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长公主不想死 >

第31章

长公主不想死-第31章

小说: 长公主不想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好。”贺卿把人送到门口,“回去等我的消息。”
  张太后转头看了她一眼,眉间还是散不去的凝愁,却没有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第51章 秋风乍起
  “真师这是有意为难奴婢啊!”听贺卿说完事情始末,黄修就无可奈何的叹了一口气。
  “如果不是没办法,也不会求到黄都知这里。”贺卿却是神色不变,温言软语,“其实此事对黄都知而言并不算难办,若是成了,太后娘娘和陛下都承你的情,对你来说并无坏处。”
  “话虽如此,可就算有好处,也是十几年以后的事,若是让太皇太后察觉,我只怕没有命享这些好处了。”黄修笑着反驳,“我如今已是脱身事外的人,为何还要回去趟这浑水?”
  这话说起来不客气,但贺卿一听,就知道他还是意动了。
  所谓脱身事外,不过是黄修当日不得已的以退为进之策,他如果甘心离开宫廷这个权力中心,早就可以走了,何必留到现在?所以这话,听听也就罢了。
  俗语说,嫌货才是买货人,若真不愿意插手,一口回绝便是,何必如此挑理?
  不过是怕付出没有足够的回报罢了。
  不过几次合作,贺卿给出的诚意都是十足的,对黄修而言,在太皇太后始终不打算重用他的情况下,贺卿已经是个不错的选择。如今这般试探,不过是想打探更多消息,得到更多保证。
  而贺卿也不吝让他更安心,她微笑道,“十几年后的事谁知道会怎样?不过黄都知放心,你的命谁也拿不走。”
  黄修神色一动,以为是贺卿已经有了什么安排,顿时不再多问。他虽然想要个保证,却也不想真的牵扯太深。万一贺卿要干的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对他并没有好处。
  因而他打了个哈哈,就将这个话题略了过去,“慧如真师的话,咱家自然是没有不信的。既是您开了口,事情自然要办得妥妥帖帖。您就回去等消息吧。”
  黄修在太皇太后身边始终算不上得意,但这么多年在宫中经营,入内内侍省都知的职位绝非白给,太皇太后身边所用的人之中,大部分都或多或少与他有些关系,真要办起事来自然也方便得很。
  在太皇太后的安神香中加些能令人心浮气躁的药材,便可让她频频陷入梦境,而后再加上一些刻意的引导,还摔了一根太皇太后最喜欢的簪子,总算将她一腔母爱勾了出来。
  这簪子是先帝出宫游玩时带回来的,民间的玩意自然不如宫中精细,但太皇太后却很喜欢,非是大日子不会插戴。这东西突然摔了,自然不像是吉兆,再加上身边的人从旁引导,很快就让她想到了小皇帝身上去。
  一来孩子实在是太小,太皇太后担忧养不住,朝堂上的许多事会平添波折。二来身为母亲,看着这么丁点大的孩子与生母离别,又在病中,多少有些恻隐之心。
  而太皇太后虽然是希望小皇帝不要与生母太过亲近,却也不想让对方长大了埋怨自己,适时的施恩也很有必要。
  如此几番折腾,张太后那里总算是收到了太皇太后懿旨,称小皇帝思念母亲,令她这几日暂时到乾光宫陪伴。得了这份懿旨,张太后几乎喜极而泣,真心诚意给太皇太后磕了几个头,心里却知道这必然是贺卿在背后辛苦谋划的结果,不由一时感念非常。
