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科技三国 >

第2章

科技三国-第2章

小说: 科技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技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1)
第二章在同一个地方两次“摔倒”
深谙官场规则的袁家闹不明白,连续两次帮助皇帝扳倒佞臣、权阉,怎么就不能让皇上龙颜大悦呢?
当婴儿袁绍正躺在襁褓里吃奶之时,东汉帝国正在被大将军梁冀拖向无底深渊。
梁冀执掌东汉帝国政权长达22年之久,却似乎没做过几件好事。史书给他加上了大量令人发指的罪状,例如谋杀君主、迫害异己、压榨百姓、贪污腐败、行为僭越等等,可谓罄竹难书。早在公元142年,侍御史张纲便对梁冀的统治作过著名的评论:“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其实,梁冀本人也许没有这么恶劣,但诚如孔子的爱徒子贡所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随着时光的流逝,梁冀的贪婪名声甚至不再限于中国,而是远播境外。到中国来的西域商人都知道,洛阳城里有这么一位人傻钱多的大将军,于是时不时给他带来一些稀奇而昂贵的商品,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火浣布”。所谓火浣布,就是一种用石棉纤维和亚麻混纺而成的布料,入火不燃。如果布脏了,点火一烧,就会变得干净,故名“火浣布”。此物在当时的世界上只有罗马人会织,用于制造防火服和灯罩。由于石棉纤维加工困难,混纺的技术要求又很高,即便在罗马原产地,火浣布的价格也很昂贵。经过丝绸之路上的重重关卡后,来到中国的罗马火浣布和远销罗马的中国丝绸一样,价格翻了数百倍,俨然已经成为无价之宝。为了牟取更高的利润,西域商贩宣称,火浣布是用生活在火山中的一种巨型老鼠的皮毛织成,而汉人对此也信以为真。
在酒宴上,梁冀喜欢穿着用火浣布织的衣服,故意把它弄脏,然后当场扔进火里烧,以此向在座宾朋们炫耀自己的富有。作为梁冀的同事,袁绍的祖父袁汤大概不止一次观看过这种表演。从此之后,直到三国时期,火浣布再也没有在中国出现过。魏文帝曹丕因为终生没见过火浣布,曾经在他的著作《典论》中宣称:“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所以火浣布这种东西不可能存在。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将这篇论文刻成石碑,立在太学校园里,誉为“不朽之格言”。不料魏明帝驾崩刚刚一个多月,西域就再次输来火浣布,果然入火不焚。魏国举朝哗然,只好赶紧把那块“不朽之格言”碑砸掉了。
火浣布既然深受中国市场欢迎,那么为什么在梁冀和曹睿之间的上百年内销声匿迹于东方了呢?这和愚蠢无能的梁冀政府直接相关。袁绍7虚岁时,也就是公元152年,梁冀委任的西域长史王敬轻信拘弥王的谗言,杀害了无罪的于窴王。愤怒的于窴人杀死王敬一行,而梁冀既不安抚,又不讨伐。从此,于窴、鄯善、疏勒等国隔绝丝绸之路,东西方的陆上交流戛然而止。后来,从印度洋绕过马来半岛到中国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渐渐兴起,东南沿海的交州和扬州由此繁荣起来,而原先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凉州反而衰落了。
对于西域的丢失,梁冀倒也不必独自负责。至少在名义上,太尉才是主管国防的政府首脑,而在公元152年时,东汉帝国的太尉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祖父袁汤。从公元146年升任司空开始,再到公元149年改任太尉,直到公元153年下台,袁汤连续担任了8年“三公”,将司空、司徒和太尉做了一个遍,这在东汉时期是极为罕见的。然而在这8年之内,他的政绩不仅乏善可陈,简直惨不忍睹:当太仆时皇帝被谋杀,当司空时大兴冤狱,当司徒时灾荒不断,当太尉时丢失西域。可是,他不仅没有引咎辞职,官职反而越做越高,还捞到了侯爵头衔。袁汤自己官运亨通不算,他的几个儿子和亲戚也都出将入相,还与马融这样的名门望族结成了儿女亲家。显然,袁汤并不是在为汉朝做官,也不是在为老百姓做官,而只是在为他自己做官,并且把为官之术发展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汉武帝在位时,有个叫司马安的人四度官至九卿,而无政绩可言,司马迁评价他说:“文深巧善宦”。假如司马迁看到袁汤,又不知将作何感慨?巧宦啊巧宦,韩非子在写作《五蠹》的时候,好像把这种人遗忘了吧?
