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637章

大唐极品闲人-第637章

小说: 大唐极品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军毕竟是第一次光顾非洲大陆,对这里的地形根本就不熟悉,要是一旦贸贸然的闯进沙漠之中,到时候迷失了方向,那可就糟糕了!

薛讷连声应道:“兄长放心,小弟省的!”

薛讷说完,转身就去准备,集结队伍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唐军将士们显然都对如此轻松就占据了苏伊士港十分不满意,他们喜欢的是大仗,硬仗,喜欢的是在尸山之中睡觉,在血海里面洗澡,喜欢那种短兵相搏的感觉。

一听到要连夜出发,一个个都兴奋的不得了,根本就不用各自的队官招呼,自发的就站好了队伍。

杜学文看着,脸上带着笑意,显然他对将士们这高涨的士气,浓浓的战意十分满意,身为军人就应当如此,那些畏战如虎的,只配被人奴役。

“将士们!”这是杜学文第一次站在大军面前,做战前动员,好不生熟,而且他立刻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这里不过是我们征服埃及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许多大仗,硬仗在等着我们,现在我命令你们一路向北,杀死你们看到的每一个大食人,征服你们踏足的每一寸土地,现在~~~~~~~~~~~出发!”

第七篇永徽第三十九章骑兵!出击!

第三十九章骑兵!出击!

留下三千军队驻守苏伊士港,杜学文和薛讷便乘着夜色出发了,他们的目标在北方,在塞得港和亚历山大港。

在陌生的环境里,唐军并没有觉得不适应,哪怕是一直以来都战斗在辽东这种苦寒之地的辽东军,也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无数战马在埃及的大地上奔驰着,一路向北,疾驰而过,这么大规模的行军,想要隐匿行迹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快速度,在开罗的大食驻军反应过来之前,奔袭捕杀他们的猎物。

华夏是世界上较早出现骑兵的国家,这么多年的战争积累,对于骑兵战术的运用也早就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在华夏的历史上,早在春秋未期,步兵兴起,各国车步并重的时候,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不过当时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

直到战国时代,骑兵才作为一个**的兵种出现,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车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并且那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从后世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是汉朝向匈奴称臣,因为汉朝在武帝以前和匈奴作战几乎没有打胜过,曾经白登之战汉军40多万军队战败,还有大大小小的各场战役,匈奴普遍用的是骑兵,而中国由于汉以前几百年中一直在打内战,都是各大战国纷争,都适用的步兵和车兵作战,从来没有和善于使用骑兵的匈奴军队作战,再者,在此以前中国包括欧洲都不看重骑兵作战,因为一冶金技术落后,装备上没有适合骑兵的武器和装甲,科技落后没有适合骑兵的马鞍和马镫,所以导致士兵不能长时间骑马,所以从周以后骑兵渐渐的被中原各国淡忘,大多用于侦察,而已匈奴为首的北方民族,因为天生以放牧为生所以在骑兵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和利用,匈奴当时的所有正规军基本都是骑兵,匈奴骑射尤为厉害,基本是一箭命毕。

但是汉帝国为了打败匈奴,出于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令训练骑兵,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由于骑兵作战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所以一切都在探索之中,首先马鞍在战国末期诞生了,但是由于没有马镫战士还是不能长时间在马上作战,后来霍去病研习骑战发明了马镫,保障了骑兵可以长时间在马上作战,至此世界骑战跨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也是第一个发明出马镫的国家,后来。经成吉思汗大军西征传入欧洲,由于匈奴的厉害之处在于骑射,他们的弓箭非常厉害,所以汉朝将领和工匠们将古弩改进,加大射程,和次数,导致可以发三次,或者更多,另一方面将秦朝时期使用的长射箭头,重新找出来,并加以改进,使得当时弩的射程为以前的两倍远远超出匈奴的弓箭射程,再加上匈奴是在马上用力拉弓的同时瞄准,而汉军是在拉好弩后瞄准准确率大大高于匈奴,再加上后来大力训练精锐骑兵,使之可以与匈奴骑兵一较高下,所以导致匈奴的骑射完全失去优势。

《史记》记载:“冠军侯嫖姚校尉霍去病受任骠骑大将军,率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右部,历五王国,越焉支山千里,歼敌**千,斩折兰王、卢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汉军与匈奴人作战就是一句话,以骑对骑,以快对快,打得你没法躲,或是来不及躲。

由于霍去病对骑兵战的不断研究,他弄出了第一个人类历史上的骑兵战阵,由于汉以前对内作战所以多发展了步兵和车兵战,这些战法讲究配合,而骑兵的战术大部份时间里就是正面突击,长途奔袭,战略合围,断敌后路等等,既使是骑兵战术的祖师爷匈奴人也只有这些,所以骑兵在作战时根本就没有办法列阵,因为如果列了阵,再重逢的时候既要保持阵型不乱,又要保持骑兵的优势冲杀根本不可能,这样只能减低骑兵的激动,冲击和战斗力,所以一直没有人研究出适合骑兵的战阵,但这时的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种新战术,车悬。

