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村妇清贫乐 >

第7章

村妇清贫乐-第7章

小说: 村妇清贫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氏一愣:“怎么不对了,难道咱家又有母鸡开始屙野蛋了?”李兴蓉道:“不是少了,是多了一个。你看咱家不是有三只母鸡停止下蛋了吗,照说应该只有五个鸡蛋才对,可我捡了六个。”
“真有六个,不可能啊。”李氏也纳闷。“莫非早上那两只母鸡真被咱们淹醒了,立马开始下蛋了。”李兴蓉笑嘻嘻地说道。
“不可能那么快,至少得三四天呢。”李氏断然否定。
李兴蓉沉吟道:“那是怎么回事呢?对了,昨日是五郎捡的,肯定是他捡漏了一个。”
李氏点了点头:“这孩子做事向来毛躁,估计是这样没错。”
可是晚上问李兴业,他却一口咬定自己昨日捡的是五个蛋,根本没捡漏。然后接下来的三天家里每天都捡到六个鸡蛋。这下李氏断定是附近人家的母鸡屙野蛋到自己家的鸡窝来了。
田氏本来想喊几嗓子问是谁家的鸡蛋自己来拿,但李氏嘴巴冲西边歪了歪,阻止了田氏。
姚舜英暗自不解,等到没人的时候问李兴蓉原因,李兴蓉道:“还不是因为李兴月一家。她家就住在咱家斜西边,和咱家隔了两户人家。她祖母最爱贪小便宜,大伯母这么一嚷嚷,她祖母一准会说是她家的母鸡下的,第一个来冒领,而真正的失主反倒争不赢她。祖母的意思,倒不如先不做声,真正有母鸡屙野蛋的人家会抱怨会骂的,到时候咱们就会找到蛋的主人。”
 

