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闲女当嫁 >

第17章

闲女当嫁-第17章

小说: 闲女当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大力大声喊到:“梅管家,你出来一下,黄夫人来接管山产了。”
竹舍的门很快就开了,走出来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恭敬地给郁小闲行了个礼说到:“黄夫人,老朽有礼了。不知您来的这么快,请屋里坐。”
郁小闲恭敬还礼说到:“梅管家好,小妇人这厢有礼了。恰好我娘舅家就姓梅,难怪我看您觉得亲切,说不定您和我的母族还有些渊源呢。”
梅管家打量了郁小闲几眼,说到:“我和老伴都是豫章郡的人,我们梅家在当地也是大姓,上几代就不少人离家远行,姓梅的五百年前是一家,或许你的母家和我家有点瓜葛。”
郁小闲的母亲确实是姓梅,祖上是来自江西南昌一个叫梅湖的地方,于是郁小闲脱口而出说到:“我娘出生在梅湖傍边,后来随外祖父漂泊到北方,许配给了我爹,才有了我。只是如今他们都不在了,我又生了一场大病,很多往事都记不得了。”
听到梅湖这个名字,梅管家的脸上就露出了激动的表情,对郁小闲说到:“那我们还真是亲戚了,我幼年也长在梅湖边上,也许你就是我们本家的外甥女。”
就这么一来,冥冥之中郁小闲母族的祖先帮了她一个大忙,老天爷让郁小闲意外多了一个舅舅级的人物,有了这位舅舅,这块山产的接手就更加顺利了。
--终于到了山林了,种植游戏就要开始了,大家等着看好戏,别忘了给小闲收藏和推荐。