  小皇帝的病,一开始只是中暑,后来照顾不当,加上幼子体弱,到了新环境,没有熟悉的人,又不免惊慌忧惧,才最终成了症候。太医院虽然日日诊治,却也只敢开一些效果不大的太平方子。太皇太后那里不过问,他们也乐得含糊过去,免得真出了问题要担责任。
  但张太后虽然见识不多,对孩子的事却十二分的用心,自己翻医书不说,还日日与太医们探讨药方和治疗方式,弄得一众太医不敢懈怠,只能在她的督促下尽心尽力救治,所以不久之后,病情就有了缓和。
  张太后抱着失而复得的孩子,心中才又升起了另一份隐忧。
  一开始,她所求不过是能看一眼孩子,谁知结果比预料的好太多,太皇太后允许他陪伴小皇帝。如今孩子的病好了,她心里却又生出野望,希望能够一直不跟孩子分开。
  可太皇太后不会允许,而她也没有任何办法。
  幸而前朝忽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太皇太后一时半刻顾不上这边,暂时还没有下旨免了她每日过来陪伴皇帝,可以再拖一阵子。
  但实际上,朝堂上的情况,要比张太后所想的严重多了。
  顺宁元年八月,中秋节还未到,西北便来报,说是今秋草原上颇多异动,频繁聚集人马,恐有南下牧马之意,请朝廷早做准备和应对。
  虽然只是猜测,但西北军中的将领们都是老于边事之人,在这种情报上更不会胡乱猜测,既然上奏朝廷,恐怕十有八九草原会有异动,而且还不是小动作。
  这样一来,备战是不可避免的,说不准还要往西北增援。
  然而朝廷如今的局势,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国库空虚,供应西北十几万大军已是吃力,拿什么来打仗?
  虽然也有不少保守派官员认为,或许只是西北官员夸大其词,情况其实没有那么糟糕,但朝中大部分重臣都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大楚和西北的铁狼族年年都有摩擦,每五到十年会有一场大战,几乎成了规律。算起来,也差不多是时候了。
  但清楚是一回事,想不想打仗又是另一回事。
  一场战争不仅劳民伤财,还牵扯到朝廷乃至整个大楚的方方面面,并不是那么容易开启的。一旦仗打起来,变数太多,很多事就不由自己控制了。
  所以虽然现在他们属于被动防御,要不要打自己并不能决定,但其中还是有一部分官员认为应该“以和为贵”,可以在战事开始之前遣使往草原,弄清楚对方的目的,谋求和平。
  必要的时候,“赏赐”一些财帛钱粮给西北那些蛮子,也不是不能接受。
  令人震惊的是,这一类人在朝中竟为数不少,甚至代小皇帝听政的太皇太后,也更倾向于这样的解决办法。
  近二十年来,大楚两代君王没有励精图治之意,朝堂上留下的官员也大都是摸鱼打诨之辈,他们报效朝廷的忠诚血性,图的是长久安宁。相较于战争带来的恶果,自然更愿意牺牲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来换取和平。
  但以顾铮为首的年轻激进派却认为,即使要跟西北谈和,也应该是战后。打了胜仗,震慑住对方,自然能够换来和平。否则退让妥协,不过是助长对方的野心。
  今年不打,明年也会打,难道以后年年都要给他们“赏赐”一大笔钱粮来换取安稳?
