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资本大唐 >

第316章

资本大唐-第316章

小说: 资本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埃撬筒皇悄歉錾狈ス稀⒂⒚魃裎涞睦钍烂窳恕
    不过正在回魏王府的李泰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他的一句昏话,将本来唾手可得的皇位给推了出去!


第四百零六章 太子谁属?
    甘露殿内的李世民无力垂坐,尽管已经将李泰从太子之位上排除出去,但对方毕竟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之一,所以还是禁不住心中难过,只是在这难过之中,却又搀杂着几分愧疚和无奈。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从小一起长大,当初高祖李渊起兵之时,长孙无忌也竭尽全力的辅佐李世民,所以对他的性子自然是了若指掌,看到现在李世民的样子,当下也不禁叹了口气道:“陛下,您若真的宠爱魏王,那么就不应该将皇位传给他!”
    “为何?”李世民听后立刻抬起头来,面带惊愕的问道。这也就是长孙无忌,若是换成另外一个人敢对他说这种话,估计还没等对方辩解,就会被李世民大声呵斥了。
    只见长孙无忌不慌不忙的答道:“魏王好文才,却非治世之才,所以若是您真的宠爱他,那就不该将皇位传给他,否则不但对国无益,甚至还可能为他惹来杀身之祸!”
    长孙无忌说到这里时,忽然犹豫了一下,接着又低声道:“况且现在齐王在外,而魏王一直与众兄弟不和,若是他即位,定然与齐王发生矛盾,若是万一两人因此兴兵,虽然那时魏王拥有全国之兵,但是以陛下对两位皇子的了解,最后会谁胜谁负?”
    长孙无忌的后面的话可就有些诛心了,毕竟好端端的,竟然假设两个皇子生死相争,若是放在其它帝王身上,估计早就把他拿下问罪了。不过李世民听后却没有丝毫不愉之色,因为他现在并没有把长孙无忌当成臣子,而是当成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而且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对他说这些不太顺耳的话。
    只见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忽然长叹了口气,长孙无忌说的都是实话,他虽然宠爱李泰,但却也知道,李泰和几个兄弟相处的都不太愉快,甚至连一母同胞的李治都不喜欢这位四哥,更别说其它人。
    现在李愔在外发展,虽然还要依靠大唐的支持,但是现在李愔的实力增长极快,已经打下了几块自己的地盘,人口虽然还有所欠缺,但只要有自己的支持,再加上他的才能,肯定能从大唐吸引不少人到他那里定居。
    算一算自己正当壮年,最少还有十几年要活,以李愔的发展速度,到时肯定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若是真的与大唐发生战争,而皇帝又是李泰的话,那么以李世民在心中的估算,李泰几乎可以说是必败无疑。这与两方的实力关系不大,光是从两人的才能和用人上,哪怕是三个李泰也比不上李愔,所以败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不过李世民却并不担心李愔回反过来对大唐不利。一来李愔性情宽厚,与大部分兄弟都能相处的很好,而且就算是关系不太好,但以他的性子,也不会太为难对方,比如他另一个不省心的儿子李佑,以前就与李愔关系恶劣,甚至还发生过冲突,但李佑现在却在李愔那里做着什么总督,虽然没实权,但却也是锦衣玉食。
    所以不论将来谁即位,只要对方不主动对李愔不利,那么李愔就会一直对大唐友好,而且还会帮着自己的兄弟将大唐发展的更加繁荣,甚至若是国中有人敢对李氏江山不利的话,那么在外的李愔也会是一个极强的威慑,必要之时还可带兵帮大唐平乱,可以说李愔正是李世民为大唐江山传承打下一个坚强后盾。
