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 >

第53章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第53章

小说: 易中天品三国 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宦獍桑克隙ú宦饴铩K哉飧鍪焙蛩筒坏貌芪豪唇夥潘恰S腥怂的阏飧鏊捣ú煌ò。芪豪戳怂皇潜涑闪怂牡攘寺穑空飧稣嗽趺此愕模扛愦砹耍跹伞⒘醣杆墙舜ㄒ院笏怀鋈チ耍偷胤值案猓徊芪核玫氖翘煜掳。换岵斡肽惴值案狻J率瞪鲜窈好鹜鲆院螅韭碚崖砩舷旅睿咽窈赫ǖ敝芯V菁藕投菁诺墓僭比康魍醒耄街醒胝プ龉伲颜飧龅案馊酶艘嬷萃林敌惺袢酥问瘛U饩褪撬桥瓮摹K运瓮芪海瓮闶窈好鹜觥5谝坏恪



第二点,治蜀过严。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依法治国、执法如山,而且令行禁止、执法严明,很严的。所以《蜀记》里面有这样的话,说:“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就是诸葛亮管这个国家管得太紧了,大家都很抱怨。那么这条史料也有人不承认,因为和陈寿的说法相反,陈寿的说法是什么呢?陈寿说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说诸蕙亮虽然管国家管得很紧,但大家都不抱怨。所以大家就说你到底当时蜀汉的人民是抱怨啊还是不抱怨啊?我说是又抱怨又不抱怨,两条史料都成立。为什么呢?陈寿他后面还有一句话很多人看不见,陈寿是怎么说的呢?“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什么意思呢?就说诸葛亮执法虽然非常地严峻,还是承认严峻吧,但是大家为什么都不抱怨呢?公平。就是他严起来是对所有的人都严,对自己也严,对自己的人也严,大家没有怨言,公平嘛。但是大家还说,你能不能管松一点儿啊?还是要抱怨的。所以是不抱怨不公平,但抱怨太严峻。



第三个原因,战事太多。所以谯周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仇国论》,《仇国论》提出一个什么观点呢?说我们朝廷一定要审时度势,我们要掂量掂量我们能干什么,我们能不能一统天下。谯周说,现在的天下不是秦末的那个情况,而是六国的那个情况,是战国时期,所以我们只可以学着做做周文王,咱做不了汉高祖。他的意思其实就是你要想靠你的武装力量,靠你发动的战争去一统天下你是不可能的。这谯周说你如果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其结果必定是土崩瓦解,神仙都救你不得。谯周这篇文章是公开向诸葛亮留下的由姜维在执行着的这条路线叫板,公开发表反动言论。但是没有受任何处分,后来还升官了,说明什么?说明这种看法有市场,甚至可能当局当中某些人也觉得心里头是有数的。



第四点,人民甚苦。《三国志·谯周传》在《仇国论》之前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军旅数出,百姓凋瘁”,就是由于蜀国不停地出兵,所以人民的生活很苦。我们知道打仗是要用钱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没有足够的粮饷这个仗是打不成的。那么请问这笔战争费用从哪里出?从天上掉下来吗?从地里冒出来吗?联合国资助吗?没有地方来,你只能盘剥百姓,你只能加重税收,你只能税外收费,没有别的办法。刘禅投降的时候是交了户口的,就是古代投降一个国家必须把户口统计表都交出去,就表示我土地人民都交给你了,投降了嘛。那统计数字是什么样的呢?当时蜀汉人民共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十万零两千军队、四万官吏,这个数字意昧着什么呢?意昧看蜀汉的人民,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士兵,说的这九个人是男女老少都在内的啊,包括小孩子,七户要供养一个官吏。负担太重了,根本就不堪重负。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在世的时候,由于他的以身作则,由于他本人品德高尚,蜀汉政权的官员基本廉洁,没有贪污腐败或者少有贪污腐败。但是老百姓的想法,恐怕和他们想得不一样,老百姓关心的不是你诸葛亮一餐是八菜一汤呢还是四菜一汤,这个他不管,他关心的是他能不能吃四菜一汤,或者说他至少要能够吃饱肚子;如果你让他吃不饱肚子,哪怕你自己艰苦朴素,他也还是有意见的。



