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金莲别样人生-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般当薛姨妈到贾母那里的时候,贾母总是会让潘金莲等人来一块凑趣;不过,薛姨妈到王夫人那里的时候,潘金莲等人可就没有那个荣幸去作陪了。
也不知道这王夫人薛姨妈姐妹两个,多年不见,到底是积攒了多少心里话要说,竟是每日都你来我往的。
就连那个薛宝钗都每日跟着薛姨妈到内院来,不是和潘金莲等人一起读书,就是和众人一起做针线,浑然不把自己当外人。她薛家有钱,她便是使唤一下贾家的小丫鬟,都要给几个赏钱的,倒是颇为收买了几个小丫鬟的心。不过她的这等做派,也越发让潘金莲等人厌恶她了。
这一日,薛宝钗刚刚走了,贾惜春就怒道:“她这是显摆她薛家有钱还是怎的?竟然当着咱们的面儿给小丫鬟赏钱,二姐姐、三姐姐,你们说,咱们以后使唤丫鬟,是不是也得给赏钱?我反正一个月就那二两银子的月例钱,都不够我自己花用的,哪里来的余钱赏给别人,我以后可是用不起丫鬟了。”
潘金莲闻言,立即对司棋使了个眼色,司棋便和待书等人到外间门口看着去了,以防主子们说话被人偷听。
贾探春完全赞成贾惜春的意见:“可不是。从来也没听说客人不住自己亲舅舅家,反而要住到姨妈家去的。我们姐妹三个本就不受人待见,这下可好,越发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了。”
潘金莲冷笑着:“她这是花小钱收买人心呢。我只是奇怪一件事,不是说她进京是为了待选,便是她全家都来也是为了送她,怎么她也在这里住了多日了,倒是不听说起待选这件事情来着?莫非是另有打算?”
不知怎的,三个人顿时都想起了那日薛宝钗初到贾家时,薛姨妈对林黛玉格外关注的事儿来,贾探春惊呼道:“难道是?那就说得通了。”
潘金莲托着腮,手指头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着,半晌说道:“看起来,还真有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事。好么,家里这个宝贝还真是招人惦记。”
贾探春笑道:“我看她们未必能如愿呢。”
贾惜春接口道:“成不了才好呢,否则家里哪里还有我们立足的地方?”
三人议论了一番此事,只是此事不是她们所能管得了的,便兴趣缺缺地转了话题。
~~
因贾母无事,便叫了潘金莲、贾探春等几个人到自己房里跟着李纨做几样针线,兼职陪自己说笑。
王夫人得知消息,忙叫了薛宝钗也往贾母房中去了。
贾母虽然不大待见薛宝钗,但出于客套,还是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
贾母觉得林黛玉身体孱弱,恐她费神,便不许她做针线,只是让她陪着自己说笑。
姑嫂几个人说说笑笑,你看看我做的花样,我瞧瞧你做的进展,不时品评一下各人的水平,斗几句嘴哄贾母开心。一时,只听得贾母那里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贾母到底上了年纪,过了一会儿,便对几人说:“你们只管做,我老太婆先眯一会儿。”
几人连忙应了,因怕吵到贾母,便敛了声息,只低头做针线罢了。
就听有人笑嘻嘻地说:“我来了。”
潘金莲抬头一看,见是贾宝玉,便问道:“我们正做针线呢,你又来做什么?难道也要学习女工?”
贾探春等人听了,便都停了手中的活计,窃笑不已。
贾宝玉笑嘻嘻地道:“二姐姐这话错了,我虽然不会做针线,可我会分辨好坏啊。倒不如姐姐妹妹们做好了针线,我来评判。”
贾探春道:“二哥哥倒是会取巧。”
李纨笑道:“你可真是外行充内行了,你又不懂这些事情,哪里来得评判标准?便是你评了,我们也不承认的。”
众人都附和李纨的意见,说贾宝玉没有资格来评判。
贾宝玉忙说:“我是不会,可我又不是不知道一样东西是好看,还是难看。再者说了,你们都是内行,可知道,有的时候正是当局者迷,正该由我这样的外行人来不受任何约束的来评判。这才是最为公平合理的呢。”
潘金莲笑着说:“你总是有理,没理也能歪缠出道理来,偏偏听起来还挺是那么一回事。也罢,就由你说了算。不过,你可要秉持着公正的原则来评判,否则,我们可是不依的。”
贾宝玉笑道:“二姐姐说的是。你们不是我的嫂子,就是我的姐姐妹妹,都是一样的亲近。我一定秉公评判。”
贾探春插话道:“大嫂子不能参加,她做了多年的针线了,我们都是比不过她的。若是她也要参与,我们都得要殿后了。”
潘金莲也说:“三妹妹说的是。我们的针线还是大嫂子教的呢,哪里能比得过?叫我们和她比,可不是要我们班门弄斧了?”
