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在边关搞建设 >

第44章

我在边关搞建设-第44章

小说: 我在边关搞建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转头陶倚君就去求了县令娘子,请她出面于她大兄去阿满家提亲。
  “是了,我之前就跟李郎说到这事儿,阿满和你相处融洽,你大兄又是个坦荡的人,这门亲事能成是再好不过。”县令娘子一口应下,还说自己会去拜托她娘家兄长,替陶翕君去提亲,“李郎公务重,不便前往,这事儿还需慎重。我娘家大兄在河内郡作郡文学,去阿满家提亲身份足矣。”
  这可比李县令的级别更高,是河内郡掌管郡属学校的负责人,虽然是文职,可那也不是一般人能担任的职务。
  陶倚君喜出望外,当下就连声道谢,并请教要如何准备提亲的一应物事。
  “这事儿就不要你操心了,你只需去信,请你族中叔婶前来,这些事情我们商定了告知你即可。”
  虽说是同胞兄妹,但是也断然没有妹妹去张罗兄长婚事的道理,县令娘子此举也是为了保护陶倚君,不让她被外人中伤。
  “再有,你大兄的婚事不比得你,你阿娘那处,最好还是知会一声。”
  她阿娘虽然另嫁了,不能做主陶翕君的婚事,可若是一字不提,到底有违人伦孝道。再说了,就算告知了她也无所谓,这事儿横竖有陶家的长辈族亲负责,她可以表达意见,却不会有人照着她的想法行事,除非陶翕君自己愿意听从他阿娘的安排。
  陶倚君嫁给霍桐是高攀了,而阿满嫁给陶翕君则是低嫁,这其中有很大的差别,那些弯弯绕绕不是现在的陶倚君能够去处理的。
  “你打算请谁主婚?”
  这点也得提前说好,主婚人的身份地位也是女方家要考虑的重点。
  “卫大将军说若是阿满的耶娘同意她嫁与我大兄,就亲自做大兄的主婚人。”
  县令娘子无声的抽了一口凉气,对陶倚君和霍桐在卫青心中的地位又拔高了几个等级。不是她势利,实在是卫大将军现在可以说权倾朝野,深得陛下器重,等闲人别说请他主婚了,便是能请到他观礼,那都是天大的面子。
  这时候县令娘子反而考虑自己娘家兄长是不是有点拿不出手了,但转念想想,已经说定的事情倒不好更改,不然还会让人觉得她不实在。这方面不改,在添礼上重一点也是可以的。
  县令娘子在自己心头盘算着,也问了下一陶倚君的打算,什么时候成亲之类的。
  “我前些日子跟阿桐商量着,想让大兄能在我出嫁之前成亲。虽然说出嫁之后阿满也会与我在一起,可到底于她不好。而且我担心有人会想要趁这个机会插手我家的产业。”
  “谁这么不讲究?”
  县令娘子一愣,不可思议的脱口而出。
  她是了解过一番的,陶倚君现在手上的产业全是她这一年多两年内白手起家的成果,大郎当然也出了钱,可钱不是摆在那里就能钱生钱的,没有陶倚君的头脑,大郎那钱养家都喊捉襟见肘。
  “家门不幸,这事儿我断然不可能给他们机会。但是为防其他人说闲话,中伤阿满,我与阿桐都认为大兄的婚事应该在我之前。”
  陶倚君没有说还有其他人盯着她大嫂这个位置。
  县令娘子做事雷厉风行,这边陶倚君才传了信出去,她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只等陶家长辈们过来了。
  周将军第三日上来拜会,再没提陶翕君婚事,反倒说起了城内的女学。
  “就还是我那庶妹,不知能否在女学中求一名额?”
