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走过西藏 >

第56章

走过西藏-第56章

小说: 走过西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也到此为止,再也没能够深入。而且,实际上后来我已经放弃了努力,第一次感到交流的限度。凡俗与宗教之间相隔着一堵墙,逾墙而入对我来说是难的。
  且让我一般地介绍,让外界一般地了解。如果外人能从这平淡的叙述中参悟一些什么或一无所获,也只好随缘罢。
  康珠的形象与一般尼姑不同,是带发修行者,披头散发。康珠是空行母的藏语发音,空行母有一些“飞天”的意思,但据说真正的空行母是丑陋的并且裸体的,是密宗里的修行伙伴之类。五十七岁的康珠则仍显得干练,双颊红晕。当我们冒昧询问她年轻时是否很漂亮,她假装没听见。当我们熟悉起来的时候,就亲近地称她“康珠啦”。
  康珠啦谈到她的一些经历,也回避了另一些经历。她说,我小时呆在父母身边时,看到邻居死去,村中儿童、青壮年死去,想到自己也不免一死,而未入佛门便死,于心不甘。只有佛法能解除痛苦,财富、亲人都不能。死亡是人类自然规律,超越生死之苦只能皈依佛门。从此我立志投身于宏扬佛法的事业。
  她本是藏北嘉黎县一个普通牧女,十八岁时离家出走,到了德中寺。不久后被家里人强行带回。两年后,她重返德中,独自一人在德中深山仲吾如莲花生修行过的地方苦修了十二年,她说,人生一世要过得有意义。为了来世,我要学经;父母虽有恩于我,但死后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再认识他们。
  话虽如此说,修行期间仍由家庭供养。她的妹妹每年数次从家乡送糌粑来。民主改革时,当地乡政府曾劝说她回德中分房子分地过日子,但当时她已疯癫——传说当康珠化身已经显现但未得到认可时,此人必疯无疑。这也是康珠啦果然空行母化身的证据之一。文化革命中寺院被毁,康珠啦被迫做了十多年的农民和牧民,直到一九八○年重返德中寺。
  此前德中寺为僧尼合寺,八十年代中将僧人们迁往上方的仲吾如寺,德中寺才成为尼姑寺。在重建尼姑寺的过程中,康珠啦说她就像青蛙那样跳来跳去:向县政府申请拨款,去北部牧区要酥油,去南部地区要青稞,去东部林区要木材,组织尼姑们及尼姑的亲友们搬石运料建寺庙,终于将原先的四柱房经堂扩建成二十八柱的两层寺院。她还将个人所得用于山顶莲花生修行洞经堂及山下仁多岗村玛尼拉康的建筑。她苦心经营十多年,德中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声望。现有在册尼姑八十五人,加上编制外的非正式尼姑已达一百五六十人。
  听说康珠啦曾成过家,又听说生过孩子,但不幸夭亡。这些是在十八岁那年被家人寻回时发生的事情还是文革中的经历已无法确证,但我们所眼见的是山顶经堂看守人现在与她生活在一起,那人看来比她年轻许多。关于这些我们从未询问过她。
  人生即苦的观点是深入人心的。康珠啦为说明这一问题,向我们唱了一首米拉热巴规劝朗萨的道歌:
  朗萨姑娘你这一生,如同草坡上的彩虹纵然彩虹美丽无比,转瞬即逝无奈虚空。
  我们陪康珠啦一起走在她回家的山道上,那时她正感冒发烧,时常要躺下休息一会儿。沿途百姓们纷纷向她弯腰吐舌致敬,要求她抚摸自己的头顶。每逢此时,康珠啦就向我们诉苦说,她自己也是很平凡的人,不值得被崇拜。她说那些要求摸顶的妇女们是愚昧的——应该去顶礼那些真正的高僧活佛。真想换上乞丐服装,到一个无人之处静修,但又无处可去。
  因此,在朝圣者众多的时候,她总是避开人群,兀自走在荒僻无路之处。
  那一个多云的午后,我久久地遥望着她沿着山脊独行高处,直到隐人烟色如晦的天幕里。
