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调教初唐 >

第570章

调教初唐-第570章

小说: 调教初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式进行击发,虽然比不上后世的使用雷管来击发的后装枪,但也要远远比后世的燧发枪和火绳枪快得多。
    “……你们可以多试制一些样品出来,当然,越小越轻便越好,最好能小到能用单手来进行击发,当然达不到我这个要求也没关系,反正你们以这一点为目标而努力就是了。”我在黑板前不停地比划着动作。所有的工匠们都以一副颇有所得之色,都拿着笔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似乎希望能把我的理念给记录下来。
    现在大唐武研院火器局的工匠们可不比以前了。都有了文化,都懂得使用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经验,既是为了能更快的指导那些新来的匠人,同时也为大唐的军工事业发展保留了丰富的资料。
    早就有心铸造火枪了的,不过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当初火器局成立之初,别说整一枝拇指粗细的枪管。就算是千斤重炮的炮管,都很难做到口径完全一致,经过了这些年的工艺改良,总算是小有成就,现如今,一根炮管的前后口径的误差不会超过两毫米。
    可以想见,大唐的能工巧匠们的技艺和改良是何等的厉害,正因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工艺技术水平,所以我也才敢把火枪的制作提上日程,而且这张图样,本公子还能跟流霜妹子进行探讨和研究,论证了其中的可行性之后,方才决定的。交待完所有的工作,咱总算是能松了口气,大唐的火器越多,使用量越大,农耕文明为主的华夏民族受到少数民族侵扰的可能性就越小,要知道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肯定会逐渐下降,大唐帝国这些年的几场大战役就证明了这一点,在火炮、迫击炮、手雷、地雷等远程、中程、近程火器的密集打击之下,别说是骑马,就算是你有本事骑一头犀牛来,也会在火药武器的巨大杀伤力下,变成一堆松软酥脆的碎肉。
    大唐目前的火器最主要的装备对象是长安十六卫以及各处边防部队,火器的频繁使用已经让大唐帝国上下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只要有足够的距离,火器的威力和射程绝对不是任何一种冷兵器所能对抗的。火药武器技术就目前而言已经达到了高潮,从而使得火器跃升为大唐帝国重要的战备武器,比起同样是民间禁品钢弩的控制都要严格得多。
    所以,以大唐皇帝陛下李叔叔为首的大唐军事集团对于大唐军事学院的炮兵学部高度重视,而且,步炮协同作战理论已经成为了指挥学部的学员们的必修课程。
    至于李治这位大唐未来的皇帝陛下,在我的灌输和教育之下,业已经把火器的发展看成了大唐帝国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华夏民族安宁生活的重要保障,另外,海权意识已经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概念,那就是,陆地与大海,都充满了机遇,但同时都充满了无数的危机。
    渭南县的摊子可谓是越来越大了,由于产出的大理石、水泥、煤等各种物资,加上渭南县大力地在报纸上鼓吹渭南的风景美色,如画山水,还向长安民众们宣传渭南温泉对于身体的疗效,使得渭南县的长住人口是越来越多。贩夫走卒络绎不绝,纷纷而至,原本显得安静的一座小县城竟也显得繁华起来,加上渭南大力地发展道路交通,使得渭南县的每一条道路之下,都能看到运送货物和百姓的车辆来来往往。
    而且,赋税收入的增加,使得我们能有更多的资金对于渭南县的各个行业进行支持,就目前而言,商税的比例已经占到了渭南税收比重又有所增加,商税总计收入七万九千余贯,财产税近两万贯,至于农业税只有两万五千余贯,因为去年秋天之时,已经完全消查所有的土地田亩,加之这一年以来,渭南县禁止再毁林开垦新田,所以农业税自然是不会有所增长,仍旧与去年持平,不增不减。)
    但是总体而言,渭南一年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了大唐绝大部分的州县的年赋税收入,大唐的各种报纸和杂志每天都在宣传着渭南这个典型。认为渭南的官绅一体纳粮,按田良纳税,是社会税赋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大唐帝国增强国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最佳典型。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报纸上打嘴巴仗,有人支持,就必然会有人反对,但问题是反对的声音要弱小得多,而且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总是以祖制如何,我华夏千百年来如何如何,说来说去,全是老调重谈,没几天的功夫,就让大唐热血青年们的唾沫星子给掩埋进了历史的泥灰之下。
    “俊哥儿,咋样?是不是该跟我父皇吱应一声了,要知道,咱们渭南如今可是我大唐帝国的典型,让人就没办法挑出一丁点不利国利民之弊……”李治坐在我的对面,很有种荣辱与共之感,为大唐渭南县能有如今的蓬勃发展和腾飞感到由衷的骄傲和激动。