  “这事儿周将军可直接去跟李县令的娘子提,她才是负责女学的。若是需要我做担保,可随时来寻我。”
  周将军笑着说了几句捧场的话,就切入了正题。
  “之前说的条件,我家中长辈言到可用西域商队的货物来做交换。不是免费提供,只需大娘子提前将货物名录与我,便周家能抢先一步交易,至于交易价格和应缴的税额,照着规矩是多少便是多少。”
  这点倒是不过分,只不过提供一个优先交易的机会而已,对陶倚君来说,这个优先交易其实陶家和牛家已经在做了,甚至马家也会提前将他们需要的货物名录送至她这里,若是西域商队有货,便直接通知他们来完成交易。
  马家眼热他们已经分配好的市场,又因为鞭长莫及,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揽下了从小方城到酒泉张掖的民间商道。甚至还可以提供护卫队给陶倚君使用,按照市场价来结清护送费用即可。说得更明白点,这就是古代的镖局,现代的物流。
  边城之间是可以进行大宗交易并且提供货物运输的保障,但是民间的零散交易以前是局限在一城一地的,现在也可以通过交易所进行,只是需要选择私人的护送队。而陶家提供的护送服务又是最多人选择的,无他,陶家请的护卫基本上都是战场下来的兵士,一个个的武器都见过血,比那些混日子小打小闹的部曲要狠戾多了。
  马家的护送又是一种风格,他们专走塞外草原这条路,因为马家在草原的特殊性,这条路由他们负责,安全系数是最高的。
  陶倚君想要找周将军讨得这井渠法,也是因为马家。上次过去解决马家草场的问题,涉及到地下暗河,也涉及到开渠引流。但是马家的草场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也有缓缓上升的山坡地。他们不可能引水上山,这时候,井渠法就是最合宜的方法。而且马家草场两个水源地之间也不是没有支流,细算下来,需要的人力物力并不如想象中巨大。但若是井渠建好,下数百年之内不需要担心水源问题。
  她讨得这个法子还有个目的,是想要连通黄河以北的那块农耕地。那里多山丘,迁徙之民为了生活,常常放火烧山来开拓农田。一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碍,可时间一长,水土流失的恶果就会反噬。
  她现在没有太多的办法阻止移民开山,只能想办法开通水源,潜移默化让他们多种树,进行农业的深耕套种,以此来加强产量而减少开荒面积。
  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她之前就到处托人购买粮种,农庄很大一块优质农田都是用来培育新种的,她也不藏私,有点发现都会呈上去。不管这个功劳最后落在谁的头上,受益的终归是百姓。
  去年开始推行的堆肥,对今年的农田受益极大。原本因为冬天冻期延长而担忧会误了耕作的农人,发现在经过深耕之后,拌入去年堆积的沤肥后,今春长出来的粮食幼苗不但更青绿,更茁壮,也更加密集。
  但是陶倚君反而让他们把农田里那些看上去不好的幼苗给拔了,为这事儿好多农人还闹腾过,觉得这是大娘子不懂农事瞎胡闹。可也有人愿意听从,在详细询问了除苗的标准后,那些经过了除苗的农田,到中期生长起来的植株明显更粗壮,结穗也更多。
  当然,现在看不出产量的具体变化,但是常年劳作的农人们,对自己精心伺弄的作物也是有数的,谁家的长得好,谁家的孬,他们看一眼就心中有数。
  这个时候再来后悔已经晚了,相较于严格按照陶倚君吩咐的来耕种的农田,他们注定量产会低不少。
  作者有话要说:  晚饭前回来了,下周一做具体检查。脑梗没太大问题,出问题的是另一方面,医生怀疑有肿瘤可能。


第八十二章 
  农田收获那日; 陶倚君换了一身方便的衣衫,带着人一直守在农田外等待称量。
  他们这可没有磅秤; 只能用斗来量; 然后集中担回粮仓存放。
