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节奏。
不过,没看到自己记忆中的蜀中,似乎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因为贺卿相信,即使它走向另一个未来,那个未来也必然是光满闪耀,令人向往的。
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扮成游客,姿态有限地夹在众人之中,总有些格格不入的意味,一路上不知惹来了多少人的瞩目。不过这两位都是被人看惯了的,倒也不觉如何,甚至还有几分新奇。
此地商贾众多,南来北往,消息最是灵通。所以在一处酒肆,他们还意外地听见了有人在说贺卿和顾铮的那一番明争暗斗。
众人各执一词,一部分站贺卿,认为顾铮有逼宫的嫌疑,必然要被打压。一部分站顾铮,认为还政理所应当,被罢官实在不服。两方争得天昏地暗,谁也不肯让谁。
大概顾铮身上文人的气场太明显了,最后众人竟是拉着他来评理,“你说,到底谁有理?”
“我觉得两边都有理。”顾铮道,“陛下已经成年大婚,大长公主殿下还政,乃是理所应当。但顾相被罢官,也犯不着委屈。都说伴君如伴虎,他能有如今的结局,已经不差了。你看古往今来那些权臣,有几个得了好下场?”
众人不由点头叹服。
评完了理,两人从酒楼里脱身出来。贺卿转头看向顾铮,似笑非笑地问,“伴君如伴虎?”
“可不是?”顾铮表情镇定地点头。
只不过跟别人不同,他伴的是一头可以养在家里随便撸的“母老虎”,虽然同样看起来威风凛凛,叫人时时忧惧,但是……
惧内不能算惧……惧内!……夫妻俩的事,能算惧么?
作者有话要说: 正文完
之后还有四五个番外吧。
第158章 番外一 君主立宪
要到后世史书上,才能窥见贺照这位千古一帝在政治上闪耀的才华。
顺宁帝一生没有纳妃,只有一位皇后,恩爱如寻常夫妻。膝下二子一女,均是皇后所出,同胞友爱,关系亲睦。但在有识之士看来,这是因为顺宁帝目光长远,为三个孩子的未来做了最恰当的安排。
就是这三个人,支撑起了大楚政权形式的框架。
顺宁帝长子贺琮,文质彬彬,聪明敏锐,从小就对科学方面的内容充满好奇心,未及成年,便入皇家科学院深造,并与青城郡王贺端一起研制出了足以改写科技史的实用工具——机床。
这种工具的出现,使得机器制造行业终于进入了高精度和标准化的流程,从而完成很多从前受制作工艺之限无法完成的工作,制作出更多高精尖的工具,从而反过来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除此之外,在理论工作方面,他师从皇家科学院最著名的理论学者顾西亭,并得到了他的全部真传,师徒二人合作写下了数十本各个方面的专业巨著,彻底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有着这样骄人的成绩,贺琮本人自然在科学界享有无人能比的声誉,并在老师顾西亭之后,接任了皇家科学院院长之职。
而在他执掌皇家科学院之后,便不惜投入大量成本,培养在科学方面有所建树的皇室子弟。
如今,皇室对宗室的处理早已与过去不同,只有三代以内的直系子弟,能够得到皇室供养,其他人则要各谋生路。而进入皇家科学院,无疑是他们最好的前程了。
贺琮身为皇子,本来就值得跟随,因此在他任职期间,皇家科学院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宗室子弟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七成!
除此之外,贺琮还主持了不少热武器的研发工作,为大楚军备的更新换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虽然火器早就已经普到了各个国家,不再是大楚的专利,却还是没人敢对这个巨无霸表现出任何不敬。因为他们的技术,始终走在最前面,让人望尘莫及。
有着如此之高的天赋,贺琮在民间的声望自然也不低,朝臣之间的支持率也居高不下。
但他却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之后,主动宣布放弃继承权,要将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伟大的科学事业,探究世界至理,天人之限。
这个决定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人气。在朝廷的宣传下,科学早就已经是全民学科,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往往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尊敬。更不用说贺琮身为皇子,却能放弃皇权,为纯粹的研究事业而奋斗终身。
不过这样一来,众人的注意力,就都转到了三皇子贺珣身上。
但这时候他们才发现,这位三皇子在没有继承压力的情况下,好像已经放飞得有点抢救不回来了的样子。
与兄长的文弱相比,贺珣生得孔武有力,性格也更加活泼豪放,是个根本坐不住的人。所以皇帝很小就开始学习武艺,打熬筋骨。十五岁之后,按照皇室最新的规矩,他可以出宫游学三年,而这位胆大包天的皇子殿下,竟然匿名加入了水师船队,随船出海了!
