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大宋之安居乐业 >

第129章

大宋之安居乐业-第129章

小说: 大宋之安居乐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川,轻骑从青州出发不过十日即可抵达东京城,更有黄河之利,若我军提一水师朔河西上,则水陆并进直逼东京——南方叛军毕竟离东京很远,对宋室来说不是切肤之痛,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却是位于京东的我军。微臣断定,宋军在短时间内定会派遣军队攻打京东,而且很可能是从东京和北京两路同时出兵,他们出兵的人数不可能少,至少在二十万。大王,微臣建议我军不妨暂时避其锋锐,赞时撤出中原,让宋军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南方的叛军和各地起义上去,待宋军与各路叛军打到紧要关头,我军再突然袭击其侧后……”
他的话没有说完,不过意思却是表达出来了,他的计划就只有四个字:祸水南引。
先让宋军跟南方的叛军打个你死我活,等双方打得正热闹的时候、那个时候宋国的近畿地区根本不会有太大的防御,那么这个时候唐军再来一次登陆作战,从山东直插东京……传承近两百年的宋国有极大的可能会一战而灭。
林靖文没有回答,却是问王散,“我军撤得如何了?”
韩卫大吃一惊,难道军队早就开始撤退了?
王散看了韩卫一眼,答道:“启禀大王,水师随时可以撤离且不去说它,陆军八万人已经撤走五万,其中骑兵已全部撤离,剩余的三万人目前全部在青州城拱卫大王左右。另外……”王散的脸色很是古怪,象是想笑又不知道该怎么笑的样子,“京东的宋民有很多人希望跟我军一起撤到辽东。大王此计高矣,用宋国的粮食收买宋人的民心。”
林靖文没有理会他的奉承,只问:“有多少人愿意去辽东?”
“已经确定要去辽东的大约有三十万户,微臣已经将这部分人迁到登、莱、芜三州,总理院已经雇佣两万艘民间船只帮忙运送,预计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运送完毕,只是大王,一下子得到如此多的人口,只怕我大唐尚无力安置——钱粮物资倒是不缺,土地更不缺,只是没有足够的官吏去规划管理,微臣却是有一个建议……”这厮竟是在偷偷地看林靖文的脸色,更是欲言又止,难道他的建议有古怪?
“讲。”
犹豫再三,王散试探着道:“我大唐缺少官吏,根本不能一次安置三十万户,不过……中原却多的是人才,微臣的意思是……”见林靖文眉头一挑,王散连忙改口,道:“儒人自然不能用,但就象律政大臣陆大人那样,中原恐怕少不了明着学儒学实际上学的是其它学问的人,这些人大王不妨用之。”说完,王散心下忐忑,不时偷瞧林靖文的脸色。
大王不好儒学,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一点整个大唐上下臣民没有不知道的,以前的那些儒生现在拼命地抱着本《墨子》、《道德经》之类的书猛看死记,就是想改换门庭,不然别说做官,哪天大王一个不高兴杀几个儒生来换换心情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是禁忌,由不得王散不小心。
林靖文也没什么表示,只是“哦”了一声表示知道,从几案上抽出一份诏书丢给王散,“爱卿将这份诏书传回总理院,让他们立刻执行。”
王散忙不迭地接过诏书,别的没看到,其中有八个字却是让他眼前一黑,也不知是吓得还是什么:“罢黜儒术,复兴百家。”

第五卷三百年故唐旧地第六十九章 文艺复兴时代(上)

