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朱门风流 >

第290章

朱门风流-第290章

小说: 朱门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听此言,被这突如其来的两个人给弄得一愣一愣的杨大夫慌忙起步出了门去,这一回终于明白自己的病人是何许人也。为了振奋军心,自从兴和有消息之后,武安侯郑亨就派人骑马在城内大传军报,一时间张越盛传在外的凶名上又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想到里头那位面色苍白的温文公子,他怎么也没法把屠夫的外号与其联系在一块。
  真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半倚在炕椅靠背上的张越见陆丰搬椅子坐在了炕前,便朝屋内其他人打了个眼色。等他们都退下了,他方才似笑非笑地反问道:“如果是陆公公你生病了,偏巧却刚刚新官上任,可会因为养病而送给别人在背后议论的把柄?”
  “自然不会,就是病得七死八活,咱家也不能在人面前丢脸!”陆丰干脆利落地回答了一句,旋即恍然大悟,立刻换上了一副笑脸,“好好好,小张大人你做得没错,你刚刚巡抚宣府,要是连大阅都不去,确实是落人话柄。咱家晚上请你,本来是也是因为有一件事要说。你被困兴和这些天,咱家也没闲着,大把钱砸下去,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
  发现张越只是盯着自己但笑不语,陆丰也不再卖关子,前倾身子直截了当地说:“咱们来宣府的时候,不是收容了那个牛敢么?咱家一直奇怪王冠怎么就敢越过兴安伯徐亨下格杀令,却原来里头猫腻多得很!从前阿鲁台臣服的时候,张家口堡辟有榷场和他们互市,但自打皇上决意北征之后,这互市就停了。可王冠这狗东西竟是仍然偷偷摸摸和鞑子互市,听说前一次运过去的东西足足有几十车,其中还有大量茶砖!”
  果然不出所料!
  心中有数的张越面上却露出了惊讶的神色,旋即就作势攒眉沉思,然后便抬头问道:“照你这么说,他还有可能泄露了军情?”
  “那是铁板钉钉的事!”见张越因着自己提醒方才悟了这一条,陆丰顿时得意洋洋,以为自己卖了一个大人情,当下就阴恻恻地说,“他以为买通了这里的锦衣卫就能一手遮天,可咱家也不是好糊弄的,前几天就已经命人往京师报信,袁方不日就会调几个精兵强将过来!怎么样,小张大人,咱们一块扳倒那个该死的狗东西,好好出一口气!”
  “他毕竟是钦命镇守宣府的太监,这得有切实证据……”
  “小张大人,你不要忘了,王冠不单单是黄俨的干儿子,而且当初黄俨向他许过司礼监太监那个位子的!黄俨可以说是死在你的手里——当然咱家也有份——他这一趟算不着你还有下一次,你要是放过他,那就是自寻死路!咱家和你是什么交情,会让你吃亏?证据这东西好办得很,一切咱家来负责,你只要瞅准机会加把火就行!”
  吃苦受累的事情人家全包了,自己只要负责最简单的落井下石,张越要的正是这样的结果。当这个简单的同盟构筑完成之后,眼看陆丰兴冲冲地出门离去,他不禁枕着手往后靠了靠,微微眯缝起了眼睛。
  他先是扳倒了司礼监三大头头,然后又弄倒了马骐,若是这次再亲自将王冠送上死路,恐怕以后还得多一个太监克星的称号,这可不是他想要的。
  第十一卷 金戈血 第036章 这买卖谁也不亏
  北地的冬天原本就寒冷,宣府城郊的教场毫无遮蔽,四面八方的风仿佛都在这儿汇齐了,那呼啸的寒风仿佛把将士们操练时的呼喝声完全盖了下去。大风卷着沙土粒往人的脖子里袖子里钻,于是在寒冷之外给人另添了几分折磨。即便如此,教场上的数万将士却不敢有丝毫怠慢,各自卖足了力气演练军阵;而高台上的文武官员也全都站着,空着大棚里居中的太师椅和两旁的楠木交椅。
  因为武安侯郑亨根本没有坐下的意思,而特意过来观瞻的陆丰也没有坐,就连据说是抱病赶来的张越也是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于是不但军官们只好陪站,就连镇守太监王冠也不好一个人大剌剌地安坐享福,少不得也站在大棚外头吹风。
  他到宣府数年,除了每三年一次的教场大阅之外,平素里小阅也有不少,可一般都是有座儿的,哪里像今天这样得在寒风里头站着瑟瑟发抖?即便他使劲裹紧了身上那件大氅,仍是感觉整个人冻得直打哆嗦。他恨恨地瞥了一眼陆丰,心想要不是他刚刚硬是说站着看能激励士气,他何苦和那些军官一样站着受罪?还有张越,他还指望人不来告一个刁状的!