    另外李愔手中的力量主要来自大唐,而且又与大唐内部的各豪门贵族利益相关,而这些豪门贵族则是以大唐为根本,所以大唐的稳定才是李愔最希望看到的,无论如何,他都不会主动挑起与大唐的纷争,否则与他利益相关的那些人,则很有可能站在他的对立面,到时不用别人做什么,李愔手中的力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这种蠢事李愔是绝对不会做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愔若是真的想要大唐的江山,以他现在的人望与影响力,任何一个皇子都不是他的对手,甚至连李世民也希望让他继承自己的位子,可是他却对此表现的十分淡漠,所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以后李愔会为了皇位而与他的兄弟们发生战争。
    就这么一会的功夫,李世民就想了许多东西,而且大部分都与李愔有关。一想到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他心中总算有了一些安慰,虽然大儿子不孝谋反,四儿子李泰又急着争位,李贞和李治等几人年纪又太小,但至少自己还有李愔这个懂事的儿子,另外李恪也不错,听说那座上海城已经建成大半,而且十分繁华,想必等到建成之后,肯定又是一座登州。
    李世民想到李恪,忽然心中一动,在几个成年的儿子之中除了李愔之外,就数李恪最有才能,而且在性格行事上,也最像自己,若是立他为太子的话……想到立李恪为太子,李世民也颇为心动,当下沉声对长孙无忌道:“无忌,青雀就不用再提了,他只可为王,却不可继承大统,这点我已经看清了。本来最适合做太子的是六郎,但他心不在此,所以也只能作罢,不过你看恪儿如何?他与六郎一母同胞,而且又有兄长之风,若他日后为皇,定能与六郎等几兄弟和睦相处,再加上他的才能出众,若是为帝的话,对我大唐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幸事!”
    听到李世民先夸李愔,接着又提到想立李恪为太子,这让长孙无忌的目光一沉,脸上犹豫了片刻后,这才开口道:“陛下,所谓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我大唐的太子人选,自然要在嫡出的皇子中挑选,吴王虽然不错,但却是杨妃所出,身上又有着前隋皇室血脉,所以若是立他为太子的话,恐引起群臣不服,还请陛下三思!”
    看到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在心中暗叹一声,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长孙无忌的心思,他身为皇后的哥哥,自然希望自己的亲外甥继位,所以只要是庶出的皇子,长孙无忌都会反对,甚至连李愔也一样,毕竟这关乎到他们长孙氏一族未来的地位,只不过若是李愔真的想做太子的话,只凭长孙氏的势力恐怕也压不住。
    而长孙无忌既然已经说出嫡庶有别的话,接下来也就不再隐藏自己的心思,只见他咬了咬牙上前道:“启禀陛下,晋王殿下虽然年幼,但是他的性情一向宽厚,与各位皇子公主的关系都十分亲密,特别是齐王也十分喜欢晋王,所以微臣以为,不如立晋王为太子,然后择严师教之,等其成人之时,必定是一位不输于齐王的皇子!”
    长孙无忌终于把自己支持的人选亮了出来,而李世民听后却是有些犹豫。他和长孙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四儿子李泰刚刚被他排除在外,那么就只剩下今年才十二岁的李治了,不过李世民虽然也十分喜欢这个儿子,但却又觉得李治的性子有些懦弱,与他这个父亲不太像,担心若是由李治继位的话,会导致大权旁落,所以才舍李治而考虑李恪,可是现在长孙无忌摆明了支持李治,这让李世民不得慎重考虑。
    看到李世民露出深思的表情,长孙无忌没有再说话,因为他知道,自己今天已经说的够多了,至于该怎么决定,那就是眼前这位陛下的事了。
    只是立储这件事实在太过重大,连一向果决的李世民也有些拿不定主意,特别是在立李治为太子这件事上,更是让李世民十分慎重,所以他考虑了好长时间,也没能下定决心。等到华灯初上时,他才发现长孙无忌还一直陪着他,没有出声也没有离开,这让李世民心中有些感动,急忙让长孙无忌回去休息,至于立储的事,他则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既然李世民都如此说了,长孙无忌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依言离开。不过当天晚上李世民却连晚饭都没吃,一直把自己关在房中权衡,一直到三更时分,周围一片寂静,但李世民却还是没能下定决心立李治为太子。不过也就在这时,李世民忽然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李愔,不知道在他早已经休息了?
