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农家喜事 >

第26章

农家喜事-第26章

小说: 农家喜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天气寒冷,但是莲子此时心里却是热乎的。

这几日以来,她几乎每日都在灶间忙着,和杨氏一起做些精致的小点心。浓浓的香味不时蹿出,勾的栗子也不愿意再跑出去玩,整日地守在锅边,每当有新鲜的点心出锅,她总要第一个品尝。

杨氏手艺不错,做出的东西本来就很可口,如今又有了新的创意,那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再复杂的东西莲子也记不住,所以只能做些比较简单的。每一种做上一锅,如今已经有五六种了,装了满满一个大竹筛。

虽然做法不复杂,但是也着实难为了一家人。首先那鸡蛋用的,哗哗地跟流水似的,看得杨氏直心疼。家里的母鸡下的蛋根本就不够,还要到别家去买一些鸡蛋。

还有牛奶,这边少有奶牛,要找牛奶也不容易。打听了好几日,后来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刘景仁赶着牛车走了大半日,才买回了一桶牛奶。

腊八早已过去了,再有上十来天,就要忙年,各种琐事杂事数不清。莲子想趁着这几日,将做出的点心拿到镇上卖。

她这次不愿意再找张掌柜,毕竟一直依托着别人,也不是长远的计策。所以赶集的时候,先去集上占个摊位,看看情况再说吧。

腊月十二,杨氏和刘景仁带着莲子去了镇上,谷子则带着两个妹妹,在家里洗洗擦擦,准备过年的一应物什。

起了个大早,还好今天天气不错,一路顺畅地到了镇上,天才刚刚亮起来。

清晨的风虽然不大,但是吹在身上仍然冷得紧。莲子紧了紧身上的半旧棉袄,在从家里的带来的小方桌上铺上一块布,将盛着各色点心的篮子摆上去。

才刚天亮不久,集市上已经热闹了起来。四处都是早起的摊主,刘景仁和杨氏找了好久,才在集市边缘找了个不太好的位置,摆上了摊。

“可一定要在晌午之前走,要不还不够倒贴银子的。”杨氏一边整理篮子里的点心,一边说道。

杨氏经常来卖鸡蛋,知道到了晌午,都会有衙门里的人来收摊位费。从集市外缘向内,越靠外收的越早。所以尽量还是在晌午之前离开,要不卖上一上午的点心,也不一定够交摊位费的。

莲子正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看着对面摊位上摆出的小玩意,忽听有人道:“这是啥啊?闻着怪香的。”

一个三四十岁模样的中年男子,身上穿着一身灰色布袍,正指着桌上的点心问杨氏。

这还没摆完摊呢,就有顾客上门了,好预兆啊,莲子不禁打起了精神。

“这是我自家做的点心,香着嘞。”杨氏回道。

那男子点了点头,又接着问:“咋卖啊?”

咋卖?杨氏犹豫了片刻,笑道:“过年了,给个吉利数,八十文一斤。”

“八十文?”那男子脸上的表情有点僵硬,笑道:“算了吧。”

莲子也懵了片刻,娘今儿是咋了?待她想把那客人喊回来的时候,才发现人家早已走远了。

“娘,这么贵啊?”莲子不禁问道。她们现在是在集上,那价格高了也没人买啊。

杨氏也有些茫然,刚刚真的只是她随便说了个价格,但是想想啊,做这个东西,那钱花得,跟流水似的,她想想就心疼。

“娘”,莲子又道,“咱不能这样啊,四十文一斤就已经很高了,再多了就没人过来了,薄利多销嘛。”她现在要做的,不是仅仅地把东西卖出去,多赚点钱,还要积累信誉和人气,让更多的人知道她们的东西。有了名气之后,以后的事不就好办了吗?

经过一番相商,最后定价四十文一斤。

太阳渐渐地升了起来,集市上出来采买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莲子家占的摊位不太显眼,过来的客人并不多,只稀稀拉拉三两个,莲子一时有些失望。

她坐在自家带来的小板凳上,双手托着腮,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忽然她眼睛一亮,哇,帅哥啊!