早在半个月以前黄琬瑂就建议林靖文暂时撤出中原。
方腊在宣和二年没反那么在宣和三年必反,这个时代的人不清楚林靖文还不知道么,早在这次出征之前他就将方腊的因素考虑进去了,黄琬瑂的建议跟林靖文的想法——实际上是陆青城的想法不谋而合。
不过,林靖文万万没有想到,方腊竟然能弄出这么大的声势。
造反有三途,首起于官,次起于教,再次于野。也就是先做官积累一定的实力再反是最容易的;其次就是弄个宗教出来,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摩尼教——也就是金庸笔下的明教就是如此,而历史上声势最大的民间专为造反而生的宗教是白莲教,元、明、清三朝深受其苦,而最出名的却是太平天国,宗教是最容易聚集到足够的人手的;再次就是落草,也就是起于野,从最早的陈胜吴广到明末的李自成无不是如此。这三个途径是最容易聚集起实力造反的。
而方腊则完全不一样,他只是贫民漆工出身,既没做过官也没啸傲一方,更加不曾弄出个什么宗教,但他这个毫无根基毫无背景的人弄出的声势却是无与伦比——旬日之间即聚众十万余,这样短的时间内形成的规模连祸沿三朝的白莲教也不曾做到。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民心,宋朝已经失去了民心,一人振臂一呼则四方响应,若非这个时代交通通讯不发达,那么一人呼喝天下响应完全是可能的,至时天下皆反,也不用等到金军入侵了,宋朝完全可以象明朝那样亡于贫民起义。
在后世林靖文不止一次地听说宋朝是如何的繁荣如何的兴盛,可是当他真的到了宋朝才发现,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宋朝的确是繁荣,其一国的经济实力就占到了当时整个世界经济总量的80——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强汉盛唐虽然是汉人最强盛的两个朝代,但论及繁荣也是远远比不上宋朝。
但是那又怎么样,宋朝是最繁荣的,但也是最懦弱的,先臣于辽,后败于金,最后更是被蒙古灭了国,就连党项人那样不入流的货色都能给宋朝脸色看——有宋一代,汉人在那些异族眼中的地位甚至不如猪狗。
有句话说的好,“宁为强国小民,不为弱国王侯”,宋朝之懦弱历史罕见,宋人出了中原甚至都不敢说自己是宋人。后世中国某些人出了国也是不说自己是中国人,这之间的道理差不多——国家太过懦弱,说出来除了招来歧视之外不会有第二种结果。而古代更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说自己是宋人,谁鸟你啊,宋朝根本就没有让异族畏惧的实力,那么你说你是宋人则必然会被歧视,财物被一抢而光,甚至都有性命之忧。
国家,最基本的义务就是保护国民的安全,当国家无法给国民带来安全感的时候,那么这样的国家就不用指望会得到国民的拥护。
宋朝,正是一个无法让国民感到安全的国家。
不过仅仅如此也没什么,了不起国民不待见宋朝而已,离造反还有段距离,可关键是,宋朝除了懦弱之外还有一个特点:残暴。
不用奇怪,宋朝虽然是儒学最昌盛的朝代,但也是对汉人剥削最狠的朝代——当然,元、清根本就不是汉人的王朝,不算在内——贪官污吏遍地,苛捐杂税满天。宋朝要向辽、夏、金、元输岁币,这么多的岁币从何而来?自然是要百姓出的,还有,宋朝的皇帝也是各朝各代中最喜欢也是最会享受的,宋徽宗就是其中的代表。
看看两浙就知道了,茶农将茶卖出去得到的钱甚至都不够交税。
从宋朝建朝以来,贫民起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来没有,方腊起义只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而已。
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方腊起义的时间实在是太合适了,正好在唐、宋开打的时候,这样一来就与北方的唐军相呼应,声势增强了几倍不止。原本历史上方腊起义之后宋朝廷还不紧不慢地调派十五万禁军平叛,现在他们还能这么悠闲么?
不过唐军却是主动撤退了,八万唐军,其中两万骑兵已经先期撤离中原,三万步兵在登、莱、芜一带看护着三十余万户宋民,而其余的人马则全在青州,刚刚打下来的京东东路其它地方并没有一兵一卒。
这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三十万户宋民。宋朝懦弱而且剥削太狠,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唐军攻入中原,一路上各地贫民云起响应不说,现在唐军要撤走了,想跟着走的贫民不在少数——至少唐军每到一地都开仓放粮接济贫民,至少唐军勇猛善战远远强过宋军,至少留在中原除了造反已经没有别的活路。
登州等地的港口万帆云集,总理院从民间雇佣了超过万艘船只往返运送这些宋民,他们在登州等地已经被划分好了,农民一到辽东自然会被分给土地,中央钱庄也会借贷一些银钱,渔夫、牧民也是各归其职,而手工业者更是吃香,各大工场作坊抢着要人,只嫌人少,不会嫌多。
官吏?没有官吏,京东东路的官吏十之**已经被杀。
士子?这个比较麻烦,宋朝崇尚儒学,这些士子或者还没有功名在身,但平日里倍受追捧,他们一贯都是高人一等,虽然不是眼睛长在头顶上,但也不那么瞧得上他们眼中的“叛逆”,他们是非暴力不合作,拒绝去辽东“从贼”。
以前王散还考虑着辽东官吏不足这些人还可以用一下,也就没怎么为难这些士子,只是好言相劝,愿去辽东的十分欢迎,不愿去的王散也不敢勉强。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大王令下:罢黜儒术,复兴百家。这些以前倍受崇敬的士子——圣人门徒,现在却是连猪狗都不如,一夜之间,他们沦为被打击被歧视的对象。