等众人因为皇长子放弃继承权,将视线转移到他身上来时,他已经在水师之中屡立功勋,晋升为一名小将军了。
听说要让他回去继承皇位,天天坐在咨平殿里批阅奏折,这位皇子殿下饱受惊吓,立刻接下了最辛苦的海洋巡航任务,开船出海去也。这个巡航任务航线非常长,虽然不至于绕地球一圈,却也差不多了。这一去,没个三五年必然回不来。
就算回来了,这么任性,动不动撂挑子不干的皇帝,朝臣们也很心累啊!
经历过贺卿和贺照两位正统的执政者,他们很难再去适应这位继承候选人跳脱的风格。
于是众人的视线再转……转……嗯?皇帝膝下好像就剩一个女儿了。
如果忽略性别,二皇女贺珍其实是个更好的皇位继承人。她年幼时受护国大长公主贺卿教养,性情端庄稳重,小小年纪便在政治谋略上展露出灼灼光华,经常被皇帝带到咨平殿听政,时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主意。
而身为女性,她更是得到了所有女官和近卫队的崇敬与喜爱,更是天下女性所仰望的楷模,在民间声望并不弱于兄长。
只是女子的身份,就叫人不免疑虑。
虽然在此之前,贺卿曾经执掌朝政长达十五年之久,但人都是健忘的。
贺照登基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显露出明君的睿智和谋略,很快就收揽了大半人心,在朝堂上站稳了位置。虽然他没有抹除任何贺卿推行的政策,甚至大加赞赏,全力推广,但贺卿的在朝堂上的存在感还是越来越弱,到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去提起她。
只有在街上和工坊里看到那些出来谋生的女性,议论起如今女子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时,才会想起那位深居简出的大长公主殿下。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男权才是正统,贺珍再优秀,可惜是个女儿。
但是很显然,顺宁帝贺照并不是这样想的。跟朝臣一样,他将视线放在了二女儿身上,并且开始着力培养他,即使朝臣们屡次上书暗示这样不妥当,也根本不予理会。
贺珍本来就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手段更是花样百出,在贺照的支持下,要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是多困难的事。
时间一久,众人好像也都习惯了她的存在,更有一部分更年轻、思想也更开明的官员依附在她的门下,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这种势力,让不少老臣万分警惕,却又没有合适的办法去解决,只能这样僵持着。
此时,顺宁帝也已经到了晚年,为了避免混乱,他开始为整个大楚筹谋一个更加长久的传承之道。
第一项举措,是将兵部从六部之中独立出来,如宋时那般成立枢密院。枢密院下设军部与参谋部。军部由武官掌控,参谋部虽是武职,却由文官补入。在军政分离的情况下,保证朝廷对军队的掌控。
与此同时,将将作监独立出来,设立装备部。装备部与皇家科学院紧密合作,负责各种军备的研制和生产。具体的负责人,则是三皇子贺珣。
进入热武器时代后,军队对武器装备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掌控了军备的研发与生产,便能让皇室始终保持对军队的间接控制。
但这样一来,皇室过分涉入具体事务之中,又不免叫许多朝臣心下惶恐与警惕。虽然这两项举措与文官没有关系,甚至参谋部的存在,还让文官有了实实在在干涉军队的机会,但还是有许多人觉得其中或许存在他们还没有发现的阴谋,会分去他们手中的权柄。
而顺宁帝的第三项改革,却让这些人彻底闭上了嘴。
他推出了议会制。
议会君主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保留帝制和君主的存在,但君主不再享有集权,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立法机构,由议会推选出的政事堂,则是国家最高管理机构。
一个颠覆性的举措。
这些年来,大楚的立法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如今已经推出了几十部法律,从朝廷到民间,也都习惯了以法律而非道德作为依据,来判断案件。
但是将政治权利交给政事堂,就意味着皇室不再保持对朝堂的绝对掌控,成为了一个象征意义大于权力意义的存在。
这是所有文官梦寐以求的一幕。自从有相权以来,就一直在跟皇权做斗争,希望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现在,他们成功了。
但它却是被一位皇帝提出来的。
顺宁帝是不是老糊涂了?这是所有人的第一反应。但在新的议会共和制成立之前,圣旨还是跟以前一样,一旦颁行便立刻生效。无论是真是假,是老糊涂了还是深思熟虑,这都是文人的集体狂欢之日。
但与此同时,颁发的第二道圣旨让不少人猜到了顺宁帝的想法。
立二皇女贺珍为皇储。
女子执政总免不了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争议,但是现在,皇帝主动将各种权力交出来,换取皇女继承帝位,在“大是大非”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反对。
连带着,对接下来的第三道旨意,他们也接受良好。
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独立出来,成立与政事堂和枢密院并立的监察院,负责司法工作,而监察院直接对皇帝负责。
女帝手中不可能没有任何权力,这大家都理解,否则皇帝退让的那一步就毫无意义了。确定他不是拱手将权力让出来,反而更叫人放心。何况监察院只有司法权,而立法权仍旧在议会,这就让很多人安心了。
