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五代逆天 >

第224章

五代逆天-第224章

小说: 五代逆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避免镇将们坐大,郭荣提出来强干弱枝。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扩充禁军为借口,削弱藩镇。禁军,顾名思义是保护皇帝的军队,在过去禁军征兵和藩镇征兵是一个样子,贴个告示,招收百姓入伍巩固国防。而现在,禁军扩充不再是招收百姓了,而是直接从藩镇里面招收,也就是把藩镇的精兵强将,全部征收到禁军里面,同时,还不允许藩镇扩充兵力,这么一来,天下的强兵都是皇帝的私军,藩镇的兵力数量上少了,质量上也差了。
  而郭威为什么会选择关中做试点呢,因为关中的节度使没有一个强力人物,而且很多人都是白衣军出去的,都是郭荣的小弟,因此,在关中强干弱枝,没什么阻力,等关中整合了,再整合中原,不就顺理成章了吗?也是因为没有阻力,所以,在关中强干弱枝一定会成功的,这么一来,主持人郭荣不就水涨船高了吗?
  第24章 限制党项(3)
  第24章限制党项(3)
  王朴显然是知道郭荣是什么意思的,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练兵是一定要将领的,而赵匡胤、王彦超这些白衣军出身的将领,一来相互之间熟悉,关系密切,二来他们能力也强,用他们为将练兵,那自然是万无一失的。不过,他们俩现在都在河南为官,而且都是颇有权力的节度使,让他们留在河南,对郭荣来说也是一种助力。如果河南有变,这两股子人马就可以作为伏兵来使用了。
  就是基于这种考虑,郭荣心里犹豫,方才出言征求王朴的意见。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王朴想了想,说道:“王爷既然要练精兵,没有强将,那自然是不行的,在下也觉得最好将赵匡胤、王彦超等人抽调回来。不过,赵匡胤、王彦超等人现在也是官居节度使之职,王爷您上奏陛下,请求调任赵匡胤、王彦超,可否请陛下让他们保留原来的节度使官职,而到军前效力呢?”
  看着王朴笑呵呵的样子,郭荣自然明白王朴的意思,王朴是主张用强将练精兵的,这事实上也符合郭荣的想法,乱世之中,军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是没有了这个根本,那是什么事情也办不好的。即然练兵为主,那就把他们都调来好了。郭荣想着,忽的心中一动,有节度使的头衔,却不留在管辖之地,那么当地的政权、军权、财权就必然分开,相互制约之下,不就可以重新归于中央了吗?
  郭荣想着,心中不仅暗暗打定了主意,日后可以利用这样的法子,不仅要减少节度使的数量,而且还要那些节度使不上任,让节度使变成名誉头衔,这样子,朝廷才能真正的安定下来,没有了内患,才能抽出手来对付江南、冀北之地。
  郭荣说道:“王先生说得很对,寡人等会儿就上书父皇,请求父皇将赵匡胤等人调回关中,以作整顿军队只用。”薄税养民“的全力原本在朝廷,不过父皇既然让我们在关中实行,想必是为专门让我们应付移民的。这些移民到了关中,又要盖房,又要种田,还要纳税,服徭役,特别是第一年,庄稼没有收成,百姓没有房屋、家用,这……这事情要是处理的不好,恐怕百姓会有激变啊。”
  “王爷,只要有朝廷的支持,这些事情都好办。说白了,充塞关中和薄税养民事实上是一样的,咱们只要抓住一点:让老百姓能活下去。就可以了。”
  “让老百姓活下去?”郭荣重复道,让老百姓活下去的办法很多,只不过这都要朝廷的支持才行,可是,现在朝廷也不富裕啊。
  “王爷,以臣下看,天下可能会有两三年时间的平静期,南方的楚国刚刚攻占李唐、吴越,它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些地方,而且楚国连年征战,想必国库充裕不到哪里去,所以,如果北方没有大变,楚国是不会轻易出兵的,虽然,楚国天天都在叫嚣着所谓的”北伐“。而北面呢?刘崇在晋州吃了大亏,他现在整天恐怕在担心我们会不会出兵讨伐他,至于契丹嘛,耶律德光死在中原,契丹人在中原也算得上伤了元气,虽然他们年年南下,骚扰不断,可都是些小打小闹,根部不足挂齿。所以,在下以为朝廷必然有两三年的平静期,这段时间,不如就在关中实行薄税的政策,该减的就减,该免的就免,该救济就救济,集中全国之力,来复兴关中,等撑过了这段时间,关中富庶了,到时候万事都好办了。”王朴分析道。
  “集中全国之力?”郭荣不禁怀疑的问道:“父皇会同意吗?王峻会同意吗?”
