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汉贵女_春景 >

第95章

汉贵女_春景-第95章

小说: 汉贵女_春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说,大家心里觉得没有了天子,不夜翁主的背景要降一半,但她这里还是大家比较喜欢的去处,特别是一些没有太多野心,比较佛系的宫人,还真就想来她这儿。
  首先陈嫣在天子身边长大,两边是很熟的,真要换单位,也是去到另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另外,陈嫣性格好是出了名的,若不求什么手握大权,跟一个好脾气的主人,命都要长一大截!最后,陈嫣到底还是长公主之女,太后外孙,未来皇后的妹妹,这样的身份依旧是大汉一等一的贵人!真要说,她这里始终是一个‘热灶’,只不过没有以前那么热了而已。
  现在随着天子表现出病情稳定的一面,浮躁之风也压下来了一些,至少大家表面上看起来还可以,又能够认认真真做事了。
  午后的温室殿,几乎没有烟尘味的炭盆放的很多,而且都有人照料,保证始终能烧的旺旺的。在温室殿内殿中走动可以说是温暖如初,穿上冬衣绵袍甚至会觉得有些燥热!
  陈嫣其实不习惯冬天室内烧这么热,觉得这种情况下冷热交替,更容易生病,所以她起居的偏殿一直不会烧的太热。对外也有说法,都知道她的身体怕热不怕冷,大家不以为奇,反而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宫内其他宫殿,特别是优先供应的几个宫殿,如天子的温室殿,太后的长信宫,太子的太子宫,皇后的椒房殿,这些无一不是烧的热热的,仿佛暖春一样。
  而今冬,温室殿就更温暖了,原因在于天子的病症怕冷!事实上,呆在这样的室内,陈嫣已经换上了春袍——如果她不想大冬天出汗,不小心还弄出病来,就得不怕麻烦的换衣服。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中,天子还是手脚冰凉。
  为此陈嫣想了个办法,找来了少府的人做了个东西,没过两日东西成了…现在这已经成了天子字面意义上不离身的爱物了。
  其实就是‘汤婆子’,称作热水袋也没有什么问题。
  陈嫣当然搞不到橡胶什么的做成的热水袋,只能搞古人就能够弄出来的‘汤婆子’。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扁扁的、远远的壶,里面可以装滚水。滚水装满了后再包上一层保温、防烫的丝绵,这就大功告成了。这种汤婆子保温性很好,至少一个晚上暖脚都不用换水!
  而想要做到这种保温性,而且确保热水不会漏出,汤婆子的密封就很重要了,这里用上了螺纹密封旋盖——听起来很现代化的东西,总觉得是近现代的时候才有的。其实并不是,古代的汤婆子本就用的这个,而汤婆子至少宋代就有了。不过那个时候不叫螺纹旋盖,而叫做厣子,‘厣’是古人对某种螺壳的称呼,用在这里是很好理解的
  真要说起来,任何一个足够悠久的古代文明都有一些足够让后世惊叹为‘黑科技’的发明。
  此时倒是没有螺纹旋盖,但这个东西并不复杂,和少府的人稍微描述一下,立刻就能做出八九不离十的东西!当然了,这也就是少府了,换成是随便一个工匠,也很有可能弄不出来。
  汤婆子的材质一般是铜的、锡的,或者瓷的。瓷器现在没有,这个先不说,单说铜器和锡器,现在其实都很成熟了。若要追求大规模,那么在浇铸模范的时候直接弄出螺口。不过稍微懂行的人都应该知道,浇铸之后的器物还要经过手工锉上一遍才能表面光洁,想来螺口那里也会出现不平整的现象。就算可以锉,质量上面多少也会有一些问题。
  相比之下,直接让工匠在已经大体成形的器物上弄出螺口,效率低一些,但质量肯定没的说——镂空雕刻都能做了,锡器铜器上面雕刻个螺口,那还用说,保管严丝合缝!
  刘启这些日子精神都很好,不过呆在温室殿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卧床养着。正听着一个乐师奏琴,有小宦官捧来了新的‘铜夫人’——相比起锡器,铜器显然要值钱的多,所以少府在陈嫣提出的两种材质的汤婆子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铜的!好歹是奉献给天子的,做好一点儿总不会有什么错!