至此,大楚君主立宪,军政分离,三权分立的整体框架制度彻底奠定。
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意识到,皇室在掌控监察院,装备部与皇家科学院的情况下,仍旧能够悄无声息地对这个国家施加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由直接转为间接,由明面转入暗中,不再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
因为这一点,一部分历史学家相信,顺宁帝或许早在执政之初就已经对此作出了规划,并且按照三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刻意朝三个方向培养他们,而不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作出妥协与退让。
这位千古一帝的眼光,或许已经跨越时空,看到了千年之后。
第159章 番外二 西亭先生
顺宁二十年,九月。
为了与国家的抡才大典错开时间,皇家科学院的招生考试是在秋季进行的,一年一次,一次仅取十人左右。
但正因为名额有限,才叫人更加趋之若鹜。
皇家科学院的体系独立于科举考试之外,在这里跟着前辈师长们读书三年,精研科学至理。三年之后,考核通过,则会按照各人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不同,被吸纳到不同的实验室。若是本人足够出色,而且研究方向并无师长引领,甚至可以申请单独开设实验室。
这里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师长,最先进的设备,最宽容的学风,对于全天下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子而言,不啻于是天堂般的存在。
就算三年学满,不想留在这里,出去之后不管是参加杂科科举考试入仕,还是挂靠在豪商富贾名下的实验室里,都非常有前途。毕竟,各种科技产品备受追捧,从朝廷到民间都十分重视。
与其他人不一样,齐云景早就定下将来会接手家里的工坊,到皇家科学院就读,不过是为了镀金,以及将来能够更好地经营工坊,不至于被下面的人欺瞒哄骗。
当然,也是因为他本人对这些东西着实感兴趣,而现在家中父亲尚年富力强,不需要他帮衬,也由得他胡闹。
即便是在科学技术出现了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大多数普通百姓对它还是半通不通。所以真正敢到皇家科学院报名参考的人数并不算多,大多数人会先购买历年考题私下做一遍,以确定自己的水平。至少要能拿到六十分以上,才会前来。
但考生人数还是超过了三百人。
三十取一的概率,叫齐云景十分担忧。
好在他是幸运的,今年的考题之中有好几个他感兴趣的,之前也研究过,顺利完成,总算是卡在及格线上,被取中了。
齐云景此前一直住在江南,对于皇家科学院的事,全都是从《皇家学报》上了解,只知道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内部的八卦消息,就不甚了了了。所以直到入学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一批学子并非只有他们十人,而是三十人。
另外二十人都是宗室子弟,并不与他们一同录取。
一开始听说这个消息,齐云景心下免不得有些不忿,觉得皇家科学院是刻意将更多名额留给自己人。
待得开始上课之后,才惊讶地发现,出身宗室的同窗们,进度竟比自己快了不知多少。他要跟上师长们的讲课进度十分艰难,人家却已经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有自己的见解了。
直到听同窗八卦,原来宗室子弟的考题难度比他们更大。还有人借了考卷来,众人一做,立刻叹服。
后来才知道,其实宗室子弟间的竞争更大。毕竟宗室人口已有数万,虽然这两年在朝廷的控制下已经有所减缓,但适龄学子的数量却居高不下。而他们自幼就受这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基础更扎实,知识面更广,进度自然也更快。
若是同等条件下考试,民间学子根本比不过。若说偏向,皇家科学院实是在偏向他们这些人,自己之前那些揣度,实在是羞惭煞人。
据说,从前考试并不分开,所有人混杂在一起考。每年能考入的民间学子往往只有三五个,甚至有一年全军覆没。后来是西亭先生认为,若是科学院里只有宗室子弟,不引入新鲜血液,不利于众人的发展,才有了如今的分开考试和录取。
西亭先生,是齐云景最喜欢的一位师长。
在皇家科学院一干年轻的讲师之中,他的年纪相对更大一些,却并不蓄须,文质彬彬,儒雅端方,在任何人看来,都该是悠游林下,诗酒茶花的隐逸之人,叫人一见顿生倾慕之心。
但事实上,他的科学水平,却也同样远超所有人。皇家科学院开设的十几门课程之中,有四五门是由他来讲。至于他们学习所用的书籍,则大半都有他参与编写。
他的夫人同样是皇家科学院的讲师,自己独自带着一班宗室出身的女孩,年纪大小不一,是个典型的传统复式班,与如今流行的标准教育截然不同。
所谓复式班,就是学生年龄大小不同,学习进度不一,但却求学于同一个老师门下,如孔夫子七十二弟子那般。民间的蒙学大多如此,但成规模的书院,便会按照学生的课程进度,将相近的安排在一个班级,方便教导。后来推广的通识教育,更是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成为如今的潮流。
因为这个缘故,女学生们与齐云景等人并不在一处上课,只偶尔从这边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