30 梅家舅舅
更新时间2012615 6:08:59  字数:3044

 郁小闲深知依靠当地人的重要性,既然意外地和梅管家攀上了亲戚,少不得就认下了这门亲戚。郁小闲郑重拜见过梅管家和他的老婆张氏,送上收来的两块好衣料做见面礼,还把全家领到梅管家面前做介绍,算是认了亲戚。
招娣和蛐蛐都很懂事,一口一个舅公舅婆叫着,把两个老人哄得很高兴。梅管家今年有五十二岁了,长期生活在山里,身体极好,看上去就像四十出头的人,他的老伴张氏虽说小他一岁,看上去还比他显老,整个形象就是一个和气的小老太,是个很能干的人。
这时天渐渐黑了,大家搭把手,就把车厢全抬了上山,然后把牲口也牵上了山,让它们自己啃草去。梅管家把郁小闲一家安排到后山原先主人一家住的房子里安顿,至于两个脚夫和鲁贵赵岐,就歇在他们的竹屋里。郁小闲拿出早上收来的三十五个鸡蛋和吴嫂送的梅干菜都交给梅张氏,梅张氏很高兴地接去处理了,她有一个月没吃上鸡蛋了。山里人也有养鸡的,梅管家他们由于办完了主人家的丧事要搬家,把养的鸡都处理了,这里离县城也有些路,想吃鸡蛋也没处买。
晚饭都是梅张氏张罗的,锦娘和招娣帮着烧火。桌上有一种用叫枸杞芽的植物炒了的鸡蛋,有股特别的香味,郁小闲非常喜欢。干笋腊野猪肉,清蒸熏野兔肉,炒地木耳,都是原生态的好东西,配合着用竹筒蒸出来的米饭,味道一级棒,让所有人都大快朵颐。
吃完饭,梅管家又泡了自己在其他山头串换来的好茶叶给郁小闲喝,郁小闲品着觉着比表姐夫送给舅舅的八千一斤的茶都要香醇。突然想到自己在现代的真正舅妈梅张氏淑萍,比现在认下的舅妈梅张氏可差远了,瞧人家多么勤快贤惠,对丈夫的外甥女儿多好,于是头一次感恩起古代的生活来。
两个脚夫和赵岐鲁贵都累了,梅张氏给他们铺了地铺,他们烫了脚就睡了。郁小闲才品了好茶,没有这么快能睡着,少不得要和新认的舅舅聊聊天。锦娘去安置黄有才和两个孩子,听到远处豺狗的叫声,就吓得浑身发抖。梅管家安慰她说那些豺狗还离得很远,山里安静,才传得远,自家的山头没有那些,可锦娘还是害怕。
郁小闲看着胆小的锦娘,严厉地说到:“人怕野物,野物也怕人,不是饿极了,被人伤过,那些野物也不敢随便招惹人。你要是怕,就带着相公和孩子们睡在里屋,把门窗都堵死,我和舅舅聊会子天,就睡在外屋,给你们看着。太太我属老虎的,坐镇山里,看什么东西敢在我的地头捣乱。”
梅管家一听就乐了,这个外甥女肯定是他们老梅家的姑娘和北方的异族生的,胆子大,个性也彪悍,瞧她那双大脚和高大的个子,自封母老虎也成。外甥女婿是不中用了,家里没有一个泼辣些的女人当家,这山头也守不住。
锦娘听后,立刻带着黄有才和两个孩子去洗漱睡觉了,不敢再惹恼太太。郁小闲打发了他们,就又开始喝茶了。她在现代时也在山区远亲家小住过几天,想听豺狗的叫声还不能呢。现代社会对山林的开发力度太大了,不去真正的深山老林,就没机会倾听野生动物的叫声,如今能够和大自然如此亲近,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
梅管家看着郁小闲悠哉的表情,就开口说到:“小闲啊,你既然认下了我这个舅舅,我不免要有个长辈的样子,给你出些主意。先前的黄老爷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带着你舅母就一直留在这里帮衬他。这山头虽小,可一年卖竹子,也能得最少七贯钱,若是再干点别的事,你们一家五口是能勉强度日的。”
一座山产卖四十二两银子,年息至少七贯,投资收益率蛮高的,还有这么两处屋子,自己岂不是捡了大便宜。郁小闲有点疑惑,为什么梅管家会把山产买了,于是问梅管家说到:“既然这处山产每年能有七贯钱的收益,舅舅当初又何必要为了四十二两银子卖掉?难道是因为你们拿本钱去纸坊入股,会有更好的收益?”
