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22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22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人,有时候真的很准。

朱温的发迹,是在他25岁那年。那年黄巢起义打到了他的家乡,乡亲们纷纷逃离避难,偏偏朱温不跑,不断跟他人说:我发迹的机会到了。结果农民军一到,他飞也似的报名参军。之后随着黄巢南征北战,他起先只是一个小卒,但是打起仗来无师自通,偷奸耍滑搞鬼子,很快就玩得滚瓜烂熟,先当小队长,然后当参将。他得到黄巢赏识,主要还是义军转战南方时,在江苏镇江遭到了唐军的追击,慌乱之下,朱温不慌不忙,主动要求殿后。他仅带了500多人,在镇江附近的山里大摇旌旗,让唐军误以为农民军设下了埋伏,硬是被追击的农民军给吓跑了。唐军,也就失去了这千载难逢的活捉黄巢的机会。此战让黄巢对他刮目相看,然后提升为亲军大将,到了后来农民军占领长安时,朱温已经是先锋营将官了。在占领长安的战役中,朱温率先头2000人身先士卒,打到长安附近时又继续耍诈,一路大张旗鼓,宣传自己带了几十万人来,硬是把唐朝留守在长安的军队吓得脚底抹油逃跑了。结果,农民军兵不血刃,占领了长安——这个黄巢梦寐以求的坚城。然后,朱温又马不停蹄率兵南下,攻克了唐朝的寿州地区,粉碎了唐朝欲经河南反攻长安的计划。随后,朱温出任黄巢农民军大齐政权的“陕西防御使”,成了权镇一方的封疆大吏,短短5年间,年仅30岁的朱温,就成为了黄巢农民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名将,甚至许多唐朝军队看到“朱”字战旗,竟然拔马而逃。这位河南商丘的小混混,此时第一次体会到如日中天的感觉。

朱温的危机,在他成为“封疆大吏”后第一次到来了。驻守陕西同州的朱温,很快遭到了唐朝河东节度使王崇荣的打击。王崇荣是此时唐朝藩镇中非常强悍的一支,且他曾投降过农民军,对农民军的战术非常熟悉,此时的朱温,麾下主力大部分被黄巢调走,手中只有1万多兵马,又怎能抵挡这虎狼之师。屋漏偏遭连夜雨,在早年流动作战的时候,因为抢夺战利品,朱温得罪了黄巢的谋士孟凯,结果,朱温向黄巢告急的文书全都被孟凯扣了,打打不过,救救不了,风光一时的朱温,现在却叫天天不应了。可朱温不认命,不就是打不过嘛,投降不就得了。

比起后来的张献忠,朱温投降可以说百分之百的真诚,既然决定投降,就拿出投降的样子,朱温军中黄巢的亲信,一夜之间就被朱温杀了个干净,提着战友们血淋淋的人头当礼物,朱温正式向唐朝投降。闻听这一员农民军最彪悍的将领归顺了,远在四川的唐僖宗竟然欣喜若狂,大喊“此大唐复兴之兆也”。接着朱温摇身一变,成了围剿黄巢的“官军”,被封为“汴州刺史”。但是唐王朝不傻,给他明摆着说了,官给你做,但要等着收复长安才能赴任,这一下子激起了朱温的积极性,他立刻率军奔赴剿灭黄巢的前线。他又拿出当年轻骑奇袭长安的把戏来,利用唐朝主力部队围攻长安的机会,从侧面小路杀进长安,一举击溃农民军,无法立足的黄巢被迫撤退,朱温却不依不饶,一路奋勇追杀,从长安一直追到汴州,然后就地赴任,富庶的河南省,从此成了朱温的势力范围。

在这期间,朱温也结下了一个他一生的敌人——沙陀首领李克用。同样是围剿黄巢,朱温和李克用起先是亲密战友,李克用性格直爽说话无遮拦,和朱温喝酒的时候,喝高了,接着就嘲笑朱温是“叛徒”,朱温为人阴沉,表面乐呵呵应承着,喝完了酒大手一挥,竟然派手下人去李克用的住处放火,幸亏那天天降大雨,喝得迷糊的李克用这才捡回一命,从此,这对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敌。

