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科技三国 >

第13章

科技三国-第13章

小说: 科技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朝廷大员们靠着刻碑、立法就可以轻松地扬名立万,地方上的文臣武将们自然也难耐寂寞。公元177年,护乌桓校尉夏育、护羌校尉田晏上书朝廷,请求征发幽州兵出塞讨伐鲜卑,声称在“一冬二春”之间,必能生擒檀石槐,澄清漠北。大臣纷纷反对,夏育、田晏便通过老上司段颎向中常侍王甫说情,灵帝听信王甫之言,拜田晏为破鲜卑中郎将,准备北伐。蔡邕连忙上表反对说:

“自从匈奴分裂,南部投诚,北部西逃以后,鲜卑强盛起来,占据匈奴故地,雄兵十万,日益强横。加以关塞不严,走私成风,中国的上好金属和武器全出口给了鲜卑,有些无耻的汉人又逃过边界,为他们制订侵略计划。如今,鲜卑兵利马疾,实力已经超过了过去的匈奴。段颎一代良将,骁勇善战,平定区区西羌还花了十余年。夏育、田晏本为段颎副手,军事才能未必在段颎之上,鲜卑的兵马又明显强于西羌。现在他们却夸口说什么‘两年内征服鲜卑’,将来一旦形成僵持局面,势必又要征发天下兵马增援,没完没了。现在,官兵连郡县盗贼还消灭不了,怎么可能征服这些野蛮人?先帝建造长城,目的就是让我们防守反击,而不是轻敌冒进,请陛下以史为鉴。”

灵帝读了蔡邕的建议,却并不采纳,因为他迫切希望超过自己的前任桓帝。有一次,灵帝问杨赐的侄子杨奇:“朕何如桓帝?”杨奇答道:“陛下的才德和桓帝完全相当,就像尧和舜一样啊!”弄得灵帝非常尴尬。登燕然山,封狼居胥,称霸东亚,是汉代大多数年轻皇帝的愿望。但一国之君不怕无能,最怕眼高手低。灵帝肯定不会预知,自己将会得到“灵”这样的恶谥。

公元177年八月,汉灵帝派破鲜卑中郎将田晏、护乌桓校尉夏育、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匈奴单于联兵北伐,各率一万骑兵和若干步兵,合围鲜卑。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分头迎战,汉军大败,南单于阵亡,田晏、夏育、臧旻三人各率数十名骑兵逃回。灵帝闻报,既生气又惭愧,只好把这三员将领下狱问罪,又将太尉刘宽革职,聊以塞责。

现在轮到鲜卑人反击了,东至辽西,西至酒泉,“缘边莫不被毒。”所幸不久后檀石槐病死,鲜卑帝国随之分裂,直到北魏时期才统一。正因为如此,汉末和三国才能成为中国古代最后一次较少异民族因素参予的内战。不然的话,五胡乱华、中原板荡,恐怕就无需再等到永嘉之变了。

综上所述,公元172~177年的熹平年间,既是东汉帝国由中兴而衰微的转折性时代,又是袁家四世三公、备极尊荣的光辉岁月。奇怪的是,《三国志》和《后汉书》的《袁绍传》却都对袁绍此时在洛阳的活动缄口不言。他究竟在干些什么呢?正史又要隐瞒些什么呢?




蚯蚓与大神的故事
古老的东方一直深信着神龙的存在,不管是四海龙王,还是谣传的各种神龙,他们共同点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它没有双眼,它没有那翱翔九天的双臂,它没有那呼风唤雨的神实,但是它却欢快在大地上抛着洞;它就是一只不起眼的蚯蚓。

忽然又一天,一只神龙飞卧在它的头上睡。

在土下沃土的蚯蚓无意的打扰到神龙。

神龙很有威严的呵斥:“你个小小的蚯蚓,为何打扰本神的休息?”

蚯蚓很不情愿的被神龙从土中揪了出来,拧在眼前,它没有眼睛,它没有鼻子,但它可以听到别人的声音。

“那神你为何会对我一个毫不起眼的蚯蚓发怒?”

蚯蚓的质疑,让龙神也有些惊愕,“难道我没有权利向你发怒吗?”

反观蚯蚓面色刚毅:“没有,你不配!”

一直被人高高尊上的神龙却并没有生气,反而更加好奇“小小蚯蚓,那我如何才配得?”

“你翱翔九天,呼风唤雨,看似神,却似虫,如何比得上我逍遥自在的蚯蚓!”