梅管家听出了郁小闲的意思,便说到:“我家的老主人也姓黄,是这边山产大户黄家的庶出一支的后代,名下就是这么一个小山头。早年他去外面考功名,在路上救了我和老婆子的命,我们就认了他做主人,随他来到了山里。从前这山上有竹子,有松树,还有些乱七八糟的野树野草。我们主人读过几本书,树上说有松树的地方竹子就长不好,后来主人一家就带着我们一起砍光了松树和其他树,让整个山头都长满了竹子。每年除了卖毛竹,还能卖些干笋,这些年纸坊都喜欢用我们山上的竹子做的竹浆,所以要是费心打理,每年的进项都至少有十几两银子。只是小主人去世之后,老主人无心管理,才让进项少了许多,不过去年还是有七贯钱的。”
郁小闲听后点点头,看来这管山林和种田一样,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怕梅管家也是担心自己和老伴年纪慢慢老去,怕无力管理这个山林,才最终决定卖掉这处山产。郁小闲来的时候打听过了,这里离县城不算远,可真要走路办事,来回也要一天的功夫。郁小闲寻思着,这里是山区,山里的出产多,山产就算卖到县城里也不值钱,要是想让自己山上的东西值钱,就要想办法卖到芜湖去。
郁小闲愣了片刻,又对笑着问梅管家说到:“舅舅在县城里买了房子,在纸坊里投了本钱,不知道收益如何,我手里的钱不多,若是能赚些钱,我也想入股。”
梅管家知道郁小闲是犯难了,看她一个女人家,带着一个小脚的姨娘,一个傻瓜丈夫,一对小儿女,在山上过日子,哪有那么容易。也许她也动了心思,想把山产卖了,一心一意在县城住下,靠纸坊的利钱过日子吧。
梅管家叹了一口气,说到:“外甥女啊,我看你也挺难的。实话告诉你吧,我和你舅母在县城的角落里买下了一处很小的旧宅子容身,只花了十两银子,好歹有了一个容身之所。我们历年来攒下的工钱和卖山产得来银子,除去了办丧事用去的,就剩四十两,投下去给了丁家兄弟的纸坊,估计每年可得八贯钱的分红,差不多能够我们在县城混个温饱。我和你舅母还能干活,我去寻个事做,一年十两银子是好挣的。等干不动了,我们就靠着积蓄,混吃等死罢了。我看你还年轻,自然要从长计议了。靠山吃山,那处山产不能随便给卖了。”
郁小闲笑着说到:“舅舅说的极是,你看我有双大脚能干活,又喜欢这山林,断然不会卖掉这山产的。只是觉得只是靠山不成,想为家里多找些进项罢了。舅舅的本钱投给的小纸坊,收入还是有不稳妥的地方,舅舅也不是很安心于靠纸坊养老吧?”
梅管家很佩服郁小闲的眼光,他确实是有点担心养老的问题,可是大纸坊都是家族垄断的,那里会收他区区四十两的本钱,将来的事情是听天由命。
看见梅管家眼圈红了,郁小闲心里有了一个主意,她很认真地问到:“舅舅舅母没有子嗣却没有领养孩子,原先应该是老主人对你们有承诺,说是让少主人替你们养老吧。”
梅管家愣了一下,有些伤感地说到:“确实是这样,只是主人一家都没了,我们年岁也大了,不再能领养孩子了。不过我老梅还有些朋友,将来的身后事就要劳烦他们了。”
郁小闲很认真地说到:“不如舅舅随我们一起过吧,好歹也有个照应,我不要你们两口子贴补我们的生活,就请舅舅舅母在山上替我们照应些个。将来我们一定给舅舅舅母养老送终,这一点可以让乡里乡亲,甚至是去衙门里立个文书,我是真心拿两位当亲人。”
梅管家喜出望外,他对郁小闲说到:“外甥女别这么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这点识人的眼力还有,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心善的好人。我和你舅母现在身子还很硬朗,能帮你们几年,攒下的那点钱也够养老送终了。我们一起过日子,不求别的,将来能得到你家的祭祀,也好过当孤魂野鬼了。”
郁小闲留下了梅管家夫妇,家里就多了两位可敬的老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郁小闲是个尊老爱幼的好姑娘。这么一来,她们一家就算正式在泾县安了家。未来的日子,就靠大家一起努力了。


