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神兵劲旅-世界特种部队50年 >

第17章

神兵劲旅-世界特种部队50年-第17章

小说: 神兵劲旅-世界特种部队50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特结束了与维尔首相的晚餐会,穿着笔挺的晚礼服,疲倦地回到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他的助手已等候在那里。整个晚餐会上,他一直惦记着船员的安危,但是一直没有新的消息传来。
  当他双眼布满血丝地坐下时,国防部将有关作战情报的报告逐一地送到这里。晚上11点零8分,一份报告送了过来:“30名‘马亚吉斯号’船员全部登上‘威尔逊号’。”
  “咦,不是39名吗?”大家都诧异不已。
  15分钟启,一份补充报告送了过来:“订正:39名船员全部登上‘威尔逊号’。”
  总统见此,大声叫道:“感谢上帝!船员们都回来了!似乎没有受伤的,来,庆祝一下!”
  基辛格国务卿以及其他官员都高兴地欢呼起来。事件发生以来三天三夜的疲倦和担忧在此刻一下子烟消云散。副总统洛克非勒激动他说:“作为一 个美国人,我从未感到像今天这么的高总统没有忘掉指示国防部:”除了救出仍留在通岛上的海军陆战队队员外,停止一切作战。“
  半小时后,略显疲倦却又喜形于色的福特总统出现在尼者会见室。他以沉稳而欣喜地语调,对着电视摄像机读了一个简短声明:“‘马亚吉斯号’和船员已被营救出来。我们应该感谢参加救援的队员门的牺牲精神及勇敢行为。”
  在走出记者会见室的时候,总统打了个哈欠,对负责新闻报道的官员奈森说:“今天我和诸位都可以睡一个好觉了。”
  前总统尼克松也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一位共和党议员风趣他说:“海军陆战队拯救了‘马业吉斯号’和船员,同时也挽救了福特总统。” 

 