但朱温这时候却顾不上李克用。黄巢起义失败后,朱温以河南为基地,开始了他四处扩张的战争,相继吞并了苏北、山东、河北等地多个藩镇。此时的唐王朝,已是藩镇割据时期,中央政府成了空架子,朱温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对周边的藩镇分化瓦解,步步为营,到了他47岁那年占领太原时,已经拥有了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大地,成为中原诸侯中最强的一支。

【二】

朱温属于街头无赖起家,他的梦想,都是一步步来的。当无赖的时候,想着当将军,当了将军了,又想当大官,当了大官了,就要当诸侯,当了诸侯后,就自然想要当皇帝了。

此时唐王朝已经到了末世,此时在位的是唐昭宗,但是他不过是一个傀儡。公元900年,唐朝皇室发生政变,宦官刘季术造反,囚禁唐昭宗,这给了朱温“进中央”的最好机会,以杀刘季术为名,朱温再次向长安进军,经过与刘季术势力的一系列战斗后,公元903年,朱温成功夺回了唐昭宗,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路。同年,朱温被任命为太尉,掌握了唐王朝的大权,接着他开始反攻倒算,一口气杀掉了500多个宦官,由于杀戮甚多,长安城很多并非宦官,胡须比较少的官民,也被乱兵当宦官误杀了,不过经此一杀,把持唐朝大权100多年的宦官势力,从此一扫而空。

次年正月,朱温见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将唐昭宗送到洛阳,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准备,虽然唐朝无道,但老百姓对唐朝还有感情,路上许多官民见到唐昭宗,依然下跪高呼万岁,吓得唐昭宗慌忙纠正说:“我已经不是皇帝了。”但狠毒的朱温是不会让他活着的,朱温一面对唐昭宗礼遇有加,一面命令部将朱友恭去洛阳杀害唐昭宗。四月,这位可怜的傀儡皇帝在洛阳被害,为了掩人耳目,朱温先立唐昭宗儿子为帝,这就是唐朝末帝昭宣帝。接着又杀朱友恭灭口,对唐昭宗的死,还假惺惺地号哭了一场。表面文章做足后,次年二月,朱温再次亮起了屠刀,昭宣帝以及8个兄弟皆被杀害,同时还杀害忠诚于唐朝的大臣30多人,尸体全部投进滑州附近的黄河,滔滔黄河竟因此染红。公元907年四月,朱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梁,以汴梁为东都,而跟随朱温来到洛阳的残余唐朝皇室,也在此后皆遭杀害。踩着无数的人头,朱温,终于坐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上。而从此开始,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彻底灭亡,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五代十国时期。

要问朱温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恐怕只有俩字——荒淫。

朱温的好色是出了名的,当年做农民军的时候,就因为奸淫民女遭到过黄巢的责罚,后来叛变了,直到当皇帝,不但恶习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比如他的大军所到之处,凡住宿民居,他都会将人家家中妻女尽数强奸,甚至连他自己的儿媳妇也不放过,他的儿子也不以此为羞耻,反而争相把自己的老婆送给老爹“扒灰”,以得到老爹的宠信。后梁建立后,朱温一生的死敌李克用也建立了后唐政权,但是在和朱温的交手中屡战屡败,李克用连病带气,在公元908年咽了气,死前嘱咐他儿子李存勖,千万别忘了朱温的仇。之后,就是李存勖卧薪尝胆的生涯了,朱温与死敌的战斗,暂时告一段落,风云再起时,就是他的家族最后的灭亡。

朱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死在死敌的手上,却死在了一个他最亲的人手里。他有一个养子朱友文,经常用老婆孝敬朱温,朱温很满意,就想把朱友文立为太子,亲儿子们自然不干,尤其是一直作为他助手的次子朱友珪。公元912年,朱温在出征后唐的路上患病,返回洛阳养病,六月,朱友珪发动政变,刺死朱温。一代枭雄就此殒命。但论他的死,却还是应了一句古话“色字头上一把刀”。

