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糊涂谈史 >

第1章

糊涂谈史-第1章

小说: 糊涂谈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hilborn: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由勤政爱民的始皇同志说起 

  始皇同志深深明白,稳定压倒一切。 

  别的不说,单说他批阅公文的日定额就高达120斤,完不成日定额,他绝不休息。 

  尽管后宫的床上,有无数的120斤的左右的美女需要他去批阅,去日理,但他更爱的,是他的百姓!眼睛累了,他用冷毛巾擦一下,腰板酸了,他起身到窗前,活动一下。夜深了,他知道自己的百姓都睡了,但他更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残余的阶级敌人,仍在不时的捣乱,叫他怎么睡得安哪。有太监从他房前走过,发现他窗户的灯依然亮着,太监同志的眼睛湿润了…… 

  始皇同志最后因公殉职,死在出巡的路上。始皇同志其实是累死的。始皇同志勤政爱民的作风,成为中华民族一大传统美德。历史走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诸多干部身上发现始皇的影子:勤政又爱民,半夜总加班;病了不下岗;老了不歇着!比如一个县委书记,或者一个民事厅厅长,生病了,上医院呗,可他坚决不干,可谓是死守职位!说句真心话,就凭咱中国人民的素质,随便从哪个旮旯挑出一个人,他都能顶替上去做干部。百姓们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吗?同理,百姓们没做过干部,难道还没见过干部吗?更何况,咱大中国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的恰是人呢?所以,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干部就是不让位。有病的干部不歇着,倒不是说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是金鸡独立占茅坑,叫俺们瞧着累。有那傻百姓,还跟着掉眼泪。傻冒! 

  本质上讲,勤政什么的,都是集权与专制的必然伴随物。它与分权、民主、效率,都是直接对立的。中国为什么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跟这些大大小小的干部们贪权勤政分不开,至少他们半夜不关灯这一项,就糟蹋咱不少电力资源! 

  阿弥佗佛,让他们洗洗睡了吧!让他们有病歇了吧!让勤政见鬼去吧! 

  2、 有关早衰的原因探索 

  一般的史学观点认为,中国由母系制过渡到父系制,并没有在两性阵营之间发生激烈的对抗。理由之一是:母系社会并非女性的天堂,相反,她们比男人更辛苦,除了担负同样繁重的劳动以外,她们还要生育抚养子女。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当时妇女的寿命比男人更短!有学者对仰韶时代前期元君庙墓地死者的年龄作出统计,发现活到15岁至30岁的男女人数大致相等,活到31岁至45岁的女性相当于男性的一半多一点,活到46岁以上的女人,只相当于男性的三分之一多一点。 

  学者的统计,倒是印证了我长期以来一直模糊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做官,是要早衰的!这种官,包括在家里做家长,在族里做族长,在国里做官。比如吴仪那头白发,老是让我想到女人做官的辛苦,而想不到那是由于年老所致! 

  继女人之后,男人控制了这个社会,但是父系社会,也并不是男性的天堂!发展到现在,女性的平均寿命要远远高于男性。看来,男人做官也是要早衰的! 

  早衰也要做官,图的是什么呢? 

  古代有些道人,不结婚,终身不近女色,要活他一百二十年,这种生活,似乎能长寿,但是比早衰还要没劲,可谓是“衰一生”或“终身衰”了,所以,大多数男人没有选择长寿的健身路线,相反,他们向那条早衰之道-官道蜂涌而去,更由于官道上三步立一美人,五步卧一美妇,所以,官人们遭遇的便只能是双衰了。 

  如此看来,中国的干部终身制,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了:将早衰进行到底! 

  3、男人的奢侈与女人的奢侈 

  众所周知,发端于父系氏族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只是针对女性而言,所以,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其正确叫法应该是一妻一夫。也就是说,一个女人只能拥有一个男人,而一个男人则可以拥有众多女人,一妻一妾,一妻二妾啦,至于皇帝,则少者三千,多者上万!按恩格斯的说法,一夫多妻是一夫一妻的补充形式,是一种“历史的奢侈品”。这种说法很有意思,现代中国男人没有了继续奢侈下去的法律支撑,但是小灶照开,奢侈情结还是有的! 

  刘备那小子说了,妻子如衣服!这话说得极是,中国男人在消费女人方面的奢侈情结,和女人在购卖时装方面的奢侈情结可是有一拚的!女人的衣橱里能挂多少衣服,男人的后房内就可以放多少女人!女人买不上时装,不想出门;男人摸不上女人,没脸见人;女人买时装,从不觉得废,男人换女人,也不觉得累;穿时装的女人感觉很美,拥有美女的男人感觉很妙;女人如何对待时装,男人就如何对待女人-女人把过去的时装搁在衣橱里,放久了,干洗一下,不回家的男人在结婚纪念日或者春节回家慰问老婆一次,也叫干洗!女人把时装扔得到处到是,男人把女人撒得遍地开花;女人喜欢妖美的内衣,男人喜欢诱人的小妾;女人珍爱自己的小衣,男人惜爱自己的小婆! 

