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

第42章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42章

小说: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箭来箭往,没完没了,宋军里的猛人们再也按捺不住,先是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恶性勃发,抓过一面大鼓,一顿狠敲,之后把盔甲一把脱下扔到一边,跳上小船直奔城墙,结果对面满天飞蝗一般的箭雨中,一箭正中他的脑袋……下一个是更加有名的殿前都指挥使都虞候石汉卿,这时的宋军是极其勇悍的,面对危险,每个人都敢像当年赵匡胤跳下寿州城的护城河时那样对着死神呲牙。但他的结果和王廷义一样,中箭之后栽下了船,被洪水冲走溺死。

主将如此,士兵的伤亡可想而知了,可紧接着就发生了一件更惊人的事。这时太原城里也都是水了,突然在水里飘出了一个空前巨大的草堆!这草堆一边抵挡着宋军射过来的箭,一边缓缓推进,宋朝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草堆居然把城墙的豁口给堵住了!

在当年汾河的滔滔洪水之中,宋朝的士兵们渐渐地冷却了,一个不祥的预感在他们心底里慢慢地升起。太原,难道真的无法攻破了吗?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66)

发布时间:20071217 17:25

但这是城墙外的哀叹,很像是富得流油的财主对更大的财富流口水。可城里面的人呢?生,还是死?已经到了必须选择的时候。

而危难之中,才显出了真正的勇敢。前武当山真人,现任北汉宰相郭无为大人突发神勇,他越众而出,向刘继元请命——单纯的防守终定了失败,请给我一千精兵,我要出城向宋军挑战!

这真是空前的勇敢,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答案。能赢吗?1000个士兵就想打退赵匡胤?守城的兵力本就不够了,还要再浪费吗?但不知道刘继元是怎么考虑的,他居然同意了。还派出了太原城里最强的将领,刘继业和郭守斌一起陪着郭无为出战。

出战选择在一个标准的偷袭之夜,史称“夜雨晦冥”,北汉国王刘继元亲自登上太原城北的延夏门送这些勇士出城,而且久久不愿离去。郭无为带着人马出了城,走到北桥,他停下了马,他要所有的战将都到他身边来,说有机密的事要和他们商量。

事情很反常,他要说什么?要来个战前动员,还是计划有变?但不管怎样,宰相大人被尴尬地凉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刘继业,刘继业呢?”他叫。

刘继业远远地回答说我的马蹄子伤了,就在刚才。现在必须得回城去,不然马会很难受的……然后他就带着一部分人先走了。

“郭守斌,郭守斌呢?”郭无为再叫。

可惜这次连回答他的人都没有。史称“守斌迷失道,呼之不获”。之后就在他的面前,一大群一大群的士兵转回身往太原城里走,再没人看他一眼。

郭无为傻了,这和他预想的场景太不一样了。这本是他精心构思的,可以在眼前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夺回荣华富贵的大好机会,只要他能成功地夹裹着这1000精兵外加两员勇将一起投降宋朝。可这是怎么了?好像人人都知道他要干什么一样,这……这不太可能吧?是他突然变傻了,还是这些人吃了什么药,突然变聪明了?

但是不要急,他身边仍然还站着几十个人,一直都离他很近。人不多,但已经足够堵住了他奔向不远处宋军大营的路。

郭无为的路终于走到尽头了,只是片刻之后,他就又回到了太原城里,而刘继元还在延夏门上等着他。两人再次见面,一个还是北汉的国王,而另一个,已经再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隔天之后,为了满足赵匡胤能就近观赏,郭无为被用一条皮带勒死在了太原的南城墙上。而让人难过的是,他虽然死于反叛这个千真万确的罪名,但是揭露他的居然变成了一个叫卫德贵的太监。

这不知是对郭无为的揶揄,还是对刘继元本人的嘲弄,就因为一个养在深宫里的太监的密报,就把一国的宰相杀了?还在他刚刚领兵想为国征战的时候?

但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的政治。只需要有一个结果,中国人非常懂得一点,就是生米一但做成了熟饭,那么就可以上桌。只要成了事实之后,人们就只看到成果。

至于过程,那是在人类进入到21世纪之后,才在中国有了市场的蛮夷泊来货。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67)

发布时间:20071218 17:22

自古以来,行为艺术都是惊世骇俗,振奋人心的。话说城里城外千百万人同时欣赏了郭无为被活活勒死的现场表演之后,每一个人都对今后还要怎样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想法之后,行动如下:

有的人拒绝再玩了。比如北汉一方的岚州刺史赵宏,本来就被宋军围困,这时候被郭无为的例子所震撼,觉得前途实在“无亮”,而且听说赵匡胤那边几乎从来没杀过大臣,于是决定主动投降。赵匡胤的反应是……有点难度,不是我不收你,这中间有个小小的问题。

第一,你姓赵,这倒没什么。赵匡胤身边姓赵的人多了去了。可是第二,姓赵,名字里又有个“宏”字,你就犯忌了。总不能占皇帝的便宜吧(请参看赵匡胤老爹的名字)?于是赵刺史改名“文度”之后大家皆大欢喜。而且在他的感召之下,北汉太原附近的州县不断有人向赵宋投降。

