟子的甜糕还要高兴,一下子扑到娘怀里,蹭的头发乱糟糟的。
  “娘最好了!我最喜欢娘了!!”
  姜锦鱼含着笑,拍拍闺女的脑袋,“头发都乱了,吃了糕,娘给你梳头。”
  顾安安一边斯斯文文吃着糕点,一边点头,感觉自家娘亲就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娘了,又给吃甜糕,又给梳头,一点也不凶!
  姜锦鱼笑望着闺女,其实她很享受这种投喂女儿的感觉,小姑娘给块糕都能哄得高高兴兴的,吃东西让人看了就觉得有胃口。另一方面,能用甜糕趁机磨一磨女儿的性子,也是好事。
  母女俩亲亲密密的,在一旁的小桃却是对自家夫人的手段服气了,心道,难怪府里父子兄妹几个,全都对夫人言听计从的,莫说打小便孝顺的两位公子,便是身居高位的大人,也从没有个不字的。
  下午时候,府里来了客人,不是旁人,正是姜锦鱼的多年好友,商云儿。
  当年两人在辽州分开后,没多久便在盛京重聚了,商云儿似乎当真没有再嫁的意思,一人住在庄子里,日子过的清闲。
  商家人始终觉得这样不好,一再给商云儿找了好些人家,习文的习武的,什么样的都有,后来甚至求到姜锦鱼府上来了,让她帮忙同商云儿说说。
  讲实话,姜锦鱼是觉得,这事是冷暖自知,再嫁不再嫁的,旁人劝也无用。但见商家人苦苦哀求,她倒也与商云儿说了些体己话。
  那时,她是这样同商云儿说的,她问商云儿是不是打定主意不想再嫁了,商云儿道自己日子过得极舒坦,干嘛为了嫁人而嫁人,万一又不合适,岂不是又要和离,她嫌折腾。
  于是,姜锦鱼便给她出主意,道,“倘若你真的不想再嫁,那便过继个孩子吧。你父母那样苦苦劝你,无非是怕你日后没了依靠,一人孤苦伶仃的。”
  商云儿听了她的劝,当真去过继了个孩子,那孩子是商家族中一远房亲戚的,双亲都不在了,本来便被四处丢来丢去,商云儿倒不嫌弃,“捡”了回来,当做亲生的孩子养着。
  孩子带回来后,商云儿的父母果真无二话可说了,见了那孩子,便不再逼着商云儿再嫁了。
  ……
  比起从前,商云儿的眉眼多了几分沉静,不像在孟府时候的易怒感伤,似乎离开孟旭后,她反倒活出滋味来了。
  姜锦鱼笑看着她,道,“好些日子没见你了,又去哪游山玩水去了?”
  商云儿托着腮,笑眯眯道,“去爬峨眉山了,你都不晓得,峨眉山上那群小猴子多惹人喜欢,跟孩子似的,也不怕人。”
  她眉开眼笑描述着那毛茸茸的小猴子,一副恨不得带回家养一般。
  姜锦鱼替她高兴,笑着道,“你可比我们潇洒多了。”
  商云儿端起茶水抿了一口,神情中多了分感激,道,“若非当时有你支持我,我也未必能过上这样潇洒快活的日子。你别看我过的洒脱,其实我有时候挺羡慕你的,你看你家顾大人对你多好,放个仙女在他跟前,也不见他多看一眼的。我呢,就孤家寡人一个了。不过啊,羡慕归羡慕,其实我是真的不适合做人妻子。”
  姜锦鱼温温柔柔的笑,两人际遇和经历都相差甚远,但感情却一直莫名的不错。况且商云儿过得好,也有她的一份力,自然令人高兴。
  忽的,想起了近日听来的一桩事,抬眼道,“我听说孟家在给孟旭找继室。”
  商云儿撇撇嘴,“连你也知道了。”
  姜锦鱼闻弦音而知雅意,“找到你府上去了?”
  商云儿也不瞒着,索性摊开了说,“是啊,孟夫人还同我说什么破镜重圆,我与孟旭是天定姻缘。说倘若我进门,让盛哥儿也入族谱。我才不稀罕给盛哥儿找个爹呢。”
  那个瑚娘是内奸的事情,后来商云儿也知晓了真相,还是姜锦鱼告诉她的。
  不过,对那时的商云儿而言,真相不真相的,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同孟旭知晓真相后,悔不当初相比,商云儿的伤口早就愈合了,顶多留下了一个疤,是磨灭不去的一段记忆,但早已不疼。
  见商云儿对孟家之事这般不上心,姜锦鱼便也不提了,她不说了,反倒把商云儿的话给勾了起来。
  “你还记得我那个尤表姐麽?就是嫁给侯府做妾的那个。”
  商云儿忽的一问,姜锦鱼勉勉强强想起来了,点点头,道,“怎么了?她不是留在辽州麽?”