31巡山(求收藏加更一章)
更新时间2012615 18:06:15  字数:3129

 郁小闲把梅管家夫妇留在这边帮忙的事情定下来之后,梅管家就告辞回自己的竹舍去住了,两人说好,在外人面前还是称他为梅管家,这样方便做事。郁小闲请梅管家明天陪自己去巡山,自己山头总该了解清楚。虽说这山上已经种了大约二十亩的竹子,可郁小闲还是想好好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地,种上些什么别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粮食。
在茶叶的作用下,郁小闲此刻的脑袋格外清醒。自己重生于明末清初,最先解决的事不是经商致富,而是要想填饱所有人的肚子。崇祯末年天灾不断,北方早就乱得不成样子了,各路起义军纷纷起义,未来天下的主人满清,现在的后金也是在北方和明军作战。北方的民生已经潦倒悲剧的地步,南方的粮食供应也不是很有保障。
今年之后的两年江淮又要闹天灾,粮食严重短缺,会饿死很多人。郁小闲没有圣母的本事,只求能保证全家人不会饿死。在往后,这里将是南明的地界,还会有战乱屠杀发生。反正一连五年,大家都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等待着天下太平,如此一来就要有熬日子的准备。
郁小闲算过,在油水不足的日子,粮食还是填饱肚子的主要食品。在安徽的这一带,在风调雨顺的时候,上等的肥田,种两季稻子,兼种黄豆,一亩地大约能打到八百斤粮食,一百五十斤黄豆。一般的田就是不到六百斤稻米,一百斤黄豆,要是闹灾,一季颗粒无收的日子常有。要是江苏安徽一带全年闹灾,那么江南一带都要饿殍遍野。
现在郁小闲一家有七口人了,梅管家说不要工钱来帮忙,那么郁小闲家再怎么也要包两位老人的吃穿用度。五个大人,两个小孩,在没有其他粮食的情况下,一个月没有两百二十斤米是绝对不够的。现在泾县的糙米价格大约是一两一钱银子一石,一石米是九十四斤半,每月要花二两六钱银子买米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要是到了明年米价涨到五两一石,还很难买到米的时候,郁小闲的私房金子就是全部拿出来也支持不了全家熬过三年。因此郁小闲不但要屯粮,要还在山里种粮,养点牲畜什么的,才能做到自给自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明朝末年的安徽已经有红薯这种杂粮种植了,赵大嫂家里就种了些。除了外来种植不久的红薯,能当饭吃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杂粮,芋头山药之类的补充粮食,这些都是除了大米外的必要补充口粮,到了荒年更能救命。郁小闲看好红薯的种植,在农村亲戚家住的时候,她亲眼看见亲戚家的两分地里刨出了一千多斤的红薯。加工红薯淀粉和粉丝的作坊,郁小闲也参观过,她可以摸索着深加工。她现在最想赶着种植一季夏薯,解决一下眼前的问题,多少收获一些红薯,等到秋冬季节可以添补些口粮。
至于芋头之类的杂粮,没有红薯好侍候,对地也有要求,可以在以后慢慢安排。另外郁小闲觉得天天吃素也不成,预备在红薯多的时候再养两头猪和一些鸡,用粗粮换肉食,值!
次日早晨,梅管家敲门叫醒了郁小闲,郁小闲跟着他登上了山顶。郁小闲估算时间从住处到山顶,不过就是二十分钟的山路,可见这山并不高。郁小闲对自己现在的这个身体还挺满意,虽然没有梅管家爬山爬得利索,可也没有很吃力,身体好就是将来巡山的本钱。
登上山顶之后,郁小闲就可以看清楚自己家山产的整体面貌了,昨天上山的路是在山北,沿着山体生长的全是竹子,山腰上略微平整的土地,是梅管家夫妇的四间竹舍。再上大约一百米,在朝南的方向,依山建的几间竹木和瓦石混搭的屋宇,是原先山主的居所,傍边有半亩园地,种了些树木和瓜菜。朝南方向的山坡一直倾斜到底,山底下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西面的山很低,再下去就是一带长长的峡谷,再那边才有连绵的山。北面是几乎成九十度的高山峭壁,东面是给小山头,上面好像隐约还有一处像建筑物的事物。
梅管家对郁小闲说到:“我们这山产是单薄了些,除了竹子,也不能出什么了。”
郁小闲指着山谷说到:“这谷底,你们可下去过?”
梅管家说到:“十多年前下去过几次,山谷里有些水泡子地,长了些半枝莲之类的草药,可以略卖几钱银子。只是山谷潮湿,蚊虫鼠蚁多,为了这点钱下去,万一被蛇咬了,就要死在底下了,所以我们都不去了。”
水泡子地,不就是传说中的沼泽地,多年没有想到开发,土地一定肥力十足,这种土地种芋头是最好不过了,山谷之地阳光不充分,正符合芋头喜阴的特点。郁小闲想到这里就有了开发山谷的打算,她粗粗估了一下山谷的面积,问梅管家说到:“这山谷中的平地算来有三亩多吧?”
梅管家还没想过这样的事,他估算了一下才回答郁小闲说到:“应该是,可水泡子地最多两亩,还有些是石头地,我们这里产大理石,石灰石,也许山谷里有些个能卖钱的石头。太太要是动了山谷的念头,也只好等到深秋烧荒,现在里面草太大,没人敢下去收拾。”
郁小闲说到:“能在自家山产里找到新进项,我便都要试一试,您老说秋天就秋天,现在已经是夏天了,种什么也是不当令。”郁小闲说完,指着东边的小山头问到:“那山头也是我们家的?上面好像有房屋。”
梅管家看了看,说到:“那山是我们家的,上面只剩一间已经塌了的房子的一面墙,据说是早年间一个道士的辟谷修道的住所,我上去看过,真的就剩一面墙了。我就不明白,那里有什么好的,这里怎么看也不像出神仙的地方。那山头石头多,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从山谷才能上去。树都不怎么长,净是些杂草和爬藤,能采些药,可这山里哪里都有些草药,犯不着上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