  真有这笔钱,他们宁可花在军费上,至少可以强大自身。
  两派人在朝堂上僵持不下,所谓的准备工作,自然也无从说起。
  顾铮没办法,转念想到即便要打,也不影响派遣使臣,便只能暂时妥协,从礼部选人出使西北。一是表明大楚的态度,并不希望贸然开启战争,希望寻求其他解决方式。二则是为了摸清楚铁狼族内部的情况,万一真打起来,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使臣匆匆出京,但朝堂上的争执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就在这时,一封奏折出现在了太皇太后的几案上,并迅速得到了她的认可,令朝臣们传阅。
  上奏的官员只是户部的一个员外郎,官卑职小,但这一回却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提议。他认为,如果要打仗就需要军费,如果不打仗可能也需要一笔钱来安抚铁狼族,既然反正都要花钱,倒不如暂时搁置争议,先设法把这笔钱凑出来。到时候再根据形式,决定如何花费。
  这位叫周宪的小小官员,立刻因为一封奏折,进入了朝堂诸多大佬的视线之中。
  这个提议的确很有道理,所以很快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就连太皇太后也特意召见周宪,询问他是否已想好了筹钱之策。
  在太皇太后这位帝国的实际掌权人和政事堂、六部诸多重臣们的注视下,周宪却表现得不卑不亢,气度从容,并没有露出惊慌之色。听到问话,他便立刻跪了下来,“臣已经想好了一策,只是牵扯众多,恐怕难以施行,因此不敢在太皇太后面前妄言。”
  “哀家恕你无罪,但说无妨。”太皇太后摆手道,“你能为国分忧,已是难能可贵。便是有什么考虑不周之处,在场那么多重臣,也必能描补一二,或许还能找到两全其美之法。”
  “那臣就僭越了。”周宪道,“今年初,朝廷曾因安阳县一案大动干戈,却至今未能有定论。臣听闻江南世族数次上表,愿意捐献钱粮入国库赎罪,以换取朝廷从轻处置,了结此案。”
  江南那件案子,如今已经没什么人提起了,众人一时半刻都没有想到。此刻听周宪这么一说,保守派的官员们立刻眼睛一亮,觉得找到了最好的解决办法。——钱粮是江南出的,不要动用国库一文钱,便可以解决此事,又不用大动干戈,何乐而不为?


第52章 换一个人
  顾铮将所有人的表情收入眼底,眉头不由跳了跳。
  如果朝廷当真因为此事与江南那边达成一致,揭过了阳山县的事,那他之前的打算就彻底落空了。
  这么想着,他不由看了周宪一眼。他博闻强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籍贯履历都记在脑子里,很快就记起这位周宪周御史同样出身江南,虽然与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的周并不是同宗,但同在江南,自然少不了往来。
  能找出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站出来说话,江南那边的反应很快,也可算是煞费心思。
  但这心思的确用得巧妙,此刻朝堂上大部分人,都被周宪的提议打动。反正除了他顾铮,大部分人对于动江南的根基一事都有疑虑,所以案子才一直拖到现在,如今能够用结案换来大笔钱粮支持朝廷,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又怎么可能反对?
  好在这并不是在早朝上,而是咨平殿里的小会议。能够站在这里的重臣,都不会那么轻易被牵着走,很快就有人反映过来。
  参政知事姚敏道,“周大人这个提议不可谓不好,但以本官看来,却是太过片面,失了大局。”
  “姚大人所言甚是。”御史中丞顾先敏也道,“阳山县一案,涉及到的不单是数目不小的赈灾钱粮,甚至可能还有一部分税收。这样大笔的钱粮消失在了江南,若是能追查到去处,何愁国库无钱粮可用?”
  而这个案子,本来就已经追索到了江南四大家族身上,这些消失的钱粮很有可能是被他们留下了。
  如今他们说是拿出一笔钱来献给朝廷,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钱本就该是归于国库的,而且他们拿出来的只是小部分。若是朝廷因此就沾沾自喜,那可就真是笑话了。
  而且若此次轻轻放过此事,往后江南只会更加桀骜不驯,难以管束治理。长此以往,祸患更大。
  所以在顾先敏看来,周宪的提议,看似大局为重,其实不过是私心作祟,借着即将到来的战事,帮助江南那边向朝廷施压,本质上就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
  其他人听了他这番分析,也不由点头。
  本来就是朝廷的钱,他们贪墨腐败,本该抄家灭族的罪名,一倒手反倒可能成了朝廷的功臣,这像话吗?
  周宪听了这番话,却是涨红了脸,怒道,“顾大人此言何意?下官之前也说过此事牵连甚大,不敢妄言,是太皇太后恩典,让下官知无不言。如今顾大人这般说,是要借此定了下官的罪?”