这一点邻国的人已经看出来了。吴国有一个人叫做薛珝曾经出使蜀过,回来以后向孙休报告。孙休说你看看蜀国怎么样啊?薛珝说,我看蜀国恐怕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我到他们朝廷里面,听不到什么正义的声音;我从他们的田野里面走过,所有的老百姓都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这个国家肯定要亡。另外东吴还有一个叫张悌的,在邓艾和钟会出兵的时候,他也断言蜀汉要亡。这叫做什么?这叫做旁观者清。东吴作为他们的邻国,把蜀汉看得是清清楚楚,他们断言蜀国必亡,蜀汉也果然亡了。那么他们自己那个东吴又怎么样呢?请看下集——风云际会。

易中天品三国(43)风云际会

孙坚、孙策父子开创了江东基业,然而两人都英年早逝,接班的孙权只有十八岁。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孙权不但站稳了脚跟,还将父兄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公元263年,刘禅君臣不战而降,蜀汉灭亡。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把目光转向东吴。和刘备开创的蜀汉政权一样,孙坚、孙策父子建立的也是一个外来政权,在江东立足未稳,然而两人却都英年早逝。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他接过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政权,他能不能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不能发展父兄的基业,这在当时都是一个个问号。



但孙权不但很快站稳了脚跟,还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足而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政权。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怎样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易中天:从这一集开始我们讲孙吴,孙吴之主是孙权。孙权不容易。很多人说孙权这个人挺有福气的,小小年纪接过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业,不像曹操和刘备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其实不然,孙权接班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怎么个困难呢?八个字:年幼、势孤、内忧、外困。



先说年幼。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个说法还要算未成年人。当然他这个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为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当了阳羡县的县长。汉代的规矩,是大县的长官叫县令,小县的长官叫县长。阳羡县看来是一个小县,孙权十五岁就当了它的县长。当然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就是他有一个大后台,孙策。那再怎么有后台,你十五岁当县长,也还是很了不起了,现在三十五岁还不一定当得上是不是。但是总归是年幼。



第二,势孤。势力孤单,这话怎么讲呢?《三国志·孙策传》的传末有孙盛的一句话,叫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一个积德的基业,因此他这个政权是不稳固的。为什么?因为孙氏政权和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一样,也是一个外来政权。有些人说这个恐怕不对吧,刘备他是涿州人,就是我们现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后南下到了刘表这里,然后又从荆州带着兵到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它当然是一个外来政权;孙坚、孙策、孙权可是吴人啊,他是吴郡富春人,吴人在吴建立的政权怎么是外来政权呢?三个原因。



第一,孙氏家族在江东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三国志》就说孙坚是“孤微发迹”,就是家境是很贫寒的。但有一个说法说什么孙家世代仕吴,这个说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为后人给这个开国君主作传的时候他总归要,是吧,粉饰一下,说得好听一点。实际上江东士族是看不起他们孙家的。第二点呢,孙坚发迹也不在江东。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是在江西。这个地方还是要交待一下,再交待一遍,三国时代的江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南,三国时代的江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江北,包括江苏北部还有安徽一些地方,那个叫江西,不是我们现在的江西省那个江西。他不是在江东发迹的,他招募的将士称之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带招募的一些精兵,这是孙坚的班底。然后孙策继承了孙坚,把这支队伍拿到手上,从袁术手上讨过来,杀回江东,才建立孙氏政权。而袁术是什么人呢?袁术是个称皇帝的,因此在江东的士族、士大夫眼里这是乱臣贼子;孙坚是乱臣贼子的部下。那么孙策就是叫做乱臣余孽。



这样三个原因,当孙策带着孙坚的旧部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父老乡亲、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这是入侵。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没有什么江东父老夹道欢迎这种事,反而是一种抵抗的态度。抵抗的结果是什么样呢?抵抗的结果是孙策大开杀戒,尽诛英豪。其实我们回顾一下当年我讲“江东基业”的时候我就讲到孙策嗜杀,因为当时还讲不到这一步,只是说他爱杀人,实际上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江东士族不欢迎他们。所以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杀戮,建立起来的一个不怎么得人心的政权,这叫做“业非积德之基”。



对于这一点,孙策自己本人其实是心里有数的。我们看他临终的时候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在他的弟弟当中条一个接班人,大家都认为是要挑一个像他的,结果他挑了一个不像他的孙权。而且跟孙权说得很清楚,说这个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如果说是要得人心、保江东,这个哥哥不如你。就是孙策也知道不能这样杀下去了。第二就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而且跟张昭说了这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就是我这个弟弟老二他如果抵挡不住的话,就请先生取而代之。后面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怎么说的呢?这样的话,即便不能成功,“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缓步西归也没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这样四个字:缓步西归。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权在江东立足不了,请张昭先生带领我这个部队回江西去,咱不在江东待了。“缓步西归”那个“归”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认为是江东的,江西才是根据地。所以是势孤。