李纨笑说:“既然如此,我就不参与了。这样吧,我和宝玉一起,给你们评判。”
贾探春笑道:“这样才好,大嫂子最是公允,二哥哥又是心直口快,这样评判的结果才令人信服。”
潘金莲等人也都说是。
李纨道:“你们还不快些开始?”
几人便叫丫鬟收拾了东西,重新开始做。
贾宝玉是个无事忙,便在几人身边来回踱步,站着看,一时见薛宝钗做的快,便说:“宝姐姐做的又快又好,你们都比不上。”
潘金莲便停了手中的针线,抬头问贾宝玉:“宝玉,你刚才说什么?”
贾宝玉笑道:“我说宝姐姐做的好,二姐姐不同意我的说法?”
潘金莲正色道:“薛姐姐针线做的好与不好,是另外一回事情。宝兄弟,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我问你,你素日是怎么称呼林妹妹的?”
贾宝玉一时觉得莫名其妙,老老实实地回答:“还能如何称呼?自然就是叫‘林妹妹’的。”
潘金莲又问道:“那你为什么这样称呼林妹妹呢?”
贾宝玉答道:“这自然是因为林妹妹姓林,年龄又比我小。二姐姐,为何这样问?”
潘金莲不答反问:“既然林妹妹姓林,你就称呼她为‘林妹妹’;薛姐姐是姓薛的,你怎么反倒叫她‘宝姐姐’呢?”
贾宝玉自己也说不上来缘由,便呆了,半晌方道:“姨妈当日来的时候,就说这是宝姐姐,我就一直这样称呼的,难道我叫错了?”
潘金莲瞥了薛宝钗一眼,说:“薛姨妈是长辈,又是二太太的亲妹妹,和你介绍薛姐姐的时候,自然不好显得太过生硬了。只是你也知道,大凡闺阁女儿,都是金尊玉贵的,女儿家的名字,哪里能够随随便便挂在嘴上呢?你虽然年纪还小,但毕竟也不是无知孩童了,又是外姓男子,怎么好将薛姐姐的名讳放在嘴边?薛姐姐品行端方,谨守规矩,人又大方稳妥,心里就是觉得不妥,只怕是不好意思和你开口说,我体谅她的心思,便做了这个恶人。你还趁早改过来才好。也免得叫惯了嘴,伤了薛姐姐的清誉。”
潘金莲说着,还扭过头来,一脸真诚地望向薛宝钗:“薛姐姐,你说,我说的对是不对?”
