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海外大明 >

第74章

海外大明-第74章

小说: 海外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往,大明也是有过大型的水上战例的,无非就是在长江、鄱阳湖中,而且基本都是用的火攻,这火攻虽然有效,但是在那大海之上,空间是何等的广阔,风浪是何等的巨大,那舢板小舰岂能自由来去?

而当朱明说到战舰表皮可蒙上铁甲,不光是火烧不进,距离远了,连火炮也不顶用,那样的铁甲船更是海上的利器,以大明的国力和造船能力,当能负担起这样一支铁甲船队的消耗。

众位小公爷、小侯爷们还是颇为不解,这大明幅员辽阔,万邦无不来朝,造这样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那又是作甚?

只能感慨历史的局限性和眼界的狭小,朱明细细只得又细细解释了一番世界地理,结合历史来看,大明的疆域,比之汉唐之世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没有这开拓进取的精神,我炎黄子孙不还是困于黄河流域一线么,哪有如今的煌煌天威。

朱明这样平易近人的讲学态度,让这些个勋贵子弟倒是十分的喜欢,他们本就不喜欢老老实实坐着听那夫子讲解圣人之道,稍一疑问都是责骂,哪会像朱明那样细细的给他们解释,任由他们质疑。

一时间,虽然这群纨绔与旁人关系不好,但是一来二去传扬开来,不少等待着过年闲在府上无聊的少年也是纷纷借口上门拜访恭贺新晋葉国公来听听这讲学。

因势利导,看着这书房内挤挤嚷嚷的坐了近二十人,都是在那院中跑完了步,一身抖擞的精神,朱明算算时间,离那过年也不差几天了,自己的时间不多,便想讲的更多一些。

在成祖一朝,以言获罪的也不乏其人,朱明这一段时间开府讲学,早有人传入了朱棣的耳中,朱棣只是淡然一笑:“那不过是葉国公与些少年的玩闹,由他去吧。”轻描淡写的就揭过了此时,也不知朱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朱明自然也是不怕的,所以今天开课第一讲就是接着之前的话题,说道大明的几大边患。

此时北方西南都是狼烟四起,而东南也不宁静,说到规模,自然是东南的最小,此时日本战国未起,少许浪人袭扰也只是小患,但慢慢的东南方的倭寇之乱将渐渐对这大明的财赋之地产生根本的打击。

“当年蒙元就想要东渡扶桑,征服东瀛,却因海上风浪而损兵折将,如今大明施行海禁,虽有郑公公的庞大舰队,甚至直达那南洋,终究不是长久之道。”朱明说道,“观那倭人,配合着大明的不肖之徒,熟门熟路,至江浙之地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自本朝开国以来就是大患了。”

“不如禀明皇上,建立一支葉国公所说的铁甲舰队,杀入东瀛如何?”徐景昌咬牙切齿的说道,此刻东瀛人恶名不彰,但是在坐的都是知道倭寇浪人确实是在东南肆虐,听到朱明所描述的那些嗜杀倭人,动则残害大明妇孺,甚至杀人取乐,也无不是义愤填膺,只是一时疏忽了这朱明来大明时日未久,怎么会对这倭寇之患知道的如此清楚。

“要知道那东瀛之地,虽然狭小不堪,但还有一样东西甚多。”朱明又是悠悠的说道。

“银”当下就有少年大声的回答道。

朱明颇为赞许了看了他一眼,那少年也是志得意满的昂头环视了一圈,要知道此等讲学方式在大明朝真是闻所未闻,偏偏符合了少年们的心理,于是众人听得更是仔细了,生怕漏了一字,来不及回答朱明突然而来的询问。