【三】

但是这个反复无常,篡唐自立,千年来受尽了骂声的枭雄,却也做了许多现代人所不了解的好事。

朱温在称帝后,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奖励农耕和减税。中原地区历经战乱,生产破坏严重,朱温在河南大行垦荒,而且鼓励百姓返乡居住,甚至国家拨出专门的粮银,用来资助垦荒的百姓。与此同时,他大力发展教育,在当地设立乡学,招募老师,重用文人。如上种种,皆是同时代枭雄所不及的。

而荒淫的朱温,却有一个难得的好老婆——张氏。张氏是朱温在老家的结发之妻,其家是当地富户,当年不顾父母反对,毅然下嫁给了朱温。朱温征战期间喜好滥杀,每次张氏都出面劝阻,特别是她还很有智谋,很多次关键战争,都是朱温的好谋士。如此贤妻,朱温自然珍爱无比。后梁建国的前夜,张氏已经病入膏肓,临终前对朱温说:“你什么都好,就是有一点我放心不下,你太贪恋酒色,这会要了你的命的。”朱温最后的结局,却真的应了他结发妻的预言。


第十九章 后周世宗柴荣的辉煌

细数中国古代帝王,若真要评个“历史之最”的话,那应该有最猛的、最狠的、最毒的、最荒唐的、最聪明的……可轮到后周世宗柴荣,只能用一个字——冤。

辛苦打下了江山,到头来却被另一位天子拾了便宜,吃着他的老本开创了一个朝代。他就像一个卓越的革命战士,走过了25000里长征,却终没等到全国解放。他争不过的是人最无奈的事情——寿命。杜甫有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说的是传说中的诸葛亮,可怎么看,都仿佛预言了后世柴大英雄的人生。

且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这位英雄的道路,感慨一下人生的无常。

既说人生无常,当先问英雄的出处,论出身,自古帝王要么显贵,要么布衣,柴荣的家世却只透着俩字——破落。

他是河北邢州人,本为贵族子弟,可轮到他这一辈,偌大的产业和地位都已荡然无存,还好有个姑姑嫁对了人,成了后汉大将郭威的夫人,为生活所迫,柴荣7岁那年就投奔到姑父郭威的军中效力,说不好听,叫寄人篱下。

他的谨慎厚道,他在关键时刻的果敢机灵,渐渐的,郭威也对这个不起眼的侄子刮目相看了。在郭威的军中,他的地位节节攀升,从小兵到偏将,从偏将到郭威的养子,终于成为郭威最倚重的人物。柴荣鞍前马后,跟随着郭威南征北战,后汉国发生了内乱,一番龙争虎斗后,身为大将的郭威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而在这场权力风暴中,郭威的家小都被后汉皇帝杀得一个不留,成了“绝户头”。这样,31岁的柴荣,成为郭威皇位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从家族破落子弟到皇储,似乎老天在眷顾着他。

可幸运吗?从士兵到将军,一步一步都得真刀真枪爬上来,从死人堆里冲出来,柴荣正是这样,唯一的幸运就是他跟对了人。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土匪类的人物,要么残暴好杀,要么荒唐无道,可柴荣的主子郭威,却着实是个响当当的大英雄。

也正是在郭威的领导下,北方周国休养生息,他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富国强兵,分裂时代的中国,终于出现了一个最好的政权,只遗憾天不假年,郭威只当了3年皇帝便去世了。

其实郭威是不必遗憾的,历史已经安排了一个更好的统治者——柴荣,去替他完成未完成的事情。

34岁的柴荣就这样坐上了权力的宝座,可这的确不是时候,因为他所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北汉政权盘踞山西,勾结契丹人割据自立,而北汉的后台——契丹,更似一只狡猾的猛兽,坐视着汉家政权的自相残杀,时刻等待着坐收渔翁之利。中国南方,如南唐、吴越、后蜀等政权,占有着大大小小的土地,几乎都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经济带。柴荣的周国,虽貌似诸雄中实力最强,却实在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占据中原,更使他成为大家的众矢之的。

