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规划大宋 >

第64章

规划大宋-第64章

小说: 规划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星这才意识到宋朝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公司啊、集团啊之类的,一时说漏了口,哑然失笑道:“哦!这个集团,是我新发明的词语,意思就是……。反正和社团差不多。”
郑铁山口中道原来如此,随即发自内心地笑道:“贤弟啊,我发现你发明的新鲜词还真是层出不穷啊!什么六合彩,什么物流业,什么上架制度,什么湾仔码头,什么广州恒大俱乐部,什么合作医疗,什么政企分离,再到现在的盛大集团,这些可都是你的得意作品啊!”
林星也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深深带着现代色彩,不过习惯成自然,想改也改不了了,干脆就别改吧,笑道:“是啊!我也觉得自己是个创造新词的怪人!哈哈!还好大哥不是第一天认识我,否则肯定要被我忽悠得云里雾里的!”
郑铁山叹笑道:“你看,你这个忽悠,又是哪里的方言吧?哈哈!”
玩笑一番后,郑铁山提出讨论的话题,道:“贤弟,我觉得,商业这东西,既要业务广泛,多赚外快,又不能铺得太开,分散人力。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点,身为穿越者的林星,自然感受不浅,当下借助穿越前学到的管理知识,道:“大哥所言极是。商人永远是贪婪的,不想做大做强的商人,不是合格的商人。但一味地盲目扩张,显然有悖于发展常规。事实证明,许多盲目扩张的商人,不仅在新领域受挫碰壁,还会连原来的江山都丢掉。所以我们的扩张,应该是循序渐进,稳重求胜,断不能拿盛大集团的基业和旗下数千弟兄们的身家去冒险。”
郑铁山听得十分入神,道:“贤弟此言,深合我意。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划分出经营的领域,重点发展这些行业。至于那些费时费力又不赚钱,或者我们没有一点实力的行业,还是少碰为妙。来,贤弟,我们先讨论以下盛大集团的核心业务。”
林星喝了一杯茶,仔仔细细地整理了一番思路,然后探讨着道:“大哥,我认为盛大集团的业务,包括五个方面:冶炼、工程、纺织、物流、文娱。你觉得可行么?”
郑铁山就着林星提出的五大行业,逐项分析道:“冶炼业至关重要,又是我的本行,当然不能丢。工程历来是稳赚不赔的行业,又可帮助贤弟改善民生,当然也要从事。纺织业是我们和谢树生的合作项目,当然要涉猎进去。物流业不但可以赚大钱,还可以掌握辖区的动静,更重要的是解决成千上万流浪青年的生计问题,当然也要经营。至于文娱部分,赌博、彩票、斗兽等等,都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谁不做谁是傻瓜!”
林星喜道:“这么说,大哥是同意我的看法了?”
郑铁山点点头,然后又提醒了几句,道:“同意!不过,贤弟,有些劳民伤财的东西,比如大搞湾仔码头,大搞橙天娱乐城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少做些为妙。”
林星现在想想,也觉得当初的做法有欠妥当,那时候自己太冲动了,犯了大跃进的思潮,什么都想搞大,花了大批银子,然后一旦调任,那些东西又带不走,只能低价折现。
想到此处,林星谦虚接受批评,道:“大哥,我知道了!我只是提出建议,盛大集团主要还是你的,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生意上的事情,你全权负责。”
郑铁山想到盛大集团日后的繁华景象,豪情勃发,悠然道:“贤弟,你就等着盛大集团创造宋朝商业的一个又一个辉煌吧!”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十三章 文化产业
更新时间2011714 8:44:42  字数:2387

