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士谋 >

第454章

寒士谋-第454章

小说: 寒士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听言,二话不说,作色而起,便欲下楼,只见楼梯已撤去,无奈折回。刘琦低声告道。
“琦欲求教良策,先生恐有泄漏,拖累皇叔,故不肯出言。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先生之言,只有琦一人听得,敢情先生赐教。”
诸葛亮详装为难,叹声说道。
“疏不间亲,实乃不义,亮何能为公子设谋?”
“先生不肯相救,琦命固不保矣,即死于先生之前!!!!”
刘琦忽起疯态,言毕,乃掣剑欲自刎。诸葛亮眼里看得透切,心中暗付道,到此足矣。连忙阻止说道。
“公子莫要轻生,亮已有良策。”
刘琦听言大喜,连忙拜谢道。
“先生快快教我!”
“这刘琦果然对主公多有依赖,虽是懦弱,但胜在出身尊贵。正好可利用,先留一条后路,以防未来不测之用。”
诸葛亮心中暗付,想毕,张口教道。
“公子身在荆州,蔡氏恐你夺权,必然加害,不死不休。时下黄祖新亡,江夏乏人守御,韩玄才能平庸,难当大任。公子何不上言刘荆州,乞屯兵守江夏,则可以避祸矣。”
刘琦听言大喜,忙拜谢教,随即乃命人取梯,送诸葛亮下楼。诸葛亮已将计教,便是辞别而去,回到馆驿来见刘备,具言前事。一些布置,两人虽无直言,但心中明朗,刘备甚喜。
次日,刘琦晋见其父刘表上言,欲守江夏。刘表犹豫未决,刘琦乃长子,不忍让其远去,故而请刘备共议。刘备与诸葛亮早有商议,向刘表答道。
“江夏重地,固非他人可守,正须一亲信之人,方可保其不失。公子与兄长乃至亲,公子有此等大志,正好以其磨砺,兄长不妨派其而去。”
刘表也觉是理,微微颔首道。
“贤弟所言是理。先日听细作回报,近闻曹操于邺郡作玄武池以练水军,看来其确有南征之意,不可不防。贤弟借兵之事,我深思一番。时下局势不稳,我确不敢多借兵马于贤弟。最多只能借予一万,至于军令状之事,贤弟大可不必。”
刘备听后,心里颇有惋惜,但亦知刘表难处,不敢再逼。随后刘表与刘备再谈一阵,刘备便是辞退,准备归去新野。
次日,刘表已将一万兵马点齐,遣于城下。刘备接领,与刘表谢言一番后,见刘表脸色惨淡,脸上尽显苍老之色。
“兄长不必担忧新野之事,自有弟来抵挡曹贼。兄长还需多多保重,莫要太过辛劳,荆州正是危难之时,兄长身体牵乎整个荆州!”
刘表听言,心中颇为感动,遂言道。
“贤弟勿忧。兄自有分寸。”
说罢,刘表、刘备眼中皆有水幕,甚是感人。两人各为辞别,刘备与诸葛亮引一万兵马回往新野。
数日后,刘备刚至新野,潘、张等将见果真借得兵马,皆有喜色。但唯有诸葛亮眉头深锁,不知其心中所思。
刘备见状,心中一紧,连忙问道。
“孔明为何愁容满面,难不成心有所忧?”
诸葛亮微微颔首,当下言道。
“若依我之计,此时曹操应已向西北出兵,但只见其调动兵马,却迟迟未有见其兵马有动。我料想事中必有变故。主公当应先做提防。”
刘备闻言顿时大惊失色,忙又问道。
“孔明言下之意,莫非曹操即将会来南征荆州?这眼下正是征伐西北的大好时机,曹操用兵如神,岂不知此道理!”
诸葛亮轻摇鹅毛扇,思索一阵后,微微露出一丝笑容。
“只怕是有大韬略之人,教曹操北上南下齐齐而发,双管齐下,早日一统天下!”
刘备听言,吓得不由浑身一抖,暗叹曹操气概惊天。诸葛亮神色一凝,忽然问道。
“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
诸葛亮此话一出,顿时令周遭将士皆起怒色,这答案一看便知,刘备若答,岂不是自取其辱。但刘备却是心中坦然,重重说道。
“不如也。”
诸葛亮听后,反而展露笑容。自知者,方能看出其弱,得而改善,成以大势。诸葛亮最怕刘备是那刚愎自用之人,因先前几番小胜,便性起倨傲,如此纵使有十万大军,刘备亦绝不可能抵挡曹操。
诸葛亮这笑容,让刘备反而心定不少,遂即听到诸葛亮发言。
“主公勿忧。眼下定要早作准备,整顿兵马。亮自教之,可以待敌。若曹操当真派军来攻,亮自有良策应付。”
刘备听言大喜,对诸葛亮更为依赖。随后日子,诸葛亮朝夕操练二万兵马,教演阵法,做好应付曹军的准备。
话说,曹操派刘晔赶往益州来见刘璋,作礼毕。刘璋便问来意。刘晔目光烁烁,即宣告圣旨。刘璋一听,曹操教他从东川出兵,顿时大惊。刘璋性子懦弱,正是犹豫不决。此时,法正踏步而出,凝声说道。


