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在乱世-第1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做,也主要是替罗耀武把事情闹大,最好搞得路人皆知,让大家都知道,罗耀武是一个爱国将领,而且是东北数百万将士的主心骨,率领部队打了好几场胜仗,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在这个特殊时期,最之前的就是“英雄”了。
不说那些在黑暗协助罗耀武的人,就连那些想整垮罗耀武的人都得承认,在全国军民都对战争结局产生怀疑的时候,振奋军民士气的唯一法子就是塑造英雄人物,让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成为所有人的效仿楷模。
塑造英雄尚且吃力,那就不能轻易整垮英雄了。
问题是,这样的努力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连叶振邦都不清楚。
直到三月十二日,叶振邦才第一次见到了罗耀武。
不是去软禁罗耀武的地方,而是罗耀武回总参谋部,向刘诚志汇报情况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在总参谋部递交材料的叶振邦。
“你们先聊一会吧,我去上个厕所。”刘诚志知道叶振邦是罗耀武的人,所以给两人留出了宝贵时间。
“刘总,多谢了。”
刘诚志点了点头,出去的时候带上了房门。其实,他的办公室里有厕所。
“怎么样,这段时间过得还好吧?”罗耀武拿起了刘诚志留下的香烟。
“军长,你……”
“放心吧,我死不了,至少现在还没人能把我怎么样。”罗耀武呵呵一笑,递了一根烟给叶振邦。“只要你这样的官兵还在,只要东北数百万将士还知道我这个人,就没有人敢把我怎么样。”
叶振邦点了点头,随即点上了烟。
这些天,他也在考虑罗耀武的事情。想来想去,主要的问题没想到,只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前线将士为罗耀武说法,那些冷箭伤人的家伙就得有所收敛,不会在给罗耀武加上莫须有的罪名。
“听刘总说,东北那边的情况不大好。”
“黎军长打了几个电话过来,前线将士的情绪还算稳定,大家都盼着你早点回去,还有人组织上万言书,结果被姚将军阻止了。”
“万言书?”罗耀武苦笑了一下,说道,“这么做有用的话,老陈早就出去了。”
叶振邦叹了口气。
“关键还是打好下一仗。”
“下一仗?”
罗耀武点了点头,说道:“美日联军已经完成集结,连美军的航母都去了日本海。听刘总说,只要作战物资送到,美日联军就会发起进攻,大概就是这几天的事情,最迟也不会拖到下旬。”
“那可有得打了。”
“部队的情况怎么样?”
“还是物资问题。”叶振邦长出口气,说道,“黎军长在电话里提到过,虽然弹药的补给工作已经到位,但是粮食依然紧张。马上就要开春了,说不定不到下个月,前线部队就得断炊,一些民兵部队已经断炊了。”
“妈的!”罗耀武低声咒骂了一句。
“黎军长也在想法子,他还组织部队去鸭绿江南岸截粮,只是效果不大理想。”
“那是下三滥的手段,提提士气还有用,要想解决几百万军民的吃饭问题,那就没有用了。”
“军长……”
“这次得放进来打,利用长白山的有利地形,正面抵抗的部队该硬就硬、该软就软,重点放在后方,专门打敌人的辎重部队。能抢到粮,自然再好不过,如果抢不到,也得把敌人拖垮。”
“黎军长也是这么安排的,只是战线太宽,找不到重点。”
“重点就在长白山,美日联军集结了二十多个师团,总兵力将近五十万,作战消耗肯定非常大,一定选择最近的进军路线,争取速战速决,迅速拿下沈阳,扫荡辽河平原,占领渤海湾北部地区的几座港口。”
叶振邦点了点头,表示明白罗耀武的意思。
“告诉黎卫东,盯住中路,用空间换时间,只要拖得住,就能拖垮敌人。”
“恐怕拖不住。”
罗耀武的眉头跳了几下。
“东南战场上,王司令就没能拖住美台联军。”
“东北不是东南,得尽量动员群众。”
“怎么动员?”
罗耀武又是一愣,随即苦笑了起来,说道:“看来,你也认为我们守不住沈阳。”
“你在,肯定守得住,而且还能把敌人拖在鸭绿江口。”叶振邦咬了咬牙,说道,“现在你自身难保,前线将士也没有战心。真打起来,就算不会像湖州那样,也好不到哪里去,部队肯定得撤。”
罗耀武长出了口气,他哪能不明白叶振邦的意思。
“不过,这也是好事。”
“好事?”
“吃了败仗,军长就能回去了。”
罗耀武一愣,说道:“你是听谁说的?”
“没听别人说,我自己想的。”
“你……”罗耀武捏紧了拳头,“小叶,我不管你怎么想,你要明白一个道理,你是国家的军人,你的效忠对象是这个国家,而不是某个人。不管你说得对不对,我希望,你不要对任何人提起这句话。”
“军长,你认为我是那么不醒事的人吗?”
