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王朝 >

第21章

大明王朝-第21章

小说: 大明王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看了几行,何茂才便愣住了,抬眼望向郑泌昌:“淳安和建德这两个知县,都是裕王给吏部推举的?”

  郑泌昌没有接这个话题,又拿起了案上另一封信:“杨公公的,你也看看吧。”说着又递了过去。

  何茂才这才有些忐忑了,也是看了几行,便抬头望向郑泌昌:“搁着这么大事等他回来办,他却赖在京里不回,什么意思?”

  郑泌昌坐了下来,两眼失神地望着门外:“事情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一个新任的知府是小阁老举荐的,一到任就跟我们对着干。两个新任的知县是裕王推举的,今天也敢顶着巡抚衙门的告示干。偏在这个时候杨公公也躲着不回来。这说明什么?说明朝廷已经乱了……他们在上面拿着刀斗,却都砍向浙江。老何,你现在要是有办法能把我这个巡抚免了,我让给你做。”

  何茂才也有些惊了,想了想,却并不完全认同:“中丞,是你过虑了吧?朝廷落下那么大亏空,这才想着在浙江改稻为桑。不改朝廷也过不了关,改成了我们便没有错。胡宗宪正是因为反对这个国策,才丢掉了这个巡抚。一个知府、两个知县不管是谁举荐的,还强得过胡宗宪去?”

  郑泌昌:“到了现在你还认为胡宗宪吃了亏?”

  何茂才诧望着他。

  郑泌昌:“胡宗宪高明呀!原来我们都认为他是官做大了,颟顸了,不识时务。现在看来,你和我连胡宗宪的背影都摸不着啊。”

  何茂才:“你这话说得我有些糊涂。”

  郑泌昌:“我也糊涂。回头一想才明白,胡宗宪早看出朝廷在浙江改稻为桑是步死棋,这才用了苦肉计,不惜得罪阁老小阁老,为的就是金蝉脱壳。现在好了,朝廷上了他的当,把他的浙江巡抚免了。我接了这个巡抚,你升兼了布政使,反倒都傻傻地像捧了个宝贝。现在就是想回头,也回不了了。”

  何茂才被他这番话说懵了,也坐了下去,在那里死想,想了一阵倏地又站了起来:“老郑,你能不能把话再说明白些?”

  郑泌昌:“还要怎么明白?朝廷落了亏空,担子都在阁老和小阁老身上,补了亏空,阁老和小阁老就还能接着干几年。补不了亏空,皇上就会一脚踹了他们!现在裕王,还有他背后那些人就是想着法子要浙江的改稻为桑搞不成,为的就是扳倒阁老和小阁老。那时候最早遭殃的不是别人,是我,还有你。”

  何茂才:“那阁老和小阁老就应该往死里搞,搞成它!怎么会派个人来掣我们的肘?”

  郑泌昌:“我原来也是这样想,只要搞成了,给国库里添了银子,一俊遮百丑,阁老小阁老过了关,我们也过了关。但从昨天高翰文那个态度,我就起了疑。小阁老既要我们搞成这个事,什么人不好派,派个这样的人来?今天我明白了,都是因为背后有裕王那些人的压力,后来又被胡宗宪一搅和,打小阁老那里就开始乱了阵脚了。又要我们干剜肉补疮的事,还得派个郎中在边上看着。又要补亏空,面子上还要光鲜。说穿了,就是要我们多出血,买了田改了桑老百姓还不闹事,然后赚了钱一分一厘都交上去。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何茂才:“那就让他们树牌坊,我们当婊子!大不了,我们不在里面分钱就是。”

  郑泌昌:“要能当婊子,我也认了。现在只怕婊子也当不了了。我们不分钱,宫里的,朝里的,那些人要不要分钱?还有,真照高翰文和两个知县这样的搞法,三十石一亩,五十石一亩,沈一石也不会愿意拿出那么多钱来买田。每年增三十万匹丝绸的事做不成先不说,今年和西洋的五十万匹生意便泡了汤。都五月末了,再搅和,拖到六月七月,改稻为桑就拖黄了。那时候一追究,毁堤淹田的事也会暴露了出来。为了把自己洗干净,小阁老他们,还有织造局都会把事情往我们身上推。等着吧,老何,囚车早给你我准备好了。你和我就等着槛送京师吧。”