其实,当日薛姨妈对贾宝玉说“这是你宝姐姐”的时候,就是存了让他们比别人亲近的意思。你看,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姑表兄妹,贾宝玉称呼的却是她的姓,薛宝钗和贾宝玉是两姨姐弟,偏偏绕过姓氏去,只称呼她为“宝姐姐”,可不是显得薛宝钗和贾宝玉更为亲近。知母莫若女,对于薛姨妈的这点小心思,薛宝钗那是一清二楚,并且薛宝钗也希望贾宝玉就这么继续叫下去。
然而,潘金莲都说了,你薛家自诩书香门第、大户人家,怎么能让女孩子的名字被外男所知?你薛宝钗最是品行端方,谨守规矩的,肯定是不愿意被一个外姓氏的男人这样称呼的。薛宝钗还能怎么说,难道还能说我不在乎这点小事,我就想着让贾宝玉这样叫我,好显得我们亲近?那么她苦心营造的懂事稳重的形象就会彻底垮塌了,只能点头说是了:“二妹妹说的对。”
贾宝玉对女子最是个从善如流的,见潘金莲如此说,连薛宝钗都认可了潘金莲的话。大力点头:“二姐姐说的是,我记住了。”说着,便给薛宝钗赔不是:“都是我想的不周全,薛姐姐千万别生我的气,我以后绝不会再犯了。”看我的认错态度多好呀,一经别人指正,我立即就改口了。
薛姨妈的这么一番心思算是白花了,薛宝钗心里自然恼恨潘金莲破坏自己的好事,可这是人家的地盘,潘金莲又是大房的女儿,说得又有道理,王夫人再怎么是自己的亲姨妈,也不好明着说可以不顾规矩。因此,她只得忍了,也亏薛宝钗能忍,不管心里多恼火,那面上竟是分毫不显,还笑吟吟地谢潘金莲:“到底二妹妹懂礼数,妹妹今日帮了我,姐姐记下这个人情了。”
潘金莲也不得不佩服薛宝钗的城府之深,不过,她可不怕薛宝钗:“薛姐姐,这样说,就是见外了。妹妹有不懂的地方,以后还指望着姐姐多教我呢。”
贾母虽说年老,当时在榻上躺着假寐,可几人这一番对话是一句没落下地进了她的耳朵。
贾母和王夫人婆媳多年,对这个儿媳妇多有了解,自然也知道她和薛姨妈姐妹两个打得什么好主意。她并不喜爱薛宝钗这种心计过人、守愚藏拙的人,只是王夫人既然没有明明白白地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她也只好装作不知道,而且不管怎么说,她作为一个老封君也不好拉下脸来和一个来家里借居的晚辈计较,那也太伤自己的体面了。
潘金莲今儿这一番说辞,可不是正好说到了贾母的心坎上了。见薛宝钗吃瘪,贾母可真是心情舒畅,当天下午就借口潘金莲等人的衣衫首饰太过陈旧了,都该添些上得了台面的衣衫首饰,让公中给几人添了不少新的衣衫首饰。
潘金莲心里清楚,贾府里面给主子添置衣衫首饰都是有定例的,一般都是赶在换季之前,现在,贾母却找了这么一个借口,那就是对自己的表现表示赞赏,这些衣衫首饰便是她对自己打压薛宝钗上升势头的奖励。她本来就对薛宝钗看不顺眼,现在又有了贾母的默许和物质鼓励,她完全没有道理,不再接再厉。
只是,打压薛宝钗,也需要把握好时机和技巧,否则,王夫人那一关就过不了。
潘金莲能明白的道理,贾探春和贾惜春自然也看得分明,知道贾母虽然满口称赞薛宝钗,但其实已经对薛宝钗起了反感之心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两姐妹议定金玉缘
你道薛宝钗不是进京待选的吗,为什么又不提待选的事情,将目标改为当宝二奶奶了?
这件事,还得从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密谋说起。
当日薛姨妈带着薛宝钗刚到贾府,王夫人见到薛宝钗的长相,就喜欢上了三分,觉得薛宝钗长相富态,温柔敦厚,正是典型的宜男之相。再一听薛宝钗说话,头头是道,再观薛宝钗行事,稳重得体,再一想薛姨妈当年就很有心计,她教养出来的女儿估计也是个颇有城府的女子。王夫人便不愿意薛宝钗入宫给自己的女儿贾元春增添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贾元春当年也是通过选秀进的宫,在宫里已经是好几年了,虽然贾家和王家都竭力为她筹谋,一心想让她出人头地,可是直到现在贾元春也还是没能有个什么名分。
贾家虽然号称是公侯之家,可自从荣国公之后,贾家的男人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就迅速下降,现在根本就无法影响到后宫,只能依靠王家。
当初自己并不愿意给大房的贾琏求娶娘家侄女儿王熙凤为妻,但是考虑到王熙凤是王家的女儿,若是入了宫,只怕王家会将更多的资源给王熙凤用,自己的贾元春得不到王家的支持,才开口求娶王熙凤。王子腾也出于同样的心思,认为宫内已经有了贾元春,而王家与贾家的关系要继续加强,这才答允了两人的亲事。
正是因为自己的娘家王家没有适龄的女孩子在皇宫里,王家才会如此卖力地支持贾元春,如果薛宝钗入了宫,对于王子腾来说,贾元春与薛宝钗都是他的外甥女儿,远近是一样的,而贾元春年纪已经不小,而薛宝钗却是一朵正当年的鲜花儿,必然要分薄贾元春能够得到的支持,甚至会完全被薛宝钗取而代之。到那个时候,贾元春青春不再,又没有王家的支持,她如何在深宫里头存活?