    想到李愔,李世民忽然感觉灵光一闪,立储虽然关乎国家兴亡,但却也算是皇家的家事,既然自己一直犹豫不决,而朝中的意见也无法统一,至于后宫之中的长孙皇后等人,她们都要为此事避嫌,根本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另外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他们在立储一事上的都有自己的立场,也都有自己的私心,所以对于这些人的意见,李世民并不敢全都听信,甚至连长孙无忌,李世民也抱着几分戒心。
    既然上面的人都不可信,那么李愔就成为了李世民最可以信赖的人,至少在立储这件事上就是如此,毕竟李愔对皇位根本不感兴趣,而且还主动放弃了皇位,那么现在对于立储一事,李愔应该是最没有私心的,既然如此,那何不征求一下李愔的意见,看他看好哪个兄弟?虽然自己不一定会听,但做个参考也不错。
    想到这里,李世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喜色,当下立刻命人研墨,他亲手拿起笔给李愔写了封信。只可惜李世民并不知道,看到他这封信的,并不只有李愔一人。


第四百零七章 迎接李承乾
    几天之后,登州城外的港口,李愔与文心身穿便服立在码头上,身边只带着几个护卫,另外还有一些王府的管事和下人,却没有带王府的仪仗,一行人看上去像个来码头迎接亲戚朋友的普通人,不过登州这里毕竟是李愔的封地,不少登州百姓都认识他,所以见到齐王殿下在这里时,虽然有人仗着胆子上前行礼,但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避让。
    李愔他们之所以做普通人打扮,主要是因为他们今天来接的人,正是他那位被贬到上海的大哥李承乾。李承乾从太子之位,一下子被贬为庶民,现在心中肯定十分失落,所以李愔若是在对方面前摆出亲王的身份,那简直就相当于在李承乾的心头剜肉。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李愔才决定以私人的身份来迎接李承乾一家,免得让对方多想。
    李愔他们等了没多久,一支规模中等的船队在引航船的带领下,缓缓的驶进了港口,这支船队中的船只都不是很大,最前面的那艘大船应该是李承乾的坐船,船首的位置写着‘各丰号’三个字,只是看这艘和丰号的大小,却只有李愔那艘齐王号的三分之一。
    和丰号缓缓的在码头上停好之后,李愔与文心带着人走到船头,而船上的人也开始沿着船上伸到码头上的木板下来,第一个走下船头的,正是大唐的废太子李承乾。
    只不过当李愔看到这个一瘸一拐走下船头的人时,却差点不敢相认。他与李承乾才不过年余未见,但是现在再见到对方时,却发现李承乾双鬓斑白,额头与眼角也多了几丝细细的纹路,虽然今年李承乾才二十多岁,但是现在看起来却像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一般。
    看到形容大变的李承乾,李愔也是大吃一惊,又看到李承乾腿脚不便,所以立刻上前搀扶着对方下船。不过李承乾却是一愣,本能的挣扎了一下,发现李愔是真心扶他时,这才有些感动的随李愔一起下船。
    看到李承乾下船,文心急忙上前行礼,然后又将李承乾的妻子苏氏也接下船。苏氏是秘书丞苏亶的长女,年龄比李承乾还要小一岁,容貌自然也是甚美,只是因为丈夫被贬,脸上也有些悲戚憔悴之色。
    另外除了苏氏之外,剩下的还有李承乾的几个儿子女儿,也就是李愔的侄子侄女,最大一个已经五岁了,而最小的却才刚刚半岁,其中苏氏所生的嫡长子名叫李象,才刚刚两岁,这次也随父亲被贬出长安,现在正被苏氏牵着。
    苏氏出身于书香世家,看到李愔和文心亲自来迎,急忙牵着李象上前行礼道:“苏氏拜见齐王殿下,拜见齐王妃!”