  因为是铜质的,再加上暖脚的特性,温室殿的宫人皆呼之以‘铜夫人’。
  铜夫人送到天子这里,自然就被用上了…事实上不只是用上了,还风靡了整个宫廷。虽然是小东西,但这东西在此时的东西等同于暖气、空调,这样一想,还会觉得这是小东西吗?
  少府不仅忙着给宫中贵人送这东西,还颇有商业头脑地想到了在锡器作坊、铜器作坊那里新添一样物件。到时候铜夫人可以卖给贵族、有钱人,锡夫人则攻占普通的中等之家。呃,穷人的话,在古代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是不会需要这个的。真的买回家了,恐怕家中烧水的燃料都不足……
  宫人将已经温温的铜夫人从绵包中取出来,换上新的铜夫人。里头的东西换,但外面的绵包其实是不换的。因为这是陈嫣亲手做的,刘启吩咐过,不让换。
  铜夫人其实也可以用来暖手,不过因为里面储满了水,颇有分量,不方便带着,所以也就卧病在床的时候用用了——此时刘启手边就放了一个。
  包裹住这个铜夫人的绵包也是陈嫣做的,手指从绵包口附近摸过去,又一片明显的痕迹,这是陈嫣绣的‘安睡到天明’几个小字。这样的绵包她做了一对,都绣的这个字样。
  除此之外并无什么装饰…不过也是,这种用来暖被窝的东西本就讲究个朴实无华,增添再多的装饰又有什么用呢(虽然铜质的汤婆子上面錾刻了很多精巧的花纹,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包在绵包里,别说刘启从来没看过,就连宫中其他人用的时候也不在意。毕竟这又不是首饰,谁会挂着这玩意儿出去晒给人看吗?)
  手指抚摸过几个小字,慢慢辩认出每个字,‘安睡到天明’…一股暖意从心口流淌出来,浑身都变得暖洋洋的了。
  陈嫣到内殿一个可以用来更衣的房间,冬衣换成春袍,此时汤婆子已经换好了。她都没注意到这一点,只是靠过去,用脸碰了碰那个大舅的手,确定不凉,于是心里放心了一些。
  陈嫣的风寒好的很快,一确定没事,她又承担下了照顾大舅的工作。当然了,这个工作不是她一个人在做…只是其他人眼里看的分明,对于天子来说,不夜翁主做的,和其他人做的,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刘启的手碰到了孩子白白嫩嫩的脸,却有一些不满了…从齐地赶回来的时候陈嫣就瘦了一些,现在更别提,小孩子就是要白胖一些才好,健康、可爱!对于长辈来说这大概是一种很普遍的共识吧。
  顺手就摸了摸陈嫣的头顶:“你这孩子要好好吃饭、努力加餐啊!”
  “阿嫣有好好吃饭的,若是不好好吃饭,定有人和阿翁来说,阿翁可曾听人告状?”陈嫣反问。这个她真是不虚。每餐饭她都有吃,只不过吃的很少,并且内心其实一直没甚胃口。不过她向来是少吃多餐的,所以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来。
  真要说胖瘦的问题,也不止是吃饭一件事影响。
  陈嫣想快点结束这个话题,正好外面来了几个宦官,搬来了她要的东西,于是连忙道:“我与阿翁煮些冬饮来,和阿翁一起饮用!”
  来的宦官们抬了一张长案,后面有人将一只小泥炉放在了长案上,然后陆陆续续有陶釜之类的用具送过来。最后的则是一个宫女,她手中是一个两只手大小的方匣。这个匣子用的是很珍稀的木料,一看就知道是好东西,由此判断匣子里面的东西应该很是不凡。
  事实上也是这样,这里面装的是‘石蜜’!
  说实在的,陈嫣发现有这个东西的时候真心惊讶的不行!这个东西她在古书上看过,其实就是比较原始的蔗糖!
  用此时的野生甘蔗榨汁,然后暴晒或者熬制之类的程序,成为一种杂质很多,相当原始的蔗糖。不用说,甜度、味道、颜色之类的都远远比不上后世工艺成熟的蔗糖,但是能在这个时代看到这个已经很让人感动了!