“不错,东瀛以弹丸之地,所产白银不逊于大明。此等宝地,若不据而有之,会遭天谴的”朱明大声说道。

其实这个时候日本的产银量还并不如何大,此时能向大明输出白银也是因为日本本土商品贸易并不发达,很多东西需要借着进贡的机会从大明购买,才使得日本不多的白银流入大明。

但朱明是知道的,日后日本的几大银山相继被发现,尤其是石见银山的开发,一时之间号称天下白银三分之一出自日本,这样的一块好地,可以说是占到即赚到。

顿时,这书房中都静悄悄的,钱财乃身外之物,但是从古到今,谁又能把这身外之物置之度外呢,听得朱明描绘的东瀛似乎满是金银,这些热血的少年一时竟是痴了。

“而且东瀛人长于单打独斗,对于结阵打斗却并不擅长,不要看倭寇在沿海肆虐,今日本公教众位一个手段,不光能将倭寇赶下海去,他日众位小将军挥师东去,再为大明开疆拓土也是指日可待。”

一席话说得众人热血沸腾,都是坐直了身子来好好听听这位老师有何妙招。

朱明心中感叹一声,戚大将军对不住了,你的鸳鸯阵实在是太好用了,对付小股分散的倭寇简直就是无敌杀器,即使将来真的有朝一日登上日本本岛,狭小的地形也不利于大军团的展开,灵活机动的步兵鸳鸯阵也实在是最好的第一选择。

当下不再迟疑,细细的将这鸳鸯阵的组成要点都倾囊告与了在座的少年。

朱明早先对于这阵势就有研究,只是需要长时间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彼此配合无间的效果,当年他在南洋速成军队时还是选择了相对更为简单的枪阵,此刻将这鸳鸯阵一细细说出,自己心下又有所感应,决定若是回到黑水明国,继续强军之道,定也要演练这阵势,以后对付西方的铁皮罐头时,可能也能收到奇效。

众位少年听到如此精妙的阵型,一时间抓耳挠腮,纷纷设想若是自己训练这样的阵形,要怎样才能好好的统合各人,做到配合无间,发挥最大的功效。

一时间个个都像得了一样珍贵的宝物一般喜不自禁。

而那徐景昌沉默了半晌,一拍大腿,竟是站了起来:“葉国公这三线火器战法还有枪阵,在北边对付元蒙那是最好不过,这鸳鸯阵势,不管东南还是西南,都可堪大用,妙啊”

说完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只求葉国公能收下我,愿为帐前一亲兵使唤”

当下帐中众人不管心中有什么想法的,也都是一起跪了下来,这武人想要建功立业,若没点真材实料还是不行的,即使像李景隆那样混得了一时还能混的了一世么,若能得遇名师,那效用自然是无穷的,这些少年看得清楚,一时之间堂内竟是齐刷刷的跪倒了一片…。。



第二卷 南北帝国 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的一年

第一百六十三章新的一年

年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朱明也知道在这短短的时间并不能教会这些少年太多的东西,好在这些少年虽然曾经都是纨绔子弟,但他们的智力和基因却着实不差,只要有毅力,相信之中出几个名将是不成问题的。(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

最后朱明把自己讲过的一些东西又写成了一本小册子,留给这些少年作为备忘。

毛笔字朱明是不会的,仍是效法在自由城时,找来一截木炭,朱明的楷体字还是写得相当不错,只是在黑水明国多用简体字,这简繁的转化花了朱明一些心思而已,半天功夫,就完成了这一本小抄类似的作品。

明天最后给他们讲讲吧,明天就是二六了,正常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年节的关口,这些个少年怕是要安心呆在家里头,后面几天应该也不会出来了。

而朱明心中也打定了主意,明天不光要上国书再次要求人口迁移一事,而且要求大明正式承认黑水明国这个藩属国,若是得不到回应,就像那天晚上朱明自己思索的那样,还是尽快离开的好。

就在这样过年热闹的气氛之下,那些个少年最后一天来拜谢了朱明,只是短短的十天功夫,却教会了这些个少年不少东西,而且徐景昌这些人发现每天早晨锻炼起来,不光身体状态好多了,而且也不会每天都想着吃喝玩乐的事情,而是能静下心来读读书识识字了,这一变化传到宫中,让徐皇后也是高兴不已,这家中要是出了个文武双全的大将军,徐家的地位也将越发稳固,总算不枉费自己为娘家人操的这份苦心。【叶*子】【悠*悠】