  现在应该进入这一章乃至这本书的主题,进入灵魂。
  这一问题第一次引起我的关注,因为谈论它突然间不像是务虚了。它突然成为现实存在的实在之物被我们、被成千上万的人提上了日程并被翘首以待。
  直贡堤寺所代表的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所拥有的特别之处,一为天葬台,二为藏密气功,第三,也是最兴师动众的,是为活人灵魂开辟道路的仪式——“直鲁噶举”的“抛哇”。
  “直鲁噶举”直译为“猴年噶举”。藏历每逢猴年的六月初十日对于直贡噶举派来说是个于一切神圣之中最为神圣的日子:本尊佛莲花生于某猴年的六月初十日自莲花中诞生;据说直贡堤寺第九任住持多吉杰正式开辟德中圣地时也在某猴年的六月初十;到直贡堤寺第十七任住持仁钦平措活佛创建德中寺并开创“抛哇”仪式时,又是在某个猴年的六月初十。后者发端于十六世纪。即从十六世纪始,每逢猴年的六月间,都要在德中山谷深处的当年仁钦平措修行过的仲吾如坝子上因灵魂和为灵魂举行为期八天的活动。
  “抛哇”是音译,意指对于灵魂的导引和转移。与藏密气功有关。由具备特别法力的高僧活佛持诵,在活人,能够打开关窍,对死人,则是引渡。此前许多人将此一译音录记为“破瓦”,令人忽觉头颅如瓦瓮猝然被击碎之感,实在不妥。推敲再三,用“抛哇”二字可能不至于引起类似联想。
  听民俗学家廖东几老师说起过这项仪式的过程:接受“抛哇”者在头顶覆一纸,在主持活佛诵念经文后,以“呸呸”之声发气三次,那纸于刹那间便被冲得翻飞——天灵盖正中几片骨接缝处,汉语称“卤门”、藏语称“仓古”、学名为“矢状线”、道家作“百会”的地方刹那间豁然开启。自此,据说便确保了灵魂的未来走向:西方乐土。
  德中寺尼姑贡桑的哥哥、当地牧民平措罗布边为妹妹缝制新衣边说,格外敏感的人,当场有的昏厥,有的鼻血不止……接受了抛哇的人,死时超度经可念可不念……“抛哇”那天,一匹马走十八天路程范围内的人都可受益。
  直贡堤寺一老僧则说,是鹰飞十八天路程范围内的人都可受益。不仅如此,如果心生敬信的话,无论你身处何方,无论你属干哪一教派,都如同身在现场利益今生来世……届时,持续八天之久的经文将发出“亿万之声”,感天动地;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场面参加者达十万之众……
  那么,它的理论和依据是什么呢?
  还俗僧人贡党培杰说——各教派对于灵魂的理解是一样的。没有灵魂就无法谈其往生夺舍的“抛哇”了。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认为,对心灵的看法就是对意识的看法。所以心就是灵魂。从其所处的部位讲,心脏就像是水晶宫,心灵所在即灵魂的所在。没有灵魂,也就无所谓来世。
  所谓“抛哇”就是将死人的灵魂往趋净土。
  噶举派的“抛哇”仪轨,应具备三要素,即:中脉为途径之要素,灵魂为往生之要素,净土为佛国之要素。佛教认为,人体有三个经络,即中脉、左脉和右脉。往生净土之脉即中脉。灵魂沿着中脉到达佛土。佛土正是人人向往的极乐世界。
  宁玛派活佛玛觉·丹增加措说——通过运气,张开上窍,就像是法号的口,使气从囱门升出,观想本尊无量寿佛。按照根本佛密承修法,往生夺舍,将死者的灵魂从中脉和支脉送入,在肚脐处形成回旋气道,将意念集中在所修本尊佛的象征物上,连诵咒语发出“施”字声的瞬间,将死者的灵魂超度到无量寿佛的净土。
  噶举派格龙贡觉桑丹——关于密宗的修行方法,不可广传只能密传。“密承才能成道”。
  “抛哇”则是一种密承修行中灵魂超度的仪轨。噶举派活佛那如巴说过:闭门留一光射孔,以气射进心之箭;穿针引线成道路,灵魂开窍入净土。
  ……
  那么——我继续说,怎样证实我的灵魂已经开窍,如何得知灵魂在我身后所往何方呢?