只见一个年约十七八的男子,正悠悠地走着。他身上穿着月白锦袍,在这灰衣布衫的人群中,显得尤为突出。风吹起他的墨发,时不时地在身后飞舞,偶有发丝擦过他棱角分明的脸,刮过他挺直的鼻梁。他脸上的表情淡淡的,像是带着一丝微笑,又像是没有。

莲子不禁看得有些入神,自从来到这里之后,好像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风华正茂的少年。

或许是她的眼光太过炙热,在她回神的一瞬间,突然发现那男子正看着她。

莲子有一瞬间的脸红,盯着别人看,还被人发现了,这是不是太丢脸了一点。

还好,那人只是淡淡地看了莲子一瞬,随即往别处走去。

莲子拍拍心口,发誓以后再也不做如此荒唐的事儿了。

哈?咋回事?正当莲子还在心中责备自己的时候,突然见那少年又转身了,不偏不倚地,正好向她们的摊位走来。

糟了,都怪自己刚才走神了,被他看了笑话去。

“你们是卖这点心的吗?”他走到莲子家的摊位前面,看着篮子里摆着的东西问道。

莲子心中嘀咕:“废话,不卖来这儿干啥?”

杨氏见又有客人来了,忙热情招呼道:“是啊,这是我们自家做的,可香了,要不你先尝尝?”

看这人衣着不俗,想必是能买的,杨氏当下也不再心疼做这些点心到底花了多少钱。

“好啊。”那人微微一笑,绣着云纹的袖口滑出一只白皙修长的手,拈起一块金黄的点心,轻轻咬了一小口。

动作优雅的,让人不忍移目。

“确实不错,给我称上两斤吧。”他微微笑道。

“连价格都不问?”,杨氏心中忖道,“那就按五十文一斤吧。”

“哎,好,好。”杨氏连声答应,赶忙拿过称,手脚麻利地称了两斤,又拿油纸包了起来,热情地递给那少年。

他从杨氏手中接过油纸包,道了声多谢,付了钱。

每一个动作都优雅得仿若流水,让莲子似乎是感到春日的微风拂面,又像是听到了林间的泉水叮咚。

他橘色的唇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温暖的颜色,好看的唇角扬起,对着莲子勾出一个完美的弧度,随后转身,带走了此刻的温暖。

莲子看着他的身影远去,慢慢消失在人群中,悠悠地摇了摇头,心道:“这样的人,不会很耀眼,但却像一块温润的美玉,永久散发着让人不能忽略的光。”

随着这少年的离去,刚刚发生的一切很快被莲子忘记。他却又像春日的气息一样,给莲子带来希望。

他走后,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虽然都是只一斤半斤的买,但是买的人多,卖的也算是不少。

地上投出的影子越来越短,莲子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说道:“咱回去吧,快晌午了。”

杨氏闻言也抬头看了看,又低头看了看桌上摆着的篮子,还剩了一小半。

“还是没卖完。”杨氏叹口气,有些沮丧。

莲子见刘景仁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了,劝慰杨氏道:“万事开头难嘛,下次一定会好点吧。”

杨氏闻言笑道:“嘿,你小丫头,还惯会说话”,说完又看刘景仁,“转转再走吧。”

刘景仁点头答应了一声,将桌子和篮子全都收拾了。他一上午都坐在摊位前,只是陪杨氏说着话儿,至于卖东西,他以前没卖过,杨氏也不放心让他卖。

牛车不能停在集市上,来的时候刘景仁在不远的地方找人看了,此时要到集市上再转转,扛着桌子挎着篮子的总归不方便。于是刘景仁便央凡隔壁摊位的摊主帮他们先照看一下。这里的人朴实,又经过一上午的相处,自然是不会推辞。

如今家里的日子过得也算是十分滋润,杨氏也就不再拘谨着过日子,该买啥就买啥。

先是去了布匹行,给全家每人扯了一块尺头,回去做过年的衣裳。

刘景仁这一路十分纠结,他想着快过年了,到时候肯定还是全家人在一起过。当初分家的时候闹得如此不愉快,如今自家也有些积蓄了,还是修复修复得好。

犹豫再三,一直到马上出了布匹行的时候,刘景仁才拉住杨氏,低声说道:“她娘,要不咱给爹娘也扯块尺头?”他试探着问,语气里明显带着几分底气不足。

杨氏闻言立马拉下了脸,一口啐道:“不买!当初分家的时候不是说咱昧了她银子吗?如今怎的还有脸要我们的银子?有钱也是我们自己的,我想咋花就咋花,想给谁花就给谁花,谁也管不着!”