在这大明朝过年的气氛比起黑水明国来说更是浓厚了几分,若是说在南洋时朱明非得过年节也有文化同化的作用在里面,在这南京城中,处处洋溢出来浓厚的年节气氛就完全是民众发自内心深处的了。

再苦再穷的人家,也会在这个时候买上两斤荤腥,提回一挂鞭炮,一家人齐齐的聚在家中过上一个团圆年。

朱明府上除了花都,倒全是汉人,虽然带过来的亲卫不少是从小在南洋长大的,但还是十分享受着年节的气氛,整个葉国公府也是早早的挂上了灯笼,置办回了不少年货。

国书已经递上去几天了,但迟迟没有反应,这大明朝廷是过年也不休息的,所以不可能存在什么工作日才处理事情的说法,那这么说来朱棣还是有意不承认自己的这个国家了,用一个国公的虚号就想把自己一直困死在这南京城中么?

朱明心中还是有一阵失落,自己的想法很美好,不愿意与同族兄弟们刀兵相见,但此时更多的是家天下,国家民族都可以往后放一放,朱棣不愿意承认海外一个正式的汉人政权,从他自己的角度考虑,那也确实应该。

但朱明也不会因此就准备对这大明视若仇敌或不闻不问,从朱明的角度出发,自己与这大明是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的,大明的传统利益都在这陆上,北边和西边西南都还有大票的土地,在适当的时候,朱明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为大明谋取更好的发展。

不管怎么说,这个年节过的还是有声有色,不但自己在府上热热闹闹了一番,朱棣的赐宴也是让在座的各国使节其乐融融各自欢喜。

期间遇到了太子朱高炽,见到朱明他倒是十分热情的打了招呼,但看他脸上的表情却明显有些阴霾,朱明心下清楚,他的弟弟朱高煦应该是越逼越紧了,接下来一段时间太子党的不少干将都是贬的贬,关的关,太子不好做啊。

过年的赏赐也不少,那些个真正从吕宋满刺加过来的使节才不管什么过年不过年的,只是有吃有喝还有赏赐可拿,让他们实实在在的高兴了一番。

一转眼日子就快到了散元宵的时候,递上去的国书还是没有回应,朱明似乎也被朱棣当成了吕宋使者一样的人物,只是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住,时不时的发下些赏赐,让朱明气闷不已。

这帝王的心术,昨天还倚你为干城,心中大生爱才之心,想要纳为己用,今天就不闻不问,直当你是透明一般,也许明天杀头的命令都到了也未可知。

所以朱明年节后就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出行了,此时黑水阁开业还不到一个月,但也算是朱明第一大消息来源地了,此刻店中小半伙计都换成了信得过的人,每天能搜集起来的流言流语确实不少。

现在最大的风言风语就是帝国北部和西南边界不靖,不光是历来喜欢捣乱的蒙古人,连西南原本老老实实的小弟安南自从胡氏篡权后,又是四处大兴刀兵,频频劫掠周围国家,又是时而软弱请求大明朝宽宥,时而派出些些兵马骚扰边境,让大明不胜其扰。

所以其实朱明也是有些想错了朱棣的想法,他此刻自己的帝国内有夺嫡之隐祸,两个儿子,打压谁也不好,但不打压的话,搞不好又会越弄越大,若是自己这般雄才大略的君王也像当年的唐高祖一般被儿子弄去做个太上皇,岂不是在史书上要贻笑大方。

而外面的边患也是越来越严重,按道理大明开国未久,锐气正盛,周遭有如此烦人的边患实属不该,所以他一直思虑着如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事情。

永乐四年的初春,他心中已经稍稍有了些章程,与自己的智囊姚广孝商议后,更加坚定了他迁都的决心,而西南边境的挑衅也已经到了他能忍耐的边缘,一待这个年过完后,朱棣就要采取行动了。