  堤寺格龙贡觉桑且说,是可以验证的!你接受了“抛哇”,可从你死后的头盖骨上看到已开启的缝隙,缝隙宽度可以插花插草——藏语称这种现象为“抛哇加促玛”——加玛草是那种可以用来扎扫把的细而长的草。
  直鲁噶举的抛哇仪式理当每隔十二年举行一次,唯有此次距上次的一九五六年逾三十六年之久。信徒们翘盼已久,我们也等待有日了。八月上旬的一天,我们走进德中山谷,走向仲吾如圣地。
  正如前文已经描述过的,德中山谷谷口景观已显现出它的不同凡响。巨大浑圆的灰色岩石叠相累加,直逼碧蓝苍穹;石崖间覆以青松灌丛,其下洞水淙淙。由于名满四方的德中温泉对于胃病及关节炎之类的疗效,为满足前往洗浴者的需要,汽车路已于去年就修通了的。靠近德中寺的达雅地方,做了前往仲吾如僧俗人等的转运站:凡汽车运抵的粮、柴、搭帐篷的木料之类,皆由此处改由牦牛队驮了去——公路只通到温泉,余下的山道须靠徒步了。
  达雅即马与牦牛。从前在这山坡两侧各有一自然形成的石马和石牦牛。一则古老预言宣示:当石马和石牦牛相撞之日,便是宗教毁灭之时。确实,文革中炸毁了它们,据说碎石扔在了一起。当地人在解说这一公案时也解嘲说,虽然它们以这种形式“相撞”了,宗教还是没有毁灭啊。在原址,有人拿石头又仿造过,非马非牛,四不像。
  德中温泉这儿,海拔大概足有四千二百米以上了。由于小气候的缘故,温暖而湿润,多有藏地罕见的小蛇出没。尤其是,分隔成两个圆圆石圈的男女露天浴池中,随时有柔滑蛇身在石缝、在水面浮游。那些蛇据说从未伤害过人,洗浴者与它们同沐于水习以为常。但上一年我来这里时,经人百般劝说也没敢下水,生来最怕蛇的我担心“万一”。这一次前来连同伙伴们也无一敢下水:数以万计、数十万人次地路经此地的转经朝圣、接受抛哇的人们都以一洗为快,通宵人流不息,而浊流滔滔了。
  我们摄制组是在仪式进行的第二天,藏历六月初九这一天的黄昏时分赶往现场的。雇了两匹马驮我们的行李沿德中河的淙淙涧水往上走。周遭百姓僧尼连日来赶修的山道不免窄了些,因为那些把帐篷扎在德中、达雅和邻近村庄的人们在转完神山、听罢讲经、接受了活佛摸顶而心满意足地凯旋的农人牧民们和马匹们都迎面拥来,我们就迎着那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双方都像多年老友一样互致问候,相互感受着教友之间的善良与美好。一路上,听说了在仲吾如地方已聚集了大约三几万人,他们分别来自藏北的那曲、藏东的昌都、藏南的林芝和山南,西部的阿里,来自拉萨一带的农民和城里人。全西藏的人都来了。我亲见有孝子从很远的地方背着年老的父亲一步步走到仲吾如,还有一位濒死者被用担架抬了来,我亲见他就死在了第二天的抛哇现场。他荣幸地在临终前接受了过于辉煌的葬礼,这对于他微不足道的一生来说未免奢侈了些。
  地势越走越高,灌木丛就越矮小,而两厢的山就高大陡峭仰不可视。青灰的金属般的山体上有土黄的岁月流痕,如锈迹斑驳,愈显刚硬挺拔。夕阳照射于山尖,温和富丽。这条狭长的山谷做圣地一定很久了。被称为此地“松玛”保护神的阿吉曲珍就一定是位前佛教时代的本教女神,因为她后来是被莲花生降伏过了的。干年以来的佛教时代里,这山谷又被宁玛派的、噶举派的僧人们做了修身之所。不仅修行洞依然可寻见,高在危崖上的莲花生修行洞成为朝圣者必去之处,更何况眼下仍有僧尼在人迹罕至处幽闭密修。这一条神圣的山谷,古往今来栖居过多少自甘寂寞的灵魂。
  仲吾如地名是野牦牛吼叫的意思,极言谷深荒凉。而圣地总有圣迹,左右远近的四座山都为传说所累。例如左前方的那山被称为“噶举颇章”,意即噶举派的宫殿。居中的一山,名为多吉帕姆,猪头金刚亥母。她长坐于此,右腿曲左腿伸,丰硕漫长的左腿从山腰下穿过抛哇会场一侧,直延伸到草坝子末端山洞水中。仲吾如寺就建在她的怀抱里。我们的营地,红、黄、紫三顶耀眼的尼龙帐篷就扎在她的左膝上。
  三百多年前,直贡堤寺高僧活佛仁钦平措在此间一小小山洞内修行,忽发奇想,怎么就首创了为活人灵魂开窍之举呢!藏传佛教教派众多,何以噶举派独钟此道,请格龙贡觉桑旦解释一下可以吗?