  陶倚君带了人,分了三个点; 每个点负责几亩田的收获计量。
  “大娘子; 不得了,不得了啊。”李县令也在,他身为一县之长; 农田水利是民生之计,工作的重心; “这些田土的出产如果都一样; 那可不得了。”
  “不可能都一样。”陶倚君冷静的摇头; “这七亩是良田,靠近灌溉渠; 也是最初采用沤肥技术的田地。这一片的产量应该大致相同; 就算相差也不会太多。但是中田那一片就不一样了。”
  来之前陶倚君就带着李县令和卫大将军以及县衙其他官吏都走了一遍; 如何划分这三个点也给他们进行了解释。
  “左边那六亩中田是去岁耕作过的; 今年深耕但没有沤肥。右边那十亩地中有一半去岁耕种过但今年实施了沤肥,另一半是去岁新开荒出来,旷晒了一季,秋日时将稻草焚烧后的土木灰掺入其中,今年春上施了薄肥。因此这十亩地算作混合产出。我们需得看看中田的产量如何,才能推测出若是将粮种交于其他农人; 耕作出的产量如何。而且土地质量是一回事,农人照顾是否精心也是关键。”
  李县令点头,他赞同陶倚君的话,可不管怎么说,这二十几亩地的出产总量是绝对高于同类型其他人的农田出产的。
  他以前以为陶倚君只是会种药材,可没想到人家一个女郎,说起农田之事比起他手下干了十几年的吏使都强。从这一点上,李县令就很佩服故去的陶父,不管怎么说,他培养的一儿一女都是人中俊杰。
  粮食问题从来都是国事之重,上到开疆扩土,下到民生百计,都离不开粮食。如果能有效的增产,哪怕不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只要是自己治下发生的,都是他的功绩。
  李县令不是个拎不清的人。他能干,舍得干,也分得清形势。之前就每月按时向上峰汇报农田的问题,这会儿更是让手底下的人把每一项数据都记载下来,详细到每一块田的出产品种和产量,无一遗漏。
  这次收粮,郡守还专门派了人下来监管。玉门这一带派了三个人,工作量不可谓不大,每一个县城的农田也不是都集中在一起的,即便是粗略的走走看看,一圈下来花费的时间根本不足以让他们详细的记录所有数据。李县令此举也是给他们解决了很大的问题,他们只需要抽查一下数据的真实性就可以直接汇报,所以那三位郡守派来的人给卫大将军行了礼之后就果断离开去了下一个县城。
  花了三天时间才将这二十几亩的产量数据统计好。同时县衙的人还将其他农田的数据也都收集整理好了。至于大家族治下的农庄出产,他们是管不了的,只需要按均数收税即可。
  拿到这份数据的时候,连卫大将军都忍不住手抖了一下。
  眼睛看到的已经足够震惊,当对比数据出来之后,这份震惊被扩大了十倍不止。
  “快,让县衙将这份数据送至郡守处,另外再让郡守将屯田所出的数据在最短时间内收集好,由去病你亲自带人送至陛下处。”
  陶倚君觉得卫大将军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这份数据在边关这一带看来是很不错,可真与关内相比,还有些不如。
  “大娘子疏忽了。”卫大将军眉眼都摁不住激动的舒展开,“边关气候,农田水利的便利,还有粮种都与关内不同。数据与往年相比差异如此之大,若是推广开来,再辅以育种改进,能得到的粮食产量绝对盛于以往。”
  卫大将军起身在院子里来回踱,笑容就没消过。
  “陛下一心想要打败蛮族,消除我边关之苦,可惜国库不足以支撑。若是大娘子的农法得以推广,便是边关自己的产量已经足够支持,何须动到关内的粮仓?”
  转过身,卫青看陶倚君的眼神跟看亲闺女不差了。
  “你是女子,便是赏赐也不过金银之物。阿桐和你大兄都是边关将领,无军功不可赏。这样,你有什么要求可提出来,只要不违律法,本侯定让你如愿。”
  陶倚君本来想说不需要,她做这事就不是奔着赏赐去的。但话到了嘴边又打了个转儿。
  “若是可以,能否暂时将赏赐留存,等到我想好了再说?”