蚯蚓的一番话,让神龙摸不着头脑,猛的一碰的龙鼻,两排龙须跟着摇曳,仿佛在表示着对蚯蚓的不满。

蚯蚓继续喃喃而道:“你翱翔九天让世人更崇拜你,但你,对于这些世人的回报却是那不断吞噬着大地的洪潮、那不断淹没庄家的沃土、那不断侵蚀着耕耘庄家汉的心!你不配做个神,你更没法与我相比!!!”

勃然大怒的神龙张开那血盆大口:“那你又如何?你如此渺小,又能做什么?”

仿若只要蚯蚓的回答让神龙,不满意,蚯蚓就被融入神龙的身躯中,成为杂物不日后排出。

“我虽渺小,但志不天高;我每日不断耕耘着土地,帮世人沃土;而我吞噬的泥土可以肥沃庄家!你能翱翔九天,我能逍遥九泉,你祸害世人,我补救众生不再饿着肚子,其实我们都是一样,都是虫,只不过你要比我强大罢了!”蚯蚓再次成功的惹怒了神龙,被无情的吞入那无底的大口中!

——————

这是蚯蚓自己讲的一个故事,虽然不是用很华丽语词去搭配,但是蚯蚓所表明意思很明确。

神龙与蚯蚓其实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蚯蚓的渺小让所有人不去关注,而当蚯蚓不断耕耘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蚯蚓却依旧会继续的耕耘,就如同我写的这本小说一样,如此的不关注,并不能打击蚯蚓对文学热爱,我会努力下去,让更多的朋友看到我的作品!



黑火药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黑火药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火药最初主要用于医药;这从其命名的〃药〃字即可见一斑;后来火药传至欧洲才用于军事。
黑火药着火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2KNO3+S+3CK2S+N2↑+3CO2↑硝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使木炭和硫磺剧烈燃烧,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由于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了爆炸。据测,大约每4克黑火药着火燃烧时,可以产生280升气体,体积可膨胀近万倍。在有限的空间里,气体受热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在爆炸时,固体生成物的微粒分散在气体里,所以产生大量的烟。由于爆炸时有K2S固体产生,往往有很多浓烟冒出,因此得名黑火药。黑火药属民用爆炸物品;爆燃瞬间温度可达1000C以上;破坏力极强。黑火药敏感性强;易燃烧;火星即可点燃。黑火药的燃烧的产物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还有氮氧化物,还有少量CO、K2CO3、K2SO4和K2S2等,生成物中有许多固体物质残渣。'1'
黑火药的发明
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黑色火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火药是由古代黑火药的应用
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至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於神仙长生不老的幻想,驱使一些方士道士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火药的配方。一个由30多位文物界、勘探界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日前结束在四川绵阳江油市老君山的考察。专家们宣布,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硝的开采提炼基地,而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开中国火药发明的千古之谜。据史书记载,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公元808年,唐朝炼丹家清虚子撰写了《太上圣祖金丹秘诀》,其中的“伏火矾法”是世界上关于火药的最早文字记载,中国学术界由此认为火药的发明不迟于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北京华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绵阳市文物局等单位组成的“中国古代火药原料科学考察探险队”,对老君山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地考察。发现老君山地区有朝阳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几个人工开凿的山洞,其洞深在数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队在朝阳洞等山洞中,发现了排列有序的用来生产的硝池,以及堆积如山的下脚料、废弃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其中烟子洞宽约60米,高达50米,在长约1公里的山洞内,人为形成了4处数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个工作面均有几个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内还散落着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专家们通过对老君山周边环境及文化的考察,发现重华镇物产有限,交通不便,却汇集了江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陕西、浙江等省的会馆,有的会馆至今保存完好。专家们一致认为,极有可能是经营硝的各省客商云集在这里,并建起了各省的会馆。在这些会馆的旁边,至今还有一条名为“火炮街”的古街,当地居民说这条街古代是经营火药原料和爆竹的。专家们还认为,四川是中国本土教道教的发祥地,两汉前后道教炼丹盛行,火药又是道教的发明,而老君山的深山密林中至今有宋代修建的4座道教教观,这其中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而作为火药基本原料的硝、木炭、硫磺,在当地也都一应俱全,具备了火药生产的基本条件。徐向东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看了探险队的文字考察报告和照片后,认为“这是一个重大发现,能找到火药发明的物证的话,太令人振奋了”。国家文物局文研所所长荣大为同样认为“这是重大发现,意义深远,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如果经过进一步考察论证,老君山就是中国火药的发明地,并且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药原料开采地,那将是中国和全世界考古界的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
黑火药的使用
在经过一段探索后,火药开始被实际应用。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火药被引入医学,成为药物,用于治疗疮癣,以及杀虫、辟湿气瘟疫。大约在10世纪初的唐代末年,火药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被引入军事,成为具有具大威力的新型武器,并引起了战略、战术、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初期的火药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来纵火。随着工艺的改进,火药的爆炸性能加强,新型的火器亦不断出现。抗战中;中共~军队还使用过黑火药武器打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更得到了广泛使用;北宋为了抵抗辽西夏和金的野蛮进攻;很重视火药和火药武器的试验和生产;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和1002年(咸平五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和冀州团练使石普;曾先后分别在皇宫里作了火箭;火球等新式火药武器;受到真宗的嘉奖。从此;火药成为宋军必备装备;后来北宋政府在首都汴梁建立了火药作坊;是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也就是“广备攻城作”)其“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内装有带刺铁片的火药包)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1044年;曾公亮著有《武经总要》;里面记录了三种火药配方及多种火药武器并配有插图这是世上最早的热兵器制作工艺流程记载至南宋时;火药武器技术愈发先进;陈规守德安(湖北安陆)曾经使用火枪冲锋。至南宋中晚期又出现了突火枪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发明了有深远影响的管形火器竹筒改为铁管或铜管则子窠用铁块等物质制成(类似子弹)然后火药利用爆破的张力把推子窠出去;这是后来步枪和子弹的雏形。当然有枪必然有炮;爆破原理是一样的;宋灭南唐;夺金陵时就使用了火炮;也使用中国象棋中有了炮这一棋子(参见)这使得宋成为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国家很不幸的是在与宋的作战过程中金人和蒙古人也相继学会了火器的使用和制作这对蒙古铁骑几乎打下整个欧亚版有着巨大贡献如今黑火药早已淘汰;但仍然在民用方面用于制造节日用的焰火和爆竹,还用于采石、伐木和矿山的爆破。
黑火药的传播
早在八、九世纪时,和医药、炼丹术的知识一起,硝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人称它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的。希腊人通过翻译阿拉伯人的书籍才知道火药。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阿拉伯人与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争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药兵器,例如阿拉伯人进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过火药兵器。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精锐的火炮在欧洲的工厂中制造出来,装备着威力强大的舰队,扬帆出航,去征服新的殖民地‘‘‘‘‘‘。〃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国的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科技三国》Q群
Q群一直是蚯蚓最在乎的!但往往越在在乎的,越是让蚯蚓伤心。