    看到妻子要向人行礼,李承乾的脸上一黯,想他当年贵为太子时,只有别人向他们夫妇行礼,可是现在一朝被贬,他的地位一落千丈,从太子变成庶民,现在连见了自己的弟弟都要行礼,这让他心情更加郁结。
    看到苏氏行礼,文心急忙把对方搀扶起来,同时旁边的李愔也开口道:“大嫂不必行礼,今日我只是以一个弟弟的身份来迎接大哥和大嫂,所以若是行礼,也是该我和文心向大哥大嫂行礼才对!”
    李愔说着,与文心一起向李承乾和苏氏行了一礼,看到李愔夫妇如此客气,苏氏和李承乾都是十分感动。自从他们被贬之后,可以说饱受人情冷暖,甚至在出长安时,还受到李泰的奚落,为此李承乾差点与对方打起来。而在出海乘船时,那个负责安排他们行程的礼部小官却不肯用大船,只选了和丰号这样的小船,只要一有风浪,船上就颠簸的厉害,为此李承乾还晕了船,适应了好几天才算能进食,只是整个人却更加苍老憔悴了。
    李愔看到李承乾夫妇的表情,也猜他们这一路上肯定尝尽了人情冷暖,所以也不想表现太过,看到被苏氏牵着小手的侄子李象时,立刻上前抱起有些怯生生的李象,转移话题道:“大哥,上次见到象儿时,他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小婴儿,没想到都长这么大了!”
    李象才不过两岁,还有些怕生,再加上他除了出生时,就一直没见过李愔,所以刚被李愔抱起时,还显得十分抗拒,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母亲苏氏,同时小嘴一扁,看样子就想大哭。
    而这时文心将早就准备好的糖果拿出来,在李象面前晃了晃,这下把小家伙的注意,张开两支胖乎乎的小手就要抢,结果引得李愔是哈哈大笑。文心也不失时机的把糖果放到李象的小手里,总算是把这个小家伙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糖果上,不再抗拒李愔的怀抱。
    看到李愔夫妇对儿子如此喜爱,李承乾和苏氏的脸上也都露出几分笑容。而李愔一边调着李象玩,一边招呼李承乾夫妇随他们离开,至于其它随李承乾一起被贬的原太子府人员,自然有王府的管事们去安排。
    既然来到登州,那么第一件事自然是要乘一下火车,毕竟这已经成为了登州的一件标志性事物,其实随着火车渐渐被人们所接受,登州城内以及附近的几个大城市,也都修建了火车道,不过修建火车道要消耗大量的钢铁,大唐现在的钢铁产量虽然增长迅速,但价格却是有些昂贵,至少这火车道就不是什么地方都能修的起的。
    李承乾一家被李愔夫妇迎上火车,当火车吐着黑烟开始缓缓加速时,两岁的李象是高兴的乱跳,甚至和几个哥哥姐姐爬到窗子旁边的凳子上,一边勾着头向外看,一边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什么,他们都是小孩子,最大也才五岁,根本不明白父亲被贬后,他们的身份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自然比他们的父母要快乐,而苏氏和文心,以及李承乾的几个妾室担心他们掉下去,都在一边笑吟吟的护着。
    李承乾虽然因为被贬的事心情郁结,不过对火车这种新奇事物也十分好奇,当火车开动时,他脸上也终于露出几分奇异的神色,主动开口向李愔询问起这火车为何没有牛马就能前进?吐的黑烟又是何物?
    其实李承乾以前在长安时,也听说过李愔搞出来的这些新奇事物,只是当时他与李泰斗的死去活来,对这些事并不上心,一直以为是别人以讹传讹,没想到今天亲眼见到之后才明白,原来这世上竟然真有这东西,而且比他想像的还要神奇。
    对于李承乾的问题,李愔自然一一做了回答,而且还指点着沿途所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