 第七百六十九章 天下大变(下)

“府君,文不凡乃世之人杰。今命在旦夕,乃天欲灭其也!眼下正是大好时机,出兵征伐彼方辖地,灭其大势!”
“是也!文不凡兵马卧据东川,图谋西川之心,天下皆知。府君若不趁此大好时机,将其势力击出东川,时机一失,后悔何及!”
法正话音刚落,孟达立马走出附言而道。刘璋被两人说得甚是心动,此时刘晔亦言。
“刘府君何必瞻前顾后?丞相已准备大量兵马,随时往河内、并州挥兵强攻。到时北方大乱,文不凡麾下爪牙,岂能顾及西方之地。到时若刘府君能攻克东川,再趁势进攻雍、凉二州,收复皇土,成绩之高,当可立王!还望刘府君莫要辜负丞相一番心意!”
‘立王’二字,如同两柄重锤般,重重地打在刘璋胸口。刘璋双目顿暴灿光,随即望向黄权,黄权思虑一阵,亦向刘璋点头示意接此圣旨。
“我堂堂汉室帝胄,眼见恶贼做势危害天下,岂能置之不理!朝廷此令,正合我之心意!刘太中放心,即日我便整点兵马,准备征伐文贼之事!”
刘璋少有这般说出雄心壮言,只见他忿然起身,如同一头愤怒的公鸡般扯声喝道。刘晔心中冷笑,暗付就你这般人物亦想立王?待丞相扫灭奸贼,取得天下三分之二,一封指令便可使你俯首称臣!刘晔心里虽是这般在想,但表面却是满身敬佩地大呼而道。
“刘使君大义,汉朝有明公这等忠义之臣,实乃朝廷之幸也!”
刘璋接领圣旨,定下征伐西北之择。刘晔功成身退,即日赶回洛阳,来见曹操。曹操听刘晔所报,却无丝毫意外,大笑而道。
“哈哈。眼下万事俱备,一统天下,近在眼前。还望诸公齐心鼎力,助曹某完成不世伟业!曹某在此先替天下黎民,谢过诸公!”
曹操言毕,在大堂之上,拱手作揖,竟对着麾下一众文武屈身一拜。曹氏文武立马纷纷跪下,齐声喝道。
“我等定不惜生死,助丞相平定天下,至死方休!!!!”
巨大的声浪,卷席整个大殿,令大殿为之一震。而在人潮之中,司马懿目光阴鸷,心里却是有着另外一番思量。
随后,礼毕。曹操遂与一文武商议,郭嘉谏言,征伐西北之战,牵连巨大,必要谨慎而对,最好先等刘璋从益州出兵,扰其后方,使彼军手无足措,大乱惶急之时,再趁势出击,方可势如破竹,战无不胜。至于南下荆州,当应趁刘备未有成势之前,火速进军,将其歼灭。刘备一除,再派人联合蔡氏,荆州一举可破也!
曹操听言,捂掌大笑,当即依从郭嘉之计,派夏侯惇、曹洪、李典三将领军五万,贾诩为军中军师,程昱为军中司马,随军出行,前往樊城,与曹仁合军。曹仁为大军都督,复合许褚、高览、曹纯等将进攻新野。
曹操领旨一落,各将谋臣领命前行。即日各部兵马由诸将统领,赶往樊城,只见辎重车队如同长龙一般,攻城器械震荡天地,所行过处,无论城县村庄之内的百姓,皆心惊悚然,闭门不出。
数日后,五万大军漫天遍野纷纷往樊城赶至。曹仁早收得曹操军令,在城中迎接诸将。夏侯惇向曹仁笑道。
“刘备鼠辈耳,今番主公派大军予都督这般宏盛大军。都督必能将其擒之。”
曹仁一听,脸色一变,先前他落败刘备,那惨痛的教训仍记在心中。虽然那徐元直已离开刘备,但听闻诸葛亮智谋之高,胜其十倍不止。对于新野的战事,曹仁不敢有丝毫大意,连忙向夏侯惇吩咐道。
“元让勿要轻视刘玄德。今玄德得诸葛亮为辅,如虎生翼矣。我等受丞相重望,万不可因有轻视之心,而坏丞相南征大业!”
夏侯惇听言,冷哼一声,眼中尽是藐视之意,厉声喝道。
“都督之言谬矣。我看诸葛孔明如草芥耳,何足惧哉!”
“元让你乃军中大将,岂可这等轻躁!你如此这般,我岂敢交予重任委派于你!”
曹仁与夏侯惇本为一族,不过因祖辈之因,改姓为曹。因此曹仁私底下与夏侯惇交情极深,如同骨肉手足。曹仁出言提醒夏侯惇,亦是为其着想。哪知夏侯惇却不领情,反而觉得曹仁轻视于他,当即暴声大喝。
“曹子孝!你这是何意!?难我就这般不堪!!!?”
曹仁见状,暗道不好,这夏侯惇的倔脾性一起,如同一头脱缰野马,难以制止。当下曹仁连忙好生安抚。不过夏侯惇气在头上,许多将士闻声赶来。只听得夏侯惇怒声大喝道。
