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最佳男配-第1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眼神有些时候纯真如赤子,有些时候深邃如智者。
哪怕知道未来的走向,未来后世是怎么样的浮躁不安,经济飞速增长,人心难测。他的心中依然饱含着远大的理想。
他依然还有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还记挂着怎么为国家多做贡献。
这样的人,让人心生敬意,这样的人值得让所有人尊敬。
摇摆着说道,“不用谢。我也就是瞎猜的。”
“进屋,等下你和三位同志都别走,在我家吃饭,尝尝我的手艺。”
“那不行,我们几个要回去的。”何帆不好意思在君越家里吃饭,他们来是没有这个打算的。也就没有自己带粮食来,到别人家做客,大部分时候都是要自带粮食的,或者给粮票和钱也行。
可他们都没有带,最多身上有几毛一块钱,怎么好意思在君越家里吃饭。
“别,我们有缘认识,以后离的也不远。勉强算是熟人朋友吧,吃一顿饭没啥。我家也没有什么鱼肉招待,都是一些农家小菜……。”
君越口才不错,说的何帆最后都不知道怎么拒绝。只能留下来吃饭,他很庆幸自己来的时候,提了两瓶罐头,一包红糖。是专程买来感谢君越的,要不他都不好意思留下来吃饭。
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三人,上次的一男一女,还有一位男同志。四人一起来的。
炕上,三位年轻人,听着两位老革命,说起他们的峥嵘岁月,说起打仗时的一些故事。
君越与郭玲在厨房做饭,还留下蔡父一起吃饭。
家里没有用鱼肉招待客人,但有炼好的猪油,做菜油放的足,还用韭菜炒了鸡蛋,一大盘的韭菜鸡蛋。
没有鱼肉,君越也整了八个菜,味道又好,还有一个炒的花生米,是给郭父,蔡父做下酒菜的。
何帆几人与君越聊的很是兴奋,他们没想到,眼前这位和他们差不多年纪,比他们还小点的年轻人,居然懂那么多。
给了他们不少思路,来坝上的几个月,他们基本上住的地窝子,吃的都是咸菜疙瘩,每天都有一阵或者几阵裹挟着黄沙的大风,骚扰着他们以及他们的地窝子营地。
那滋味真是,说不出来的郁闷。他们想过来植树治沙会很苦,但没有想到这么苦。每天嘴巴里都是满口的黄沙。
坝上缺水,没有房子住,每天都是黄沙漫天,还有危险。昔日的坝上草原没有了,可坝上的野狼孤狼不少,时不时的嗷上一嗓子,吓得他们半死。
今天在君越家里吃的这顿饭,绝对是他们来了这里上坝以后吃的最好的一顿饭菜。热乎乎的杂粮饭,香喷喷,油水十足的小菜,好吃的不得了。
四人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这顿饭,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最美味的佳肴。老了以后吃到的那些山珍海味,都不及此刻的一桌子小菜。
四人中唯一的女同志杨丽萍担忧的说,“我不怕苦,但风太大,沙又多,晚上想出去那个啥也不敢,生怕有狼。”
“上面应该会很快会帮你们解决住宿问题。会好的,你们几人扎营的地方离我们生产队不远,如果天气冷的住不了,你们就搬过来住。”
郭玲从君越的态度中知道,丈夫想与他们交好,主动提议到。
“这,这怎么能行。我们不能骚扰当地的居民。”
杨丽萍她是诉苦,可没有想要搬来的意思。不是不想,是不敢想。
“嗨,那有什么,大冷天的,不能冻死在山上不是。如果熬不下去,就来,我家的东西厢房差不多都是新盖的。来了以后,我家还多了几位劳动力,每天可是要做事的。扫雪,砍柴,做家务,都是要干的。”
何帆不迂腐,考虑到之后不久的大风雪,他想了想说,“郭同志,既然你说了,我想折中一下,我们租你家两间房居住怎么样。
我们自带粮食,吃的菜,用的油盐,我们额外再给钱票。还有劳动也做,只是有些打扰了……”
“不打扰,不用租金。别的都依你刚才说的,你们来植树造林,也是为了我们这儿,为了京城。我收租金算怎么回事儿。”
郭玲又不缺那三瓜两栆,加上她是真心的邀请几人。他们都是刚从林业大学毕业来到这里的年轻人,满腔的热情。她也想为这座昔日的森林草原,尽一份当地人的力。
“不,不,不,不能不收租金。租金一定要收,我们工资不错,不怕诸位笑话,每个月的工资到手,都没有地方花,真的,几个月来也咱了几个钱,这钱是一定要交。
头不能这么开,万一以后还要麻烦别的人家,怎么办?”