第五卷三百年故唐旧地第七十章 文艺复兴时代(下)

一千多年前,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发布诏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没有象始皇帝那样焚书坑儒,但起于东周发展于春秋繁荣于战国的诸子百家却倍受汉朝廷打压。除儒生之外,学其它的学问都不能做官。
刘彻虽然没有明文禁止诸子百家传播,但却给予了多方面的限制,尤其是极力支持儒家,儒家一发达,以那些儒生的德性自然会拼命排斥其它学派,诸子百家也就逐渐没落。
而现在林靖文要做的是复兴百家,让诸子百家重现辉煌。
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天道生阴阳、阴阳生三才、三才生出天地万物。换个角度,凡事不能有“一”,一则穷,二则变,三则生。
这句话用在治国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垄断、独裁就是一,独裁的后果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说,不管是一个人独裁一个家族独裁还是一个团体独裁都不是什么好事,一则穷,一则困,一则死,所以必须有竞争。
拿儒家来说,儒家垄断了中国的思想两千年,结果中国成了什么样子?
诸子百家必须复兴。
秦元1341年三月,唐王颁布文艺复兴令,诏令:大唐禁止传播儒学,罢黜儒术而复兴百家。
殿台制订新的律法,教授、传播儒学者斩,亲族贬为奴仆,沿袭五世,四世不赦,夷三族。学习儒学并不明文禁止,你可以学,但是大唐不以儒取士,也就是说,学习儒学的将终生不能做官。
同时,唐王下令将于秦元1344年开春第四个月举行大唐建国以来第一次恩科,也就是科举,分成三个部分,一是考校诸子百家,主要是法、墨、阴阳、纵横等学派,合格者将下放为吏,为吏三年成绩突出者擢升为官;二是考校武艺,也就是武举;三是开创一个新的科举制度:考匠艺,匠艺高超者不为官不为吏,而入四院之一的匠艺院,称为院士,待遇爵位与官吏等同。
文艺复兴令在大唐本土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大唐上下臣民都知道,大王从来都不喜欢儒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林靖文还只是对儒家表露出了反感,而大唐百姓则是畏之如蛇蝎,远避之。
以前从琉求县走出来的林家属民根本就没几个学儒的,打下辽东四府之后儒生多了不少,但契丹人视汉人为猪狗,林靖文却是视儒生为猪狗,何况辽东沦丧百年还能剩多少儒生?
真正对《文艺复兴令》不满的是宋人,准确的说是京东东路随唐军撤往辽东的那三十万户宋民中的儒生,宋朝大兴儒术,学儒的人比比皆是,三十万户,少说也能找出几万个儒生出来,《文艺复兴令》一下,这些儒生哗然,不满是肯定的,怒叱者有之,诋毁者有之,激进的甚至互相联络想要聚众闹事。
唐军早有准备,三万唐军的职责本来是保护这些宋人移民,但是京东东路根本就没有宋军存在,保护也就变成了看护,有人要闹事?好办,不管是什么事,先把闹事的人抓起来再说。
这可是几万人,而且是几万有声望的人,在宋人眼里,儒生就是有学问、能做官的代名词,往往享誉一方,这些人被抓其他的百姓都十分关注,也可以说是恐慌。
林靖文下令将这几万儒生连带其家人全部驱逐,或者这些人里面真的有不少有真本领的人,但是,大唐不需要儒生。