  而张越哪有功夫理会别人的目光,第一次见识这宣府的教场,他甚至一度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还没好透的病人。所谓口外四绝他也曾听人提起过,只是没往心里去,但是听说这教场长四十里宽十里,他不得不承认这宇内第一的名号名副其实。只不过,即使他目力算不得最好,也发现除了最前头的几大方阵之外,后头的军容实在谈不上齐整。
  “比起前两次北征的时候,宣府的兵越来越糟糕了!”
  郑亨轻轻皱了皱眉头,却是没有拿自己在宣府镇守那会儿做比较。眼看一旁高塔上的旗官变换旗号,下头开始又一轮的穿插演练,他就对旁边的几个指挥使道:“明年北征的时候,皇上必定少不了大阅,要是看到所谓的宣府雄兵就是这个样子,指不定如何大怒!有道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总而言之这个样子绝对不行!从明日开始,各镇兵马轮流教阅,至少得有个雄兵的样子!”
  主帅既如此说,几个高级军官虽说暗自叫苦,却也都不敢违逆,全都连连称是答应不迭。这时候,郑亨方才转去和张越说话,却都是商量之后校阅练兵的章程等等。他们俩这一商量就是小半个时辰,一群亲兵如标杆似的扎成了半圆形,恰是挡住了大半寒风,别人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即便是穿得厚实暖和的陆丰,这会儿也觉得站得两脚发僵浑身冰冷,然而,当看到王冠已经得靠两个小太监搀扶,他方才挑了挑眉,没好气地呵斥了一句。
  “下头将士们都在卖力操练,上头别人也都个个站得好好的,小张大人就是病了也比你精神些,你一个镇守中官还得让人搀扶着,这算怎么回事?”
  王冠这些年在宣府几乎是横着走,哪里曾有人对他这么不客气?看到四周军官都看了过来,他甩开了搀扶自己的两个人,正要怒视回去的时候,冷不丁想起海寿从宣府起程往兴和之前对他说的那番话,于是硬生生把那话头压了下去,却是赔笑道:“陆公公别见怪,这两个小家伙是习惯了,忘了这是在什么场合。咱家在宣府好些年头了,自然还站得住!”
  不就是比站功么?他倒要看看陆丰一个在紫禁城里头养尊处优的太监,究竟能挺多久!
  一群军官都已经混成了人精,眼看这两个阉人仿佛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谁也不想搅和到这样一摊浑水中,自然而然都往郑亨那边靠了靠。而这时候郑亨和张越的谈话也告一段落,两人仿佛谁也没注意到另一头的动静似的,目光只是放在场下。一直到日上中天上午的大阅结束,郑亨方才淡淡地扫了那边一眼,却发现陆丰和王冠已经冻得连表情都木了。
  说是校阅一整天,但要真是一整天都在这能冻死人的地方,别说军士们受不了,就是主官们也撑不下去。毕竟,有道是打仗容易练兵难,冬练三九在宣府已经好些年只是流于形式了,总不能这一时半会立刻抓起来。于是,郑亨很快就下令各镇人马回去休整,当一队队人马各自回营之后,高台上的一群大人物们也都陆续上了马回去。
  一想到那骑马跑回城的苦楚,好些人在背地里把下令不许坐车坐轿的武安侯郑亨埋怨了个半死。而几乎冻成冰砣的王冠在两个小太监推拉之下好容易上了马背,看到陆丰上马那动作比自己好不到哪里去,这才龇牙咧嘴吩咐了一个走字。
  而张越却被郑亨留了下来,之后就跟随着这位武安侯来到了离教场三里外的一座营地。比起寒风凛冽的教场,这里乃是背风的所在,温暖了许多,四处有不少盖好的营房,但士兵却寥寥无几。等到进了其中一座营房,他便不解地问道:“宣府三卫都是驻扎宣府城内,这座营房距离宣府城不过十几里地左右,而且规模如此之大,却是用来做什么的?”
