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动漫电子书 > 梦还楚留香 >

第89章

梦还楚留香-第89章

小说: 梦还楚留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觉得还是明朝好点,至少明末的时候已经有向火器时代迈进的萌芽,但是清朝却把这事萌芽扼杀了!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九十四) '本章字数:3000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17 10:00:00。0'
 
 明朝:戚继光平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朝末年与西夷的战争,料罗湾海战是中国古代是规模比较大的海战之一,明方面投入了战舰150多艘,士兵几万人,荷兰人方面印支殖民总部派遣了最强大的武力,共计数十艘最新式带加农炮的战舰。在规模上不亚于鸦片战争,同样是武器落后于西方,但是结局却迥然不同。料罗湾大捷使荷兰人不得不屈尊于中国海商集团的实力,从此荷兰人每年向郑芝龙商的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水域的安全。在17世纪的远东水域完全变成了由中国海商一家说了算的天下。

清朝:雅克萨保卫战,最终签订尼布楚条约,满清割让尼布楚等地区(三千多人打几百人打不赢,还靠围城围了几个月,还割让了尼布楚等地区,现在溢美为一场胜利,一个平等的条约)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法战争(满清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宗棠收复新疆
      不平等条约, 主要不平等条约: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
明朝与清朝的战绩一目了然,明朝全胜,满清除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可圈可点外都是惨不忍睹 

其实,俄在明亡前侵入阿穆尔河流域(俄在明朝没灭亡之前是不怎么敢跟明朝硬碰硬,顶多偷偷占领一点没什么人的地方)而《尼布楚条约》是沿阿穆尔河以北外兴安岭一线划分的,哥萨克于1644年(明毅宗于1644年自缢殉国)攻占阿姆尔流域,清朝收回了阿姆尔流域。也就是说,《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不过绝不是第一个)
《俄罗斯简史》中说:康熙是俄在亚洲扩张第一阶段的结束者,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俄一直停留在阿穆尔河流域之外。
当然,康熙也绝不是那么伟大,当时平民思想家唐甄《潜书》中说到:清兴五十年以来,四海之内,日益穷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
还有文字狱,《南山集》《明史》,禁止民众学习科技,销毁书籍,明朝时期开花弹,踩踏式地雷,火铳。。。。。。在清朝已经被毁《天工开物》在中国销毁得一干二净,一本都找不到,近代在日本才发现。为了在臣民面前显摆,康熙自己学,但不允许别人学。
其实清朝和元朝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把中原当作他们的国家,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领地,他们从没有忘记他们是侵略者(清朝时期东北禁止有人进去,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实在不行就准备跑回东北。元朝时期,想把中原人屠杀干净,好方便他们放牧,马可波罗看到的繁华景象不过是他们摧残不干净的部分南方地区而已),所以为什么要发展中原的实力让中原人把他们赶出去呢?这样的想法下,元清统治者一切的行为就都是非常合理合法而且很“聪明”的。 

作者之力荐《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转年即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廷认可。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修纂第一阶段
  主要是当时政治上不稳定的原因。《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 年5 月26 日)。据清朝顺治实录记载,当日以修《明史》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请,正式设置副总裁官,以学士、侍读学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选定纂修、收掌、誊录官。
  此时正值清军入关之初,立足未稳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九十五) '本章字数:3019 最新更新时间:2011…01…24 10:00:00。0'
 
