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汉贵女_春景 >

第13章

汉贵女_春景-第13章

小说: 汉贵女_春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不同颜色的玻璃溶液不断平嵌。等到玻璃珠子完成,表面看起来就是不同颜色的同心圆,蜻蜓眼也由此得名。
  在这个时期这是一种行销东西方的商品,无论哪个国家的认可度都很高。而一开始的时候东方国家只能从西亚‘进口’,价格高昂。后来聪明的华夏先民尝试着仿制,受限于原材料,做出了另一种有别于西方钠钙玻璃的铅钡玻璃,国产‘蜻蜓眼’由此诞生。
  不过由于此时技术不成熟,化工水平低的关系,制造玻璃始终是一项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难度很大、成品率很低的工艺,所以即使实现了国产化,蜻蜓眼依旧很贵——毕竟这是一个真正瓷器都还没有诞生的时代。
  于是就有了陶质蜻蜓眼这种仿品,专供买不起真正蜻蜓眼的人。
  后世留存倒是很多,这个时代的墓穴常常出土这个,而且一旦出土就不是一颗两颗。
  说实话,来自工业时代的陈嫣是没办法理解玻璃之美的。与其说是玻璃确实不美,还不如说这其中心理作用比较大。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又有谁能够弄清楚真假宝石呢?一旦鉴定师给出兼定,原本和真的看起来没有差别的宝石在所有者眼里就像是失去了魔法的灰姑娘,魅力也就消失了。
  至于说此时生产玻璃不容易…如果真的给陈嫣几个技术好一些的玻璃工匠,再给她一点时间,短时间内她能弄出品质远超这个时代的玻璃!那些玻璃作坊的视频没有白看,就算她没有上手过,启发工匠做一些工作总是能够的。
  “替阿嫣多谢舜表兄!”陈嫣让婢女利将匣子一起收拾起来。
  虽然陈嫣没有表露出来,但说实在的,她并不是一个很会掩饰内心想法的人——她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她不需要讨好什么人,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也没有问题。即使她没有因此变得肆意妄为,可要说她学会了宫廷生活中戴面具的本事,那也是没有的。
  所以刘乘一眼看出陈嫣可能不太喜欢那些‘蜻蜓眼’,只不过出于礼貌,什么都不说而已。
  试探道:“阿嫣不喜此物?”
  那就很遗憾了,毕竟这也是刘舜第一次尝试着‘平常心’对待陈嫣。
  “非也,止是觉得天然之物更加珍贵…不过心意最重,这是舜表兄的心意。”陈嫣想了想,觉得既然刘乘已经看出来了,就没有必要撒谎了,所以径直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种对于珍珠玉石之类的偏好并没有什么好说的,就像是有的人喜欢红色,有的人喜欢蓝色一样,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吗?
  刘乘也不奇怪陈嫣怎么知道‘蜻蜓眼’是人造,而不是天生。这种事,买下‘蜻蜓眼’的许多大汉贵族都不一定知道。毕竟他们只是喜欢这件东西的外表和价值而已,至于这个是怎么制造出来的,谁又在意呢?
  但陈嫣年纪虽小,跟在天子身边见识却不少,或许什么时候就知道了…
  从温室殿告辞,回到曲台殿的时候还很早,正好兄弟两个可以用饔食。汉朝流行的是分餐制,所以刘乘和刘舜在房间两侧相对而坐,不断有宫人分别在他们面前的长案上摆放餐具。
  直到最后奉上‘君幸食’耳杯,宫人才停止奉上食物和餐具,低着头侍立在一边。
  刘乘从盛肉的铜盘中割下一片羊肉,蘸了蘸酱,这才放入口中品尝。
  面对似乎有些焦躁不安的弟弟,刘乘微微一笑,放下食匕:“阿嫣不喜舜所赠宝珠呢。”
  刘舜当即冷哼一声:“本就不是讨她喜欢的!不过是收了陈家阿嫣的绵被,不得不回礼而已!”