  ——各教派对于灵魂的说法不一,直贡噶举自有独到看法;我们向以宗师之一的罗珠的灵魂而灵魂,以堪金布德萨多的行为而行为;对于你们这些未入门道的俗人来说,我们对于灵魂的独到看法还是密而不宣为宜。
  海拔约在四千五百米的仲吾如草坝子果然沸沸扬扬,由各色帐篷搭成的临时城镇晚炊弥漫。帐篷城自下方沟谷蔓延,上方触角伸向多吉帕姆巨大山体两侧狭谷地带德中河的两个上源。山坡路边的小叶杜鹃新近被砍斫或被连根拔去作了燃料,遍地厕所;人们汲水要穿越整个帐篷城去往上方洁净处。往年孤寂如世外的圣地,忽然间烦嚣凡俗不堪了。这样的活动,对于当地生态来说,是一种灾难。好在并非年年举行,十二年后新发的枝条又已葱茏。
  我们在此一住三昼夜。每天凌晨,就有几个年轻僧人在紧挨着我们帐篷的小山梁上吹起法号,声音高高低低,若断若续,不时很响地敲一下锣。这时候,信徒们就都起身了。坝子中央大帐篷前的草地上迅速铺满了各种占位子用的坐垫物品。占好位子后,人们纷纷启程按顺时针方向沿山路环绕右侧神山一周,这是每天的必修课。这件事情约费时四、五个小时——他们健步如飞,如果是我,一天也转不下来。上午十点多,人们便陆续返回,各就各位端坐于会场。来自墨竹工卡全县及藏北的大约十七、八座寺院的僧人及七、八位活佛轮番来场内念经,猩红色袈裟的方阵。每位活佛每天讲经的内容不同,我们弄到一份日程安排及所讲经文题目,苦于难以翻译。概括说来,都是劝人向善的和长寿之道的。例如,由根布活佛宣讲的《古如西瓦》(大约可译作《善相莲花生》)就是讲长寿之道的。经文冗长,大意是:人寿有长达六十岁、八十岁者,也有早夭者,盖由前世的因缘而定。如果前世曾杀生害命,此生寿命必然缩短;若得今生长寿并来世幸福,须作两件事情:其一为多行善事,赎命放生;其二为一心向佛,尤其要崇信次巴梅(无量寿佛)和莲花生,因为这二佛虽身为二身,实为一个性质。
  夏季西藏,烈日灼灼。今年干旱,雨季姗姗来迟。草坝子上没有一株乔木可以聊避骄阳,晒得昏头涨脑也无以藏身。终于不耐的我们只好丢下摄像师在场地中央任他曝晒,撤回营地,撑开五彩伞做了遥观者。但干燥暑气仍从四面八方蒸腾扑面。白日永昼里,人们自太阳东升至夕阳西斜一直就一动不动。尤其令易于满足的人们喜出望外的是,往年需念经七日,直延至第八日即藏历六月十五日才进行的抛哇仪式,由于今年的特别安排,已将初八日、初十日都作为了转移灵魂的抛哇的日子。主持者由各寺活佛轮流。
  藏族人认为,人身上下共有九个孔窍(女性十二孔窍)。人死,灵魂倘从上部孔窍逸出,可往生三善趣,即六道轮回中的天、人、阿修罗;倘从下部孔窍逸出,则将沦入六道轮回中的三恶趣,也即地狱、饿鬼和畜生。而念诵经文的过程,正是逐一关闭全身孔窍、等待打开头顶天窗的过程。
  在莲花生佛诞日的初十这一天,我们怀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