 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隔江对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馆修史的条件是根本不具备的。虽然到五月十五日(6 月8 日)清军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朝廷灭亡,五月二十八日(6 月21日)清廷宣布“平定江南捷音”,但是实际上清军在江南遭到了军民的坚决抵抗,尤其是清廷公布“剃发令”后,更激起江南百姓的抵制。其中著名的战斗有阎应元领导的江阴保卫战,固守孤城达两月之久。
  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明臣黄道周、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与此同时,张国维、张煌言等奉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也与明总督何腾蛟结合抗清。到顺治三年(1646年),明臣苏观生等奉唐王朱聿键在广州建立了绍武政权,丁魁楚、瞿式耜等又拥立桂王朱由榔建立了永历政权。顺治六年(1649年),张献忠农民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与南明永历政权结合,成为抗清主力之一。
  在清军占据的北方各地,与南方抗清形势呼应,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义师纷起,一些降清明朝将领也先后举旗抗清,在全国范围内,几次掀起抗清高潮。例如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率军收复宝庆、全州、桂林的战役,迫使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顺治十年至十一年,明鲁王部下张名振、张煌言等率舟师攻入长江,直抵南京近郊;郑成功亦率水军攻克舟山。这样的抗清斗争,直到清康熙初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郑成功、李定国先后去世,始告一段落。
  在这样战火纷飞、政局未定的情况之下,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开馆修史,是根本不可能的。
  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拘禁权臣鳌拜,开始亲政。然而此时政局又有新的变化。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撤藩而引发了“三藩之乱”,从此,又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吴三桂之孙吴世?自杀。“三藩之乱”期间,清廷集中全力平叛,仍然无暇顾及《明史》的修纂,因此,顺治二年(1645年)所下修纂《明史》的诏令,实际只是一纸空文,它的政策作用远远超出了它修史的作用。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言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邸抄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的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修纂第二阶段
  直到“三藩之乱”基本平定之后,清廷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动手修纂《明史》,其间已历时三十五年之久。真正动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博学鸿儒,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于体仁阁,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从这时候起,正式动手修纂《明史》的第二阶段即告开始。
  康熙年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尤侗和毛奇龄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这里,应当提一提我国史学史的一段公案。原来,明清之际,有一些明朝遗臣和反清志士十分重视明史的研究。杰出思想家黄宗羲曾编《明文海》四百多卷,并著有《明史案》二百四十卷;顾炎武也辑存有关明朝史料一两千卷。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笼络明朝遗臣、社会名流,曾有意开博学鸿词科。黄、顾等人虽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为着保存明朝真实史迹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参与明史的编纂。黄宗羲的得意弟子万斯同,便是当时被委派参加明史的编撰人之一。黄宗羲的儿子、顾炎武的外甥,也都参与其事。这样,就相应地保证了明史的质量。万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清初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评论他:“专意古学,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上完成了。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编的王鸿绪,把万氏的明史稿进行了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举曾引起当时和后来文坛的非议和责难,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王鸿绪实际上是掠夺了数十年来以万斯同等人为主力的几十个学者的劳动成果,属于剽窃行为。
修纂第三阶段
  到雍正元年(1723年)正因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学鸿儒科及其修纂《明史》只是康熙皇帝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其结果也必然会时重时轻,迁延时日,前后用了将近五十年时间,直到康熙皇帝病逝,雍正元年(1723年)仍然未能完成这部官修的前朝史。但是,这时的情况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初修时已经大不相同。除了政局稳定,经济也逐渐恢复,到康熙后期更出现了繁荣盛世,这些都为《明史》的修纂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资料的征集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这近五十年时间,虽然未能完成《明史》的修纂,但却是《明史》成书的关键阶段。我们今天所见《明史》之雏形便是在此时形成的。到雍正元年(1723年)为止,先后完成了四部《明史》的稿本。一种是万斯同审定的三百十三卷本,另一种是他审定的四百十六卷本,这两种稿本都被称作万氏《明史稿》。此外还有王鸿绪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进呈的《明史(列传部分)》二百零五卷本,这实际上是在万氏《明史稿》基础上删削而成的。到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王鸿绪又一次进呈《明史稿》,包括纪、志、表、传,共计三百十卷,这便是王氏《明史稿》,即后来刊刻的所谓《横云山人明史稿》。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

经过三次改稿,费时几十年。《明史》的确有不少长处。首先,它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编排得当。史评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将辽宋、金、元诸史和《明史》作了比较,认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较为丰富。当时可资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