  那时候尤倩的夫君赵林掺和到辽州那桩事里,后来周文帝看在老侯爷的份上,顾念老侯爷就这么一个儿子了,倒没赶尽杀绝,只是把人丢在那边,降了几级,便不去理会了。
  姜锦鱼还记得,自己离开辽州的时候,尤倩是同赵林留在辽州的,倒是那个孩子,按照老侯爷的意思,亲自让人带回了盛京,还是与姜锦鱼他们同路的。
  那时候,她见那孩子怪可怜的,还让秋霞帮忙看着些,缺什么少什么,便送去给人用。
  商云儿点点头,道,“起初是留在辽州,后来待不住了,那穷乡僻壤的,赵林的官位又着实不起眼,还是戴罪之身,摆明了陛下不待见的那种,在那儿自然少不了受气。我听我娘说,尤表姐是年初回来侯府的,起先还安分了些日子,后来便哄着那孩子同侯府小世子争宠,惹得老侯爷发了好大的脾气。”
  “你说,她在想什么啊?小世子是嫡长孙,怎么样都轮不到她尤倩的儿子来继承世子的位置。再者,做娘的也不替自家儿子考虑考虑,老侯爷将那孩子同小世子像亲兄弟一样养在一处,怎么样都养出感情来了,日后小世子袭了爵位,如何会亏待了自己的兄弟?”
  同商云儿的不解不同,姜锦鱼倒不意外尤倩会这么做,她一直是这样不肯服输的人,但凡还有一丝机会,她都不会放弃往上爬。
  姜锦鱼只替那孩子感到惋惜,“可怜了那孩子了。”
  想了想,又道,“其实小世子身世也可怜,自小又体弱,幸好老侯爷身子骨还利索。有老侯爷在,尤倩翻不出什么水花。再者,赵林是在陛下那挂了号的人,跟陛下做对的人,怎会有好下场?”
  一个是嫡长孙,一个是庶出的孙子,一个的父亲是战死沙场的英雄,一个的父亲是犯了错的罪臣,不用脑子想,也晓得陛下会让谁袭爵,尤倩压根没必要争,也争不来。
  旁人家的事情,听一听便也罢了,姜锦鱼倒不如太过上心,她自己膝下两儿一女,要操心的事情实在不少,摆在眼前的一桩,便是自家女儿到了入学的年纪了。
  作者有话要说: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商云儿和孟旭没有复合的必要~


第152章 完结
  顾安安最小,又是娇娇的女孩儿; 且与姜锦鱼生得最像; 鼻子眼睛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 完全是个幼年版的姜锦鱼。因而在家中被宠得厉害,连一向教子甚严的顾衍,对这女儿都多几分纵容。
  小姑娘要入学; 不算件大事,却把两个哥哥外加舅舅家的敬表哥都惹来了。
  三个已有几分风采的少年围坐在一处; 认真商量着; 该让自家小妹妹去哪个女学堂。
  姜敬对姑姑很亲,连带着对姑姑家的小表妹; 也是十分上心,思索一番后,道; “安安表妹年幼; 不如去芳仪书院; 那里离家里近些。”
  顾瑾和顾瑞两人不约而同摇起了头,顾瑾道; “不成,芳仪书院听说管教十分严厉,去年还曾有小娘子被师长罚的不敢去书院了。”
  姜锦鱼见表兄弟三人聊得一本正经的样子; 没好意思同他们说,顾安安的爹爹早把书院定下了,实在用不着几人这样大张旗鼓的商讨。
  ……
  春去秋来; 眨眼间又是几载。
  这一年恰是姜老太的大寿辰,因着他们二房常年在外,不常在二老跟前孝敬,虽礼送的再多,仍是觉得做得不够。几番商议之下,众人决定回乡给老太太过寿。
  姜锦鱼同顾衍提了这事,顾衍第二日便进宫告假去了,他为官十数载,一直极为勤勉,交给他的事务,从未有过差错,因而周文帝十分看重他,定了日子,便爽快允了假。
  回乡途中,姜锦鱼同阿娘乘同一辆马车,娘俩难得有时间这样坐在一处,有一搭没一搭聊着。
  瑾哥儿、瑞哥儿和敬哥儿兄弟三个打从马车旁骑马而过,瑞哥儿是个嘴甜的,也不知哪个树梢摘来的一簇桃花,掀开帘子,隔着窗,便笑嘻嘻道,“娘,给你。”
  姜锦鱼含笑接过那花,嘱咐了兄弟三人几句,要他们骑马小心些,累了便回马车歇歇,别贪玩。
  兄弟三人皆恭恭敬敬的应下来,又策马骑到前头去了。
  回过头,姜锦鱼将那桃花放在矮桌的竹篮里,隐隐的香气倒是极好闻。
  何氏看了看那香白的花,忍不住笑道,“这几个孩子里,就数瑞哥儿嘴最甜。他的媳妇啊,我看你这个做娘的,不用太操心了。”
  姜锦鱼抿唇笑,“都是好孩子,娶媳妇还早呢。”
  兄弟三人大约都是前后脚出生的,最大的姜敬,也才十四岁,的确也还早了些。
  何氏倒有些感慨了,看着青葱少年郎们,不由得便想起了绵绵十三四岁的时候,摇着头道,“你现下觉得还早,可几年的功夫,一下子就过去了。我看着他们兄弟几个,就想起你们兄妹小时候,真真是一眨眼的功夫,你都当娘了,我都当祖母了。”
  听着何氏回忆了一下往昔,两人又聊到了现实,姜锦鱼问,“嫂子怎么没一起来?”