“收,听小何同志的。”蔡父发了话,确实,不能这么办事。对人家也不好,万一有小人反应上去,还以为有什么猫腻呢。
“嗳,还是支书叔说的对。”何帆没想到来谢恩还解决了风雪封山时的住宿问题。
晚上,君越又找亲爹开了一张外出证明。也和亲爹嘀咕了许久,村里必须也得准备起来。
第二天,夫妻俩自制了一辆大雪橇车。君越出门半天,还弄回来两只大狼狗,拉雪橇得有狼狗,被优化过,吃过大力丸的大狼狗,力气大,耐寒耐造。
比成年牛马的力气都要大,是蔡郭两家日后出行的工具。
第三天,君越夫妻俩坐着雪橇车进城,一路上两只狼狗轻松的拉着夫妻俩。
进城到城里的家,屋前的积雪堆成了大堆,瓦片上也只有薄薄一层的雪,应该是姐姐姐夫帮忙扫了积雪。
下雪以后,姐夫魏建军也不用天天开车跑,三天一次,每天就一趟去京城的车,早上去,下午回。
他们几位跑京城的司机轮流值班跑。
冬天危险,加上车子不耐造。都是一些旧车,哪里敢大冬天的天天跑。
一天一趟刚刚好,本来小地方人没几个人天天去京城。
加上还有火车分流,一趟足够了。
“越哥,等下去四姐家看看。”郭玲看到屋顶的薄薄积雪,提议道。
“行,先收拾一下家里。先送一趟物资回家,下午再来的时候再去。”
两人进城就是为拉物资回家做借口的,油盐,粮食,棉被,棉衣,棉靴,也搞几双回去。
还有菜,柴也要搞一些回去,一直要吃到用到三月,蜡烛备一点,主要是备些煤油。
他还想着蜂窝煤搞一些回去,家里有个煤炉子。从前段时间开始,家里吃鱼,吃肉都是用旧煤炉子做的。
土灶做荤菜,味道散出去不好,后来郭玲从城里买回来两个旧煤炉,还托姐夫找关系弄回来不少的煤。
这次大雪封山,两人想着再弄一些煤球玩。
第175章 末世女穿六零(10)
雪橇车不用拆卸,直接进了新宅子; 年前; 一间房也没有租出去。
俩人两狗一车进到院子里。积雪不深; 两人安置好车,在最后一进院落的杂物房; 放肆的装各种物资。
除了没有蜂窝煤,大部分的物资都有。杂物房四周都是结实的木架子。放上几袋杂粮,另外一个架子上; 放了油壶; 五斤; 十斤的油壶都是装的豆油; 还有一壶十斤花生油。
空间内没有煤油; 但有蜡烛; 君越放出来不少蜡烛。
一个人出去黑市; 转了一圈; 找人买了六百个蜂窝煤和三十斤煤油。打算带回家四百蜂窝煤。留两百蜂窝煤在城里的家里。
第一趟是君越一个人回去的,护送四百个蜂窝煤,加上二十斤煤油。煤油要给亲爹妈送过去两斤,等他们用完了; 还可以再去他家里装一些。
亲爹妈从不占他的便宜; 除了他孝敬的几包点心,偶尔的一斤肉; 别的都会给钱。他知道是不想家里的三个哥哥; 占便宜久了; 变成习惯。只要父母给钱,他每次都坦然收下。
其实这样也好,要孝敬父母,他私底下可以孝敬,给钱买点心做衣服都有。
回到家里,郭父郭母如今身体好了不少,夫妻两帮着卸煤球。还担心的问,“没人看到吧?”