如果梁冀一伙只是生活奢侈,对内作威作福,对外丧权辱国,可能还不会很快垮台。但是最终,这个集团居然开始了自相残杀。梁冀表面上凶恶,内心却相当虚弱。这位连皇帝都敢杀的权臣毕生只怕一个人,就是他的妻子孙寿。这个女人爱好虚荣,心狠手辣,擅长挑拨人际关系,精于梳妆打扮、服装设计和建筑艺术,花钱如流水,把梁冀管得服服帖帖。梁冀有一个叫友通期的情妇,孙寿发现后杀光友通期全家,梁冀为了救友通期,亲自跑到孙家,向孙寿的母亲磕头求饶;孙寿也有一个叫秦宫的情夫,梁冀对秦宫却无可奈何。人们都说,梁冀还没有当上皇帝,反倒先有了孙家这样一支难以对付的外戚。
在孙寿的教唆下,梁冀重用孙家成员,疏远梁家成员。梁不疑虽然已经辞职退隐,梁冀却还派人到其门口放哨,侦察与自己的弟弟私下来往的人物,列入打击报复的黑名单。梁冀的笔杆子马融就因为犯了这个忌讳,在古稀之年被梁冀以贪污罪查办,免去南郡太守一职,还处以髡刑,剃光头发,发配到边疆充军。马融当年费尽心思诬告李固和杜乔,以求讨好梁冀,最终却不仅没能升官发财,反倒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在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的汉代官场,马融的倒台势必牵一发而动全身,连累到他的亲友。袁汤虽然机灵,却也无法独善其身。实际上,在袁汤被免去太尉职务之前,袁家与梁家便已经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缝。当时,有一个刚刚从太学毕业的年轻人袁著,因为毕业考试成绩最优,相当于后世科举制度中的一甲进士及第,所以被封为甲等郎中。袁著祖籍汝南,又姓“袁”,很可能是袁汤的亲戚。他就任郎中以后,看到时政混乱,便给朝廷上书,劝梁冀退休,说:“四时之运,功成则退,高爵厚宠,鲜不致灾。今大将军位极功成,可为至戒,宜遵悬车之礼,高枕颐神。”
“四时之运,功成则退”出自《韩氏易传》,公元前60年,司隶校尉盖宽饶在给汉宣帝的上书中,就曾经引用过这句不祥的话,结果触怒宣帝,被迫自杀。如前文所述,《易经》是汝南袁氏的祖传家学,所以袁著引用《韩氏易传》并不奇怪。
梁冀一看到袁著的上书,就立即派出刺客,四处追杀作者。袁著隐姓埋名,东躲西藏,还谎称病死,做了一个假人,冒充自己下葬。但他最后还是没能逃脱梁冀的魔爪,被捆起来用皮鞭活活抽死,年仅19虚岁。作为太学生领袖,袁著有许多同学友人,结果有数十人连坐遇害。袁汤被免去太尉职务,与马融倒台和袁著被杀大约同时发生,恐怕不是巧合。看来,袁、马姻亲联盟的实力已经过于强大,威胁到了梁家的地位,使梁冀感到有必要加以打击。
作为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巧宦,袁汤可不会像李固、杜乔、马融等书呆子一样任人宰割。袁汤未曾过问李固、杜乔之死,但绝不是因为他懦弱,而是因为这对他本人登上三公高位有利。如今,梁冀欺负到了袁、马二家的头上,马融和袁著之仇就非报不可了。除了将梁冀一举摧毁之外,袁汤别无选择。
袁汤制订的复仇计划精密而冷酷,将他多年积攒的政~治斗争才华展示得淋漓尽致。
首先,梁冀这个对手不可小觑。梁家父子兄弟相继执掌东汉帝国政权,至此已经二十余年,前后出了3位皇后、6位贵人、2位大将军、7位侯爵、7位命妇、3位驸马、57位将校,爪牙遍布朝野,控制着帝国大部分的军队。即便梁冀本人愚蠢无能,他的亲友幕僚中却绝对不乏智能之士。袁汤要想打垮他,单纯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必须以谋略取胜。