所以朱棣一面操劳国内政事家事,还有边界的一堆烂摊子,对于朱明这个远在万里之外小国的事情,因一开始郑和舰队返回带回诸国使者的荣耀劲头过了后,自然也是没有那么热切了,毕竟这些事情说白了对于大明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就这样当成一般的事务拖延下来了。

所以年后看到朱明递上来的要求离开南京城,四处游览大明的秀丽河山,然后自行出海离开的奏折后,想也没有多想,出行可以,但离开必须返回南京城按正式的礼节礼送出境。

这样就可能要等待郑和的船队了,虽然郑和报告并无太多需要准备的东西,但也不是年后马上就走的了的,朱棣便只是嘱咐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多派得力人手周围护卫,准了朱明四处游历的请求。



第二卷 南北帝国 第一百六十四章 出行

第一百六十四章出行

终于得到一个正面批复的朱明也是心情大好,虽然不让自己走,这原也应该,否则不是太过来去自由,好歹可以在有限的自由下四处走动,一些事情也有机会去做了。U点

这出游自然不用带太多的人,身边的几个心腹是要带上的,亲卫带上个二十来人也就足够,其余的人手一部分留在这南京城中继续维持还要临时传送消息,而另外一些则是乔装改扮,做些暗地里接头的工作。

准备北上出行的消息也传往了马威之处,他们几人最近是越做越大了,此时山东流民遍野,还出现了不少民间结社组织,官府的力量远远顾及不过来金飞鸿这些明面上的本分人家,加上他原本早先就是山东人士,本土本乡的,更加见重于当地的官府,不少事情还得亏他去上下协调。

就这样,散完元宵佳节后,朱明自己打点好包袱行囊,备好马车,准备出游,也是平日里对着纪纲没有断过上供,这个大特务头头对朱明的态度还算不错,只是派了一名小旗带着十名锦衣卫随身护卫顺带监视,但这是明面上的,暗地里有多少桩子跟着自己,朱明就不清楚了。

这样一行不过四十来人,队伍也不算如何庞大,大伙都做便装打扮,倒像极了富贵人家出远门办事又或是走亲访友。

在城门处验过腰牌路引,出了城来,此时确实还不是出游的良机,路边草也枯黄,虽然并没有积雪,但道路湿滑,进出城门的大路尚且如此,若是到了偏远一些的地方,泥泞可想而知。

一路顺顺当当,行人寥寥,所以并没有见识到多少的风土人情,而朱明的目的也不在于此,想什么办法招纳流民才是他所关注的。

而且现在天气正冷,这次出行加上行李物件,一共套了十来辆大车,此刻留人在外面赶车,其他的人都是缩进了车里,花都更是全身蜷成了一团,外面还用毯子裹得严严实实,才见他感觉到了些温暖。【叶*子】【悠*悠】

既然路上没有什么好停留的,自然是一路快马加鞭,五六天的时间已然走到了淮安府的境内。

此时淮安府境内,东有靠近江淮几大盐场之利,又坐落在南北漕运的关键通道之上,这个时候已开始提前向北方运输粮食人口和建筑材料,虽然还没确定营建新都,但这条运河线上的治所是越发繁荣了。

出了南京城,这是朱明在路上所见的一等一繁华所在,故而在这淮安府众人准备稍作停留,也缓解连日来赶路的辛苦。

按照朱明的品级,这淮安知府得好好的招待一番,只是朱明不愿意过于张扬,全部四十多人找了一家大客栈全数住了下来,并不准备打扰到当地的地方官。

一行人出手阔绰,进门就要了二十来间上房,给的赏钱也颇为不扉,看那穿着气度,带头的几人可是身穿锦缎,如果不是犯了失心疯,敢这样穿着出远门的定然是身份尊贵不假了。

那掌柜的见着这些豪客,这大冬天的,刚过完年,商旅少的可怜,正是客栈的淡季,这一下来了这么大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