  何茂才的头皮轰的一下也麻了,那张脸涨得通红,眼睛也冒出光来:“那就都往死里走!他们在朝廷里拿着刀争,我们也不是砧板上的鱼肉。要搅,就把水都搅浑了。到时候想动我们,也得要他们连着骨头带着筋!”

  郑泌昌知道这个何茂才性子是急了点,但急狠了往往也就有狠招,望着他问道:“怎么把水搅浑?”

  何茂才:“高翰文不是小阁老派来的吗,海瑞和王用汲不是裕王派来的吗,那就让他们派来的人去改,按十石一亩八石一亩逼着他们去改!”

  郑泌昌又有些不信他的话了:“高翰文的态度你昨天都看到了,虽说老沈那儿正在套他,可入不入套都还不知道。海瑞和王用汲是裕王那边的人,更不可能按我们这个意思去做。”

  “这就得走一步险棋!”说到这里,何茂才停住了,走到签押房的门口,对外面,“你们都到二堂外去,任何人现在都不让进来。”

  门外有人应声走了。

  何茂才把门关了,回过头来。

  郑泌昌这时正定定地望着他:“什么险棋,你说。”

  “通倭!”何茂才嘴里突然冒出这两个字。

  “通倭?”郑泌昌的脸立刻白了,“老何,你疯了?通倭可是灭门的罪!”

  何茂才:“不是我们通倭,让他们通倭!”

  郑泌昌:“他们怎么会通倭?”

  何茂才走了过来,在椅子上一坐,把头凑近了郑泌昌:“你还记不记得上次马宁远抓的那个人?”

  郑泌昌:“淳安那个桑民的头?”

  何茂才:“是。那一次踏苗的时候闹事,马宁远就是以通倭的罪名抓的他。后来被胡宗宪放了。听手下人说,今天在码头上海瑞放走的又是这个人。就是他带着淳安的刁民四处买粮,煽动百姓不卖田。这几天他们那伙人一定还会四处买粮,想个法子让他们到倭寇手里去买。连他们带倭寇一起抓住,做成个死局,然后交给那个海瑞去办。”

  郑泌昌心动了:“说下去。”

  何茂才:“按律例,通倭要就地正法。让那个海瑞到淳安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杀这些不肯卖田的人!”

  郑泌昌:“海瑞要是不杀这些人呢?”

  何茂才:“这些人是海瑞今天放的,不杀,就说明海瑞也有通倭的嫌疑。我们就可以办他!”

  郑泌昌:“这倒是连得上。”

  何茂才:“让海瑞杀了这些人,淳安建德的灾民就没有人再敢买粮,没有粮就只有卖田,海瑞和那个王用汲就不敢再阻止。一是百姓不会再听他们的;饿死了人也都是他们的罪,那时也可以办他!”

  郑泌昌:“怎么让那些人到倭寇手里买粮?”

  何茂才:“这件事我去办,你赶紧催老沈。明天上午议事,只要高翰文改了口,同意我们那个议案,剩下两个知县和那些刁民就按这个法子办。关口是要老沈今天晚上无论如何把那个高翰文套住。”

  郑泌昌坐在那里又是一阵好想,慢慢才又望向何茂才:“通什么的那个事要做干净,千万不要落下什么把柄。”

  何茂才站了起来:“干了十几年刑名了,这个你就不要担心。”

  “也是他们逼的,干吧。”郑泌昌也站了起来,“那个什么海瑞和王用汲现在哪里?”