“没,我都没有让他们把煤球送去家里。送到离家相反方向的一处偏僻巷子里的。玲子一起帮我运回城里的家。”
君越说的隐晦,但郭父明白。嘴角微微翘起,有些许的小骄傲,自家闺女有宝贝。
“嗯,那就好 。小心再小心都不为过。”
“爹,我知道。等下回城,再送一趟,晚上我和玲子不回来,想做顿好吃的谢谢我姐和姐夫他们一家子。”
“应该的,要是你姐忙,可以把俩小家伙带回家住段时间。家里有孩子,热闹。”
城里的宅子都是君霞夫妻俩帮忙照看,郭父,蔡父,魏父那是铁三角,在部队时好的就跟一个人似的。现在三家又是亲上加亲,郭父是真心实意的说这番话。
“行,我问问我姐。”
中午君越又送回来一趟粮食,粗粮杂粮,还有大白菜,土豆,萝卜,还有藕。油盐酱醋,肉,还有十几板冻豆腐。冻梨也买了不少,还有一筐苹果。
苹果是筛选出来不好看的苹果,但口味是一等一的好。
卸下物资,君越转头拎着一斤五花肉,两斤煤油,两斤花生油,两斤盐,一兜子冻梨,还有十几个苹果去了蔡家,蒙的紧紧的,走在路上遇到熟人,瞅了半天也没有看明白,蔡小五拎的都是些啥。
“小五,这是去看你爹妈啊?”熟人问他。
“嗯,李叔这是去哪儿?”
“没事,出去溜溜。”李叔提着水桶,一看就知道是去湖边凿冰抓鱼改善生活。
“李叔,小心些,家里的孩子喊上,带捆绳子绑在身上。”
看着李叔一人,君越多唠叨了几句。
“啊,对奥。”李叔反应过来,他没有觉得君越说的不对,即使不对,人家晚辈也是一片好心。
几句话的功夫,君越已经走进自家家门口,进门前,临时在袋子里放了两包点心,一包鸡蛋糕,一包桂花糕。
“爹,妈,我回来了。”进门就喊。
声音洪亮,嗓门特别的大。
蔡母赶紧下炕,披着棉衣站在堂屋门口,殷切的望着小儿子,到现在她还偶尔怨怼丈夫,把家里最孝顺的儿子给“嫁”出去了。
没有贴心的小儿子在身边,她总觉得不舒心。
见到小五,脸上,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整个人年轻了不少。
“小五,不是进城了吗?怎么还回家?”老母亲伸出暖暖粗糙的双手,自然的摸上儿子露在外面的手,冰冰凉凉的。
双手摩擦着小儿子的手,希望能给他暖的热乎些。
“妈,我回家送点东西,等下还进城。今晚住在城里,你想不想小明小伟两个?”
放下手里的几个袋子,君越习惯的把手伸进亲妈的咯吱窝取暖。他的动作取悦了刚才还在心中怨怼丈夫的蔡母。儿子虽然没有和自己住在一起,可他还是亲近自己。
习惯还和小时候一样,一点也不像结了婚的大人。
上翘的嘴角,告诉屋子里的人,她心情:阳光明媚。
“想,怎么着,你想接他们两个回来住啊?”