 书接上文。
在杭州东城的一间不起眼的小楼上,悬挂着一块金字招牌——盛大集团。这幢小楼共有二层,规模不大,位置不繁,但环境优雅,舒适安静。因此被改造成盛大集团的议事总部。
根据会议精神,盛大集团的五大行业,分别由不同的管理层来打理。其中郑铁山负责冶炼业,兼顾纺织业,阿三负责工程,石明负责物流业,华氏兄弟负责文娱,林星统筹全局,居中策应,薛鹏从旁帮忙,众人分工明确,又强调合作。
暂且压下其它行业不表,单说文娱业。文娱业包括文化和娱乐,其中赌博、彩票、斗兽都属于娱乐业的范畴,也是林星照搬现代娱乐业的一种模式。相比之下,文化业才是宋朝土生土长的行业,并且是大有可为的。
作为文化业先驱的三味书屋,自开办以来,就受到宋朝文人学子的青睐。非但如此,起点书苑的几位作家写出来的玄幻大作和鬼怪之书,更是受到基层百姓的热捧,开创了文化界的繁华盛况。虽然三味书屋跟随林星几经转折,从韶州到了广州,又从广州到了杭州,但书屋的宗旨始终没有变。
这一天,林星一行来到三味书屋,看望慰问书屋的伙计们,并考察文化业的发展情况。
一走进三味书屋,首先看到的是忙碌但有序的场面,伙计们正忙着把一堆堆的书籍打包装箱,然后抬到门口等候着的马车之上,整个过程简单而井然,伙计们进进出出,热闹非常。
看到林星造访,伙计们连忙停下手中的活儿,纷纷过来行礼问好。
林星示意伙计继续干活,不用理会,然后叫了一个伙计过来问话,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那名伙计答道:“回大人,我们正在将印刷好的书籍,打包之后,交到门外的四通快递车上,然后运往各地的新华书店销售。”
原来是这么回事。林星询问道:“现在外面有多少家新华书店?”
那伙计一边心算一边道:“回大人,目前杭州城内有五家新华书店,整个浙江,又超过三十家新华书店,算上之前的韶州和广州的话,总共有七十多家门店。”
这个数字让林星大出意外,更意外的是韶州和广州的新华书店居然还在运作,自己可是不在那里了呀,遂问道:“怎么,韶州和广州的新华书店还在运作么?我们的人手不是都不在那里了吗?书屋也搬到这边来了,还有人光顾么?”
那名伙计点点头,很是高兴地说道:“有!大人不知,新华书店办得很成功,名头早已经打响了,现在百姓已经养成一个习惯,评书就去三味书屋,看书就看起(和谐)点书苑的,买书就去新华书店。”
林星和众人相视一笑,想不到三味书屋发展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即使搬走了,还是在每一个地方留下了新华书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买书去处。
那名伙计见林星笑得很开心,又说道:“其实说起来还是要多谢大人,若没有你开办的四通快递,我们也发愁怎么把书运回韶州和广州呢。现在啊,我们每天都有三车的书籍要发往岭南,风雨不断,寒暑不改。”
每天三车?看来宋朝的人真的很喜欢看书,林星也是由衷的高兴。
打发了那名伙计之后,林星穿过忙碌的人群,走到了里面印刷书籍的地方。
郑铁山见林星很有兴致地看着印刷工人单调重复地工作着,笑着介绍道:“贤弟,这是活字印刷。是前朝毕昇发明的,非常有效率。简单的原理就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种印刷方法,比过去的雕版印刷快多了,不信你可以问问印刷师傅。”
林星还真是跑去问那几位印刷的伙计,道:“你们一天能印多少书籍?”
伙计们恭敬地回答道:“回大人,我们新华印刷社共有伙计十二名,其中两人刻模,七个人印刷,三人排版,一天下来的话,可以印刷十一车书籍。其中三车发往岭南,八车发往浙江。”
林星粗略估算了一下,得出的结果让他讶然道:“一天十一车,一个月三百多车,一年四千车。天哪!四千车的书籍卖出去,那得多少人受益啊!”
随即问了一个关心的问题,道:“伙计,这么多的书里面,什么类型的卖得最好?”
那名伙计看了看正在印刷的纸张,擦了擦汗道:“回大人,卖得最好的有两类,一类是考试书籍,科举永远是读书人最喜欢的书籍,我们这里有大量的经史子集,印刷质量好,运输速度又快,学子们都喜欢买我们的书。另一类是小说,包括玄幻类的,历史类的,爱情类的,鬼神类的,寻宝类的,都有大批读者。”
林星随手拿起一本印刷好的《论语》,摸着那光滑的书页,悠悠地念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郑铁山笑道:“贤弟到底是读书人出身,念起这论语来,全情投入,有感而发,活像一个塾堂里的老学究一样,有板有眼啊!”
林星自我解嘲地笑道:“大哥就别打趣我了,像我这样行事不拘一格的人,若是去了私塾教学生,那可真是误人子弟呢!哈哈!”
郑铁山摆摆手道:“哎!贤弟哪里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田间农夫尚且可以为人师,何况是学富五车的贤弟呢?其实不知多少学子想拜你为师呢,只是没那个机会罢了!”
林星被吹赞一番,笑道:“照大哥这么一说,日后我要是告老还乡,在乡下开几间私塾,教几个蓬头稚子,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郑铁山可不听他这番胡言,摇头道:“得了吧!贤弟,你要是去乡下教书,太阳都从西边升起了!”
众人一阵大笑。
玩笑过后,林星又在三味书屋转了一圈,看望慰问忙碌在文化第一线的伙计们,并给他们送上了银两礼物等慰问品。
参观完之后,林星站在三味书屋的院中,仰望洁白的蓝天,总结道:“春天播下一颗种子,秋天收获一棵大树,这句话是正确的。当年我们在韶州,只是简单地想要解决书生们的出路问题,创办了这间三味书屋,如今它已经像种子般茁壮成长,成了参天大树,不但惠及岭南和浙江的几十万书生,还增添了百姓茶余饭后的消遣。今天来到三味书屋,看到我们的三味书屋从创作,定稿,印刷,排版,装箱,运输,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我的心情是十分高兴的,这说明我们当初的决策是争取的。同时也表明了,盛大集团进军文化业,是大有可为的!兄弟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盛大文学的辉煌巅峰!”
众人热情地鼓掌。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五十四章 生辰之纲
更新时间2011715 22:15:22  字数:2137