 折载沉沙:千里营救伊朗大使馆人质 
                                  
  天降横祸
                                 
  1979年11月4日清晨,伊朗首都德黑兰,人们像往常一样,匆匆忙忙地行走在上班的路上。而座落在市区的美国大使馆,也像平常一样安静,使馆工作人员陆续地从家中赶到使馆,一边打着招呼,一边准备着新一天的工作。
  而这些美国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沏咖啡的时候,一场灾难已经降临。
  大约10点的时候,使馆外面突然嘈杂起来。接着,当使馆人员从文案上抬起头时,无不目瞪口呆——他们眼前变戏法般地突然涌出一群学生模样的伊朗人,手中拿着木棒、刀子,紧紧地攥着拳头,恶狠狠地对他们嚷着些什么。其中,有几句蹩脚的英语冒了出来:“让美国人统统滚蛋!”
  “送还巴列维!”
  “把巴列维处死!”
  越来越多的学生潮水般地拥进大使馆。守卫大使馆的美国武装海军陆战队士兵向人潮中放了几颗催泪弹,但没有起到效果。
  约有500名伊朗学生涌入使馆,他们对使馆人员大声喊道:“你门被包围了!站到墙边去,不许反抗!”
  “谁敢反抗就干掉谁!”
  手无寸铁的使馆人员们面对着来势凶猛的伊朗人,只有服从的份儿。他们深知,这些血气方刚的伊朗人是说一不二的。他们乖乖地把尹放到头顶,走到墙边,不知所措地排成一排。
  这时马上有一队学生冲上来、给他们的手都绑上绳索。人们的眼中渐渐流露出惊恐之色:“你们想干什么?”他们不断地问着。而学生根本不予理睬。
  另外一帮学生把飘扬在大使馆的美国国旗扯了下来,接着升上一面白色旗帜,上书几个大字:“真主伟大”。在干完这一切后,怒形于色的学生门开始在大使馆内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他们口沫横飞,悲极而泣,整个大使馆成了一个集会的广场。
  当时,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人员,包括秘书、武官等外交官员共有66名。而此时此刻待在馆内的只有63人。主持大使馆工作的临时代办雷恩,在学生们冲进大使馆的时候,正巧同其他两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办事,然而他们也未逃噩运。被扣留在伊朗外交部。
  愤怒的学生们在演说完毕后,互相商量了一小会儿,然后冲着使馆人员大声喊道:“背靠墙壁,转过身来!”
  接着,学生们用准备好的布条将63名使馆人员的眼睛蒙起来。使馆人员纷纷抗议,但没有收到效果。他们被拉拉扯扯地集中到正楼附近的建筑物里软禁起来,尽管有的学生态度蛮横、举止粗暴,但在场的人质并没有受到伤害。
  随即,大使馆内的几名伊朗雇员被挑选出来,就地释放。矛头越来越明 显地集中到美国人身上。在各地,都可以听到学生们的高呼:“美国接受犯罪分子巴列维,帮助反对伊朗革命的分子!在伊朗各地策划阴谋诡计!进行反伊朗宣传!”
  “将巴列维引渡到伊朗,马上在伊斯兰革命法庭进行审判!”
  潮水般的口号声传入伊朗外交部内,在那儿被几个学生盯得紧紧的美国临时代办雷恩皱着双眉,轻轻地摇了摇头。
  他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会被软禁在这里了。
  原来,学生们要求美国释放的人物就是被称为“伊朗盟主”的巴列维国王。巴列维1941年即位,当年仅22岁,可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上台后,以美国为靠山,依赖着丰富的石油收入,强有力地推进了伊朗军事和工业的现代化,并居国王宝座达37年之久。
  在这期间,巴列维国王利用秘密警察,彻底镇压了要求回归伊斯兰文化和政治自由的反对派,1963年又驱逐了对他王位构成威胁的中心人物霍梅尼等人。由于巴列维建立的这一独裁体制,遭到全国人民的激烈反抗。
  1979年1月16日,山雨欲来风满楼。在群众日益高涨的不满呼声中,巴列维感到大势已去,遂抛弃了他统治了长达37年的国家,逃注国外,并卷走大量财富。他先是到了埃及的阿斯旺避风头,后来又移居开罗,最后逃往所谓的“自由之国”——美国。
  据说,巴列维国王在位期间积累了颇为丰厚的财产,失意辗转之中仍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后来他患了癌症,他去美国的直接理由是为了在美国治病。
  同年2月1日,伊朗迎接了流亡巴黎的精神领袖霍梅尼。霍梅尼在伊朗大地上卷起了伊斯兰革命之风,并严厉谴责巴列维的滔天罪恶。
  霍梅尼在回伊朗后,立刻成立了革命评议会,任命巴扎尔甘为代理首相,取代当时的巴赫蒂亚尔首相。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告成立,并宣布骨干产业国有化,并选择非同盟路线。但是采取稳健政策的巴扎尔甘与倡导激进的伊斯兰化的革命评议会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不久,甩朗逐渐向霍梅尼的伊斯兰化体制演变。
  这期间,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和埃及实现和解,多年的敌对关系宣告结束。但包括伊朗在内的阿拉伯各国对美、以、埃的愤怒却越来越明显。
  这时,要求“归还巴列维”、“让巴列维回国接受审判”的呼声空前高涨,伊朗人民认为,正是美国对巴列维的公然支持和纵容,才造成伊朗目前的困顿局面。于是,学生们在有关人员的授意和组织之下,扣留了美国大使馆的美籍人员,从而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11月4日下午1点过后,学生门完全占领和控制了美国大使馆。这个事件虽然和伊朗政府没有直接关系,伊朗政府却非常支持学生们的举动。伊朗外交部于傍晚发表一项声明,语气强硬地谴责美国说:“该事件反映了伊朗国民的感情,是由于美国接受巴列维而引起的,一切后果应由美国自负。”
  接着,第二天伊朗最高领袖正式提出,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同时对学生的举动公然进行支持:“美国大使馆是间谍的根据地,许多阴谋都是从这儿产生的。”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美国白宫,官员们忙成一团。美国政府向伊朗提出严重抗议,要求迅速释放大使馆人员,然而伊朗一方根本不予理睬。
  不过,伊朗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分批地释放了一些妇女及有色人种。 19日,有1名妇女、2名男性黑人获释;20日,又有4名妇女、6名男性黑人被释放。然而,剩余的53人,仍被作为人质继续扣留着。
  美国人蓦然发现,伊朗人动真格的了——这并不是他们开的一个小玩笑。
  美国人急了。
                                 
  武力营救人质?
                                 