  “只要机会到了,陛下想必是会同意的。这一来嘛,在南北都有大敌的情况下,充塞关中的策略,是必须的,陛下深谋远虑,这恐怕是他早就想好的策略,所以陛下会同意的;二来嘛,您的奏章一到朝廷,陛下立刻就拿着您的奏章召见群臣,群臣都以为可行。事实上,这是陛下有意识的在培养王爷的威望了。王爷可以先写密信给陛下,提出薄税的法子。如果陛下一无所动,那么我们就只能依靠关中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了;如果陛下认同了,他一定会拿给群臣看的,然后群臣上书,到时候,王爷您在正式上书朝廷,陛下就一定会准的。至于王峻嘛,他阻止王爷入京,原因是很明显的:他害怕王爷进京坏了他的好事。”
  郭荣一愣:“我与王大人见面的次数很多,交情虽然一般,可……先生的意思是,他想造反?他未必有这个胆子吧。而且他和父皇关系极好,建言献策,父皇没有不依从的,他怎么可能造反呢?”
  “一个人权倾天下的时候,又有什么不可能的?或许陛下在的时候,他不会做什么,如果陛下一旦……昔年的徐温、李昪不都是这么得国的吗?”王怕沉声说道:“可是陛下毕竟不是杨行密、徐温,依我之间,陛下对王峻是有所察觉的,所以,陛下才让王爷留在关中,有一个富庶的关中,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军队,王峻在汴京就没有什么作为了。因此,就算王峻反对,陛下也不会听他的。而且以我之见,王峻也不会反对的。”
  郭荣有点不明白王朴的意思,王峻这个虽然小时候当过达官贵人的娈童(在后梁大奸赵岩府上从事**服务业),还曾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可是,他绸缪帷幄,赞成大事,有新朝第一臣的美称。这个人本来就和郭威关系极好,边境事变中,和郭家一样,王家也是被满门抄斩,这让王峻和郭威更有共同话题。郭威对他是信任有加,官拜枢密使,在朝中势力很大,堪称一字并肩王了。要说郭威对王峻有所提防,这话郭荣是相信的,毕竟自己老爹又不糊涂,是绝对不会让朝政归于一人之手的,可是,说王峻不会反对,郭荣就有点不相信了,他问道:“这是为什么啊?”
  第25章 限制党项(4)
  第25章限制党项(4)
  “王峻不是傻子,眼下的形势他看的很清楚,咱们大周要想一统天下,或者长治久安,没有一个稳定的粮食产地是不可能的,可北边,燕云十六州失陷,无险可守,更加上河东是我们的世仇;而南边邓州、徐州陷于敌手,兵锋所及,一日一夜可到汴京,这。……这情况下,关东之地(潼关以东),守之难以,大周虽大,可是只有关中一地称得上是安全的。王峻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所以,他会支持充塞关中的政策。”
  王朴顿了一下,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王爷颇有贤明,因此,王峻对您是有所忌惮的,可是,他中了陛下”郑庄养虎“之计。他比陛下年纪大,陛下自从即位之后,每次见面或称其为兄,或称呼其表字,凡是他上书所请之事,无论大小,陛下必然听从,久而久之,他就养成了刚愎自用,豪奢不仁的性子。他忌惮王爷,可并不怕王爷,对您的提防也低,再加上他也知道关中的重要。王爷上书之前,可以在汴京一带放出风声,让百姓知道西移的好处。这么一来,王峻肯定也会知道,等王爷大张旗鼓上书的时候,如果王峻反对,我们反过来就可以说他是为政不仁。王峻老奸巨猾,他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的,这么一来,他就不会反对了。”
  郭荣笑了:“他不反对就好,呵呵,到时候,我们大可以给他一点好处,让他也沾沾充塞关中的光,恩,先生,您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派人去王峻府上一趟……修补一下关系呢?”