内忧。《三国志·吴主传》讲到了孙权接班时的那个形势,是什么呢?是边远地区的人民没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当时江东还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不服的。江东世族呢?它这个原话叫“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江东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而一些北方来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观望态度的。事实上甚至孙权接班以后有个庐江太守叫做李术的他还果然就造反了,他马上宣布不服从孙权的领导,而且专门招降纳叛,谁不服从孙权的领导跑他那儿去他都收留。所以这是内忧。



还有外困。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北方袁绍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这一战不管谁赢谁输,对孙权都不是什么好事,不管谁赢了,下面就要来收拾他孙权了。何况孙权的隔壁还有一个刘表,刘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黄祖就紧挨着孙权的地盘,孙坚就是刘表的大将黄祖杀死的。所以孙权接班的时候,他的情况是什么呢?远有强敌,近有世仇,内存忧患,身无寸功。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什么功劳都没有立,凭什么做主子?有那么多老将呢。所以孙策去世以后,孙权哭个没完,他没有办法不哭。因为他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有点像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我讲过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的时候,蜀汉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刘备建国基础不牢,夷陵战败地动山摇,是不稳定的。这个话同样适用于孙权,我们也可以说这样十六个字:孙氏入吴,基础不牢;老大一死,地动山摇。根本就镇不住。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明白,十八岁的孙权接过了兄长孙策留下的割据政权,其实也就是坐到了一个火药桶上。稍有不慎,这个火药桶就有可能爆发,孙策之死带来的“地动山摇”就有可能变成“地烈山崩”。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渡过这个危机的?谁会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呢?



那么孙权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这就得益于两个人,张昭和周瑜。就在孙权哭个没完、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昭和周瑜像两根擎天大柱,帮孙权把这片天顶起来了。张昭走到孙权的跟前,对孙权说:孝廉啊,——孙权当时是举了孝廉的,——现在是哭的时候吗?想想看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豺狼,小将军要是哭个没完,那是开门揖盗了。再说了,一个接班人,重要的是继承父兄的事业,把它们发展壮大,而不是婆婆妈妈没完没了得哭,像个匹夫匹妇似的,打起精神来!然后让孙权换上衣服,亲自扶孙权上马,摆开仪仗队,让孙权出去巡视三军,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这个集团有新主子了。然后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率领所有的手下立孙权为主。这是张昭。那么周瑜呢?周瑜从外地赶回吴县,从此留在孙权旁边帮助他。而且因为当时孙权的职务他不过是一个将军,不是君主,所以当时手下的人还有那些宾客们对于孙权的礼节是比较简慢的,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那样一种礼节而已。而周瑜带头行臣子礼,就带头把孙权看作君主,自己做臣子,这样来支持孙权。



而这个意义非常地重大。这个意义为什么重大呢?我们来看一下孙权的政治地图。东吴政权和蜀汉政权一样,也是由三种力量组成的。蜀汉政权讲过了,三股政治力量,第一个是刘备代表的或者说刘备、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第二个是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第三个是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它这三股力量是像鸡尾酒一样的三个层面,荆州集团是最高层,东州集团是中层,益州集团是底层,这是蜀汉政权的情况。那么东吴政权呢?东吴政权也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组成。



这三股政治力量,第一种是孙坚、孙策留下的这些人,是孙坚和孙策当年在江西发展,然后带到江东来的,我们称为淮泗军事集团,简称“淮泗将领”。那么这一部分人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坚旧部,有程普、黄盖、韩当;还有一部分是孙策的人,孙策旧部,有蒋钦、周泰、陈武。他们都不是江东人,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呢?周瑜。这是第一股政治力量。



第二股呢,《三国志》的说法叫做“宾旅寄寓之士”,什么人呢?就是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时候,从北方避难或者避乱到江东的。因为当时这个战场主要在北方嘛,北方是战乱的这样一个区域,所以北方的士人就往南方跑,有的到了江东,有的到了荆州,这些人我们称为“流亡北士”。有哪些人呢?张昭、诸葛瑾、步骘、张纮、严畯、是仪。大家看一看这些人也都不是江东人,但是他们是士人。这个士人倒是不成集团,就是在孙权接班的时候它不成集团,它是流散在各地的,但是是一个政治势力。



第三股政治势力呢?江东世家大族,简称“江东士族”。这些士族在江东地区有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按照次序是虞、魏、顾、陆,叫做江东四大家族。



那也就是说孙权的政治地图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