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 >

第5章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第5章

小说: 听说,情调是一门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贴:    
    同志扬镳、情人再见、朋友分手、骨肉失散,人生有如此际遇,也是造化。    
    ⊙李敖•;《李语录》    
    跟贴:    
    “离别”有时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三章第21节 信物

    估计信物的历史早于情书,如果终止的话,也比情书晚。一个眼下的证据是,当人们已经厌倦于情书的形式主义公式后,信物一直在显示不可替代的形式兼物质作用。很多人分手时,不也是要退还信物的吗?    
    一件普通的物器,交到异性手里,附载其中的精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构成了一种契约,犹如金箍棒在地上画出的圆圈,使小小的领地变成祭坛,一方面阻止爱欲的入侵,一方面在于自我约束,在空白的时光里独处时,可供怀念以及对两人的明天展开虚构幻想。    
    恋爱中的男女比较看重对方赠予的信物,大体一致的看法是,信物本身的经济价值跟感情浓度成正比。当某个男人在月光下的树林里,为女友戴上项链时,女人眼中闪耀的光比项链更为明媚。女人回赠的信物往往在于申明其精神价值的神圣,如钢笔、打火机、领带等等。有人不小心把戒指弄丢了,悄悄买一个一模一样的,但戴在手上总觉得不真实,内心忐忑不安,他(她)疑神疑鬼地相信,这多半是一个不祥之兆。人们往往越在得到时,越是有好的意义上的联想,越在失去时,越会有不好的注解。    
    企图用项链拴住对方,或者用戒指套牢对方,动机无可指责,至于效果就不好确定了。在比较动乱的婚后几年,很多人往往就是在好奇心丧失后开始出墙的,别说什么信物,动刀子也要私奔!信物作为一种伦理的工具,作用是越来越式微了。    
    如果一个男人在分手的时候,要把信物要回去,是非常没有度量的。男朋友如果没有要走他送给你的信物,如果你觉得ok就保留下来好了,如果觉得不安的话,也可以“捐”出去……    
    发贴:    
    现在人们的大病在不肯睁开眼睛正视爱情的本质,而只是糊里糊涂地用传统的绳子往自己脖子上套。感情这东西不是阴丹士林,它是会褪色的。岁月、胃口、心情与外界的影响,随时会侵蚀一个人的海誓与山盟,很多人不肯承认这事实,不愿这种后果发生,于是他们拼命鼓吹“泛道德主义”,他们歌颂感情不变的情人,非议变了心的女人,憎恨水性杨花的卡门,同时用礼教、金钱、法律、证书、儿女、药水和刀子来防治感情的变,他们要戴戒指,意思是说:“咱们互相以金石为戒,戒向别的男女染指!”这是多可笑的中古文明!    
    ⊙李敖•;《张飞的眼睛》    
    跟贴:    
    女人没有不对信物狂喜的,其实信物好像一片白雪,总会有融化成水的时候……


第三章第22节 面具

    这里指的面具跟假面舞会佩戴的道具无关。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对“面具”有着十分深切的体悟,他指出,一个人的种种表情就像是一张张形态各异的脸谱,跟表情下的真实没有多少关系。这样说未必尽然。因为真实的表情达意,也可能是脸谱中的一种而已。    
    情调中的男女对面具的更替使用极其频繁,这是在于情绪变化多端的缘故。声泪俱下的痛说家史、得意忘形的惊叹以及准备自绝于人世的决绝,时常轮流上演。面具的作用固然在于遮蔽自己的初衷,使对方的判断力晕旋于设计的迷宫当中,并对眼见为实的状态深信不疑。但结果经常事与愿违,对方轻易就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自己反倒被面具扭曲成了一个坏人。这在自己偶然照镜子时,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需要例证,是很现成的:某人一脸的庄严和善良,向女人解释他一夜不归的苦衷,但他过于流畅的叙述和夸张的苦难表情构成了某种荒谬意味,显示出这是经过认真排练的结果。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在于可以对自己的面具负责。它表达的所有意思,自己应该具备自圆其说的内在支撑力量,即使撒谎,面具跟言说也是合拍的。至于一些人以持续的漠然面具来应万变之势,这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倒是自己对周围的事态有意“缓慢”地做出表态,确不失为一大明智之举。    
    还有一种面具是另一个自己,可能是潜意识的另一面,也有的人不确认有这一面。在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时,他都可以躲在面具的背后……    
    面具是没有自信的男人喜欢的玩意儿。我就是我,李文就是李文,我们李家的历史就像一部书一样,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如果这个世界上能多一点真诚的话,又何必带着面具生活呢。    
    发贴:    
    我正面没敌人,背面倒有开枪的朋友,我正面没朋友,他们给吓跑了。    
    ⊙李敖•;《李语录》    
    跟贴:    
    没听说有人敢戴着“面具”去见李敖……因为李敖是撕“面具”大师!    
    又贴:    
    十七世纪的人说:“上帝给你一张脸,你自己另造一张。”其实那时候的人,对另造一张脸并不在行,人类真正“给脸不要脸”而能另造一张,是三百年后二十世纪的事。这种造脸,就是今天的所谓“美容”。    
    看看美容广告,我们就不得不惊讶人类在巧夺天工。什么“丰额丰颞”也、“印堂镇平”也、“眉骨加高”也、“割双眼皮”也、“鼻头拉长”也、“美化下巴”也、“笑颜成形”也、“瘦面加胖”也,花样之多,令上帝叹为观止。《创世纪》记上帝说:“我们要照我们的形象,按我们的样式造人。”如今上帝看到人类如此美容,嫌他原始的形象与样式不中看,他在自惭形秽之余,真要感慨知人知心不知面了。    
    ⊙李敖•;《文化美容,财政美容,司法美容》    
    跟贴:    
    其实,美容也是一种面具。