  王朴笑道:“王爷是想更骄其气了。不用去修补关系,直接派人去他府上,请求他在陛下面前为王爷解说一二,让王爷进京看望一下陛下呢?”
  “妙,妙啊!”郭荣赞道。这么一来,更会麻痹王峻,比单单的送礼,还要好上很多了。
  王朴见第三条已经商议完毕,说道:“王爷,这第四条,驻兵灵州,您看派谁去好呢?”
  “灵州是紧要之地,必须派遣一员能征惯战之将才好,我想在高怀德、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彦超里面选择一个。只不过我们练兵,打得是扩充禁军的旗子,可禁军是天子亲兵,向来应该驻扎在京畿,我们以什么样的名义才能让他们驻守灵州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郭荣现在是皇帝,而禁军又练成了,地方节度使的实力减弱,同时又撤消了一些节度使,一直诏令,让禁军代替节度使的地方军队,成为全面负责国家的安全,那么派禁军将领驻扎地方,自然谁也不会说什么。可现在不行啊,万事要以稳定为前提啊。
  郭荣心里很清楚,这灵州是一定要派遣大将驻守的。说关中安全,事实上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地理的关系,中原南北的两大劲敌,是很难的对关中又大的影响的。首先,关中有山河之险,南方的楚国要想大部队的进入关中,那要么夺洛阳,走潼关,要么越过秦岭走武关旧道。
  在汴京有大批周兵的情况下,夺取有八关之险的洛阳,走潼关,那纯粹是找死。而武关旧道,虽然一千多年前,刘邦从这条路走过,可是,一千多年了,自从开辟了潼关大道之后,过去闻名天下的函谷关、武关,早就破旧了,根本就不适合大部队行进,这么一来,楚国是影响不到关中地区的。
  而契丹呢,契丹走河北已经走顺了,抢劫财物,在河北很顺溜,它何必舍近求远呢?再加上关中的北面有定难军呢!
  定难军全称叫做定难军节度使。唐末五代,事实上是中国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南下,而五代之中,后唐和后汉非常明确是由沙陀族建立的,后晋的石敬瑭则是出身西夷(新旧五代史都明确指出,李存勖和刘知远都是沙陀族人,关于是石敬瑭则说是出身西夷,注意出身西夷,并不一定就是胡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可他就是根正苗红的汉人)。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有一个民族就在中国的西北渐渐的强盛起来,那就是党项。
  党项是西羌的后代,在唐朝的中期出现在中国的西北。大概有西封、拓跋、折、野利、费得等几个姓氏。他们在与吐蕃的争夺中失败,纷纷向唐朝称臣,内迁道庆州、夏州一带。直到后周的时候,这党项都是一个松散的民族。在灵州、庆州、鄜州等地的党项也多次叛乱(华夏大防虽然不对,可是国力弱小的时候,让游牧民族内迁,真的是养虎成患),后唐明宗时,曾经多次在西北用兵,终于平定了庆州等地的党项人。
  可是,党项对关中的危险不在于庆州等地的党项人,而是定难军。唐僖宗的时候,夏州(今内蒙白城子,又称朔方)有个叫拓跋思敬的党项人,任夏州偏将,后来镇压黄巢有功,赐姓李氏,任命他做了夏州节度使,这就是定难军的来历。李思敬传位给弟弟李思谏,李思谏传位给儿子李彝昌,李彝昌在位时夏州发生了叛乱,族人李仁福评定叛乱被拥立为节度使。这个时候后梁时期,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多次合并攻击夏州,李仁福无奈之下像后梁称臣,朱温出兵援救。李仁福在战争中因祸得福,先后又攻克了银州、绥州(陕西绥德)、宥州(陕西定边附近)等地,实力大增。此后,定难军就向中原王朝称臣。