  刘乘表情不变,继续道:“阿嫣是因为不喜此物乃人力所得,不过也对,自古玉石出天然,乃天地造化,这才暗含天地、君子之德。这等宝珠再光华,也是人造之物,恐怕落了下乘——阿嫣虽不喜此物,却依旧将其看的很重。‘心意最重,这是舜表兄的心意’,这是阿嫣说的。”
  说完刘乘也不去看刘舜忽然僵硬起来的表情,而是乐滋滋地品尝饔食,这一次送来的‘酱’真不错啊!
  而此时的陈嫣也在陪天子大舅用饔食,不过才放下食匕和漆勺,她就钻进自己的西偏殿去了——装珠宝的匣子一个个地打开,铺开到地上,阳光透进室内,室内一时之间一片宝光。
  长案上摆着金丝、银丝,还有丝线,以及竹制夹等工具。
  尝试过自己做头饰的手工爱好者可能会比较了解这些东西的用处,比如说金丝和银丝其实是代替了铁丝、铜丝,可以做固定、成型、串联之用。
  也不是陈嫣故意要这么‘奢侈’,只不过宝石和其他材料都用‘真货’了,那又何必在这里省钱呢?更何况,以此时的手工业发展程度,铜丝和铁丝是不是更便宜,那还真不好说!
  反正陈嫣要来金丝银丝佷容易,要符合要求的铜丝铁丝却不一定了。
  手工做首饰,再加上背景为古代,佷容易让人想起喜欢做古代首饰、被称为‘簪娘’的手工达人。而代表性的饰品,大概就是一枚一枚的发簪了。
  陈嫣应该算半个入坑簪娘,此时摆弄这些,说实话,一方面是爱美之心,另一方面更多是为了消磨时光。
  公元前西汉的冬日是很无聊的,特别是对她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而摆弄这种‘小手工’最大的难点并不是那些价格高昂的材料,而是工具!以往买一套材料包就能送的簪娘小工具,在这个时代着实是一个大难题!
  不要说各种各样的钳子、打孔器什么的,就连一把小小的剪刀都难住了陈嫣!
  人们总会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当作‘古已有之’,却没有想过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凭空出现的!剪刀自然也是如此!
  实际上,后世所熟悉的、利用杠杆原地制成的剪刀其实还得过蛮长一段时间才能被发明。至少陈嫣在公元前生活了六七年了,见到的见到都是‘U’形剪,类似于后世的剪线小剪刀。
  工具不行,这个时代裁剪布帛都要麻烦很多。
  陈嫣无意在缺少工具的前提下挑战簪钗,于是想到串手链、串项链的事情,但只是这样的话又好像太平淡了。是后来看到了后宫女子常用组佩,受到启发,觉得可以做这个——此时的组佩是为了压住下裳的裙摆,其实就是后世禁步的祖先。
  制作禁步也曾经在簪娘的圈子里流行一时,陈嫣脑袋里有许多好看的搭配,至少比现在呆板、千篇一律的设计要好看的多。
  抱着这样的想法,陈嫣都有些跃跃欲试了。正在此时,婢女清从门外小步快速趋进。在陈嫣身边低声道:“翁主,太子巡游关中回来了!今日在渭北停留一晚,明日就回宫!”


第22章 黍离(1)
  第二日天不亮,北风便呼呼地刮了起来,懂得看天的老宫人却能够分辨出来,今日不会下雪,不过一场细雨是免不了的——说起来,未央宫的宫人还宁愿今日下雪呢!
  昨日有骑士送来帛书,太子巡视关中已经结束,正在回程途中,今天便要从渭北过渭河南来。事实上,长安的城门守将已经在一刻钟之前传来消息,太子仪仗已经在准备当中了,只等长安城开城门边从渭北出发。
  太子回宫当然是大事,准确地说,对他们这些宫人来说是大事。天子、皇后,甚至太后虽然也会过问此事,甚至椒房殿的王皇后早早就准备起来了。但说到底,太子也是晚辈,天子、太后、皇后等只要等在宫中就可以了。不存在因为太子巡视了一圈关中,还弄出城外接人的排场。
  但太子回宫,而且还是办了事回宫,总不可能太随便了,所以还是得有人在宫外接人。这些就落到宫人、太常官员、太子宫官员们身上了。
  其中又以宫人要承担的事务最为繁重。
  太子回宫是一件大事,从昨日消息进入宫中开始,很快传遍了未央宫!陈嫣住在温室殿,占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宜,算是最早知道这件事的人之一。不过知道就是知道了,又能如何呢?