第十四章 赶集
更新时间2013916 21:59:27  字数:2902

 转眼又到了逢十的日子,李氏一吃过早饭,便让两个孙女换衣服,说自己要带她们去吴家堡赶集。李兴蓉乐得只差没跳起来,相比较母亲王氏,她更喜欢跟祖母去赶集。
因为王氏不是当家人,不敢随意花钱,跟她去赶集一文半文地算得清清楚楚,想多吃个炸油饼子都不行。而祖母就不同了,要是自己想吃什么东西,只要不太贵,祖母基本上都会掏钱给买的。
姚舜英也很兴奋,来到这个世界,她还没逛过街呢。在李兴业艳羡的目光中,祖孙三人出门了。
羊肠小道上的人较之往日要多得多,看大家的架势也都是去赶集的。越往前走道路越宽人也越多,因为李家庄王家岭田家湾蓝家塘三个村子的人汇拢到了一起,然后和祖母打招呼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婶子也去赶集啊,可惜二婶子一早便带着双娘去吴家堡了,你们错过了。哟,蓉娘也在。”一个脸相精明,收拾得极利落的中年妇人看到姚舜英她们,笑咪咪地过来打招呼。
“福二舅母好,原来今日田家外婆和双姐姐也去赶集啊。”李兴蓉甜甜地喊了对方一声。
“呵呵,阿福家的也去赶集啊。”李氏应答着对方。
那妇人看了看姚舜英,笑道:“这便是姚叔老家来的侄孙女吧,果然长得好。”
李氏介绍道:“她是那日在码头帮了你的田三哥的娘,娘家姓周。”
“田家舅母好。”姚舜英赶紧笑着冲对方行了个礼。刚一行完才记得田氏说过乡下人不兴这一套,只怕周氏又要笑话自己了。
没想到对方双眼大睁,稳稳扶住自己,激动不已地道:“早听说姚叔家乃是读书人家,今日见了姚姑娘的做派便知此话不假。瞧人家这行礼的身姿,公侯家的千金也不过如此。”
姚舜英汗颜,姚家是读书人家不假,可姚光烈不过一个设馆的秀才而已。姚子都连秀才都没考上,姚子充干脆就是个跑生意的商人。秦氏是个不懂庶务的,没事也就会盯着女儿学这些无用的东西了。
周氏八成也是为了逗李氏开心,还什么公侯之家的千金不过如此,她一个村妇哪有机会见到人家公侯千金。
不过再仔细观察,又发现周氏举手投足间似乎与别的村妇有些不同,更显得有礼节有分寸。就连她的语音也和当地人不大相同,一听就知道是外地人在说本地话。
几个人一起走了一阵,李氏见周氏的背篓塞得满满的很沉的样子,八成是去卖什么东西,便对周氏道:“阿福家的不如你先走吧,我们今日不卖什么东西,祖孙几个慢慢走着不急。”
周氏也不客气,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便先走一步,您老后头来。”
“唉,你快走吧,迟了东西不好脱手。”周氏大步走了,祖孙三人边走边闲聊。
姚舜英道:“方才这位田家舅母那做派好像与别人有点不同。”
李氏呵呵笑道:“还是我们英娘厉害,小小年纪就能看得出来。当年田阿福自幼离家,好些年才带着妻小回村。虽然他们自己不说,但田家湾的人都在传,说田阿福给京里某位朝廷大员做了家人,那周氏就是那家的丫环。宰相门人七品官,既是在那样的高门生活过的人,举止做派自然与咱们这些乡下人不同了。”
“哦,原来是这样。只是他们既然在京城当差当得好好的,怎么又跑回启汶这贫穷落后的地方来了。他们的主子怎么会愿意放他们回来,好像大户人家的下人都要签卖身契的。”姚舜英表示怀疑。
李氏道:“这个祖母也不清楚,毕竟家人丫环这种说法只是私下里的谣传,他们自己可从来不说京里的事情。人们只是根据他们的口音和衣着猜测的。”
祖孙三人走了半个多时辰,吴家堡终于到了。这个镇子虽然不大,但赶集的人很多。青石路面上人们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李兴蓉兴奋不已,拉着李氏的手道:“祖母,等下我们去找一找田家外婆她们,我好几年没见过双姐姐了,顺便让田家外婆和双姐姐看看英妹妹。”李兴蓉很以姚舜英这个长相美丽勤快懂事的堂妹为荣,献宝样地巴不得四处炫耀。