内部更糟糕,郭威在位的3年,虽厉行节约,恢复生产,可北方大地饱经战乱,元气只不过刚刚恢复。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五代战乱,带兵者都养成了墙头草随风倒的习惯,所谓忠义统统一边去,文官的首领更是那位历事五朝的老油条冯道,这样的官场风气,郭威知道,却还没有时间去整治,就一并留给了柴荣。

柴荣的皇位还没坐稳,北汉就找上门来了,几十万大军勾结契丹,边关告急,朝臣人心惶惶,各种麻烦一团糟,郭威惨淡经营留下的基业,眼看就不保了。

柴荣却很冷静,在这纷乱的头绪中,他理清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打北汉,打败北汉,震慑天下,所有的麻烦就迎刃而解了。于是,亲征!

亲征?说得容易,胜了好办,败了又咋说,北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北汉后面的契丹,那貌似威行天下的后唐皇帝不就是被契丹逼得一把火自杀了么?习惯了当墙头草的臣将们腿肚子又开始打哆嗦了。文官之首冯道首先跳出来反对,大概是觉得柴荣皇帝当不长了,竟然当廷嘲笑柴荣。柴荣却很冷静,你反对是吗?贬!

五朝元老,做惯了墙头草的冯道,就这样被罢了,柴荣同时也传递了一个信号:非常时期,谁敢退缩,不饶!

几十万大军忐忑不安地上路了,虽被震慑了一回,大家心里却还打着算盘,一旦战事不利,柴荣被身边人绑了去请赏都有可能,说是坐在火山口上,一点也不为过。

柴荣,很快展现出他的厉害,当然,是先对自己人。

亲军都指挥使赵晁先做了倒霉蛋。他提出退兵的主张,柴荣二话不说,关!功勋卓著的大将就这样被囚禁了,虽然还算仁慈,却足足震慑了全军上下。

于是,各支军队终于达成了共识,不战胜,就完蛋,想跑,就得先当了垫背的,没二话,全力死战吧。

两军在高平相遇,大战开始了。契丹人发扬其一贯坐山观虎斗的优良传统,坐看汉人们杀个你死我活。但北汉军确实凶狠,仗着人数的优势,上来就猛打猛冲,柴荣的右翼军很快崩溃了,右翼军将领竟然火线倒戈投降北汉。一时间,周军阵脚大乱,北汉皇帝志得意满,等着看北周军尸横千里的一幕。

这时候,有一个人亲率精兵,冒着枪林弹雨朝北汉军阵冲了过去,败逃的北周军先是一愣,接着又是一震。

冲上去的正是他们的皇帝——柴荣。

皇上都冲了,咱们还退啥?打他娘的。

溃败的军阵重新合拢,逃跑的士兵们再次回头持戈相向,周军,重新鼓舞了士气,稳住了阵脚,关键时刻,又是柴荣,亲率精兵猛击北汉中军,这一来,就仿佛一把匕首,直捅在北汉军的胸膛上,志在必得的北汉军,败了。

溃败,仓皇的溃败,数十万北汉军如羔羊一般被宰割着,观战的契丹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啊,一个人,竟能扭转整个战局。这样的英雄,怕是几百年才出一个吧。

还没等他们想明白,周军已然打扫完了战场,雪亮的马刀指向契丹军阵:你想来试试吗?试什么试,跑吧!数万契丹军转眼间逃得不剩,天下无敌的契丹劲旅,在中原军队面前未战先溃!五代十国数十年来,这是第一次。

高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显得很不起眼,然而对于五代乱世来说,它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使北汉遭受重大打击,再无法争锋中原,内部风雨飘摇的周政权也因此稳定了局面,而统一天下的重任,也落到了周政权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战局最危急的时候,有个将领跟随柴荣一起冲杀出去,稳住了阵线,这个人后来也做了皇帝,他就是赵匡胤。高平之战,既成就了北周统一天下的重任,也成就了另一个完成者的平步青云,历史,真是个奇妙的编剧。

柴荣明白,这不过是开始,统一天下只是他计划中的第一步,在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