  这是今年冬天由南越王送来的贡品之一!
  如今汉家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中原,但要真正征服四海,还真得等到汉武帝刘彻时期。穷兵黩武是穷兵黩武,导致汉武帝一朝中后期出现了比较大的危机,但也要承认其功绩是超前的——北击匈奴、东征朝鲜、西通西域、南平南越,国家的版权在这一时期扩展的相当快。
  南越其实是当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时,驻守南越的秦朝将领赵佗自立建立的。后来汉家得了天下,南越也表示了臣服。而对于南越,汉朝到此时也没有征伐的意思。
  对于一个江南都还没有开发的国家,南越的土地并不能吸引国家统治者。再加上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匈奴,南越又路途遥远,征服所需要的花费和所得是非常不对等的,所以大汉也就默认了这种臣服。
  虽然南越很难说是真的对大汉表示了臣服,不过至少表面功夫还是做了一点儿的。比方说每过一段时间就会遣使节来长安,再送上一些贡品什么的。
  石蜜这东西是贡品之一,每回送来的量其实也不能说少。基本上少则三五斛,多则七八斛吧。在汉代,一斛就是十斗,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差不多二三十公斤的样子吧。若算进贡五斛,也有一百多公斤了。
  一百多公斤的糖,看起来很多了,后世普通人一包红糖也难吃完。但关键是此时的人吃糖少,所以吃到带甜味儿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很凶,加入量在陈嫣看来都是妥妥的致死量。而且一百多公斤的石蜜,根本比不上后世的甜度,还有一大堆人来分,再到每个人手里其实就不多了,很不够吃…
  陈嫣以前年纪小,没接触过南越国的贡品,还不知道此时就已经有石蜜了。这次知道了,立刻申请要分一些——主管的人眼睛都没有眨一下,除了太后、皇后等重要人物那里照旧分送,其他有这个份例,要么减半,要么干脆没有,剩下的都送到了陈嫣这里。
  小泥炉里放上烧红了的木炭,陶釜里盛上已经碾碎的石蜜,然后放上清水。一边熬煮,陈嫣一边搅拌,怕在这个过程中糊掉。一会儿手臂都酸痛起来,便让人替她。
  熬化了的石蜜再通过纱罗过滤——其实陈嫣还知道很多更好的、更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熬糖法,甚至给她时间实验,弄出白砂糖和冰糖也不成问题。但现在她实在没有精力去弄那些,她现在只是想给大舅熬一碗红糖水而已。
  过滤掉一些渣滓之后,糖就干净多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慢慢熬煮。不过在此之前要换另一只陶釜,注入清水,放入老姜,小火慢熬。等到老姜水色变得微黄,再将浓稠的红糖浆放进去,接下来又是慢熬。
  这个过程没有什么难度,说到底就是耐心!要将老姜的火候熬到足够,糖水与姜味交融!另外再放点儿红枣干什么的,就看自己的口味了。
  等到刘彻进到温室殿内殿,立刻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姜味,混合着甜香,这是从来没有闻过的味道,但并不讨厌。于是笑着道:“阿嫣这是在做甚?煮药饮?”
  陈嫣查看了一下情况,觉得已经差不多可以喝了,笑眯眯道:“彻表兄有口福呢——这是阿嫣煮的冬饮,来的正是时候,正要饮用呢!”
  多放了一只耳杯,分了刘彻一碗。
  陈嫣奉给卧床休息的刘启,刘彻就只能摸摸鼻子自己动手了。
  虽然是第一次尝到的滋味,但才一下口刘彻就忍不住赞道:“好滋味!”
  这个时代,甜口总是受人欢迎的。在上流社会,因为不那么缺甜味的关系,对于甜味的追求还不会那么狂热,但总体来说还是狂热的。更何况陈嫣放了老姜熬煮,姜与红糖融合之后的特殊风味,除非是讨厌姜味的人,不然在这个时代确实是难得佳味了。
  在赞过之后,刘彻很快发现随着甜浆入肚,一股暖流从胃部升起,浑身都暖洋洋的,甚至额头、唇角、背上都在透汗!这当然不是引文温室殿炭火烧的足,这种由内向外发出的热力是完全不同的!
