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 >

第23章

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第23章

小说: 长公主的基建后援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上,这买卖可以做!”
  李泽天有些犹豫,“一处盐井换五千石粮食; 望天城少说也有千百口盐井,我们会不会太亏了些?”
  “嗨,主上,您听我说。那望天城的盐井是基于盐池而生的,眼下已经开出来的盐池,只是真正盐池的九牛一毛之地。我们以五千石粮食换了那盐井,看似只是得了一口盐井,实则却是得了整个盐池。只需要将水灌注入盐井中,待石盐在水中融化成卤水,再将那卤水抽取上来,提便可以提纯成为雪花精盐。”
  “我们看似只是将水灌注到我们的盐井中去,实则却是将盐井之下的整个盐池都囊括在其中,借助那些在油田中开采石油的矿主们的设备,完全可以将卤水抽出来。我们可以将盐井打的深一些,溶化埋藏较深的盐,那些埋藏较浅的盐就留给其他人去开采,等他们采完较浅的盐时,埋藏较深的盐早就被我们以卤水的形式掏空了。”
  李泽天:“……”
  她沉默了。
  这些游戏玩家的脑子真是好使,若是同这些人为敌,日子肯定不好过。
  李泽天听了这个玩家的建议,以五千石粮食的价格将那盐井的开发权给换了过来,就派那个游戏玩家作为监工,去负责那盐井的开采。
  那游戏玩家也是个实干派,很快就从油田上买了一批设备回来,运载着这些设备去了望天城,还在盐井周边筑起高高的院墙。
  南疆之地的水位极高,找一个铁锹在地面上挖半米,就能看到里面有水渗出来。
  游戏玩家们在盐井周边打了几口浅层的水井,本想造一个水车出来,试验了两天之后,发现这想法有点不现实,就向现实低头了,他采用了最元始的人力提水方式,只不过还是加入了滑轮、杠杆等原理,将提水变得容易了许多。
  从水井之中取了水灌注到盐井之中,足足灌注了将近十天,抽卤水的管道中总算冒出了卤水,游戏玩家雇来的民夫们立马将那些卤水倒入早先挖好的卤水池中,锅灶准备上,开始熬煮,提纯粗盐。
  半日后,第一锅提纯出来的雪花精盐现世了。
  民夫们原先还质疑这样开采盐井的方法对不对,现在看到雪花精盐后,没人再吭声了,纷纷埋头干活。橘子&&
  提纯好的精盐都装进麻袋里,运回四方城,这一口盐井的产量持续上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将玉京之地流通的粗盐顶替出了市场,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又干净又味美的食盐。
  等到玉京之地的市场相对饱和且天府之中存上足够的食盐储备之后,这口盐井就开始对外销售雪花精盐了。
  同样都是盐井产出,由玉京之人所开采的食盐就比其它盐井产出的食盐品质高,虽说价格也高了一点,但往来的游商还是注意到了这‘玉京盐商’所售卖的食盐,将‘玉京盐商’产出的食盐也纳入采购范围之中,专供那些富户来采买。
  至于寻常盐井产出的食盐,依旧是普通百姓采买的主流,大家都快吃不上饭了,谁舍得花那么贵的钱买盐?
  玉京极南之地产出的食盐因为销路被封,无人采买,直接转型,改为生产其它矿石,效益比之前还要好上许多。
  ————————————————
  很早之前就有‘玉京富庶’的消息传出来,只是绝大多人不信,认为这是李泽天设下的圈套,专门逮着那些有钱的狗大户们来吸血的,几乎所有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观望。
  这些人观望着观望着,就发现自己好像猜错了。
  那些活在玉京的人日子过得是真的好,虽说无法和之前一样过上那种小资的生活,但好歹衣食无忧,还不用担心哪天就被人抢了钱财粮食,更不用担心哪天就被人扰了平安清净。
  而且‘玉京富庶’也并非浪得虚名,如果‘玉京富庶’之名是假的,那些粮食又是从哪儿来的?难不成还能是在玉京的老百姓都没吃饱的情况下,节衣缩食给抠省出来的?