其次,梁家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外戚”这个地位,而这个地位与皇帝的私生活直接相关。公元150年梁太后驾崩,梁冀在宫中的关系就只剩下他妹妹梁皇后了。偏偏梁皇后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又不允许别人生儿子,每当妃嫔怀孕,都被她害死。因此,梁皇后与汉桓帝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这是梁冀无法解决的难题。
第三,众多历史案例证明,要想推翻一个外戚家族的统治,就必须依赖4股势力,即皇帝本人、宦官、近卫军和洛阳地区行政机关。汉桓帝的突破口可以通过梁皇后的恶行来反向打通,但宦官和近卫军却没那么好拉拢。为了促使梁冀垮台,袁汤必须尽快在宦官、近卫军和洛阳地区行政机关中插入自己的心腹。
公元154年闰月,梁冀把光禄勋尹颂提拔为司徒。于是,光禄勋一职便空了出来,最后落入了袁汤的堂弟袁盱之手。袁盱是袁汤的叔父袁敞之子,后者曾经担任司空职务达一年半之久,是袁氏家族“四世三公”中的第二世。巧合的是,在出任司空之前,袁敞的职务也是光禄勋。光禄勋执掌着最大的一支近卫军,而梁冀居然会坐视这一要职被袁家成员攫取,可谓糊涂透顶。不久之后,他就将为这个错误付出生命的代价。
宦官这个群体十分特殊,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但又见多识广,很难用普通的礼物和人际关系来拉拢。于是,袁汤使出了最毒辣的一手:他竟然让自己的族人袁赦(又名袁朗)挥刀自宫,当太监去了。这样,袁赦免不了要和宫中的老太监们来往,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无疑就是与袁汤同日受封为侯爵的曹腾。
自从汉桓帝如愿即位以来,曹腾的生活可谓幸福惬意。他既然已经是侯爵,就有义务给自己找一个继承人。身为半阉人,他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只好收养中意的少年男子为嗣。能当侯爵的继承人自然是美事,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不劳而获的人更是如此,所以很快应者如云。几经考虑,曹腾选择了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沛国谯人夏侯嵩为养子,夏侯嵩从此改姓“曹”,也就是曹嵩。公元155年,曹嵩生下一子,取名为“操”。当了爷爷的曹腾十分满意,给养子谋到了司隶校尉的高官,以示嘉奖。曹嵩前后生有两个儿子,也就是长子曹操和次子曹德。“操”与“德”两字同意互训,曹操字孟德,以此推论,曹德大概应该字“仲操”吧。当时已年满10虚岁的少年袁绍,想必不会对曹操、曹德兄弟的出生一无所知。从此以后,袁、曹两家将会越走越近,因为这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除了袁盱和袁赦之外,袁汤还为另一个亲戚袁腾弄到了首都行政机关的主要领导职务——洛阳令。这样一来,袁家便控制了洛阳城内的主要政务和最大的一支军队,还获得了宦官们的支持,比起袁汤当三公时,势力有增无减。但他们还得一面逢迎梁冀,一面耐心等待。毕竟,真正能够决定梁家和袁家命运的那个人,只能是梁冀的妹夫——汉桓帝刘志。只要他不下定倒梁决心,梁冀的地位就会稳如泰山。所幸,袁汤身体很好,能够等得起。