  汉景帝太子刘彻,未来的汉世宗,孝武皇帝,或者更加为人所熟知的称号‘汉武帝’,这无疑是个显赫的名字,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存在感很高的一个了。但真的让他从历代优秀帝王中脱颖而出,还得感谢那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不管历史地位有多高,至少在现代民间的认可度一下就起来了,四位帝王堪称历史最强皇帝天团,组个F4也是够了(成吉思汗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即使出现在了同一首词里,也被大家似有似无地打入了下一个档次)。
  陈嫣生活的时代,民众其实是‘叛逆’的。在度过了老一代人乖乖接受,几乎不会提反对意见的时期,他们似乎相当乐于推翻已有的固有认知。大概是从零几年开始吧,历史领域热衷于寻找‘明君’的黑历史,以及‘昏君’伟光正的一面。
  汉武唐宗宋祖,大约都算是这场浪潮中的‘受害者’,至于后者的受益者,大约就是杨广、崇祯这些皇帝了——政哥不好议论,这位大佬永远在圣君与暴君之间疯狂左右横跳,既不能否认他的功业,但似乎又有哪里不太对的样子…还真是一个传奇的男人啊!
  汉武帝刘彻传统意义上认为是一位千古一帝,他的功绩不需要赘述。驱逐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盐铁专卖、内外朝制度、独尊儒术…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从长远来看,这些改革不好评判好坏,老实说有一些确实在今后成为了封建王朝的致命伤。
  但在当时,这些政策无疑加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但当人们开始反对主流历史成果的时候,各种理论就出现了——大家很喜欢将汉武帝和康熙帝相提并论。认为这两位都是热衷于军事,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成果斐然的帝王。他们在位时间都很长,也基本上统治稳定,在后世捞了一个‘盛世’评价。
  同时他们的武力也确实给国家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汉武帝一朝税负是直线飙升的!从人口方面来看,更是丧心病狂地猛跌一半,史称‘户口减半’。虽然说这其中有不少人都是因为成了‘隐户’,在人口统计中看不出来,才这样夸张的……
  不过,这其实还是汉武帝的问题!打仗、百姓生活困苦,这些都会死人。至于说好好的在籍百姓变成隐户,那正是因为赋税沉重,小民无法负担,只能将土地卖给地主豪强,自己则成为没有户籍的隐户——奴隶也是有户籍的,不过没有户籍就能不交相关赋税了,所以古代地主都很喜欢‘隐田’‘隐户’。
  到了汉武帝统治末期,甚至出现了危机,只能天子下‘罪己诏’!这可不是后来的封建王朝,罪己诏玩的多了,都不稀罕了!公元前套路少,几百年后曹操割发代首都能被人认可,而且认可度很高!可见此时的人淳朴!更何况几百年前皇帝下罪己诏这种事。
  于是民众就相信刘家皇帝是真的改好了,还是不要造反了吧…
  康熙帝也差不多是这种情况…所以他们两人也就有了另一个相似点,都有一个相当不错的继承人。或者说,这才是他们最幸运的一点!
  如果不是继承者稳住了局面,勤于政事、朴素淡雅,之前埋的雷,一个个都要爆!就像末代皇帝崇祯一样,大明亡了是崇祯一朝的罪吗?当然不是!当雪崩来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因为有这样一个继承人,所以他们才是千古一帝,不然历史书可能就要留一个‘穷兵黩武’,以至于覆灭的名声了!
  这种解读有问题吗?没有问题,人家也没有瞎说,都是有理有据来着,还不能让人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吗?