“那就好。”罗耀武长出了口气,说道,“会不会打败仗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能够保存更多的前线将士。东北军团是打出来的部队,一茬一茬的换了好几遍,剩下来的,都是最能打的官兵。如果能够守住沈阳,击败美日联军,那自然再好不过。如果不能,就得尽量保存有生力量,特别是主力部队。他们才是继续打下去的成本,才是取得抗战胜利的资本,没有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是。”
“军长……”
“你回去好好想想,如果在北京没事可做,就回十五军,让黎卫东给你安排点事情。”
“我不走。”
罗耀武看了叶振邦一眼,点了点头,说道:“不走也好,那你就留下来,但是千万不要惹上什么事情。我知道,你一直在我为忙碌,出了很多力,只是这么做,对你没有好处,所以你也别忙了。”
叶振邦一愣,一下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罗耀武挥了挥手,没再多说什么。
叶振邦也没耽搁,起身告辞,离开了刘诚志的办公室。
他没有回前线,不是他怕死,而是他答应罗耀武,一定会留下来,等到这件事情了结。
罗耀武是死是活暂且不说。
三天后,也就是三月十五日,美日联军打响了进军沈阳的作战行动。
率先出动的是盘踞在丹东凤城的日军第二师与美军第二骑兵师,两支部队以美军为突击尖刀,日军为负责扩大突破口,对驻守在通远堡的第十五集团军四十三师发起进攻。
只是试探性的进攻,攻击强度并不大。
因为四十三师只是突前的防御部队,大部队部署在本溪市,所以四十三师在白天顶住了美日联军的进攻之后,连夜撤退到草河口,再次部署防线。
次日上午,美日联军攻到草河口。
经过白天的顽强抵抗之后,四十三师再次在夜间撤退,一口气退到连山关,并且再次构筑了防御阵地。
三月十七日,美日联军的先头部队打到连山关,这才意识到,四十三师不是被击溃,而是在诱敌深入。
虽然日军指挥官福田康夫很想大踏步前进,但是帕特里奇迅速叫停。
中国军队的战术让他非常熟悉,帕特里奇甚至怀疑罗耀武是不是秘密回到前线,在黑暗指挥部队作战。
显然,罗耀武还在北京。
帕特里奇只能相信,指挥中国军队作战的肯定是罗耀武的某个手下,从罗耀武那里学到了不少的本事,不然不会如此有章法。
进攻已经开始,把部队撤下来显然不可能。
只能扩大进攻范围,把试探性进攻发展成全面进攻。
让先头部队在连山关停留了两天之后,帕特里奇也调整好了部署。
三月十九日,美日联军的主力部队压上,全面进攻正式开始!
第一百零九章 沈阳被围
黎卫东完全依照罗耀武的意思去打,把美日联军放进来,然后出动小股部队袭击美日联军的后勤保障线。
问题是,美日联军太强大了,而且东北部队的官兵没有多少斗志。
在美日联军投入的二十六个师中,除了留在丹东与东港的四个师之外,只有五个王牌师在前面轮番进攻,另外十七个师不是充当预备队,就是拱卫后勤保障线,还有几个师负责清剿进攻路线附近的城镇。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六个主力集团军、十个新编集团军与三个民兵纵队根本挡不住。
三月二十二日,美日联军用炮火与炸弹摧毁了本溪市,随即占领了这座几乎没有法子守卫的城市。
打到这个时候,第十五集团军防守的地区几乎全部沦陷。
虽然黎卫东很想把部队撤下来,但是在后面构筑防线的第四十集团军还没做好准备,他不得不让第十五集团军剩下的三万多将士化整为零,深入敌战区打游击,专门袭击敌人的辎重车队。
这中零星抵抗给美日联军制造了不少麻烦,但是还没到阻止美日联军进攻的地步。
更严峻的是,深入敌后的作战部队只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而且在美日联军加大了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之后,这种支持也越来越少了。结果就是,很多在战斗中受伤的官兵得不到及时救治,非战斗牺牲越来越严重。
短期内,部队还坚持得住。
可是长久下去,随着还能战斗的官兵越来越少,不但对美日联军的威胁越来越小,小股活动的部队也会逐渐瓦解。
用正规军打游击战,本来就不是正规战术。
要打游击战,也应该武装占领区的民众,让那些扎根在民间的民兵去打,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
可惜的是,黎卫东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个能力。
组织起来的民兵都由军区司令部统一指挥与调度,向民众分发枪支,让民众去与敌人作战,那得由中央决定。
说白了,就是敢不敢把枪发给平民百姓的问题。
显然,美日联军不会因为中国军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停止进攻。
占领本溪后,美日联军几乎没有休整,而是换上了两个充当预备队的王牌师,继续沿着三零四国道向沈阳挺进。
要知道,在这条进军线路上,本溪市是到达沈阳前的最后一个地级城市。
再前进,就是辽宁省会沈阳了。
三月二十七日,美日联军的先头部队攻占桃仙,距离沈阳市区仅一步之遥。
进军如此神速,既让帕特里奇略感惊讶,也让他相信,罗耀武确实完蛋了,不然中国军队不会如此不堪一击。
问题是,打到这个时候,这场战斗才算进入高潮。
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仅市区人口就超过了四百万,还是一座重工业城市,不但城区范围巨大,而且道路错综复杂,高楼大厦林立。
攻打沈阳的难度不比攻占杭州小。
当然,前提条件是,守卫沈阳的部队有决一死战的斗志。