  何茂才:“在门房里呢。”

  郑泌昌:“你打了一天的雷我总得下几滴雨。叫他们进来,我来说几句,把他们先稳住。你抓紧去干你的。”

  “好。”何茂才走了两步又停下了,“老沈那儿,你也得抓紧催。”

  6沈一石别院账房

  沈一石神情十分严肃地将一摞账册往书案上一摆。

  高翰文坐在那里静静地望着他。

  沈一石:“这里没有第三个人,我就斗胆跟大人说了吧。这些账册连浙江巡抚都不能看。”

  高翰文站了起来:“那我就不看了。”

  沈一石依然十分平静:“我也没叫大人看。”

  高翰文望着他。

  沈一石:“只是有些事想让大人知道,是为了大人,也是为了鄙人自己。一点私念而已。这点私念待会儿我会跟大人说,同不同意都在大人。”

  高翰文更加紧紧地望住了他。

  “这样吧。”沈一石拿起了一本账册,“大人也不要看,我念,只拣这两年当中最紧要的几处念。我呢只当念给我自己听,大人呢只当没听见。”

  高翰文神情凝肃起来,不禁又坐了下去,等听他念。

  沈一石翻开了账册:“嘉靖三十九年五月,新丝上市,六月,南京苏州江南织造局赶织上等丝绸十万匹,全数解送内廷针工局。嘉靖三十九年七月,应天布政使衙门、浙江布政使衙门遵上谕,以两省税银购买上等丝绸五万匹中等丝绸十万匹,和淞江上等印花棉布十万匹,解送北京工部,以备皇上赏赐藩王官员和外藩使臣。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南京苏州江南织造局同西域商人商谈二十万匹丝绸贸易,折合现银二百二十万两,悉数解送内廷司钥库。注:无需向户部入账。”

  听到这里高翰文惊了,站了起来。

  沈一石却仍不看他,又拿起了另外一本账册,声调依然十分平静:“嘉靖四十年二月,接司礼监转上谕,该年应天、浙江所产丝绸应贸与西洋诸商,上年所存十二万匹丝绸悉数封存,待今年新产丝绸凑足五十万匹,所货白银着押解户部以补亏空。三月,又接司礼监转上谕,将上年封存之十二万匹丝绸特解十万匹火速押运北京,赏裕王妃李侯家。”

  高翰文惊在那里,连呼吸都屏住了。

  “就念这些吧。”沈一石将账本轻轻放了回去,“按理说,南京、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局,应天、浙江两省那么多作坊,每年产的丝绸,还有淞江等地的棉布,如果有一半用在国库,也能充我大明全年四分之一的开销。”

  高翰文还是屏住呼吸,惊疑地望着沈一石。

  沈一石:“可丝棉每年产,每年还缺。今年朝廷又提出每年还要增加三十万匹的织量,这才有了改稻为桑的事情。听了这些,大人应该知道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差了。”

  高翰文深望着他:“沈先生,你把这些告诉我为了什么?”

  沈一石:“刚才说了,一点私念而已。说句高攀的话,我想交大人这个朋友。”

  高翰文又不语了,还是望着他。

  沈一石:“昨夜巡抚衙门通告,叫我今天陪大人了解浙江丝绸的情形,那时我并没有想到要跟大人说这些。一番琴曲之谈,知道了大人就是精解音律的苏南那个高公子,我才动了这个心思。记得当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下狱,仁宗要杀他,宣仁皇太后说了一句话,灭高人不祥!就这一点念头,救了苏东坡的命,才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多少千古名篇。大人,不是恭维你,我不想让你这样的大才陷到这样的官场漩涡里去,损了我们江南的斯文元气!”

  高翰文见他说得如此意调高远,又如此推心置腹,不禁也激动起来:“沈先生的意思是要我做什么?”

  沈一石:“浙江官府有郑大人、何大人,织造局这边有杨公公,这些话原不是该我说的。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大人如果认我这个朋友,我就进几句衷言。”

  高翰文:“请说。”

  沈一石:“赶紧让淳安和建德的灾民把田卖了,在六月就把桑苗插下去。成了这个事,大人也不要在浙江待了。我请杨公公跟宫里说一声,调大人回京,或是调任外省。”

  高翰文立刻凝肃了:“沈先生的意思是让我同意巡抚衙门的议案,让灾民十石一亩八石一亩把田卖了?”