  可是,由于这定难军所占的地盘,特别是银州、绥州是中原的屏障,那地方历代都修有古长城,是中原王朝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地。在后唐明宗时期,中原国势大增,朝廷就有意收复定难军。唐明宗趁着李仁福刚死,就调任新的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的儿子李一超为延州刺史、彰武军节度使,想把李一超给调走。老李家在夏州盘踞了四十多年了,根深蒂固,李一超又不傻,他当然不愿意挪窝了。
  于是,唐明宗就下诏诬陷李仁福勾结契丹,派遣安从进平叛。这个时候的夏州实力还不算大,安从进一下子就把夏州给包围了起来。可一来夏州城高,二来李一超招呼城外的党项人抄了安从进的后路,掠夺了安从进的粮草。搞的唐军派出大部队来押运粮草,每运一斗粮食,都要耗费一千钱,唐明宗心痛,就撤兵了。重新任命李一超做了定难军节度使,而李一超也是见好就收,接受了唐明宗的册封,再次回到了大唐的怀抱。
  就这么着,定难军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唐明宗本着和平与发展的大军,把这个问题交给子孙来解决。可惜,唐明宗不是汉高祖刘邦,刘邦人家有好儿子好孙子好曾孙,四代努力,把匈奴给打跑了,唐明宗死后中原动荡,定难军就这么着遗留了下来。中原王朝再也没有机会染指了。
  第26章 限制党项(5)
  如果定难军是真腊(交州以南的小国)那样经济不发达,地理位置不重要的鸟不拉屎的地方,丢了也就丢了,没什么可惜的,更可况,这定难军还不算是反叛,就像唐代的藩镇一样,有时候还是很听话的,比如晋代时期,定难军在朝廷的诏令下,还在西线对契丹发动佯攻,策应中原。从来也没有进攻过中原。
  可是,在郭荣心里确实很想把定难军给拿下的,毕竟藩镇这个东西,而州县完全不一样,虽然名义上是大周的地盘,人员任命上也要靠大周的圣旨,可是,他毕竟和朝廷隔着一层纱呢。
  再说,这夏州、绥州、宥州、银州,可以说是关中的屏藩了,地理位置上和燕云十六州差不多,绥州、银州、宥州拱卫在内,与长城外的夏州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牢固的防线,在加上,在夏州的北面虽然是毛乌素戈壁滩,可是东西两侧确实天然的大草原,是一个优良的马场,由于这些个原因,郭荣对定难军是垂涎不已。再加上郭荣的想法和唐明宗不一样,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在自己手里解决的,就决不留给子孙解决,毕竟,拖延下去,时间久了,人心散了,说不定这定难军的独立就成了事实了呢。另外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你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留给子孙解决,说不定就是害了子孙。当然,他不会现在就动手,毕竟上面还有个老爹呢,胜了还好,要是败了,对自己继位说不定就有影响了。要对付定难军,还得等到自己当了皇帝。
  再有,这定难军是党项族,在庆州、灵州、延州等地的党项人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时间长了,定难军实力大增,再和庆州等地的党项人串联起来,到那个时候,可就大势已去了。
  最后,让大周不能容忍的是,当河东的刘崇南下的时候,定难军也派军队配合,只是走到宥州之后,停留了下来。这用意自然是观望,可是如果刘崇真的胜利的话,那么定难军肯定是要南下的。由于刘崇顶了一个大汉正统的牌子,定难军听从刘崇的命令,本不算什么,可是,它这么一观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