  郑亨却没有立刻回答,很快,就有亲兵送了姜汤上来,他自己端起一碗就喝,见张越在发愣,这才莞尔笑道:“不用发呆,我一把年纪,折腾一下他们不要紧,要是把自己折腾病了,到时候皇上不会说我严于律己,只会说我瞎折腾。就是参加校阅的寻常军户,也有每人一碗热汤,否则这大冷天撑不下来。赶紧喝了,我知道你的病还没好,喝完了咱们说话!”
  张越这才一气喝下了那一碗热腾腾的姜汤,随即把碗搁在旁边,目光炯炯地看着郑亨。郑亨端着碗沉思了一会,旋即就直截了当地说:“这座营房是给皇上北征的大军留的。宣府这十几万人之中,随扈的不会超过一个零头,更多的是从各地卫所调来的兵。这些人大部分是带到京师翌日一同上路,但诸如河南陕甘等等的兵还是直接到宣府集结。在这里还能盖营房,一旦到了塞外,那份苦寒……不少人都是被冻死饿死的,而不是死在鞑子手上。”
  说到这里,郑亨微微一顿,随即就苦笑了起来:“有些话原本就是说了你也不明白,但你如今已经上过战场,所以我才不得不说。那天我提醒你的话你记着就行了,如今的事情才是最要紧的。皇上让你巡抚宣府军务,那么你就把该整治的整治起来。之前你上书请改盐法,如今恰好你在此地,这就是首要之务。以前有什么弊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追究,但这一批开中的粮食乃是军粮,绝对不能让某些黑心种子败坏了!”
  张越神情一凛,当下便站起身来:“武安侯放心,我一定用心办理此事。”
  “那就好!”郑亨掰着手指头算了算,然后又抬起了头,“大军出征的时间还没有定,但按照前两次来说,约摸就是二月,所以从今年腊月到明年二月,到宣府纳粮开仓钞的盐商应当不会少。往年盐商多半会多准备两成到三成的粮食上下打点孝敬,但这一次一定要刹住这股风气。唔,那位陆公公和你交情不错,这件事你不妨打打他的主意。”
  谁说武官心计不如文官,这简直是一只最狡猾的老狐狸!
  腹谤归腹谤,但张越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尽管武安侯郑亨昔日镇守宣府,但这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如今这上上下下的利益关系网恐怕也不好触动,他这个区区五品官哪怕是奉旨巡抚,也不好随便胡来。然而,陆丰既然打算动王冠,借此杀鸡儆猴再动几个,那就顺当多了。怨不得郑亨心狠手辣,这多储备几成粮食,不单是有利大局,而且有利将士。
  上一次是提醒关于王冠背后的关联,这一次则是留着交待开中军粮事宜,耽搁了小半个时辰,郑亨方才笑说早就准备好了马车,又令亲兵护送张越回去。等到人走了,他方才起身打起帘子进了后屋,对着里头的人说:“要是我没料错,当初宫中那么多太监,偏生派出了一个提督东厂的陆丰,这也是英国公的好算计吧?”
  “侯爷说笑了,我家国公爷可是什么都不知道。”彭十三今天并没有跟着张越来教场,而是办完了张越交待他的事情就赶到了这儿,此时便嘿嘿笑道,“我家国公爷说,越少爷的老岳父教他的是正道,可其他门道却得他自己领悟,就怕会一时冲动做错事。宣府乃是军务要地,和当初的青州江南大不相同,所以得有您这个老马识途的老将多多指点,也是越少爷的福气。”
  “英国公那么多家将,就数你最会说话,难怪他让你跟随张越!”