  不过历史本身就不能假设!现实就是汉武帝功绩卓然——即使是后来否定他地位的人也得承认这一点。
  大汉王朝没有崩溃!(或许这个皇帝借了一些祖宗遗泽,沾了一些后继者的光,有些地方也不如史书上吹的那么漂亮。但现实就是他确实完成了不世出的功业,塑造了一个民族最初的脊梁)。
  “太子回宫!”宫道两旁是两列作为谒者的宦官,仿佛接力一样,一句话从宫门口传到宫内。他们都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气息绵长,在宽阔的宫城之中声音传的更远,隐隐回音,有大家气象!
  宫内很忙,但忙不到陈嫣这里。
  汉武帝确实厉害(即使是他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也不能否定他的厉害),可这和陈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未来注定要青史留名的表兄其实根本影响不到陈嫣的生活,在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她已经能很平常地看待这件事了。
  宣室殿内天子坐主座,旁边是王皇后。说实话,王皇后已经四五十岁的人了,即使保养得宜,也不可能入天子的眼了。
  刘家天子喜爱美人,而且大多博爱。而刘启这些年身体不好,后宫去的少,皇后就见的更少…王皇后之所以被封皇后也不是因为得宠,而是为了给太子刘彻铺平道路。刘彻又不是长子,想要继承大统最好有个更正当的身份。
  母亲成为皇后,自己由庶出变成嫡出就再好不过了。
  王皇后也很有眼色,全部心神只是放在太子身上而已。
  此时的王皇后其实已经很激动了,跽坐在一旁,旁边陪着的是唯一没有出嫁的小女儿隆虑公主。王皇后手上绞着手帕,虽然在和天子说话,却是不住地往殿外张望。明明知道什么都看不到,还是忍不住!
  刘启自然明白王皇后的心情,也不会怪他,对待孩子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这样想着就看向了一边的陈嫣…陈嫣当然也在一旁。虽然这场接风她就是个凑数的,可她既然是住在温室殿有名有姓的一个人,就不能不见人,当作这件事没有发生过。
  “阿嫣平常此时要用红枣羹的,怎么没上?”天子皱了皱眉。
  说完天子却没有责罚人,因为说完之后他就意识到问题所在了。陈嫣现在陪着一起等太子回宫,大家都在等着呢,她在一旁喝红枣羹…的确不太好。这个问题以刘启的水平其实是不该问的,但是反应快过了脑子,一下就问了出来。
  ‘咳咳’,清了清嗓子,吩咐身边宫人给陈嫣倒一杯蜂蜜水。红枣羹是不可能了,喝杯水却不是什么问题。
  这个时候原本心不在焉的王皇后也注意到了陈嫣,微笑着道:“阿嫣年纪小身体弱,应该多照顾一些——彭,你去问养室要红枣羹。”
  陈嫣赶紧放下蜜水,笑眯眯道:“不用舅妈费心了。”
  左右看了一眼,还故意小小声:“其实今日不用红枣羹最好不过,日日都是红枣羹,实在是…”
  看着陈嫣苦着脸,大家都笑了起来,只有王皇后一旁的隆虑公主撇了撇嘴。原本紧张的气氛冲淡了一些,王皇后也笑着不再提红枣羹,而是让陈嫣到自己身边说话。
  “阿嫣的身体确实比旧年好了很多…这就好、这就好!”
  不管是真心假意,陈嫣都笑着点点头。
  陈嫣心里也暗暗咋舌,为这位舅妈的隐忍。这位舅妈其实很清楚,自己能坐稳皇后的位置,靠的从来不是家世或者帝王偏爱,是儿子,也只有儿子!所以在儿子荣登大宝,以及自己升级成为太后之前,她都十分谦卑。
  或者说谦卑过头了!
  宫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只要是位置重要的人她都不会得罪,尽力去亲近。如陈嫣的母亲馆陶长公主,两人几乎姐妹相称。又如陈嫣的姐姐陈娇,也就是她未来的儿媳妇,两人亲如母女,或者说她对阿娇比对自己的女儿还要好!
  又比如说陈嫣,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