  女人追求时装,男人追求女人;女人给自己买时装,男人给买时装的女人付账;女人中意的是衣服,男人中意的是女人! 

  当然也有女人不要时装的,正如也有男人不要女人一样。女人不要时装,哪是朴素;男人不要女人,哪是裸奔,是光棍! 

  这年头,朴素的女人不多见;裸奔的男人更少有!有女人喜欢穿异性服装,就有男人喜欢消费男人! 

  女人奢侈于时装,男人奢侈于女人,奢侈,乃当今男女最大的共同点,衣服料子之不同,却是男女根本性的区别!女人穿的是草衣,花花绿绿的草,男人穿的是皮衣,货真价实的真皮! 

  拥有媳妇的男人们,哪是披着人皮的郎;拥有众多媳妇的男人,却是披着人皮的狼;至于拥有一百单八之娘子军的张二江同志,那就是披着人皮的“党代表”了! 

  4、 由中国建筑之风格说开去 

  众所周知,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当属四合院,四合院的风格,讲究的就是一个正方、对称与平衡!中国建筑对这种风格的追求,可以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据学者考证,那时的淮阳平粮台城堡就很讲究正方、对称与平衡! 

  这种讲究,其实也有一定的政治内涵,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这种讲究与内涵,不只反映在建筑领域,其它领域多的是。比如:一,中国文字,方正、对称、平衡。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长期的以大一统为主流,其中就有中国方块字的功劳!二,中国文学似乎是最讲究对称的,有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不多不少,都是仨字;有四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不多不少,都是四字,码得过分整齐了,人称豆腐干;有五字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但码得整齐,还对仗,人称五言;有七字经,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不但对仗,还押韵,是为七律!民间干脆再往上方贴个方方正正的四字小封条,象镇纸一样,这对联就架出来了。加上门槛,就是个规规矩矩的长方形了。当然也有不对称的,比如屈夫子那长短句,为什么被人称作骚体呢?我觉得它还是太不规矩,有那么一点点风骚的缘故。宋辞也是长短局,但那种参差,只是局部,与整体来讲,布局仍是方正对称的。至于后来的章回体小说,更是码得整整齐齐的,单那每句且听下回分解,就够规矩方正的了。三,中国八股文,更象是码砖一样,整齐得叫人瞌睡。四,中国戏剧舞台上的方步,人称八字步,那架子端得,活脱脱一个四合院! 

  这样一来,与其说正方、对称与平衡,是中国的艺术风格,还不如说它是中国的政治风格。中国有政治文学,比如诗经里的“颂”;也有政治音乐,比如“东方红太阳升”啦、“有一个领袖在西北旮旯挖水井”啦、“有一个伟大的老人在南方划圈儿” 

  啦。各领域都讲政治,建筑当然不例外了。基于这一点,我倾向于不认为中国这种对称建筑是美的。 

  后来看了美国科学家阿。热的一段高论,让我开始疑惑了。阿热在他的《可怕的对称中》说:古典建筑讲究的就是个几何对称。对称等同于美。但一个圆,一个方形,一个长形,哪个更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呢?阿热的回答是‘按照希腊人的观点,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为什么?因为围绕它们各自的中心旋转时,唯有圆形始终不变。而正方形只有在旋转到90、180、270和360度时,才保持不变。矩形就更惨了,绕它的中心转到180和360度时才保持不变! 

  难道,以什么为最高对称,就此成为中西文化的巨大区别?西方以圆为最高对称,所以,他们有了圆圆的教堂,圆圆的城堡,进而有了圆桌会议,有了民主平等;中国以方形及长形为对称,所以中国只有四合院,只有高高在上的正大光明,到头来只有八仙桌,自己的土壤上永不会出现平等?也就是说,中国的建筑,只是半吊子美? 

  糊涂疑惑不已,望高人救一把则个! 

  5、商人在缺德时为什么没有良心上的不安? 

  偷税漏税和假冒伪劣在中国的流行,我们谴责制度上的漏洞、法律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抓瞎的同时,最愤怒的莫过于商人的缺德了。商人缺德,政府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对咱的腐蚀。民间舆论认为:它是文革后遗症之一-心中的太阳落山了,没有信仰,就没了敬畏,没了敬畏,就全都玩完了。这里,我想我们都忽略了很关键的一个原因-社会传统与历史心理的积淀! 

  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不只是解决肚皮问题,它还担负着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制作安份守已的良民!<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徒,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意思是说,商人都是那孙志刚,容易在外头盲流,应该用农活来收容他们;又云:“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下子可说了个透心凉:商人都不是好东西! 