这一年来,杨氏一直都没原谅沈氏,此时哪里会想给她买东西。至于关系好不好的,她才不管这些个,别人对她好她才会对别人好,断断的不会拿自己的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

刘景仁被杨氏吼了一通,知道买尺头这事儿是不可能了,一时无法,也只能作罢。

莲子看着他二人,低头偷偷地笑了笑。想必刘景仁夹在中间,日子也是不好过的。偏他这个对沈氏惟命是从的儿子,还遇上个如此火爆脾气的媳妇,那艰难,可想而知。

日子总会越过越好 第四十六章 赶年集

镇上的大集,每五天逢一次。腊月二十六,正是年前最后一个大集。

自从上次到镇上卖过点心之后,莲子又跟着爹娘去了两次,结果和她想的一样,越来越好。很多过去买的,都是回头客。

杨氏也越来越开心,流水一样花出去的银子总算没有白花。虽然只是在集市上摆个小摊,本小利薄,但是细细算下来,赚回来的钱可是比卖花生米多出了好几倍。

自家地里产的花生米已经用去了不少,莲子看这情况,估计直到元宵节之前,花生会不够用的。

她本想再去别家买上一些,但是想了又想,做这点心和张掌柜卖炒货差不多,只有年节的时候才最红火。

况且过了年节,开春之后,又要春耕又要做田间管理,还有家里忙不完的活儿,根本就顾不过来。且夏天一到,点心不好卖,又不好放,说不准哪天会白白损失上不少钱。

如此一来,便打算将自家产的花生全用上就够了,要是卖得红火,又有空闲的话,就先做一些其他的点心替代也可以。比如蛋糕这类点心,她琢磨琢磨,试验试验,也是可以做出来的。

腊月过了二十六,也就只有二十八最适合走动。杨氏打算二十八回娘家,因此趁着这最后一个集,将一应物品都买齐了。

上次扯的尺头,杨氏点着灯做了好几个晚上,才算是做了出来。这次去赶集,将孩子们都带了去,都是女孩子,爱俏的,前几年真是委屈了,如今日子好过了,该多给她们买点东西才是。

大姐谷子过了年就十一了,今儿还是穿着平日里常穿的那身素色裙袄。她皮肤微黑,但是脸上却泛出健康的红润。

二姐豆子只比谷子小上一岁,过了年也该十岁了。她身量高挑,莲子觉得她是四姐妹中长得最好的一个。豆子平时不大爱说话,只是跟着谷子,帮着杨氏做家里的活儿。她今儿也是穿着和谷子一样的家常衣衫,白皙红润的小脸上透出一抹欣喜。

栗子则不同,听说要去赶集,昨天晚上就兴奋了半夜,一会拉着谷子和豆子要去集上买这个买那个,一会又拉着莲子让她讲集上都有些啥好东西。杨氏和刘景仁都还没起床的时候,她就一咕噜爬了起来,将杨氏刚做好的新衣裳套上了身,也不用人喊,自己去梳洗了,还特意在双丫髻上戴上了两朵红艳艳的绒花。

“哎呦呦,看你臭美的。”杨氏见栗子竟穿上了新衣裳,无奈笑道,“仔细着点儿,可不能脏了,要不过年没的穿。”