而在太原城里,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似乎通过近距离观赏了郭无为的死亡之后,每个人的心都和刘继元贴得更近了。其表现是斗志突然飚升,在又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太原的西城门悄悄地打开,黑黝黝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从城里杀了出来。

西城,这是北汉人通过分析之前的偷袭成绩,得出的正确结论。他们不考虑李继勋、曹彬,当然,也绝不再去城南找党进。就是赵赞,就是他了。而且他们此行的目标也非常的理智,不再是偷袭营盘,而是把宋军攻城的战具烧光就行了。

只求能暂缓一下城墙部位的压力而已,但就是这样,他们付出的代价都是超级巨大的。因为他们百密一疏,忘了赵赞的脚底板在前两天才被他们射了一箭,他疼啊,他恨,所以他睡不着觉……这注定了他的反应比任何时候都迅速凶狠。

当天晚上,宋军的攻城战具完好无损,而北汉人扔下了10000多具尸体狼狈回城。

但就算这样还是没完,西城赵赞的主意打不成,北汉直接想到了宋朝的皇帝赵匡胤。又是一天夜里,赵匡胤在自己的大营里睡不着觉想心事,突然听见营寨之外有人大喊四个字。

这四个字让宋营里所有听见的人都蹦了起来,做出了同一个动作——竖起耳朵,再听一次,这不是真的……一定是整天想这事,都弄出幻听了!

但喊声再次传来,四个字原样不变——北汉主降!!

天哪,刘继元竟然投降了……吁——―宋朝人都惊喜得快要虚脱了,不过想想也对,他们都快累垮了,刘继元他们还能好吗?只有比他们更惨……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这种想法很快就在宋营中达成了共识,包括见多识广,以理智沉稳著称的赵匡胤。

于是,赵匡胤下令,所有的卫士都穿好盔甲拔出刀,打开寨门,准备受降仪式。但突然有人叫停,给这个万众欢乐的时刻夹杂了点杂音。是宋营里的八作使(官名好怪,俺也不知是啥官)赵璲。

赵璲没有反对受降,只是给喜出望外的皇帝提了个醒——陛下,自古受降如受敌,半夜进行,好像不那么隆重正规吧。

不必一盆冷水,赵匡胤恢复冷静只需要一杯冷水就足够了。他点了点头,让人到外面去问问,结果一切就没了下文。

但是没人会相信当天晚上刘继元真的满怀投降诚意而来,只是因为赵匡胤没有在第一时间亲自欢迎就失望地回城了吧?!

那天晚上赵匡胤站在漆黑的露天地里,被周围无数双眼睛盯着不停地看,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向他摇头——唉,这样就被骗了?还郑重其事地准备受降……想赢都想疯了吧!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68)

发布时间:20071218 17:25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就是那天晚上赵匡胤心灵的真实写照,而且马上就变成了宋军的具体行动。

攻击点再次选中了太原的南城,那里的崩塌效果最显著,合计有草堆堵漏的城墙,还有勉强拼凑起来的城门。敌之弱点,即为我之要点。攻击就选在这里。但遗憾的是,办法还是和以前一样。

没办法,这时正值四五月,是中国所有河流的水量最丰沛的季节,除了船,这时太原城下没有更好的战斗工具了。宋军在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的率领下驾着小船,再次冲向了南城门。老办法,一把火点着了它,然后就近冲向城墙的缺口,完全复制了前些天的战斗过程。

结果也和以前一样,李怀忠中箭,不过没死,他奄奄一息地被抬了回来。这时候,不管别人是什么感受,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就是赵匡胤本人的亲兵卫队再也坐不住了,接二连三的伤亡失败,对别人产生的是惊愕和恐惧,可他们感到的是气愤,是不服!是突然间跳起来去找赵匡胤。

殿前司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领殿前司诸班卫士叩头请命——“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

但是皇帝犹豫了,愤怒不像忌恨,它注定了只在短时间内强烈暴发。随着李怀忠和大批的战士死伤狼籍,他的心一边在权衡利弊得失,一边在逐渐冷却。

一个在出兵之前就反复思量的问题再一次浮现出来——得到北汉真的是这么重要吗?难道要用宋朝军队中所有精华的生命去换取吗?

没有了军队……就没有了一切,连自己的国家都没法保全!

赵匡胤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他苦笑了一下说——你们都是我亲自训练的,我知道你们都能以一当百(汝曹皆吾所训练,无不一当百),所以才用你们卫护左右,休戚与共。我宁愿不得太原,也不能命令你们冒锋刃,去必死之地!(岂忍驱汝曹冒锋刃,蹈必死之地乎!)