  何氏不怎的在意,道,“她不大想来,我就没提。反正你阿弟也成亲了,要争还是要吵的,随她们妯娌两人罢了,总还有你阿兄镇着场子,出不了什么大事。”
  也就是今年的时候,姜仲行便致仕了,他年纪还不算大的,比起朝中一把年纪,还赖着不肯走、倚老卖老的老臣子们,姜仲行身子骨还硬朗的很。
  但大儿子姜宣已在朝中站稳了脚跟,且颇受帝王爱重,小儿子那边又有当大将军的老丈人帮衬着,姜仲行自觉离乡多年,未曾好好孝敬过双亲同岳父岳母,妻子跟着自己也是操劳半生,便同何氏两人商量了后,主动上书致仕了。
  姜仲行要回乡,何氏自然也是要跟着走的,反正小儿子媳妇都娶了,又用不着她带孙儿。
  姜锦鱼倒很支持阿爹致仕这个决定,她是一直觉得,自家阿爹为他们这个家付出太多了,若没有他当时拼了命的考出去,他们姜家哪会有如今的日子。况且家里阿兄和阿弟都能独当一面了,也是阿爹休息的时候了。
  她点点头,道,“阿兄一向是很有主见的,嫂子近年来性子是偏颇了些,但有阿兄看着,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事。娘您放心,还有我呢,我替您看着。”
  他们兄妹三人自小感情很深,长大了虽各自成了家,聚少离多,但骨血亲情不是轻易能够疏远的。便是阿娘什么都不说,姜锦鱼也不会全然不顾娘家的。
  何氏点点头,倒不是很在意,笑着道,“随他们去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和你阿爹能做的,也就仅限于此了,往后姜家如何,还是要看你们兄妹。便是你阿爹不提致仕,我也打算不管事了。”
  马车走的不算快,慢悠悠的行了一路,几个小甚至还策马骑到途经的镇子上,买了好些地方上的特产小食来。
  回乡的车队到双溪村时,整个双溪村都沸腾了。整个村子都晓得,姜家那个出息的姜二郎带着媳妇儿子们回来了,都来看热闹。
  以前姜仲行虽然也回来过,但只是探亲,远没有这样大的阵仗,这回却是打算回来安家了,且周文帝见他一心要走,还给他赐了个县里的虚职,品阶颇高,平日也不用管事,但真要论起来,便是县令也要在他跟前低一头。
  姜家虽发达了,但姜老太和姜老爷子不喜欢城里,觉得乡下日子过得舒坦,便也一直住在双溪村。
  姜家的院子早是一修再修了,极为宽敞,倒不见得多奢华金碧辉煌,但里头住着却不比城里的宅子差。
  进了屋,家人们见了面,姜老太当真是老泪纵横了,年过古稀,自己也晓得,剩下的日子都是数着过的,老了儿子媳妇能陪在身边,怎的不值得哭一场。
  倒是姜老爷子,捋着花白胡子,劝道,“老婆子,你可别哭了!老二这不是回来了?往后都在家里陪咱们了。”
  姜老太不服输,瞪了老伴儿一眼,“又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当然不心疼不想了!”
  姜老爷子一下子叫屈了,“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想了?我亲儿子,我能不想?!”
  见二老又要斗嘴,姜仲行忙双手托住二老的手,安抚道,“爹、娘,我跟孩儿他娘,往后便留在家里,不走了,好好孝敬孝敬你们二老。”
  姜老太年纪大了,人却比以前还要明事理些,除开跟老伴儿斗斗嘴,其余时候皆是个好脾气的老太太,叠声应道,“好好。你啊,也要多陪陪亲家们,你媳妇跟着你四处跑,亲家们不比我们想的少。”
  姜仲行好脾气道,“是,都孝敬。”
  老太太的寿辰还未到日子,几个小的倒是半点不嫌弃乡里偏僻无聊,带着小安安满村子的跑,跑得小安安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