  沈一石:“箭在弦上,不按这个议案,改稻为桑今年就万难施行。到时候,朝廷第一个追问的就是大人。”

  “如果那样,朝廷也不要我来了。”高翰文的态度立刻由激动变成了激昂,“高某在朝廷提出了‘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奏议,其意就是为了上解国难,下疏民困。多谢先生担着干系把内情告诉了我,但倘若我知道了内情便一任数十万灾民明年失了生计,则高某把自己的前程也看得太重了。”

  沈一石:“我说一句话,请大人先行恕罪。”

  高翰文:“请说。”

  沈一石:“说轻一点,大人这是不解实情;说重一点,大人这是书生之见。”

  高翰文的脸色果然有些难看了:“何谓书生之见?”

  沈一石:“大人只知道百姓卖了田明年便没了生计,为什么不想想,丝绸大户买了那么多田,一年要产那么多丝,靠谁去种?靠谁去织?”

  高翰文望着他。

  沈一石:“就像现在许多无田的百姓,都是靠租大户的田种,哪里就饿死人了?同样,稻田改成了桑田,也要人种,还要人采,更要人去养蚕缫丝,最后还得要许多人去织成丝绸。大人想想,今年的灾民把自耕的稻田卖了,明年无非是受雇于大户田主,去种桑养蚕。人不死,粮不断。我大明朝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子民百姓因没了自己的田就一个个都饿死。”

  高翰文沉思了,少顷又抬起了头:“照沈先生这样说,明年那些买了田的丝绸大户都会雇佣今年卖田的灾民?”

  沈一石:“大户自己也不会种田,不雇人那么多桑田谁去种?”

  高翰文:“也会像租种稻田那样跟雇农四六分成?”

  这一问把沈一石问住了。

  高翰文接着说道:“无田的人多了,都争着租田耕种,田主倘若提高租赋,三七,二八,甚至一九,百姓租是不租,种是不种?”

  沈一石叹了一声:“大人问得如此仔细,在下也就无话可答了。自古就是不动的百姓流水的官。如果大明朝的官都是大人这般心思,这些话我们都不用说了。”

  高翰文:“不管怎样,有幸结识了沈先生,他日没有了公事牵缠,我倒真愿意与先生推谈琴理。至于刚才先生跟我说的这些宫里的事,我会好好去想,不会告诉任何人。”说到这里便站了起来。

  沈一石一笑:“照大人这样说我们明天开始也就不能再来往了。现在是酉时,大人能不能为在下耽误半个时辰?”

  高翰文似乎明白他要提什么,略想了想,还是问道:“沈先生要我做什么?”

  沈一石:“请大人为舍侄女指点一下《广陵散》中那个错处。”

  高翰文眼望沈一石,心里其实已经答应了,却仍有些犹豫。

  沈一石:“就半个时辰,悟与不悟,是她的缘分了。”

  高翰文把目光望向了窗外的天色:“高情雅致,沈先生真会难为人哪。”

  沈一石眼露喜悦,深深一揖:“多谢大人。”

  7沈一石别院琴房

  推门进去时,高翰文和沈一石都站住了。

  芸娘这时已经不在琴台上,而是盈盈地站在屋子的中间,脚下摆着一个绣锦蒲团。

  沈一石:“也不知是我的面子还是你的福分,拜师吧。”

  芸娘在蒲团前慢慢跪下,拜了下去。

  高翰文倒有些慌乱了:“不敢,快请起来……”

  芸娘还是拜完了三拜,这才轻轻站了起来,低头候在那里。

  沈一石这时竟也静默在那里,少顷才说道:“只有半个时辰,请大人先弹奏一遍,然后给你指点错处,你要用心领会。经高大人指点以后,我的那点琴艺便教不了你了。”

  弦外之音恩断义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