  商人不是好东西,所以孟子把商人叫作“贱丈夫”。孟子过过嘴瘾,政府可就动真格的了,它要随便羞辱贱人们。秦汉时期,实行市籍制。工商业者另立户籍,被打入另册。凡在籍者,身份低于一般编户齐民。一代有市籍,三代失去自由,这叫老子混蛋儿王八蛋。晋朝时,将羞辱商人的方法抬到极至,商人必需头上缠巾,将自己的姓名题写在额头上,穿鞋不能一色,一脚穿白,另一脚着黑,约等于毛氏王朝的阴阳头,离老远就向人表示:俺是个小贱人!这种贱,政府宣传得地球人都知道的。 1603年,由于误会中国政府要派兵攻打菲律宾,西班人提前动手,屠杀华人侨民2万,过后他们又担心,明政府会兴兵问罪的,因为按照他们的常识,政府没有理由不保护他的人民,于是西班牙人修书福建抚臣道歉。一年以后,皇帝才过问此事,又过了一年,福建守臣的檄文发出,政府态度如下:商贾是贱民,华侨多无赖,皇恩浩荡,大国仁义,决不会为一些贱民兴兵动革…。真是贱向世界了! 

  贱到如此程度,无奸不商,无商不奸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心理积淀,缺德因此成为中国商界的常识。商人缺德当然就没了心理与良心上的不安,从来如此嘛!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秀全同志与泽东同志才不约而同地要哈灭商业,其终极目标,估计就是要哈灭贱人!元璋同志规定,贱人子女不得衣绸,泽东同志规定,贱人子女不得上学入伍-,真是贱到家了! 

  6。由夷说开去 

  先秦时期,居住在中原以东地区的几个部落被总称为东夷。有关东夷与华夏的关系,最著名的当是黄帝大战蚩尤了,战就战呗,部落兄弟间切磋切磋武艺也是正常。唯一不正常的是华夏典籍对蚩尤同志的丑化,那形象,比《西游记》里的牛魔王还要不帅,据说是八肱八趾,铜头铁额;甚至有说他是兽身人语(好歹还是人语,没说是鸟语),食砂石子(好歹没说他专吃少男少女,后来的荷兰人就被大清臣民当做食人番了)  ;至于蚩尤同志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的魔鬼本事,则是尽人皆知的。据说蚩尤死后,黄帝还差人画蚩尤像以威天下,我估计那时的娘吓唬夜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嘘,别嚎了,再嚎蚩尤就来了! 

  后来咱们融合了,就不再丑化蚩尤了,可是华夏名族自古就好这一口,不丑化丑化别人,心里不自在,反映中国人这种心态的最佳著作当是《西游记》了,一出大唐中土,就全是妖魔鬼怪的天下。有学者说,中国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思维只能打到爪哇,一越过爪哇,就是“狼徐鬼国”了,所以称外国人为鬼子,那是咱的传统文化。称他们夷,还算客气。比如明清时人把荷兰人叫作红番鬼,听着象是红薯蛋似的。荷兰国小人轻,红薯蛋就红薯蛋吧,无所谓,可英国人就不乐意了,在《南京条约》中特别加一上条款,一律不准叫俺“夷”。可中国人叫夷叫惯了,咸丰皇上在自己的手谕中,不但叫夷,还在夷前加个丑字,丑夷;民间义士叫丑夷都觉得抬举了他们,干脆直呼“畜类”,再后来,中国流行白话文了,夷有点拗口,就统统把外夷叫作鬼子! 

  学者说,琦善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英夷说出“贵国”、“贵特使”等客气话的大清官员。在此之前,我们都直呼人家为 “尔”…“尔国”、“尔等”,我不知道,“尔”换成“贵”,中国政府是什么滋味,但我猜,让一个老男人在酒桌上跟他眼中的所谓儿辈行拳,酒过三巡后,他由 “爷儿好”,被迫改为“哥俩好”,“爷”心中肯定不是滋味!更不是滋味的是倭种乱华,乱了还不算,还气爷! 试举两例,第一例,甲午战争之时,淮军统领卫汝贵带军向朝鲜开拨。开拨前,老卫同志就记得把饷银24万两扣它8万汇往自己家中,家中的妻更不含糊,与夫书一封—“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卫统帅果然没有辜负妻子的期望,平壤之战一开,他与叶志超弃城逃跑,狂奔三百里,一度逃得不知去向,七八天后才找回清军大队。日本鬼子看到这封家书,视为奇闻,把它当作战利品,弄到自己的教科书里当教材去了。第二例,甲午海战之后,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被小日本拖到本土,停在一个海港的民用码头上,被当作趸船使用了,小日本对此所作的解释是:永久地侮辱那个厚颜无耻的大清帝国和那个低劣的支那种族!其实,倭种用不着用这种办法来刺激爷,爷早就受不了了,爷就是个阿Q,如果挨赵太爷一个嘴巴子,心里还不算太窝憋,可是挨小D一个嘴巴子,那心酸就是非同寻常的了,D孙小日本,先前你家可没有阔过的! 

  7。打鬼 

  “夷”字拆开来解,就是“带弓箭的人”,意为狩猎的民族,夷字本身没什么,只是里面包含有中原华夏农业文明对周边部族游牧文明的轻视。轻视也没什么,关键是当另一种全新的文明…海洋文明前来叩关的时候,我们统统把他们叫夷,发现打不过这些夷,遂以为见鬼了。 

  夫子说:敬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