  郑亨没好气地哼了一声,随即才漫不经心地说:“提点他是一层,我也不会做对我自己不利的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这儿的根子恐怕得烂透了,我不能挖他也不能挖,只有靠别人。皇上的北征有了保障,朝廷少了几条大蛀虫,我和张越没了掣肘,将士们多了足够的军粮,陆丰可以捞到王冠的不少家产,这买卖谁也不亏!”
  第十一卷 金戈血 第037章 你我等着做连襟好了
  年底往宣府开中可以不按顺序就近往盐场支盐,而且每引盐只要三斗五升米!
  从总兵府传来的这个消息仿佛一个惊雷炸响在所有晋商头顶。由于山西人多地少,因此即便自明初以来,朝廷多次从山西往山东北京等地迁移人口,本地出产依然不足,是以商人居多。山西盐池闻名天下,紧靠着的大同宣府又都是最需要军粮的地方,开中盐法受益最大的就是晋商。如今朝廷有令今次向宣府输粮可以不必等候支盐,而且每引盐只需要三斗五升,这其中的利润足可让人疯狂。
  哪怕是加上一斗五升打点上下,只要能够拿到盐,一转手就是数倍的利!
  一时间太原府、潞安府、汾州平遥等地的各大晋商全都派出了得力人手往宣府赶,期冀在这一席最丰厚的大餐上占据一个位置。而被指定收纳粮草的永庆仓则更是成了所有目光的焦点,只是主管此次收粮的人迟迟未决,这也让紧赶慢赶到了地头的各家管事很有些为难。
  于是,为了面面俱到,消息灵通的他们少不得四下里兜搭巴结。不过,无论是总兵府、镇守太监府乃至于住在八珍街的张越,住在锦衣卫宣府卫所西侧的陆丰,这都是没法接近的地方,于是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方设法攀上这四个地方出来的人。毕竟,官文上固然讲明了“不次支盐”,但这一回朝廷需要的粮草数目巨大,众人总会排一个顺序出来,这早些开出仓钞赶紧去支盐,总比晚到的等上两三年才能去支盐来得划算不是?
  商场上热热闹闹,官场上却仿佛平静了。大阅之后,心里有数的张越又见了陆丰一回,言辞隐晦地暗示一番后,他便一面继续养病,一面派人清点永庆仓永平仓永安仓三大仓的粮储。由于他这次因病没有事必躬亲,因此那帮原本提心吊胆的粮仓大使副使等等不入流官员自然是松了一口大气。而成天往来两边的连生连虎兄弟却是大大过足了被人恭敬着的瘾,都觉得那点苦累算不上什么。
  这天,连生兴冲冲地赶回来,进了屋子便嚷嚷道:“少爷,疯了,真是疯了,来宣府这么多天,小的还是头一回看到有这么多商人!从永庆仓出来小的就被几个管事堵截住了,差点给直接拉到了酒楼里头,即便这样,临走时还有人往小的手里塞钱!要不是总兵府派人守了八珍街两头不许商人出入,恐怕咱们这门口都得围满人!”
  “商人趋利,要不是因为朝廷这次颁下的旨意说不次支盐,他们也不会这么趋之若鹜。”
  四五天调养下来,张越差不多已经大好了,只是仍然借病观望。撂下了这句话,见连生在那儿使劲点头,他便盘问了几句永庆仓的事,继而又打发了他去总兵府探听一下情形,随即继续坐在炕上写奏本。好容易写完了,他唤了一声无人应答,一抬头才发现屋子中空荡荡的,这才想起从彭十三到向龙刘豹,哪怕是连虎也被自己派出去了。
  想当初以为到宣府只是普通公干,如今皇帝一下子送来了巡抚宣府这一头衔,他身边的人手就有些捉襟见肘了。要不要派人往家里报个信,调派几个人过来?
  他正这么想着,门前的帘子就再次被人撞了开来。看见那张熟悉的脸,他不由得心想这兄弟俩都是一模一样咋呼呼的性子。于是,当连虎喜气洋洋地嚷嚷了一句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