“我愿为先锋,立下军令状,若不一阵生擒刘备,活捉诸葛,愿将首级献与都督!”
曹仁听言大惊,夏侯惇在众目睽睽之下,立下军令状。可谓是令曹仁无法下台,若是曹仁拒绝,必影响军心。曹仁脸色一凝,冷声问道。
“夏侯元让,你可知军中无戏言!”
“我随丞相东征西讨,战绩无数,军纪之事,何劳都督你来提醒!若不能擒得,当愿割首奉上!”
夏侯惇虎目赤红,他被誉为曹军第一先锋猛将,立功无数,曹军上下无人不敬服。当下岂能受这等屈辱。曹仁双目一眯,厉声喝道。
“好!夏侯将军有此决意,我岂能不许。望你能早报捷书,以慰我心!”
夏侯惇听罢,奋然辞别曹仁,怒气冲冲地离去。曹仁在后叹气不止,这时贾诩和程昱踏步而来,两人脸上皆有担忧之色。
“夏侯将军如此暴躁,只怕会遭他人计算,以使先锋部队兵败将亡呐!”
程昱摇头一叹,曹仁听罢,担忧更胜,忙作礼向程昱请道。
“元让轻视刘备,与我之前所犯一般。况且元让脾性比我还要急躁几分,岂有不怕之理!还望先生随其而去,在旁监管。元让素来多听先生之言,有先生压阵,我也可放心。”
“都督之令,岂敢不受。都督不必忧虑,昱自会谨慎。”
“如此便谢过先生了。”
曹仁作礼又谢,夏侯惇与他情义深厚,时下他又立下军令状,若真有个万一,败下阵来,曹仁可不知如何是好。
次日,夏侯惇带领夏侯兰、韩浩为副将,引兵一万先往新野进发。先锋部队日夜兼程,直抵博望城,方才歇息,驻兵以窥新野。
早有刘军细作报回新野,禀告曹操发兵五万,以曹仁为军中都督,欲犯新野。此时先锋大将夏侯惇已引兵一万,扎驻在博望城内,随时会来进攻新野。此言一出,众人皆起惊色。
“曹孟德果真要取新野,这该如何是好!?”
刘备失声大呼,这时在旁侧的张飞甚是轻蔑地望着诸葛亮,瓮声瓮气地叫道。
“那诸葛孔明不是自诩不凡,先前出计可说能为哥哥争得数年时间韬光养晦。这当下如何曹操却发兵攻来!?诸葛孔明这般厉害,哥哥可着他前去迎敌便是!”
“三弟!!!军师韬略岂是你能所料!更何况自古以来,能以破敌,必然要文武配合。智赖孔明,勇还须三弟之勇,何可推辞!”
刘备闻言,即发雷霆大怒,呵斥张飞。张飞环眼一瞪,满脸不忿。潘凤虽未有发言,但亦是忿忿不平,只觉刘备太过纵容诸葛亮。
诸葛亮表情默然,忽然缓缓张口。
“三将军息怒。孔明不才,确有遗漏,但却愿将功补过。若此次不能得胜。孔明愿受三将军处置。”
张飞一听,怒极而笑,大喝道。
“孔明你此言当真!若你不能胜,我当生撕了你,以解我恨!”
刘备听言脸色一急,但诸葛亮却以眼色暗暗相示,随后又道。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若我能胜。三将军又该若何?”
张飞见诸葛亮这般嚣张,气急之下,不假思虑便是喝道。
“若你能胜,我这项上头颅便是你了!“
“三弟!!!!”
张飞此言一出,不但刘备,就连潘凤也不禁出声相阻。但就在此时,诸葛亮却是脸色严肃,向左右说道。
“好!口说无凭,当立下军状!”
“有何不敢!!”
张飞最重面子,此时被诸葛亮逼得进退不得,岂会退让低头,当下扯着那雷公般的嗓子嘶声大喝。
“左右,文房四宝侍候!”
刘备见状,连忙赶来相劝。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张飞他都绝不能失,诸葛亮却暗暗用眼色示意刘备,他自有分寸。刘备见此,便无再做相劝。少时,状纸立好,张飞和诸葛亮纷纷按上手印,张飞冷笑而出。潘凤脸色复杂,亦随潘凤走出。
“孔明此举实在有失考量。当下大敌当前,你与我弟潘、张二人不和,他等岂会愿听你调度?”
刘备满脸惶急,叹声而道。诸葛亮却是笑道。
“主公两位义弟,皆是世间人杰也。正因如此,难免傲气过人,日后必因此而犯下弥天大祸。我正好借此,一减二人锐气。”
“可无了我这两位弟弟武勇坐镇,如何应付彼军猛将?”
“主公不必忧虑。眼下有太史、华、文等将便可。当我胜下此阵,便可得之潘、张二人心诚。日后应付曹仁大军,亦可遂心应手,马到成功!”