    第1081章 再设一科
    “小治,不是我不愿意答应,而是还不到时候。”我摇了摇头,把架在鼻梁上的墨镜取了下来,放到了桌案上,抄起了桌案上的凉茶先猛灌了一大口,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李治听了我这话,不由得不满说道:“俊哥儿,不是小弟说谎,每次您总拿这话来打发人,也做得实在是太不地道了吧﹖”
    “不是我不地道,而是时辰未到,小治,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如今,你父皇业已经下了军事改革的旨意了,虽说眼下安静,但是却也十分反常,就算是陛下有心,可也无力把人力和物力投到渭南这边来,所以我才不希望现在就去触动,至少,让你爹安安心心地去处置军事改革之事,再有,渭南官吏改制和赋税改制不过才施行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多一些时间,就多一点把握,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米粥。”我冲李治笑道。
    “俊哥儿所考虑倒也有几分道理,也罢,反正我就是心里边急了些,想替俊哥儿您邀一份功劳罢了,对了,昨个小弟撞见了孔老头和他的那些班底,一个二个兴奋地直往里闯,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来向我父皇报喜的,《唐韵》业已成书了。”李治也不客气,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凉茶就灌了下去。
    《唐韵》共集有二十四个声母,三十七个韵母,共计六十一个注音字母,其中收录了计收字二万一千余个。另外,还依照我的建议,采取了说文解字的方式,每个字如果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读法的,需要把这个字所组成的词也要进行注音和解释。
    《唐韵》完全就是一本大唐帝国的汉语字典。果然,就在李治告诉我之后没过两天,李叔叔就把我给拽到了宫里边。洋洋得意地冲我摆显着身前那一大叠厚到极点的稿件,边上,孔老头儿亦是一脸得色,因为这东西是他主持编修出来的,自然是没功劳也有苦劳。
    V“此书一成,《尔雅》、《方言》、《切韵》,怕是连《说文解字》加在一块,也比之不如也。陛下之英明,日月可鉴,孔老大人之功,利在千秋,日后,但凡我大唐之人,皆能字同文,语同音,天下之大,何处不可去,哪里没有知音?”我粗略地翻看了一番之后,十分感慨地发表了一番阅后感。
    果然,李叔叔和孔老头两人都眯起了眼睛,美滋滋地品味着我方才的真诚赞许,很真诚,咱没吹牛,有了这本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全国的语音标准。使得人们对于自己的唐人身份有着更广泛的认同基础。
    “呵呵,贤婿之言,深合朕意,孔老爱卿,汝之功绩,非常人可及也。”李叔叔一脸欢欣之色,冲孔颖达温言道。
    孔颖达板起了一张老脸,恭敬地向李叔叔道:“陛下之言愧煞老臣矣,老臣些许微功。若无陛下之明示和大力襄助,再者……”孔颖达的目光移到了我的身上,有些呆板地点我微微颔首:“若无小房大人立意,此事,难于登天尔。”
    我赶紧回了一礼:“晚辈些许微功,哪能当得大人如此夸赞。”
    孔颖达依旧是一副臭脸,闷哼一声:“老夫从来都是就事论事。你的功劳,老夫不会去抢,但是,这绝非老夫赞同你学术,向你示好之举。”
    “……”我还能说啥。这老头也忒好玩了点,夸了人,还告诉对方我其实是恨你恨到骨头里。唉,别说我了,就连边上的李叔叔也是哭笑不得。可我也不得不佩服这位孔老大人,还真是位脾性跟毛坑的石头毫无二致的吊人。
    这位孔老头仍旧没有一点自觉,续向李叔叔进言道:“陛下,老臣以为,《唐韵》既已成书,应该立行印刷,以刊发天下,使得天下之士,皆能同文同音。”李叔叔笑眯眯地点着脑袋,在边上的我顿时急了,赶紧开口言道:“陛下不可。”
    “嗯?”李叔叔和孔老大人都把目光落到了我的身上,孔老头是一脸的愤然:“小房大人,尔此言何意?!”,而李叔叔,目光也很疑惑,看了我一眼,又看了孔老头一眼,那意思,我哪里不明白,李叔叔还以为我是公报私仇来着
    “陛下,微臣以为,立即印刷是当行之举,然现如今就刊发天下,却又不妥。”我赶紧解释道,首先肯定了孔老头的举动,但又做出保留。这下,别说是李叔叔,就连孔老头也是一头的雾水,皆搞不清楚我这话是啥意思。
    “陛下,微臣敢问陛下,《唐韵》欲以何音为标准?”我恳切地向李叔叔询问道。李叔叔呵呵一笑:“自然是以我大唐关中之音韵为标准。”
    我点了点头续道:“既如此,臣请陛下待《唐韵》印刷出来之后,先交予以长安各个学馆学府,由他们进行硏习。然后,待他们分赴我大唐各州县之时,可先以辅学政,以标准之音韵授于当地之学子,如此百十载后,天下无异音矣。”这话有点吹牛,别说是大唐,就算是后世有了电视广播等各种各样的语音媒体工具之后,口音还照样有天南地北的差别,但是毕竟普通话语几乎人人都听得懂,而现在,同样是以国家的政令为手段,关中音为导向,百十年之后,不敢说大唐天下皆人人一口标准的关中腔,至少关中腔会成为绝大多数大唐子民的口音。
    孔老大人深思良久,看向我的目光有些怪,看得本公子心底犯嘀咕,这老头儿该不是又要寻我的磋子吧?岂料我正在这胡思乱想的当口,孔老头倒是向我合手一礼:“小房大人此见,裹老夫多矣,陛下,老臣也觉得此策甚佳。”
    难得,真的很难得,至少孔老头这种公正公平公允的处事态度实在是让我觉得佩服到了骨子里,虽然我鄙视这老头对我的天演论学说大加攻讦,但是不得不说他的人品还是相当有保障的。