  此时的美国已是焦头烂额。众多外交官员想尽一切办法,企图通过外交谈判来努力争取人质获释,然而强硬的伊朗方面毫无合作的意图。伊朗一口咬定:只要引渡巴列维。
  卡特总统终日不见笑颜。他虽然把通过外交解决作为首要考虑的方法,但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实施营救作战的问题。他在苦苦思索之后,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召来。
  “通过武力营救人质的可能性如何?”总统问道。
  “应该不存在大的问题。”会议主席思索片刻后,谨慎地答道。
  “那么开始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由谁来元成呢?”总统紧紧追问。
  “绿色贝雷帽!”会议主席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两人都会心地笑了。
  琼斯主席开始了苦苦考虑。营救计划的重点,除了不引起战争危险外,就是要尽可能地完全救出人质。但是对美国来说,伊朗是敌对国家,而且德黑兰距美国可以使用的军事基地很遥远,因此要完全地救出人质是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直升机应是作战的主角。由于续航距离太长的原因,直升机可从阿拉伯海上的航空母舰上起飞,中途接受加油。
  那么,接下来的主要问题就是直升机的机型及架数。
  由于续航距离长、空运能力大、螺旋桨能折叠、以及有利匿意图等理由,排除了候选机种(H—46、CH—47、CH—53、HH—53等,而最后选定了RH—53D)“海上种马”直升机。这种原用于海上扫雷的飞机,拆除了附属装置,修改了油箱,增加了油料的携带量,性能虽不完美,却也是不错的机型。
  1979年6月下旬,首先有6架RH—53D机被送到了阿拉伯海的“小鹰号”航空母舰上,接着又被转送到新加入舰队的“尼米兹号”航母上,加上后来又送去的2架,共8架直升机在“尼米兹号”舰上。
  至于直升机的架数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问题。官员们考虑过4架、但又考虑任务的艰巨和可动率,决定动用6架,接着又是7架,最后定为8架。由于直升机的架数直接影响到C—130机的架数、搭乘人数、装备以及其它问题,因而准备工作将相当复杂。
  关千冲入大使馆,抢送人质的营救队人数,开始计划是80名,后来又增加到92名。92名营救队员、53名人质,再加上当地的秘密特工人员50名,共计200人。要将这些人从大使馆运送到C—130机待命的3号地点,除了1架指挥机外,至少还需要4架C—130机。
  为此,将预备机包括在内,在1号地点所需飞机架数应为6架。后来又考虑到随着气温上升而产生的性能降低、故障等,将出发时的所需架数定为7架。最后为了留有余地,又增加1架,共计8架。
  考虑到直升饥的续航距离,中途加油是绝对必要的。由于加油后,要飞 到德黑兰离大使馆不远的地方,因而加油地点的条件是要离德黑兰不远。
  在选择加油地点问题上还颇费了一番周折。老的飞机场容易被发现,因此不得不避开。C—130机及直升机的着陆条件是,加油机能够起降并能够进行加油作业的平坦地方,且土质坚硬,还需要相当的宽度。当然必须是远离村庄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由于保密而不能使用飞机着陆灯,必须有一个现成的着陆用的目视瞄准物。
  最后选定的地点是德黑兰东南约320公里处的霍拉散省卡维尔沙漠里的塔已斯市附近,横跨可通行车辆的公路的两侧。这虽然不是最佳地点,但也再无合适的地方可选。据有关情报说,这条公路夜间几乎没有车辆通行,但设想了可能遭遇到车辆夜行的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报、就采取扣留的手段,直到作战结束。
  11月9日,卡特总统召集了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律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指示他们研究营救作战问题。
  琼斯提出了他的计划:“我们可以用儿架直升机将营救队送至大使馆附近。由于路途遥远,C—130加油机可随行。到达预定地点后,营救队乘坐携带的车辆呼进大使馆,抢走人质。整个动作要一气呵成。”
  国防部长布朗提出了他的看法:“乘坐自己携带的车辆是不是目标太大了?”
  “那你的看法呢?”卡特转过头来,盯着布朗。
  “我认为,在冲进大使馆时,可改为使用伊朗当地的支持美国者及秘密潜入伊朗的特工人员事先准备好的车辆。这样可遮人耳目,而且不费周折。”
  卡特赞许地点了点头。
  事不宜迟。根据这个计划,以绿色贝雷帽为骨干,从陆海空三军的海军陆战队抽调队员,组成了一支以直升机队、C—130机队、营救队为骨干的联合特遣队,并秘密地展开了筹备工作。到11月29日,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完成。
  选拔直升机飞行员是按下述条件进行的:由于驾驶RH—53D机执行过这种任务的人员极少,或者让类似机种飞行员参加这种任务的演练,或者让有类似任务的其他的飞行员转到RH—53D机上。从以往的越南战争的经验来看,人们认为后者比较容易做到,而且认为从空军的救援部队、海军的袭击部队转过来更有效率。但由空军转过来需要办理转兵种手续,为了保密起见,官员们放弃了这种作法。最后、由于RH—53D是海军飞机,便决定从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选择人员,并经过长达5个月的训练来谋求提高熟练程度。
  然而,在装备、补给、情报、通信等细节上,仍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为了在近似实地的环境下进一步演练,联合特遣队队员们转移到美国西部盐湖城附近的一个沙漠地带,在那儿进行实地训练。
  说到布拉格堡恃种部队的组建,要追溯到1977年。当年10月18日凌晨,在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机场,恐怖分子劫持了一架西德客机。西德的国境警备队GSG—9对机内人质果断地实施了营救作战。在此事的刺激下,加之当时恐怖分子劫机事件频频发生,1978年2月,美国以营救为目的,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成立了一支专门部队,并开始了训练。
  布拉格堡是美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驻扎的基地。这支部队是由300名从陆海空及海军陆战队中严格选拔出来的队员组成的。在绿色贝雷帽的支援下,部队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营救人质的训练上。
  当然,同以往的恃种作战一样,队员们对他们将要执行的任务一无所知。不过,这一次由于伊朗人质事件已成为美国最为头疼的事件,队员们对救援目标已猜了个八九不离十。训练是枯燥乏味的,在下决心进行营救作战以前这段时间,队员所能够做的事,就是反反复复地训练、再训练。
  训练的一开始,主要着眼点就放在完成大规模集成训练上,以便任何时候接受命令部可马上采取行动。外交努力落空、谈判陷入僵局后,训练采用以下方法:每二至三周,一点一滴地提高训练程度,以应付随时下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