蔡母当然想两个小外孙,小嘴甜,还长的好。怎么不想。
可君越还没有说话,坐在一边的二嫂又说话了,“小五,不是嫂子说你,明知道猫冬全家都吃的少,你还接两孩子回家吃,家里可没有粮食照顾两个小祖宗。”
事关粮食,大嫂三嫂也看向君越,等待着他的回答。
君越好笑的望着三位嫂子,淡淡的说,“我什么还时候说了让小明小伟住家里来。
再说了就是住家里来,我姐和我也不会让家里吃亏。”
说实话,他很理解三位嫂子的担心也理解她们的抠门。可那急切的语气,依然让他不舒服。
二嫂被日渐威严的小叔子盯着有些害怕,喃喃道,“小五,我,我,也是为了家里的孩子们能吃一口。”
“嗯,我懂。”君越看了眼身边的二哥,有些意兴阑珊。坐了一会儿,哄了会儿亲妈,就离开了。
下午三点半,君越赶着雪橇车回到城里。
家里的郭玲,已经收拾好要去四姐家准备的礼物,一包红糖,一包酥脆的桂花糖,还有八个苹果。
准备好菜,夫妻俩才离开家门,去到四姐婆家。
绕过一条街走到主街道上,路面上的雪,铲的干干净净,走了十几分钟,再绕进一条宽巷子,几分钟以后就到了魏家。
不是周末,家里只有四姐夫妻俩带孩子,“姐,姐夫。”
魏建军家里的客厅到了冬天,安装那种比暖气还管用的围炉,一支烟囱从家里伸出去,家里没烟,还暖乎乎的。围炉上还能煮饭炖菜烧水,很是方便。
魏建军听见声音,带着大儿子走了出去。
“怎么进城了,有啥事儿?”魏建军问道。
“进城买些东西,有老人说今年天气有些不对,我想着家里多备些油盐,万一遇到了大风雪封山。
家里也不用着急,你们住的城里,也适当补一些,粮食,菜,家里烧的柴火,油盐都备上一些。
虽然城里有电,但大风雪时弄不好会停电,煤油,蜡烛,一样都不能少。”
真要遇到大风雪,医院都不能保证有电。还别说民居。
“不会吧,没听人说起过。”魏建军半信半疑,他不是不相信小舅子。
“多准备一些没错,大冬天的,啥啥都不好买。”
“那倒是。”
蔡四姐没有矫情,接过弟弟拎来的礼物转身藏进自己的陪嫁炕柜中。
她还没大方到把小五送的礼物,给全家一起用的地步。
晚上,君越请魏家人全家人吃饭,他买宅子时魏二哥是帮了忙的。
依照和姐夫说的话,又对魏父魏二哥说了一次。
魏父听了还真放在了心上,之后魏家人轮流进黑市悄悄的补了不少物资。
风雪如约而至,从在县城住了两天后,夫妻俩运回不少的物资回家。
小林生产队队委干部也是天天的督促生产队队员打扫屋顶的积雪。
利用封山之前的短暂的时间,检查危房,加紧时间做简单的加固。
一家一户的检查,一家一户的督促他们加固。
一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督促检查,直到没大问题以后,蔡父他们才安心。
几天后,一场大风雪悄然而至。大雪有一米多深,真真实实的封村了。
村里的百姓们这才明白队委干部们的良苦用心,之前虽然听话检查加固房子,可多少有些不情愿。现在才知道,没有他们的日日检查督促,自家一家人早就被雪压塌房屋一起掩盖在房梁茅草下。
雪一天比一天大,风呼呼的刮,吹的人眼睛都睁不开。
所有人除了早上扫屋顶院子里的雪,其余时间都是老实的猫在炕上,一家人全部猫在炕上唠嗑。
何帆他们几个也在大风雪来临之前,来到了君越家里借宿。
家里多了几个年轻人,扫屋顶的积雪,基本不用郭父。
扫完积雪,没事就在家里看书,都是他们专业上的书,君越没事也拿着看几页。
猫冬的日子,一天吃两顿。
今天,雪停了,君越闲着没事,去到杂物房找来锥子,找来竹筐,吆喝几位大学生,“何帆,书文,丁飞,跟我去捞鱼去不?”
三位年轻人也正觉得闲的发霉,听着去捞鱼,也来了兴趣。
“去,不会有人说吧?”他们比村里的人还谨慎。
君越呵呵笑着说,“不要紧,最近咱队里不少人去捞鱼。没事的。”
“走,咱多捞点,天天炖鱼吃。”
张书文还感叹,“难怪最近总是能闻到空气中的鱼香味。馋死我了。”
“我也闻到了。”丁飞想到肥美鲜嫩的鱼肉,忍不住的吞咽几下。好似舌尖上现在就要跳动的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