    李叔叔皱起了眉头在那思量,我也不好催促,毕竟李叔叔身为一国之君,要考虑的是全盘,要怎么顾及其他方面,而我只需要考虑如何做就可以了。
    “我大唐长安学子不下万人,但是,每年科举之后,需要录取为官者,怕是十有二三,按我大唐令律,但凡录取者,方有资格为官吏……”李叔叔很是有些忧郁。李叔叔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唐的官吏,都是从这些官学和读书人之中进行选拔。
    要知道,每年参加科举春秋二试的人数都不下五千之数,取士之科分秀才、进士、俊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其他医、卜、星、相、琴、棋、书、画均可登科。不过,录取的人数却并不多,比如今年春试,录取者不过一百多名,有些科目中十中取一,而有些热门的科目甚至达到了百中取一的程度。
    而就这么点人,若是照我的法子都去给大唐各州县的学政当副手,掌握学府教习音韵之责,怕是把大唐十年的录取人士全都投入进去都不够。要知道,大唐共计有州三百五十八个,这一数据是贞观十八年的,而现在,辽东道,藤原道,流求大岛,还有新占的南方诸岛和中南半岛……卖糕的,这么一算下来,别说李叔叔愁眉苦脸,连我也禁不住两眼发黑。
    李叔叔站起了身:“这事,确实让朕都觉得棘手,不过事关天下一统之大计,却又不得不为,这该如何是好呢?……”李叔叔很烦恼,孔老头也很烦恼,我也皱巴着脸蹲在原地苦思不已,我倒是有个办法,可是具体的操作,还有些困难,思来想去,脑海里边灵光一闪:“有了!”
    “有了?!”李叔叔和孔老头都拿眼睛瞪着我,似乎希望我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臣倒是有个办法,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入陛下之眼。”我干笑两声道,李叔叔咧了咧嘴:“但言无妨,若是可行,便行之,若不行,再作计较也无不妥。”
    简单,就像后世的普通话等级考试一般,在大唐的科举制度科目上,再增设一科:韵学。要求也不简单,至少是六艺能通的读书人,然后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有一口标准的关中腔,那样,录取之后,再设一院,专门让他们接受韵学和各种基础学科的培养,等到他们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毕业之后,就把他们派往大唐各州县学府任教,如此一来,既给天下读书人增加一条出路,同时,也可缓减大唐师资力量缺乏之忧患。
第1082章 开始了……
    “再添一院?”李叔叔不由得两眼发光,咱这招虽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是却给这个问题安排了一个解决的出路。最重要的是,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每年那么多人来参加科举,为的是什么?为的还不也是朝庭效名,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能量建设大唐帝国。
    奈何每年取士都那么一丁点儿,再加上有些亲戚关系的走走后门什么的,真正凭本事录取者,倒是从贞观初年的十之二三上升到了现如今的十之七八,可问题是,光凭二百来号人,就能把大唐帝国三千多万人口中的人才都选干选尽了?答案自然是:否!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可谓是人才辈辈出,英杰满地走,就像长安,随便拉一个不起眼的读书人过来,很有可能就是某个学派的大师,咱可不是吹牛,这是确确实实的。
    大唐的取士之少,可谓在科举制度历时千年的时间里,数一数二的,光是大唐之后的宋代,春秋二试,光进士一科,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而大唐进士科,每次录取者,少则十数人,多则二三十人,可谓是天差地别,当社会安定的时候,人才的培养得到了保证,大量的人才的涌现,但是,路就只有那么宽一点,剩余的人才咋办?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非正常的人力资源富余。
    大唐的政府机构缺乏人才,而大唐的人才数不胜数,但是,科举制度录取的限制,造成了大唐政府机构获得人才资源不足,进而使得社会知识份子对政府的不满,有的遁入山林,去做学问,有的却愤世嫉俗,干脆出家当和尚道士玩儿。
    虽然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但是何必要让人才滞而不用呢?况且,大唐皇家军事学院是因何而起。而今大唐皇家军事学院更是大唐帝国的中屋力量的来源,日后更会成为大唐帝国的柱石之基。如果,文人也同样按照这种办法来培养,那么,时间一长,若是这些人能够在学院里边学习和体会到政治思想的教育,进而去教育他们的弟子,那么,大唐的未来,是可以预期的……
    孔老夫子眯起了眼,表情显得很复杂,死死地盯着我。似乎想看我的脸上能不能绽放出一朵怒放的鲜花,而李叔叔板着脸,不过我分明看到一丝喜色从李叔叔的脸上转瞬而逝,看样子,李叔叔确实从我的思想理念里看到了好处,不过并不完全,或者应该说他还有些模糊。对于新建学院到底有多大作用还码不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