李氏哪里不知道她的那点花花肠子,两个孙女感情好,她高兴还来不及,自然是点头应允。“等咱们将这犁口修好了就去找。”
马上要春耕了,姚承恩昨天将家中所有的农具都清理检查了一遍,发现犁口钝了得让铁匠重新淬火捶打一番,李氏今日来赶集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修理这个犁口。
李兴蓉于是巴望着赶紧修好犁口,然后才能安心地逛一逛,顺便求李氏买点零嘴吃。尤其是今日有姚舜英在,李氏一定会更加大方的。想着那炸得香喷喷的油饼子,甜滋滋的芝麻酥,李兴蓉就流口水。“铁匠铺在那边,咱们过去。”李兴蓉急慌慌地拖着李氏往另外一条道走。
“不走那边,咱们就从这边绕过去。”李氏淡淡地说道,顺手将孙女拉了回来。
李兴蓉不解道:“为什么,那边分明近一点啊。”
“你这妮子怎么就不长脑子呢?”李氏恨铁不成钢,“咱们今日怎么要走那边呢?”
李兴蓉低头想了想,忽然一拍脑袋:“我知道了,从那边走就要经过三婶娘家门前,祖母今日一定是不想见她家的人了。”
李氏哼了一声:“总算还不太笨。”
祖孙三人来到铁匠铺,李氏从背篓里取出犁口请铁匠看了看,然后提出自己的要求,双方说好价钱之后。因为是老宾主,李氏放心地将犁口留下,铁匠告诉李氏一个时辰之后来取。
李氏今日来赶集的第二件事是扯点厚实的布给姚舜英做两身衣裳,接下来祖孙三人转战布店。李氏要买既要厚实耐磨又要有点花色布,三人将吴家堡仅有的三家布匹行都转了一遍,最后李氏才挑中了一匹红底起绿花和一匹蓝底起白花的布。
姚舜英看着那乡土气息浓厚的颜色和图案,内心大囧。但见李氏兴冲冲地在自己身上比划来比划去的,哪好给老人泼冷水。况且自己不出一文钱白穿新衣,更不能挑三拣四的。
从布行出来,李兴蓉便小声嘀咕着肚子饿了,眼睛直盯着前方斜对门店铺不错开。姚舜英抬眼看了看店铺上头的匾额,但见黑底绿色的五个大字:袁家油饼铺。难怪空气中飘荡着一股子油饼的香气,姚舜英心里暗自好笑,堂姐八成一到吴家堡就惦记上这油饼了。
李氏却没有如她的心意走向那边,反倒拉着两个孙女往相反方向走去。李兴蓉大为失望却又不敢多嘴,只好垮着脸拖着脚跟在李氏屁股后头。
李氏见孙女这般模样却不点破,只管穿过人流大步朝前走。中途又经过马婆婆肉饼,张记包子,但李氏一概不停留,只管朝前走。眼见得镇上的小吃铺子都要过完了,还不见李氏有驻足的迹象。
李兴蓉这下再也忍不住了,死命拉着李氏的手娇声道:“祖母,走了那么远的路,又逛了那么一通,英妹妹年纪小,恐怕早就饿了。”
李氏扬眉道:“是吗,光英娘饿了你不饿啊,那等下我就只点两碗面好了。”
“面,祖母是说面。咱们今日要吃面吗?”李兴蓉大喜过望,声音都发颤了。李氏微微一笑:“对,说起来你也两三年没吃过了吧。咱们祖孙三人今天就去解解馋。”
“好好,就去前头的‘吴大郎面馆’,他家的最地道。”李兴蓉乐滋滋地道。
“那是自然,不然祖母怎么带你们走这来了。”
“吴大郎面馆”生意极好,三个人进去报了数目臊子名称之后,还得等一通才能吃上。等着上面的间隙,李兴蓉忍不住小声给姚舜英介绍着“吴大郎面馆”的店主出身。
说是这吴大郎的爹本是本镇的举人老爷,吴大郎的娘是其正头娘子,但生吴大郎的时候不幸难产而亡。举人老爷续弦娶了县城里头主簿家的老姑娘之后就住到了城里,那后娘容不下吴大郎,吴举人为了内宅安宁,只好将吴大郎送回吴家堡。
吴大郎在族里的照看下长大,学得一手做面的手艺,然后在岳丈的资助下开了这家面馆。一来是他家的面确实筋道,臊子香分量足,二来是四野乡民同情他的不幸都来照顾生意。短短时间“吴大郎面馆”便成了吴家堡生意最红火的面馆,然后一直火到今天。
 