  “本官并没有这个意思,但我记得周御史似乎也是出身江南。”顾先敏道。
  太皇太后闻言,也不由皱了皱眉。她本来是很赞成周宪的提议,但此刻听到他是江南人,却又不免迟疑了。在她看来,江南乃是大楚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为心腹之患,比之外敌,尤为可恶。
  而他们能够鼓动朝廷命官为之奔走谋划,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也让太皇太后寝食难安。
  江南世族势力之大远超预料,已经能够影响到朝廷乃至宫中,是否有一日,这江山悄无声息地换了主人,都不会被人发现?
  此时礼部尚书赵君原出列道,“顾中丞所言极是。然而如今强敌在侧,一切自然是以安稳为要。若是此时江南闹起来,内忧外患,又当如何?依本官看,周御史之提议也并非没有道理。”
  若能和平的解决此事,自然胜过兴师动众。毕竟江南的局势如此,也不是一天两天的,想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根本不可能。既然如此,自是要优先考虑眼目前的问题。
  双方各执一词,太皇太后听得头疼,只能让众人先退下,各自拟折子上表,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咨平殿出来,姚敏跟顾铮静静往前走了一会儿,眼看前面的刘牧川已经走远,周围没人能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姚敏才低声叹道,“顾兄之前所做的,只怕都是白忙活了。”
  “那也未见得。”顾铮道。
  姚敏挑眉,“怎么,难道此事还有转圜的余地?但我看太皇太后的态度,只怕最后妥协的多。”
  妇人当政,很难有足够的魄力和决断去做事,拖来拖去,最后就只能选择相对更安稳的法子。如今这位,只怕也不会例外。只是满朝上下都知道顾铮有意动江南一下,事情若是就此压下去,对他来说,实在不是好事。
  顾铮轻轻摇头道,“我还没有想好。”
  “那你可要抓紧时间了,我们能等,铁狼族未必能等。”姚敏说着,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些事来得也太不是时候了!”
  “这个事来得也太不是时候了!”这同样是唐礼臣的看法,“这一次被打断,再要重提此事,就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事了。”
  要是真的打起来,大楚如今的情形,还真未必有胜算。若是输了,万事皆休,自保都来不及,也根本无力继续谋算江南,只怕这个祸端是要一直留下去了。
  而就算侥天之幸赢了,或是和谈成功不动刀兵,太皇太后在朝中的地位只会更稳当,对顾铮也未见得是好事。
  这么一想,唐礼臣心下不免生出几分憋屈。本以为筹谋那么长时间,能够一鼓作气,结果频频被打断,如今还要被切断最后的希望,由不得他不难受。
  见周有霖在一旁不声不响地品茶,他便用手肘拐了一下,“你怎么不说话?”
  “我倒觉得,如今的局面并不算坏。虽说我们是被逼到了绝境,但朝廷何尝不是如此?江南的事或是糊涂了事或是彻查到底,总归没有拖延的余地了。若是能一鼓作气,推进此事,未必就不是个机会。”周有霖放下茶杯道。
  顾铮点头道,“我也这么觉得。”
  “我却觉得没戏。”唐礼臣泼冷水,“太皇太后的性子,绝不会乐意看到这种铤而走险的局面。有她支持,朝中的保守派只会占据优势,只怕唐兄也是有心无力。”
  “有理。”顾铮微微笑了笑,“所以我在考虑是否要启另一个备用的方案。”
  “什么备用方案?”唐礼臣来了兴致,“莫非还有什么我没有考虑到的?”
  顾铮撩了撩眼皮,面上闪过一抹捉摸不定的笑意,“此事有些冒险,我也是近来才偶然生出的念头。太皇太后没有决断,但若是换一个人呢?”
  “什么?!”唐礼臣直接从座位上跳了起来,瞪大眼睛盯着顾铮,“你疯了!”
  “稍安勿躁。”周有霖按着他的肩膀,压着人重新坐回去,这才看向顾铮,脸上的表情却也是严肃的,“顾兄说的,应该不会是我们所想的吧?”
  气氛忽然凝重起来,顾铮微微一愣,继而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