  卫青看了她一眼,颔首:“可。你好好想想,再跟你大兄商量一下,这个赏赐我估计最后会由陛下亲自赐予你,如何把握,你要多思多想。”
  陶倚君慎重点头。
  等到卫大将军离开后,霍去病忍不住了,拉着霍桐非要来教教陶倚君。
  “阿君你这脑子怎么这时候就死了?你要么替你自己谋个出身也好啊。”
  “不好。”陶倚君想都不想的回绝了,“我出身陶家就很好了,我所有的一切都是阿耶生前赋予我的,若是另求出身,岂不是否定了阿耶对我的好。相信大兄也是如此认为。”
  霍去病张嘴又闭嘴,眉头紧蹙:“行叭,这事儿你自己觉得好就好。不过跟你说真的,我舅舅说要替你讨赏,陛下肯定不会拒绝的,只会加赏于你。但是长公主那边说不得会来考校你,你得有个心理准备。”
  现在的皇后是他姨妈,卫皇后肯定不会损了自己兄弟的面子。但是长公主那里就不一样,不管陶倚君是不是跟霍桐定亲了,只要还没嫁过去,她就放心不了。
  霍桐没有霍去病想得那么复杂,但是他也担心陶倚君的功绩送上去之后,会引来京城有些不太让人高兴的关注。
  “你们都想得太多了。”陶倚君自己却一点不着急,“我说的那些农田养护和水利建设,其实在书本上都有记载,最多就是因地制宜进行了改进。你们没有接触过就觉得我很厉害,但是在京城的那些博学之人,他们会做出恰当的判断。相信我,这份数据呈上去,影响不会有你们想象那么大。”
  当然了,卫大将军说要替她讨赏,这个赏赐就肯定会有,至于丰厚与否,或者能不能如她所愿,陛下心里还有一杆秤呢。
  霍去病看出陶倚君心里有数,也就不叨叨了,他往廊下一躺,又开始嘀咕要把自己的那个儿子接过来交给陶倚君抚养的事。
  “你是不知道,我那儿子要是再不接过来,肯定得被那女人养废。”
  “既然如此,为何不送至卫大将军府上?”
  “不行。”霍去病撑起半边身体,看向陶倚君,目光中有一丝无奈,“我就是舅舅养大的,现在朝中还有人在背后说闲话呢,若是我儿子丢过去,且不说合不合规矩,就说舅舅现在的地位权势,比起我幼时更显赫,自然也更不可能有人敢严格管教了。”
  “你把他送我这里来,难道就不怕我放纵他?”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历史上霍去病那个夭折的儿子,我总觉得死因不单纯。


第八十三章 
  将粮食归仓后; 众人得了一段时间的空闲,便打算一起去草原上玩玩。
  正巧遇到马家送来新鲜的羔羊; 以及正式执掌马家的新家主的一封信。
  马家的争权到最后; 还是马家少主胜利了。但是自上次后,少主的性子转变很多; 现在跟马家四郎一起分别主管塞外关内的生意; 逐渐的扭转马家已经快要歪到塞外去的心。
  “你们是怎么想要改变的?”
  陶倚君很好奇的随口问了一句,来送东西的人是马家少主的心腹,也是他堂弟。
  “其实马家一直没有定下到底要如何表态。少主之前的想法是要维持马家中立的立场。”
  陶倚君听到这里; 下意思的摇摇头。
  那位马家郎君也跟着叹气:“是的,只有身在局中的人才知道; 中立这两个字易说难做。马家的财富积累太多; 这百多年的发展; 族人也不少,这样一个掌握了马匹和冶金术的家族说要中立; 谁会信呢?”
  但谁又知道; 马家是真的不想掺和进局势纷争中去。所以; 马家的上一代家主设了一个局; 一个针对马家后人的局。唯一知晓一二的,就是马家四郎,所以他才能成为上一任家主手中最后的缰绳。
  “可你们如此做法,那些被瞒在鼓中的族人会罢休?”
  这位马家郎君眼中闪过一丝悲戚而后便是坚定:“家族重于个人,只要家族能选择正确的方向,能延绵下去; 族人的一时得失不能与其相较。再说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