  本来就有许多人动摇了,结果还有不少人收到了玉京的来信——都是与他们相熟的那些之前投奔玉京而去的人们寄来的,详细地讲了玉京之地的现状。
  信中说,刚到玉京的时候,玉京只有两点好,一点是平安,另外一点则是温饱不成问题,如今投奔玉京的人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都发展了起来,玉京的生活已经不比之前那些县城、郡城差了,各式各样的吃食与布匹都有,还不用担忧一醒来就得带着全家老小逃命,日子过得舒心极了。
  战乱期间,单单是‘平安’这一条,就足以让太多人心动了,更别提玉京还能保障老百姓的衣食富足。
  不少观望的人终于下了决心,携带一家老小南迁,只有那些实在经不起路上折腾的人才选择留下,继续在战乱中苟且。
  当初辞官回乡的杜尚书一家便在这次南迁的队伍当中。
  杜尚书是属于从朝堂上逼走李泽天的那一派人,故而当初张怀远劝他去南疆另谋生路时,他嘴上虽然答应得挺好,实则心里一点想法都没有,老头子负气离京回乡,想着后半生就在老家开一个私塾教书育人,发挥余热,为大唐培育人才。
  杜尚书没有想到的是,他才辞官没多久,大唐就彻底乱了,元宗帝撒手驾崩,辉煌一时的大唐分崩离析,变成一盘散沙,而他老家所在的那一片地方,也被一个不入流的武将占据,他找上那武将的门去,痛斥那武将不忠不孝,结果被那武将套麻袋打了一顿,险些丢进护城河中淹死。
  经过那件事之后,杜尚书的心气儿就彻底萎了。他不再想着为大唐发挥余热了,也不再惦记着为李氏皇族效忠了,他只想守住一家老小过安生日子。
  可大环境是战乱,安生日子哪是想守就能守得住的?
  离京的时候,杜尚书带走的财物就不多,回乡后,他给周遭邻里们散了一些财物,还修缮了老家的房屋住宅,置办了一些田地,带回来的银两花了一半,余下的刚好够他安享晚年,至于后辈该怎么过,杜尚书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
  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没过上几天安逸日子,那不入流的小武将就派人来征收‘保护费’了。
  杜尚书没答应给,结果那几天里,他的儿孙一出门就被人套上麻袋打,就连他的老妻,那威风八面的尚书夫人都被揍出了一脸淤青,杜尚书咬碎一口黄牙,只能咬牙散财保平安。
  安度晚年的财物都散了个七七八八,杜尚书年老复耕田,带着儿孙们下地种田去了,可这些尚书府里养出来的少年们哪里是种地的料?别说这些娇养大的少爷,就是杜尚书自个儿,出身农门的他都不晓得该怎么种地了,老头子拎着锄头站在地头上就发愁。
  好不容易将地给翻了,种子给播下去,稀稀拉拉的苗儿好不容易上来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结果那武将吃了败仗,兵卒流窜撤回的时候,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地里头刚长出来的苗儿就被薅干净吃了。
  尚书夫人坐在地头肝肠寸断地哭了两个时辰。
  眼看着生路被断,一家老小的命都要保不住了,杜尚书终于做了决定,咬牙投奔玉京去!
  杜尚书生得五短身材,当初因为体态的原因,还被太子给看成了国库的蠹虫,如今从他老家往南疆而去的路上走了一遭,养了几十年的膘都瘦下去了,到四方城时,整个人就是一个黑瘦黑瘦的老头儿。
  他同守四方城的民兵说,“我是大唐的户部尚书,同长公主有旧,还望通传一下。”
  那民兵一听是尚书这种大官儿,立马就去通传了,还把杜尚书一家安置在四方城内最好的客栈中。
  当晚,杜尚书一家就在四方城内转悠了一圈儿,看着繁华的夜市以及交织的人流,尚书夫人生出一种恍若隔世之感,她摇了摇杜尚书的胳膊,说,“老爷,我们这是不是来到天上人间了?怎的看着同之前咱那一府差距这么大?”