 第七百七十章 诸葛亮初战显威(上)

“原来孔明大有深意。”
刘备听言,方知诸葛亮之计算,遂是放下心来。当夜,诸葛亮遂聚集众将听令。诸葛亮教诸将如此如此,谈计一夜,待次日天明,诸将皆是脸带疑惑不定之色离开。
却说夏侯惇立下军令状,怀忿带怒火速挥军杀到博望,程昱见夏侯惇一路急冲,毫无谨慎,谏言让分布两支队伍,前部尽是步兵,后方其余皆是骑兵。夏侯惇对严明律已的程昱素来敬仰,便依其计。
时当秋月,夜风徐起。人马进往之间,望见前面风尘忽起。程昱忽心有不祥之兆,忽然勒住马匹,谏言夏侯惇便将人马摆开,夏侯惇以为程昱发觉埋伏,遂依其言。待人马摆开后,程昱凝声问向导官道。
“此乃何处?”
向导官急急答道。
“此乃伏虎口,前方不远便是新野境界。”
程昱听言,便是沉吟下来,眉头深锁。前方不远便是新野境界,这诸葛亮足智多谋,怎会未有布置。事出反常必有妖,程昱正想间,猝然前方传来一阵密集的马蹄、脚步声。程昱还未回过神来,便听得夏侯惇怒声大喝,令夏侯兰、韩浩押住阵脚,拍马飙飞到阵前。程昱唯恐夏侯惇急躁行事,赶忙跟去。夏侯惇遥望,前方风尘之处,一彪千来人的军马来到,夏侯惇见来军仅有千余人,忽然大笑。
程昱脸色一紧,向夏侯惇问道。
“夏侯将军为何而笑?”
夏侯惇眯着虎目,嘴角尽是不屑的笑容。
“我笑曹子孝如此忌惮这山中野夫,自以为诸葛亮乃是天人。今观其用兵,乃以这千来人马为前部,与我一万大军对敌,正如驱犬羊喂与虎豹相食。我在曹子孝前夸下海口。要活捉刘备、诸葛亮,今必应我言矣!”
夏侯惇欺彼军兵力薄弱,心里毫无丁点危机感,又见彼军阵中,旌旗之上书写着‘东莱太史子义’五个大字,暗想这太史子义虽强,但并无刘备那两个义弟潘、张那般骁勇,若是那两人前来厮杀,或许夏侯惇会有所忌惮,但眼前来的却是太史慈。夏侯惇自问能有七成把握将其击败,到时再趁势大军掩杀,即可吞灭这千余人马。
夏侯惇想罢,猛拍马匹,飙飞出阵,太史慈怒声一喝,亦甩鞭出马来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