此时,守在沈阳城内的是第四十集团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在城外还有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没有被击溃的九个新编集团军则集中部署在城市西面,三个民兵纵队则在敌战区附近活动。
也就是说,利用第十五集团军在前线争取到的时间,除了仍然在吉林担任战略防御任务的第十六集团军之外,东北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全都集中在沈阳附近。
这既巩固了沈阳的防御,也给美日联军创造了决战机会。
显然,做这一部署的不是黎卫东,而是姚万平。
要知道,如果让黎卫东来部署沈阳防御,肯定不会把兵力全都摆在一起,而会依照罗耀武的吩咐,利用沈阳阻击美日联军,把主力放在战线两侧,利用美日联军必需集中兵力攻打沈阳的机会,重点打击敌人的后勤保障线。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拖垮敌人。
事实上,要想在正面决战中击败十多个美日师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惜的是,姚万平是第三十九集团军的司令官,习惯了打大会战,而且是集中兵力歼敌的大会战,也不太擅长防御作战。
这不能怪他,毕竟第三十九集团军就是打歼灭战的王牌部队。
两天之内,美日联军从桃仙出发,对沈阳城区发动了几次试探性进攻,结果被福田康夫派上去的日军都被打了回来,还损失了不少官兵。
这下,有点狂妄的福田康夫认识到,他那套在沈阳行不通。
实际上,福田康夫是一个与姚万平比较类似的军人,即十分崇尚进攻,认为集中兵力进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在这一点上,他远不如服部留名。
如果不是他坚持认为抢先发起进攻更加有利,美日联军也不会在三月十五日出发,而是会依照帕特里奇的安排,再等上五天,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再发起进攻。
当然,福田康夫也不是一无是处,不然也不可能成为日军上将。
至少在攻打本溪的时候,福田康夫的战术很奏效,一轮强攻就打了进去,而且让守城部队来不及组织抵抗。
问题是,与沈阳比起来,本溪算得了什么?
仅从规模上讲,这两座城市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日军能够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一口气打下本溪,可是要想把沈阳彻底炸毁,恐怕得动用战术核武器。
强攻不成,就只能依照帕特里奇的战术来打,首先清除外围防御部队。
对这一战术,帕特里奇有充分的信心,因为他手里有足够多的部队,多到能够包围整个沈阳,而且还有攻占城区的兵力。
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让帕特里奇可以从容不迫的组织进攻。
再说了,中国军队的主力全部聚集在沈阳,一举一动都在美日联军的监视之下,想跑也跑不掉。
没有潜在的威胁,帕特里奇自然可以循序渐进的吃掉那些盘踞在沈阳附近的军队了。
显然,这就是姚万平犯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防御作战首先就得考虑预备队,不能一口气把所有部队派上去,还得藏好预备队,给敌人造成无形的压力,让敌人不敢全力以赴。
如果能让美日联军有所估计,战斗就得拖下去,美日联军就会被拖垮。
罗耀武在千里之外就看到了这一点,可是姚万平却没看到。
战斗打到四月五日,美日联军在击溃了三个新编集团军,将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逼入沈阳城区,把第六十五集团军赶到一百多公里之外,并且顶住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从北面发起的反击之后,终于包围了沈阳。
此时,守在城里的,除了两个主力集团军之外,只有一个民兵纵队的十来万官兵。
也就是说,守城兵力还不到二十万。
要想守住像沈阳这样的大城市,至少得动员五十万战斗人员。
更糟糕的是,姚万平部署在沈阳郊外的部队遭到美日联军的猛烈轰炸,两个主力集团军的损失非常惨重,连新编集团军也有不小伤亡。
也就是说,姚万平没有能力撕开美日联军的包围圈。
别说向沈阳城区增兵,能把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四十集团军救出来就不错了。
打到这一步,沈阳沦陷成了时间上的问题。
实际上,最大的灾难还没到来。
因为沈阳是战略大后方,之前又是军区司令部所在地,美日联军从丹东出发,只用了十二天就攻到沈阳城外,所以在被美日联军包围的时候,四百万沈阳市民中,只有不到一百万疏散到周边城镇。
城市里还有三百万市民!
没能及时疏散与沈阳是重工业城市有很大的关系。即便在被美日联军包围之后,沈阳的很多兵工厂都在全速生产武器弹药。既然要生产,就得有工人。留下来的三百万市民中,大多都是工人。
显然,想跑的、有能力跑的早就跑了,只有真正在为抗战做贡献的人留了下来。
三百万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毫无疑问,那就是吃饭!
即便什么都不做,依照每人一天一斤大米或者面粉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