《后汉书》中多次指出,汉桓帝即位后的前几年只是“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完全被梁冀架空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桓帝也逐渐开始运用自己法定的权力,甚至做出一些对梁冀不利的判决。公元153年夏季,冀州爆发严重的蝗灾和水灾,造成数十万户流民,饥民纷纷聚集起来当土匪,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袁汤就是以此为理由被罢免太尉职务的。为了赈灾,梁冀委任自己的部下朱穆为冀州刺史。朱家也是世代为官的“公族”,其成员的脾气都很倔。朱穆的爷爷朱晖曾经与袁安共同反对窦宪讨伐北匈奴,朱穆本人的性格则有点像牛顿和居里,一思考起学问来,就对周围的环境丧失了感应能力,经常出现散步时落入土坑或河沟的情况。朱穆也是个很热心的人。当年栾巴在“阳气通畅”之后,被赶出皇宫,又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待业,朱穆便写介绍信,推荐他入朝当官。
朱穆到冀州上任以后,一方面围剿土匪,一方面严查冀州官吏的不法行为。当时有个叫赵忠的太监,在父亲的墓中随葬了一些逾礼的物件。朱穆一向讨厌宦官,听说后就派人去挖墓,又逮捕赵忠的家属。赵忠向汉桓帝哭诉,汉桓帝于是下令逮捕朱穆,罚作刑徒。
在这件事上,梁冀和朱穆其实是在办好事,却惹恼了宦官,结果遭到打击报复。消息传入太学,引发了东汉第一场太学生上书运动。学生领袖刘陶带着数千太学生聚集在宫门,联名上书为朱穆说情,要求代替朱穆去作刑徒。这类事情在西汉也发生过,皇帝往往一笑置之,甚至反而加重处罚力度。但在东汉皇权向民间团体低头让步的时代背景下,汉桓帝读过刘陶等人的奏折,还真的就下令赦免了朱穆,刘陶因此声名大振。
冀州的局势虽然暂时平定了下来,但周边的青州、幽州和并州却日益动荡。长期以来,兖州泰山地区的郭窦、公孙举等人啸聚山林,甚至进入南方的徐州打游击,官军屡攻不克。公元156年,时任议郎的段颎被拜为中郎将,东征泰山。几个月后,郭窦、公孙举等人的首级便被送至洛阳。段颎吸取滕抚的教训,给宦官们送去了许多礼物,于是被封为列侯,儿子也得到了郎中的官职。
与段颎的捷报传来同时,鲜卑、疏勒、龟兹等国联合进攻云中郡,北方局势危急。桓帝听说颍川人李膺很有能力,于是封他为度辽将军,北上援助云中郡。李膺到郡后,首先击退鲜卑主力的入侵,其它敌人便不敢再犯界。李膺又对来往的外国人晓以利害,整顿边疆贸易,恩威并施。不过一年,各国纷纷将先前抢走的中国百姓交还,与汉朝恢复了友好关系。按理说,李膺既然立功,便当封赏,但他与宦官关系不好,所以长期无法升迁。作为名士和“党人”的领袖,李膺虽然自命清高,却也无法免俗:多年之后,他将会和马融一样,与袁家联姻。
自从为朱穆请愿成功以后,刘陶便开始更加放心大胆地针砭时弊。永寿年间(公元155~158年),他见外戚和宦官专权日益严重,朱穆、李膺等人又始终不能入京为官,于是再次上书朝廷,公然指责起汉桓帝本人来了。其文辞之激烈,比起千年之后海瑞批判嘉靖皇帝的那封著名奏折来,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奏折中,刘陶义正词严地批判道:
“臣以为,陛下的江山得来太容易了。和高祖皇帝从平民开始,奋斗了几十年,终于拨乱反正相比,您从来没有见过亡国的苦难,从来没有体会过战场的艰险,忘记了高皇帝勤勉节俭的圣训,没有能力增加大汉的荣耀。既然一切荣华富贵都是白拣的,所以陛下就不知道珍惜,随随便便地把重大的职责交付给一些邪恶的小人,让他们像虎豹豺狼一样毒害国家,剥削百姓……陛下您又放任身边的权贵,允许他们把各地行政大员的官职授予自己的亲戚朋友,肆无忌惮地结党营私,像野猪和蟒蛇一样吞噬着帝国的财富。天灾无法使陛下的龙体感受到痛苦,地震也不影响您的吃喝玩乐……您名为天子,却不害怕上天的警示;您名为万民的君父,却不关怀他们的生计。更有甚者,您不断制造冤假错案,以妖言惑众为由,屠杀品行高尚的学者;又以图谋不轨为由,陷害开国元勋的后裔,导致死去的鬼魂在坟墓里哀号,活着的人在朝野上流泪。”最后,刘陶强烈要求,立即召朱穆和李膺进京,领导朝廷的工作。
表章呈上以后,刘陶就备好棺材,坐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