 书接上文。
在经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之后,林星的仕途再起波澜。
正当浙江的发展渐渐沿着林星预想的轨道前进的时候,一道突如其来的圣旨,打乱了整个浙江的宁静,也扰乱了林星的官场生涯。
事情发生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枯黄的落叶片片泛起,予人一种有大事发生的感觉。
下午之时,从京城来了一位钦差大臣,奉命前来宣读皇帝圣旨。
林星不敢怠慢,连忙率领合署衙僚跪在地上,恭迎圣旨。
圣旨的内容很拗口,钦差大臣的腔调又很古怪,林星听得一知半解,大概的意思还是听懂了,隐约是说:太后向氏即将过大寿,皇帝要大肆操办,着各地的州官采办生辰纲,务必在寿辰日之前,将生辰纲送到京师。
在听圣旨的时候,林星心中五味翻腾,思绪复杂,但并未表露出来。待到圣旨宣读完毕,林星连忙让官员招呼钦差大臣到下榻官邸休息,又命人打点一番,然后召集智囊团关门商议。
林星开门见山道:“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
阿三摊摊手,道:“还能怎么看?照做呗。圣旨都下来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考虑的。不但不能考虑,而且还要快,向太后的寿辰可是不远了。”
薛鹏点了点头,同意阿三的看法,只是心情有些复杂道:“话虽如此,可是要去搜刮民脂民膏的话,势必会引起百姓不满。”
郑铁山不是官场中人,却也深谙官场之道,不以为然道:“百姓满不满是他们的事情,为官者最重要是遵循朝廷的旨意,切不能行差踏错。”
林星对于这个想法,倒是不敢苟同,道:“大哥,你只说对了一半。为官者,上无愧于君王,下无愧于黎民,这才是好官的标准。”
郑铁山笑着道:“能两全其美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只能择其一而舍其二了。”
薛鹏跟了林星之后,也学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几分内涵,此时抓住问题的核心,道:“大人,我们还是不要争论做官的准则了。还是商量一下如何搜集生辰纲吧!”
阿三也觉得这才是当务之急,道:“不错!公子,据我所知,对于皇室过生日搜集生辰纲之事,在本朝并不罕见,可以说百姓也是习以为常,并不会想当然就有什么不满或者反抗。只要我们处理妥当,不要激起民愤,应该出不了什么大事。”
薛鹏则直接提到关键的因素,了然道:“处理不是关键,关键是数量。搜刮得少,民众是不会有意见的,搜刮得多了,才有可能激起民愤。”
林星自然而然地问道:“那此次向太后寿辰,打算搜集多少生辰纲?”
薛鹏估算了一下,沉吟道:“此次各州都在采办,光是我们浙江,就需要五万贯,全国汇总的话,我想应该在四十万贯之数。”
林星愕然一惊,失声道:“这么多?”
他并非没有听过“生辰纲”一词,在《水浒传》中就有一段“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当时大名府的梁中书为了给他岳父蔡京祝寿,搜刮了十万贯生辰纲,想不到向太后过了生日,居然搜刮得比大贪官蔡京还多,莫非这向太后也是个贪婪之人?
阿三身为百事通,就着林星的疑问,说出了事情的真相,道:“四十万数目虽多,但却是有这个必要的,公子若是知晓了向太后和皇上的关系,想必就不会如此惊讶了!”
原来,当今皇帝宋哲宗(驾崩后才叫宋哲宗,为方便写作,暂称宋哲宗,史学家不必深究)并非先帝宋神宗的嫡子,只因皇太后向氏无子,也就是说,向太后并不是宋哲宗的生母。但是宋哲宗非常敬爱向太后,却是有原因的。当年宋哲宗登基之时,只有十岁,因为年幼,就由太皇太后(也就是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的生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氏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宋神宗去世之后,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长达八年之久,期间宋哲宗一直是个影子皇帝。他对高氏的许多做法表示不满,尤其是高氏反对变法,亲司马光而远王安石,更是令宋哲宗对她颇有微词,无奈高氏德高望重,历经三朝,宋哲宗亦不敢有什么动作。
在这段“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的时间里,并非宋哲宗亲生母亲的向氏一直对他照顾有加,嘘寒问暖,给他支持和鼓励,因此宋哲宗其实早已经将向太后当成是生母一样敬重。
元祐七年(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这才完全掌握朝廷大权,实现了自由政治。此时的宋哲宗并没有忘记落难时期向太后的关怀,因此,此次恰逢向太后大寿,宋哲宗一定要大肆操办,办得越风光越好。
林星听得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样!皇帝和太后都在太皇太后的阴影下生活了多年,现在媳妇熬成婆,当然要好好庆祝一番。”
阿三笑着道:“公子这句媳妇熬成婆非常贴切,一语中的。所以,我们知道了皇帝的心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