第三章第23节 照相

    两性之间互赠照片虽不敌几十年前的以身相许,然而对玉照的选择,当事人还是不能不考虑再三。很多人面对自己的一大堆照片,挑来拣去,总是不满意。理由是自己不会临景表情,或者一时紧张,因此照片效果往往不理想。这种理由一直在说服着人们,为了学习表情,他们不惜浪费大量胶片,但结果仍是不如人意。这在女性当中尤其普遍。    
    一个人对自己的相貌,大都存在着超出实际的估计。即使一个五官挪位之辈,独自在镜子前搔首弄姿的时候,也会对自己深藏的美丽一瞬,感到自豪。她认为,这种美丽是可以在胶片上长存的,只是自己未能把握住机会罢了。实际上,这位临镜者的判断在镜像中发生了偏离,她把自己认为的美丽强加于镜子中的面庞上,并希望它闪光在生活中。这种幻觉产生的根源是对美的膜拜和对异性的高度负责,值得同情。    
    在我看来,每张照片,基本上就是当事人当时状况的真实反映。这就好像只能是你欺骗生活,而绝不是普希金说的生活会欺骗你!但是,当我们对照片不满意,往往会怪摄影师技术不好,没人会承认是自己当时的太肥太瘦导致照片效果不好。    
    坚持在镜头前春意荡漾,风情万种,的确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最美的表情肯定不是在镜头前,而是在晕旋的黑暗中静静绽放的肌肤……而这个摄相镜头,正是男人的眼睛,那么,这些画面进入他的记忆库是可以常驻的。    
    我本人很喜欢照相,对胶卷的品质很挑剔。我觉得照相就是一种回忆,对于我这种身边亲人比较少的人来说,照片就是最珍贵的东西。    
    发贴:    
    所有的理发师都恨秃子,所有秃子都恨理发师。    
    ⊙李敖•;《李语录》    
    跟贴:    
    所有的照相师都恨丑八怪,所有丑八怪都恨照相师。


第三章第24节 误会的悖论

    两性之间的误会随时都可能发生,误会既是两性关系的推动力,也是一把沙子,增加彼此的摩擦。而且,其误会一般都跟经济和另外的异性有关。    
    误会是难以避免的,就像女人的心事,有些乖张,但也不是徒生枝节。男人对单位的女同事热情有加,请到家里吃饭后,还坚持要护送回家。来去的时间长了点,麻烦就来了。独守空房的女人是不甘寂寞的,她们的直觉判断力告诉自己,男人多半跟那个女人有染,他们兴许正在拥抱,正在交换爱意,正在……以前,自己跟他也是这样一路走来的。心情跟天色一样黑了下来,等男人回来后,自然是一阵吵闹。    
    我们可以这样判定,这个男人对女同事是有好感的,只不过暂时没有实质性内容罢了。一个喜欢宴请女同事的男人,心思自然比那些偷偷摸摸的人更异想天开,这是走的“明修栈道”那一路。当身边的眼睛失去警惕,以为事情就水到渠成了。    
    但误会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反映出女人对自己的感情的占有欲,另一方面,误会极可能拉大彼此间的裂痕,把自己推向另一个女人的怀抱。这个时候,男人总是一脸无辜的神情,坐在哭泣的女人身边痛说事情始末。女人一声不吭,却是在认真地倾听,并从他的话语里发现任何可疑之处。在这个时候,即使很聪明的男人,也在犯一样的错误,那就是希望用很多的废话来宽慰女人的心,殊不知越是这样,就越给人欲盖弥彰的感觉,而且,谁有心情听你的陈腔烂调呀!    
    世界上的很多麻烦,就是越解释越麻烦,最后彼此视若寇敌!真到了水火难容的地步,当事人都会感叹,如果处理事情时能稍加判断,事情也不会到此地步,这就如同下棋一样,一步之差,可能落得全盘皆输。    
    假如男女双方都是有修养的成年人,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人都牵扯进来。两个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快乐。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快乐,误会应该是越少越好。    
    发贴:    
    有理和听起来有理的不同,就像音乐和军乐的不同。    
    ⊙李敖•;《李语录》    
    跟贴:    
    误会就是“有理和听起来有理的”在“交战”……