士兵们先是愕然,接着都哭了。这时的赵匡胤不再是皇帝,也不是将军,而是比他们年长20余年的叔伯长者。他的理智,把所有人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而且再次拉近了与自己士兵之间的关系。但是,无论是由衷的感动,还是精明的计算,在这种温馨感人的气氛里,一片冲天杀气也就此都消散了。

战争,本就开始于人心里的一点或好胜、或贪婪的欲念。失去了这点欲念,一切都显得荒谬而可笑。

何况就在这时,几个极端恶劣的消息一起传来了。首先,魏仁浦死了。59岁的前宰相随军出征,在半路上就病了,只能回国疗养,可还是一病不起;而且,更要命的是契丹人突然出现。

这支契丹部队躲过了宋军散布出去的所有哨卡,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就到了太原城的西门外(该死,还是西门)。他们没有马上发动攻击,而是鸣鼓举火,向城里的刘继元发送消息。这下子本就顽强不屈的北汉人更加有了底气。

而且,这支部队的首领级别居然是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乌珍!并且有消息表明,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也已经出动,马上就会到达。

这些消息都让赵匡胤深深地呼吸。他明白,这是上次那两次胜仗的后遗症。契丹的国王刚换人,于情于理于利,从哪方面都丢不起这个脸,所以才会把南北两院的大王一起派上了阵。而之所以耶律乌珍到了还不开打,原因也非常的简单。

一来是等南院的耶律斜轸到达;二来也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是赵匡胤本人。但相持注定了是短暂的,摆在赵匡胤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个是趁其孤单,马上攻击;另一个,就是立即后撤。

攻……退?赵匡胤的心变得极端地平静。除了眼前的强敌,他更加注意到了另一个致命的不利因素。时间,从出兵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四个月,师老兵疲,后继乏力……曾经也是一个大兵的赵匡胤,比十年之后的那位“天才”皇帝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69)

发布时间:20071219 17:23

事情到了这一步,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之前没有什么了不得的深仇大恨,刘继元在面对赵匡胤时一定要顽抗到底,死不投降?而对异族契丹人却靠得紧紧的,任凭他们随意地欺凌压榨,敲骨吸髓都不在乎?

奥妙何在?

或许还有什么别的隐情吧,比如说刘继元是个严重的受虐型变态狂,不然用中国近代的某个大人物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倒也贴切——××只是要我的钱,可是×××却是既要我的钱,更要我的命。

所以,我只能继续投靠契丹,绝不能投降宋朝。因为我对契丹来说,是一只会不断下出金蛋的鸡,为了保护我,他们都会派大队人马过来拼命。我何乐而不为?大不了就再多交点保护费。至于钱,谁让我治下的汉人都那么能干呢?

这样来解释刘继元是不是有些靠谱?

但是他却忘了,契丹治下的燕云十六州里汉人也占绝大多数,一样也非常能干,契丹没有理由相信,只有他刘继元统治北汉才能给他们不断进贡交钱吧!

但是这时说什么都晚了,形势要求赵匡胤必须退兵,而且必须得快——这时时机正好,北汉人不敢出来,契丹人还在等大部队。这时不走,更待何时?而且在走时他为了给刘继元再留下点深刻的印象,还顺手牵羊带走了太原城边的一万多户居民。

只是一万多户百姓,这数字很大吗?能让刘继元感到肉痛吗?我们可以就此给刘继元都算一笔帐,就会知道这一万多户百姓对这时的北汉到底意味着什么。

北汉在刘崇立国的时候,有11州之地,作为国家来说是标准的“地狭民少”,而且国计民生在那时就到了可以随时审请救灾款的边缘。他们的宰相大人一年的工资居然只有铜钱……别害怕,是100贯;而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大人们就更加的凄惨,居然是30贯!

虽然这只是标准工资,不包括各种福利,但是水平怎样,已经可想而知。就这样,还要每年向契丹上交10万贯的保护费,而契丹人还会不定时地纵兵抢掠。

这时候就没法不佩服开国皇帝刘崇了,在这种民生基础之上,他还没完没了地向后周开战,想一想他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扔下了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和粮草给养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汉的那点可怜的家底就这样被他迅速败光。

然后刘钧就只能惨淡经营了,他后面的刘继恩、刘继元又被赵匡胤雪上加霜。这时宋军从太原城下退兵之后,北汉全国11州之内只剩下了军兵3万人,人口约3万5千户!

这还是一个国家吗?知道赵匡胤带走那一万多户居民能让刘继元多心疼了吧?

但是折腾还没完,宋军撤走之后,契丹人的大队人马又到了,太原城下仍然是兵马云集,仍然不是他们自己的队伍。

而北汉人赖以生存的太原城墙却在排水之后突然大片崩塌了。怎么办?斯情斯景,历史上所记载的那个契丹使者韩知范的惊叹其实是不值一提的,那不过就是说宋朝人还是不懂得怎样以水浸城,要是先泡一下,再晾一晾,太原城墙就会变成泡了牛奶的饼干,一脚就可以直接踹倒(若知先浸而后涸,则并人无类矣)。这充其量不过是危险过后的一个感叹号,真正的危险和机遇都在这时才刚刚出现。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170)

发布时间:20071219 17:27

城墙塌了,刘继元的反应是立即全民筹钱,不管每家每户在战争中已经损失了多少,家里还剩下多少,马上都交出来,不许私藏哪怕一个铜板!

这个命令被不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