这不群里连蚯蚓,一共八个人!蚯蚓嗨不住。

特发一个公告,希望各位能加群!Q群226888209

发章节,会在群里提前说明的!



《火药》古代应用资料
大约在13世纪初,金人学会了制造火器,并发明了铁制炸弹,金人称为“震天雷”,宋人叫它“铁火炮”。这种炸弹用抛石机发射,弹壳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形、葫芦形、圆体形、合碗形四种。其中罐子式的震天雷,口小身子粗,壳厚2寸,内装火药,上安引信。投掷或发射出去,爆炸声如雷灌耳,弹片炸起,可钻透铁甲,杀伤力相当大。1221年,金兵攻蕲州时,曾用震天雷轰击,给宋军以重创。1232年,蒙古兵进攻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在攻城器械“牛皮洞”的掩护下,挖掘城墙,城上守军开始用矢石反击,毫无作用。金兵遂用一只“震天雷”沿城墙用铁索吊下,发火后,“其声如雷,闻百里外”。城下攻城掘墙的蒙石兵连同防护用的“牛皮洞”皆被炸成碎片。在当时“震天雷”的爆炸威力是十分惊人的。1277年,蒙古人阿里海牙攻广西,宋将马暨率兵守卫静江(今广西桂林),三个月后静江陷落,马暨的部将娄钤辖率领250人退守月城,蒙古兵合围月城十余日,娄死守不降。这时城内因缺少食物,200多士兵难以继续坚持。娄钤辖便站在城墙上大喊:“我们太饿了,不能出城投降,如果给我们一些吃的东西,我们可以听命。”蒙古人信以为真,派人送去几头牛和一些米,娄的部下接过食物,又关紧城门。蒙古人登高瞭望,只见宋兵忙着煮米、宰牛,各司其事。吃过饭后,宋兵气力鼓足,便吹起号角,擂响军鼓,蒙古兵以为他们要出战,整甲以待。只见宋兵拥出一门大火炮,点燃引信后,立即爆炸,声如雷霆,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城壁崩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