第十五章 两个亲家母
更新时间2013917 21:41:53  字数:3531

 听完吴大郎的故事,面也端上来了。服务的竟然是老板娘,冲着李氏喊婶子。等她走后姚舜英小声问道:“祖母认识她?”
李氏点头道:“她娘家就在你们二姨祖母那村子,跟你二姨祖父还是本家亲戚。我和你们二姨祖母一道来过几次她就认得我了。”李氏说的二姨祖母是指自己的二姐。
李氏上头有两个姐姐,嫁得都不近。因为当初她家没儿子,附近的人家都怕娶了她家的闺女,将来少不了被岳家三天两头地喊着去做重工,故而附近几个村子稍微看得上眼的后生都不肯与她家结亲。
最后李氏大姐嫁到启汶南边和别的县交界唤作三个岙的地方去了。二姐则嫁在吴家堡上游三十里处唤作枫林渡的镇子。
姚舜英心道:二姨祖父姓莫,那这位老板娘应该也是姓莫了。姚舜英一边想一边打量着桌上的面碗。李氏点的是牛肉臊子,炖得稀烂的大块牛肉牛筋配合着芫荽辣椒,香气四溢,见人看了忍不住咽口水。
可能因为和李氏是老熟人,祖孙三人碗里的牛肉明显比邻座的人要多。李兴蓉第一个拿起筷子开动,她首先干掉了一块牛肉,然后挑起一大团面条塞进嘴巴。李氏拿起筷子却不吃,而是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到两个孙女碗里。
姚舜英说自己吃不了那么多要将牛肉夹回去,李氏坚决不让。李兴蓉也不肯吃祖母份上的,也要退回去,被阻止后也就算了。那边姚舜英和李氏还在推辞,那边李兴蓉已经消灭了半碗面条。
姚舜英知道她饭量远远大于自己,于是趁着自己没开吃,挑了一团面条到李兴蓉碗里。李兴蓉想推辞但面条实在诱人,加上肚子委实饿了,便不客气地接受了。李氏看了两个孙女一眼,无奈地笑了笑。
吃完面条,李氏说要去盐行称盐,家里的盐只够三四天了。结果在盐行遇上了李兴初的外祖母和表姐田青双,那一对祖孙也是来买盐的。
李氏和亲家母好久不见有话说,田青双个子较李兴蓉高一点点,比她大半个月。以前来姑姑家做过几回客,跟李兴蓉很合得来。两人好久不在一起了也很有话说,可大家总不好在人家铺子里说个不停。
吴家堡临近启水,五个人于是来到河边一棵大树下说话。虽然李氏说了自己祖孙三人刚吃过面,田家外祖母还是说自己头一回见姚舜英,总得给小妮子买点吃的。硬是给了田青双几文钱,让她带着李兴蓉和姚舜英去买吃的。
李氏拗不过,也给了孙女几文钱喊她去称半斤芝麻酥来大家吃。虽然田家外祖母连说不用,但大喜过望的李兴蓉一把抓过了李氏掌心的钱,然后三个姑娘拿着钱乐颠颠地去了。
两个老的就李兴元的成亲事宜,李兴本的择偶范围择偶意向交换了意见。两个小的叙说了各自的日常生活见闻,微红着脸小声分享了谁谁家有上门提亲的意向,顺便又拉着姚舜英叨咕两句。结果几个人一直说了差不多半个时辰才散伙。
回去取犁口的时候,李氏特地拐到了“袁家油饼铺”买了三个油饼,打算回去给李兴初李兴业和姚承恩。
取到了修好的犁口,李氏今日赶集的任务便彻底完成,祖孙三人准备打道回府,可刚一转身就被人叫住了。姚舜英一看,那拽住李氏的人是个肤色稍黄身材干瘦的婆子。
李兴蓉一看来人,嘴巴立马一歪,坏笑着凑在姚舜英耳朵边小声道:“是三婶的娘,我就知道她家会先绷不住的。你看,这不就来找咱祖母求情来了,咱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姚舜英无语:姐姐,你这语气中的幸灾乐祸也太明显了一点吧。
“亲家母赶集怎么不去家里,走了那么久这会子肯定渴了。走,去家里喝口水。”吴氏的娘大声嚷着,热情地一把拽住李氏。
李氏轻轻挣开对方,淡笑道:“咱们祖孙三人方才在面馆吃面的时候喝了水的,不渴,就不叨扰亲家母了。时辰也不早了,该回去了。”李氏既不让两个孙女喊人也也不提吴氏回娘家的事。吴氏的娘心知不妙。她早向李家庄来赶集的人打听过,知道姚承恩李氏回了趟长植带回了个侄孙女。
她看了看姚舜英,半真半假地惊问道:“祖孙三人,莫非这长得极好看的妮子是亲家公老家来的侄孙女。哎呀,这小模样可真是俊哪。”
话说到这份上再不让两个孙女喊人就太无礼了,李氏仿佛才记起一般,假装自责道:“这是你们菊妹妹的外祖母,英娘不认识也就罢了,怎么蓉娘也不知道喊人。”
这话虽说有点推卸责任的味道,但李兴蓉自己也心虚,于是赶紧喊了一声“吴家外祖母”了事,姚舜英也跟着喊了一声。
吴老娘不敢拉李氏就拉住姚舜英,非要三人去自己家不可。
李氏岂能让她如意,木着一张老脸说道:“家里人都下田去了,咱们还得回去做饭呢。左右亲家母也不是外人,我告诉你,老婆子出去了十几日,家中竟然连干柴都烧完了。住在山里遍地是柴火的地方竟然要烧湿柴,说出来不得让人笑死。”
关于女儿跑回娘家的缘由,吴老娘肯定反复问过女儿,李氏言语里的不满和责备她自然一下就听出来了。可女儿是借口给外甥女治病回的娘家,她只能将这借口圆下去。
于是她陪笑道:“嘿,也怪咱们菊娘偏偏赶在亲家公亲家母出门的时候生病。这不她娘要照看她给她看病,家中只她两位伯母,那柴火少人砍不就这样了。好在菊娘身子已经大好了,我这就让她娘俩回去。”
李氏还是不动声色:“这眼下我和老头子回来了,还有我们英娘,小小年纪也知道帮忙,可不像那些个懒婆娘一味地偷懒。咱家也不少老三家的一人干活,亲家母还是让老三家的继续住在娘家吧。”说完故意停了片刻才轻描淡写地补了一句:“等菊娘身子完全好了再说。”
这话是什么意思,莫非这回李氏这回动了真怒,要休掉自己女儿?吴老娘脸色大变,待听到最后一句脸色才稍微缓了一缓,急忙道:“菊娘全好了,李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