即便是王子腾仍旧肯支持贾元春,这薛宝钗容貌、心计都有,看起来又是个容易生养的样子,若是她进了宫,得到皇帝的喜爱只怕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贾元春可要怎么办呢?
再说,别看现在她和薛姨妈关系好,一副姐妹情深的模样,其实,当年,在王家的时候,两人也是互相争斗比拼,最终,自己嫁入了荣国府,虽然贾政才是个工部员外郎,可到底也是个官员,自己便成了官太太;妹妹嫁给了薛家,薛家虽然巨富,可到底是商人之家,便是皇商,也还是商人。在这件事情上,是自己赢了,才能让她看自己的脸色,这种感觉,真是好。
可薛宝钗若是得了宠,当了娘娘,那自己那个嫁到商人之家的妹妹可就要爬到自己头上去了,因此,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让薛宝钗进宫的。
更何况,自己可不想再找一个像李纨那样书香门第出身的儿媳妇了,薛宝钗是自己的外甥女,肯定和自己一条心,她有心计,薛家如今大富,她的嫁妆也会少了,若是嫁给贾宝玉,那就好了,贾宝玉没什么心眼,有薛宝钗帮衬着,必然能够将荣国府撑起来。
这样想着,王夫人愈发觉得薛宝钗就应该嫁给贾宝玉。便开口向薛姨妈暗示自己的心思:“宝钗大方随和,现今像她这样的女孩子可真是难得,也不知道谁有这个福气,能够得了去,必然是公婆疼爱,夫婿爱重,阖家钦慕的。”
薛姨妈心中微动,难道自己这姐姐有意将薛宝钗说给贾宝玉?装着没听懂:“姐姐那是疼爱宝钗,才这样夸赞她。不过还真不是妹妹自夸,我这个女儿,那真是又懂事又孝顺……”
王夫人一听,这事儿有门啊,便道:“都说将女儿送到宫中去,是天大的好事,其实,谁知道这里头的事情呢?我家元春,可是国公爷的亲孙女,到了宫里这些年,不还是没个说法?唉,有时候,我都后悔啊,若是当初不听老太太的话,不送她入宫就好了。以荣国府的门第和元春的才貌,定然也是能寻觅一位世家子弟为婿的,这会儿,也该当娘了,还能常来常往的。呜呜,我这是造地什么孽啊?将女儿送到那里去,这一辈子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见上面啊。”说着,便哭了起来,她前头那几句话都是为了打消薛宝钗入宫的心思,后头这几句,倒是还真有几分真心,先前不过是干嚎,后面却真是掉了几滴眼泪下来。
薛姨妈连忙安慰王夫人:“元春这孩子生辰好,竟是大年初一出生的。姐姐你想,这世上女子不少,出身世家的女子也不少,长得美貌女子的也不少,才德兼备的女子倒也不是没有,可全天下这么多女子,有几个是大年初一出生的?所以,我说元春必定是个有福气的,而且还得是大福气,姐姐何必这么担心?没得倒损及了元春的福气。”
王夫人这一番话语,作态给薛姨妈看,倒是占了几分,因此,听她这样一说,顿时就不哭了,只叹息道:“当年在闺中之时,你我姐妹何等和睦。我嫁到贾家来,生了二子一女,珠儿倒是个好的,读书也争气,本来想着我这一辈子都要靠着他了,谁知道他却是不孝顺的,竟然早早地就撇下我走了。元春又去了宫里,常年见不着面。唯独一个宝玉,出生的时候就带了块玉来,人都说他是个有造化的,偏他又生得伶俐可人,是我的心肝宝贝,我这后半辈子也就指望他了,只希望给他讨个好媳妇,早日传宗接代,我才能了了这一番心思。”
薛姨妈心说,重头戏来了,你既然不肯明说,我当然不能许诺了,便只说:“宝玉生得好,又是难得的聪明,还有那样稀罕的来历,自然能寻到一个好孩子相配的,姐姐只管放心吧。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