驱逐就驱逐吧,这些儒生已经对大唐没有好感了,不去大唐正好,不过,林靖文下令罢黜儒术却是大大得罪了这些人,在儒生眼里,不学圣人学问或者不赞成圣人学问的都是异端,这跟欧洲的耶稣教差不多,极端的独裁,极端的狂热,极端的狭隘,大唐废儒,那么大唐就是异端。
被驱逐的儒生暗中互相联络,甚至鼓惑乡里亲朋,目的呢?发动暴乱,即使不能对大唐怎么样,至少也要杀掉一些唐军士兵才行。
“这些人的行为完全不可理喻。”黄琬瑂十分地不屑。
那些儒生完全没有做地下工作的经验,相反,他们把事情甚至弄到人人皆知的地步,这种情况下如果厂卫还探不出消息那么东厂也就没必要存在了——那些儒生一开始有动作东厂实际上就已经得到了消息,黄琬瑂则是第一个知道的。
“奴家真不知道那些儒生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是白痴不成?我大唐兴不兴儒关他们什么事,怎么弄得大唐象是跟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还有,即使他们想闹事也要有目的有计划啊,联络亲朋乡里无可厚非,但他们的目的呢?杀了看管他们的三万大军?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即使他们真的将那三万大军全部杀掉又怎么样,辽东离山东不过咫尺之遥,辽东马上能运来另一个三万人,甚至是五万、十万人,大军所过之处尽为齑粉——那些人做事难道没有计划的吗?”
“他们不是没有计划,相反,他们的计划十分毒辣。”黄琬瑂对那些儒生不怎么在意,但王散不一样,他却是十分的担心,“那可是几万儒生,怎么样都有几个智谋超群的,即使没有,这么多人集思广益之下也能想出个不错的计划来,怎么可能这样简单?黄大人不妨派厂卫调查一下那些儒生里最活跃的人,调查一下这些人的身世、背景,如果王某所料不错,这些人里面必有青州官吏、贵族、豪强的残留或者是旁支,他们应该是想吃掉登、莱等州的那三万人,然后向西逼压青州,大王可是还在青州没走呢,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将大王的退路堵住,然后联络宋军东西两面夹击,从而一举击杀大王。哼,此计也算不错了,如果真让他们得逞的话,大王真的很危险。不过,出战前参谋部早已预测到了此事。”
黄琬瑂大惊,连忙加派人手去调查,却疑惑地问王散:“王大人可知大王为何逗留青州如此之久?还有,大人适才所言参谋部已经预测到此事,那为何还让大王处于险地?”
王散没有回答,却道:“《文艺复兴令》大王早就已经起草好了,你看看,大王刚刚颁布诏书殿台就拿出了专门的律法条文,黄大人不觉得奇怪吗?制订律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往常一个条文殿台的那些议郎不吵上几个月根本不能正式确定颁布,为何这次却应对如此迅速?”
黄琬瑂是聪明人,马上明白过来;“难道这些律法是早已制订好的,只是现在才颁布而已?”
王散点点头,道:“水师已经调集了四百艘战舰,就在登州外海,随船的有两万步兵,黄大人,你可曾想到什么?”
黄琬瑂一愣,随即大悟:“下官却是白担心一场,原来大王早有准备。”
林靖文是真的早有准备,早在出征之前陆青城就对他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是设个圈套让中原的儒生去钻,目的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