第三章第25节 文火煮爱情

    人们常常用“干柴遇烈火”来形容痴男怨女的一见如故,事实上相当多的男女情爱,火焰势头之高难以名状,自然是恋爱的一道风景。然而,不温不火,不疾不徐,也是爱情的一景。从实践的角度看,似乎后一种还显得更有滋味,被眼下的白领阶层的绅士丽人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种煮法,主要发生在婚前,其爱情能“煮”多久,甚至今后会不会婚变,不得而知。所以,许许多多结婚很久的夫妻,高举“文火”,把爱情煮得不但惬意,还有星火燎原之势。    
    大约是中华古文化的那种恬雅文静,多少也影响了“文火们”的世俗生活吧,就像精心地炖肉一样,炉火纯青,简直要把自己的骨头一并煮了。小资女人还补充:要像熬中药那样!    
    但我想,能够坚持烧“文火”的男女毕竟是极少数,现在的绅士、丽人注重的往往是外表和做派,他们不过把这些当作道具,以应付自己的形象,不会改变自己去适应并接纳这套繁缛的方案。拍拖多年而没有什么结果,就像《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葛玲和李冬宝,到头来仍然没戏。这样的“文火”不但煮不烂任何东西,连自己都熄火冻僵了,所以说保持恒温是“文火”的窍门。    
    说明白点,“文火煮爱情”的意思就是“冷水泡茶”,你如果相信茶水一定会自动沸腾的话,那就不妨慢慢等吧,或者觉得冷水可口,比热茶好得多,自然是你的权利,那不过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罢了。    
    因此,每每在茶坊里看到某个文质彬彬的绅士在那儿对着女人侃侃而谈,我就替他们捏把汗。茶都喝成白开水了,他们仍是滔滔不绝。突然男人蹦将起来,笨拙地抱住女人就狂吻起来——这就应证了我的判断——只要是火,不论是“文火”还是“武火”,终究要燃成熊熊烈火的!    
    发贴:    
    罗素与海明威那样善于离婚,情感也未尝不受“打击”,但他们却丝毫没有抢地呼天死去活来的小丈夫的行径,他们知道使感情不褪色的方法不是不让它见阳光,而是经常染上新的颜色。他们是爱情上面的“有余味主义”者,他们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他们并不反对结婚,但是反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婚姻,他们不肯在婚姻关系的卵翼下做对方感情的因变数,也不做对方人格的寄生虫。    
    ⊙李敖•;《张飞的眼睛》    
    跟贴:    
    罗素、海明威、李敖均为“善于离婚”之高人……姐妹们,请小心他们!


第三章第26节 情诗的咏叹

    情诗过时了吗?对一般人来说的确如此,包括那些找感觉的人。情诗永远只对情调中的男女开放,也只有对那个特定的年龄,情诗才闪耀光辉。    
    正因为情诗不为外人道,它才会成为密电码似的文本,在极其有限的圈子流传。情诗本不是拿给人欣赏的,它最主要的功效在于诉说衷肠。这决定了它跟别的文学体裁的功能不同。至于有些文人如郁达夫、梁实秋之类,拿情诗来拼命发表,那只是想证明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结,并乘机大赚稿费,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企及的。    
    处在青春时期的男女,不管时代如何急功近利,他们总是设法使自己的情感历史与现实稍稍隔开些距离,情诗就是一个很理想的分水岭,是开启乌托邦之门的钥匙。抒写情诗并不需要什么繁复的技巧,它仅仅是抒写记忆和憧憬的一种载体。    
    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曾见到一个清纯的女孩,入迷地读着一页纸,我扫视到那是一篇分行的文字,稿纸还是有彩色花纹的那种,衬映之下,彩色的线条好像浸上了她的面颊。而她那副置身物外的神情,让我深切感到,人生当中,也许只有这么一年半载,才是一个人从事心灵“腾空”的惟一机会!之后,会降回地面,永远失去了飞翔的可能……    
    这难道不值得珍视吗?    
    但现实当中的一些人,从来就没有飞起来过,却一再嘲弄情诗的虚伪。打个比喻,当一个人双脚踩着水田辛勤工作的时候,看到观赏风景的人,是很不屑的。他想,有这么多闲工夫,不如多挑几桶水哩……    
    发贴:    
    女的不再说山东话,男的不再说上海话,这才是国语运动的极致。    
    ⊙李敖•;《李语录》    
    跟贴:    
    女人更不宜用山东话来“咏叹”情诗……    
    又贴:    
    新诗人者,双料骗子也。骗子只是骗人,新诗人却连自己一起骗。    
    ⊙李敖•;《李语录》    
    跟贴:    
    女人,请绕开诗人走……


第三章第27节 伤害

    可以肯定地讲,最刻骨的伤害出自两性之间,只有掺和了男女之情的伤害,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它拒绝任何解释,一直在内心抽搐……    
    当对一个人爱慕已久,思念的丝缕已经把自己和对方紧紧绑缚在一起,只要是能够想象出的困难,都可以对付,但当事人最不愿意去设想的,却是最容易发生的——可能对方早就准备跳槽了,并时时在寻找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