  杜尚书揉了揉眼睛,拿手头余下的银钱兑换了些许元币,拿着给他夫人在路边摊上买了一个肉夹馍,老夫妻俩蹲在路边上吃了一口,眼泪都险些掉下来。
  这也太香了吧!
  印象中,长安城里的肉夹馍就是这个味道!
  作者有话要说:  这本书快结束了,确实不擅长写古言,自己都觉得写的差劲,感谢大家的支持与体谅。


第37章 选贤
  杜尚书与其夫人在四方城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回到客栈之后,他们寻来那客栈的小二; 问,“四方城是一直都如此般繁华吗?”
  那小二答道:“客官您说笑了; 原先四方城平平无奇; 相当凋敝; 只是一破落的边陲小城。后来四方城被玉京攻下之后; 变成了玉京通往中原的门户; 这才渐渐繁华了起来。不过若是拿四方城同玉京相比,那根本没有可比性,玉京要繁华太多了; 四方城现在看着不错,同玉京一比; 就如同乡下似的。”
  杜尚书还没说什么,他夫人被震惊得瞠目结舌; “什么?四方城已经这般繁华了,那玉京之地还要更繁华?四方城就和乡下似的?小二,我问你; 玉京之地真的如同传闻那般,衣食无忧; 遍地都是黄金吗?”
  那小二笑了,“遍地都是黄金这个,肯定是传言,但衣食无忧是真的。我爹娘都在玉京; 每日耕作,衣食无忧,还能吃上许多新鲜的吃食。但若是不耕作的话,那自然得饿着。如今正逢乱世,玉京的安稳已经是太多人的求之不得了。”
  尚书夫人听了,心里稍微有点落差感,但很快就调整好心态了。
  “只要耕作就能衣食无忧……”尚书夫人仔细品了品,这话听起来虽然有点难受,但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她已经看开了,能靠双手把日子过好,不被什么突然的事情给搅和了,那就足够了。
  ————————————————
  在客栈修整了两天,杜尚书带着一家老小买到了去玉京的船票,乘着一艘新下水不久的大舟,一路逆流而上,三天后,顺利抵达设在湍河拐角处的玉京码头。
  站在码头上放眼望去,玉京之地果然一片祥和,田地里的庄稼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象,挨过饿的人看着那粮食就想上去啃几口,哪怕明知道那粮食是生的,吃不得。
  杜尚书一家好歹曾经富贵通达过,这会儿看到粮食,还能保持基本的理智与克制,跟着引路人一路走到坞堡,先是在岳文那儿登记了名字,然后又拿着带来的为数不多的金银兑换成了元币,打算找几间闲置的屋子买下。
  这个时候,妙玉过来找岳文商议去收土地租金的事儿了。
  尚书夫人之前出入过宫廷许多次,自然见过妙玉好几遍,这会儿看到妙玉之后,她眼睛一亮,连忙出声喊道:“妙玉姑娘?”
  妙玉听着这声音有点耳熟,扭头一看,见是一个自己看着有点面熟,但一时间想不起来的脸,她问,“请问这位婶子,您是?”
  一声‘婶子’,扎了尚书夫人的心。
  之前妙玉喊她可都是喊‘杜夫人’的,现在就变成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婶子……她强颜欢笑,“是我啊,我们家老爷是杜尚书,户部尚书杜衮。”
  经过这么一提点,妙玉终于把面前这人同印象中的户部尚书夫人给对上好了。只是妙玉有点想不明白,这尚书夫人究竟经历了什么,身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原先的尚书夫人通身气派,装扮得一身珠光宝气,人瞅着也富态得很,这会儿怎么瞅着和普通的民妇没什么区别,脸上的皱纹那么深,皮肤也黑了不少,原先的圆脸也瘦了下去,颧骨高高凸起……这究竟是遭受了怎样的折磨?