  刘彻倒是知道姜有发热的效果,但平常他也喝过姜葱药饮(生姜、葱、汉代版辣椒山茱萸等成分),味道远不如这个,喝那个纯属受罪!甚至效果也不如现在喝的这甜浆。
  砸吧砸吧滋味儿,刘彻问道:“这冬饮虽甘美,用的却不是蜂蜜…”
  陈嫣也捧着耳杯开始啜饮,忙乎了半天,脸上红扑扑的,摇头晃脑道:“自然不是蜂蜜,是石蜜。”
  “石蜜?”这可让刘彻有些惊讶了。


第98章 东方之日(2)
  石蜜这个东西刘彻当然也是知道的,呃; 也吃过; 不过感觉很一般就是了。他可是享受了这个国家最好待遇的几个人之一,自然不会像普通人一样; 沾一点儿甜就欢天喜地了。
  石蜜味道也有自己的特点,同样是甜; 它还和蜂蜜、蘖(麦芽糖)风味不同; 总的来说也算是好东西了。
  而且刘彻见识比一般人多多了,知道所谓的石蜜从柘浆而来(汉代以前蔗被称为柘)。说到石蜜是什么,对于贵族们来说不一定清楚; 柘浆就相对明白多了,谁让屈大夫在自己的辞赋里提到过呢。
  柘浆一直作为一种饮品,在原楚国一些地区流行; 不过他们不会将柘浆制成石蜜这样能够长久保存的固体; 所以也就没有了运输到帝国其他地方商品化的可能——其实就算有这个技术,也是困难重重。柘; 也就是野生甘蔗; 此时还没有被人类驯化种植,这一步不完成,何谈商品化?
  这又再一次坚定了陈嫣要搞农业的决心…就算是想要借后人的积累提前弄出高质量的砂糖赚钱; 那首先也得有甘蔗吧!
  总之; 刘彻对石蜜确实有一定的了解。但问题是,他记忆中的石蜜味道可没有这么优秀!
  石蜜在后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华夏大地上的奢侈品,但那只是因为对甜味的缺乏; 以及物以稀为贵等等。和其他甜味物质相比,口味上比不过蜂蜜,价格上打不赢麦芽糖。
  怎么搞?这就是个死局!
  此时华夏并没有发展处养蜂业,所以蜂蜜自然奢侈地令人发指,但天下人谁都有可能缺蜂蜜吃,身为太子的刘彻也不可能少一口蜂蜜。
  既然是这样,他对石蜜的感觉自然平平了。吃个不同风味还行,但蜂蜜始终是甜味添加里的第一选择。
  “熬煮了小半日才有这样好滋味!又不是白得的!”陈嫣美滋滋地啜饮着红糖姜茶,这个时代的冬天能喝到这个,她甚至产生了一种幸福感。
  唔,没毛病,甜味本来就能带给人一种幸福感。
  陈嫣放下耳杯,拿起放在一边的‘角’,笑着道:“还要不要?”
  刘彻当然不会和陈嫣客气,立刻将耳杯递了过去,豪气道:“再来一杯!”
  ‘角’其实是一种酒器,和后世打酒、打醋、打香油的‘提子’差不多。陈嫣拿着角舀了两下,然后自己也满上。
  刘启在一旁看着,微笑着缓缓饮下这一杯红糖姜茶,身体原本的阴寒都好像驱散了。放下耳杯,朝朱孟招了招手。
  朱孟赶紧上前:“陛下!”
  “让琴师撤下去罢!”听琴本就应该在安静的时候进行,这时候孩子们都在身边,何必听琴打发时间,“让阿嫣的手偶戏班子过来。”
  其实刘启原本对陈嫣弄出来的手偶戏没什么兴趣,就当是小孩子玩意儿了,毕竟一开始陈嫣让演的故事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典故、传说之类。但最近因为一直卧床,陈嫣翻着花样给他解闷儿,这才发现手偶戏已经和他一开始知道的完全不一样了。
  有了新鲜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