“知道了”,栗子答应一声,又在水缸沿儿上探头,看着水中的倒影,仔细整理着头发。

外面的天还是乌黑乌黑的,因为要去抢占摊位,一家人也顾不得吃饭,杨氏将一直放在大锅里温着的棒子面饼子用笼布包了,又带上点腌菜,准备路上吃。

一到冬天,莲子就十分怕冷,此时正缩在牛车的角落里,身上紧紧裹着杨氏退下的一件破棉袄,腿上还盖着专门放车上用的稻草被子。

到了镇上之后,天还是蒙蒙亮,刘景仁把牛车赶去让人看了,随后赶紧拿了东西,一家人去了集上,总算是占到了一个算是还不错的摊位。

离年越近,点心卖得越多。这次总共带来了有五十多斤,没一会儿,就卖出去不少。

过来买的客人,很多都是回头客,还有一些是听别人说这里的点心好吃才来买的。杨氏热络地和过来的客人招呼着,东西还是卖四十文一斤,但是买的多的,她都会再额外给添上一块两块的。如此一来,前来购买的客人都是满意而归,也有不少人问他们下次啥时候再过来。

还不到晌午的时候,好几篮子的点心全卖光了。

杨氏将最后两块免费送给了最后买到的人,笑着送走他之后,伸手揉了揉略有些酸痛的腰,长舒一口气,笑道:“这回好了,走吧。”

刘景仁笑着答应了,开始收拾东西。

他们正收摊准备回去的时候,忽听有人问道:“这里是卖花生点心的吗?”

“是啊,只不过已经——”杨氏抬头,正要说已经卖完了,谁料竟碰上了熟人。

“伯伯过年好啊。”莲子心中叹了口气,但是仍是甜甜笑着和他打招呼。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张掌柜铺子里,姓王的一个管事。

她这次卖的点心,放在张掌柜铺子里也能卖的很好,但是莲子是故意不让他知道。虽说借着他铺子的名气,或许能赚更多的钱,但是莲子有莲子的计较,放在他那里卖,打上的就是“张记”的名号,而不是她莲子的。

王管事微怔了片刻,这才笑道:“我还以为谁呢,原来是你们啊。”

这话虽然随意,但是莲子听着却是没来由的不舒服,莫名其妙地心里发虚。然而她转瞬一想,自己卖自己的东西,有啥好虚的。

“是啊,我们自己做的点心,只可惜今儿卖没了,改天一定拿些给伯伯尝尝。”她顺溜地回道。

王管事呵呵笑道:“真是个听话的娃娃”,随即又向刘景仁道,“是我家小少爷,不知听谁说这边有个卖点心的摊子,特别好吃,夫人就让我过来看看,买上一些。”

原来是张子贺那家伙,莲子又在心里将他乱扎一通,每次坏事的都是他。

“真是不巧,刚刚卖完”,杨氏一脸歉意,随后又道,“左右小少爷在我们村里上学,等他想吃的时候,就到家里去,爱吃啥样的我就给做啥样的。”

王管事摆手直说“客气了,等以后再说吧。”

送走了王管事,莲子一家又继续忙着收摊子,忽然又听一人问道:“你们这是卖完了吗?”

莲子抬头,见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年纪大约有五十多岁了,身上穿着整齐的黑色布衫。

“是啊,这位大叔,真是不巧,刚刚卖完。”杨氏又是一脸歉意。

那老者微微笑道:“那可真是不巧,我家少爷以前买过你们的点心,吃着很喜欢,今儿让我再来买上一些,呵呵,真是太不巧了。”

又是少爷,哪家的少爷?这来来往往的少爷多了,买过她家点心的富贵人家也不少,哪里能知道是哪个少爷。莲子心中想着,随后笑道:“这位爷爷,我们过了年之后还会来的,初六逢集的时候,您再过来就行,我让娘给你留着。”

那老者沉默片刻,最后点头道:“只能这样了,那就麻烦给我留上五斤吧。”

“哎,行,我一准儿记着。”杨氏点头道。

还真是热闹,这一会儿的功夫,就来了两个要买的。

收拾完了东西,刘景仁还是委托旁边的人帮忙看着,随后一家人在集市上四处逛了逛。

要回娘家的东西,肉、鱼、酒和面锅饼那自是不能少的。这些东西沉重,不方便拿,便打算留在最后买。杨氏和刘景仁先带着四个孩子,找了一家干净的小饭馆,吃了顿饭,然后又去了集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