  妙玉又看向尚书夫人旁边的几个人,因为有了尚书夫人作为引子,妙玉很方便地就把人同印象中对上号了,原先矮胖矮胖的杜尚书瘦了,一点都没有三品大员的架势,看着像是种地多年的老农民,甚至还没有玉京之地的那些老农民看着精神矍铄,尚书府上的少爷和少奶奶也看着都憔悴了不少,都比不上玉京之地的寻常百姓。
  中原究竟咋了?怎么就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妙玉脸上的疑惑表现得明明白白,落在尚书夫人眼中,那就是丝毫不加以掩饰的嫌弃。
  尚书夫人心痛了片刻,问妙玉,“妙玉姑娘,不知道能否引荐一下长公主?”
  “啊?你们要见主上?可以是可以,不过主上目前不在玉京,去矿山巡视了,大概得三五天之后才能回来。你们先赶紧找地方安置吧,有什么问题就去找岳文姑娘,元币兑换了吗?”
  尚书夫人如实回答,“兑换了。”
  “那就行,元币兑换好之后,你们可以去坊市中购买粮食,也可以去岳文姑娘那儿租赁土地、去秦斌壮士那儿购买粮种,还能去翠花婶子那儿购买农家肥,当然,也可以去一些作坊中工作,只要能赚到元币的活计,都行。只要卖力干活儿,日子肯定能过好。”
  这是尚书夫人想要的答案吗?不是!
  尚书夫人想听的是,到了玉京之后,能否便宜行事,或者是给家里人谋个缺,争取过上当初在京城的那种富足日子,而不是去种地、去做工、去赚钱。
  尚书夫人瞅了一眼自家老爷,见杜尚书脸色漆黑,只能自己厚着脸皮再问,“妙玉姑娘,咱们都算是旧识了,我们家老爷一身才能,用在田间,是不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妙玉的脸黑了下来,“这话尚书夫人还是莫要再多问了,不可能的。更不要同主上提,否则怕是玉京之地都不会留您一家。当初杜尚书是如何抨击主上的?又是如何拥护太子的?看看如今的大唐,支离破碎,山河崩析,若是当初选择了我们家主上,恐会是另外一番光景。本就有嫌隙,如今玉京之地愿意收留你们,已经是格外开恩,还想着谋一个官做……呵。”
  妙玉冷笑着走了,尚书夫人感觉像是被人一巴掌抽在了脸上,火|辣辣得疼。
  一家人不好意思再在坞堡前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他们来时带来的金银不多,但若是换成元币的话,也能在这玉京之地买一处不大不小的四合院,尚书夫人与儿媳将自己藏着的首饰拿出来也换成了元币,给家里添了几亩薄田,日子勉勉强强安定下来。
  在玉京待了几日之后,这家人缓过劲来,感觉不能再坐吃山空了,就开始寻摸赚元币的活儿,尚书夫人带着几个儿媳去了纺织作坊,因为她们手比较笨的缘故,做不了织布这种高难度的活儿,就只能从纺线做起,一天干下来,婆媳三个都累了个半死,做的活儿还顶不上那些手脚麻利的人一个人干得多。
  杜尚书带着几个儿子也出去谋生路了,杜尚书好歹还有点种田的底子,去秦斌的果园里找了个给果树浇水的活儿,虽然累了些,但好歹能挣到一份工钱,他那俩儿子都是娇生惯养出来的,提笔写字可以,让他们挑水,那难于上青天,不过这俩人脑子活泛,去找了记账的活儿,虽说一开始不习惯玉京这边的‘简明记账法’,但胜在脑子不错,学了两天之后就学明白了,一家人齐齐上阵,每天赚到的元币不仅够一家人吃喝用度,还能攒上一些。
  瞅着桌上的肉食渐渐多了,米粮也不再稀缺,顿顿都能吃上干饭了,杜尚书一家这才适应下来。
  杜尚书感慨道:“若是当初听了那张怀远的建议,出了京城之后就直奔玉京而来,带着的钱财都在,还能从京城买几个奴才使,我们也可以开个商铺,日子哪用得着愁啊。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卖……”
  有一些早就逃来的京官儿在坊间遇到了杜尚书一家,有些人是沾过杜尚书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