车悬其实也就是突击战术的威力加强版,但比突击要霸道很多,也不像突击哪样一窝蜂似的一拥而上,更注重各骑之间的间隔,配合,等于一个骑兵版的锥行阵,不同之处在于宽度要更大一些,深度窄一些。

由于卫青和霍去病的不断对匈奴作战,使得匈奴帝国在东方难以发展,而且分裂为东匈奴和西匈奴,东匈奴投靠汉朝和汉朝一起对抗西匈奴并且渐渐并入汉朝,而西匈奴因为在东方找不到发展空间,被迫杀向西方寻找新的空间,由于匈奴学会了一部分汉朝骑兵作战方法,再加上他们自身的优势,导致匈奴对西方的什么罗马帝国,高卢,汪达,等等有财富的地方都意味着屠杀,当匈奴人入侵欧洲后欧洲人普遍视匈奴人为野蛮人,他们用骑兵相继将许多欧洲北方民族赶出他们的土地,然后又进攻罗马,使得罗马损失惨重,因此西罗马不得不宣布灭亡,由于匈奴人在东方被中国人痛击打败,使得西方遭受了厄运,在匈奴铁骑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下,西方民族是生灵涂炭,可见西方的骑兵根本不是东方帝国的对手,最起码在当时是汉朝骑兵天下无敌。

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骑兵,就要数蒙古骑兵了,蒙古人对骑兵的培养,无疑是极其苛刻的,骑兵的预备役自小生长在马背上,十五岁从军,七十岁退出兵伍。

《元史。兵制》记载:“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佥为兵。”

蒙古马个头稍小,但耐力极好,而且适应粗放粗养,是相当优秀的一种军马。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无法比拟的战斗力。

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快、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50至100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300至400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

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还能在短兵拚杀中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等。在护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如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性。

蒙古骑兵机动能力强,通常能够调动敌军到预设的阵地进行作战,在进入作战地域前,全体蒙古骑兵下马,牵马而行以保持马力。接近战场两里之内,再上马作战。作战时,留少数兵力于大营看护战马,战马疲惫后可以回营换马再战。

对付欧洲的军队,蒙古人通常会派出几名勇士绕敌人的阵形挑战,引诱对手射箭,待确定敌人弓箭的有效射程后,蒙古骑兵则围绕着敌阵在敌人弓箭射程外攻击,利用蒙古骑兵弓箭射程较远,弓骑兵机动打击能力强的优点轮番打击敌人。等侯敌方阵形因伤亡和疲劳出现破绽时,绕阵攻击的蒙古骑兵可以从任何方向发起致命一击。

欧洲的重装步兵和重装骑兵数量并不多,战斗力与蒙古骑兵相比也没有优势可言,因而蒙古骑兵能以两万骑兵远征而杀死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拨都回国时带回了两千车人的左耳。史学家估计一个皮袋可装一百个人耳,两千车的人耳大约为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数。

在骑兵冲锋时,战刀很容易卡在人肉或者是盔甲上,因而蒙古人配备了一种特殊的骑兵武器铁棍。但作战时蒙古骑兵主要还是依仗着世界第一流的骑射水平,用弓箭打败了欧洲各国的联军,在欧洲大地上当了近百年的统治者。

作为一支军事力量,蒙古军队的成功依赖于它的机动灵活、纪律严明和听从调遣。他们没有超人的技术优势,也没有秘密武器。所有的游牧军队都是天生机动灵活,但没有一个像成吉思汗的军队那样纪律严明。

成吉思汗的训言似乎主要是关于军队纪律方面的。后世残存下来的片断表明,对不服从命令的处罚是严厉的,而且军事单位共同对其单个成员的行为负责。

指挥官在战场上有效的协调大兵团运动的能力,是蒙古军事机器的另一个明显证明。如果一支军队没有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出现,它的指挥官就会立刻被处罚,不管提供什么样的借口也无济于事。

这种严格的纪律,在汉朝以后,除了蒙军,似乎就没有一个国家做到过。历史的公论是“汉以强亡”,而汉军在军事上的成功,任何人只要读一读居延汉简的记录,就会知道他们不成功是没有天理的。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广,李广的个人悲剧,直接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和正确的位置出现,所以他就一定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任何客观原因都不能成为借口。尽管有些历史学者对汉朝颇有批评,比如认为卫青、霍去病非名将之材,但不管事实如何,其实汉军的成功也的确是不依赖于什么名将、天才的。

而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比如说如果宋军能拥有这样的纪律,无论是北宋和南宋,都不会灭亡。如果乃蛮人、克烈人拥有这样的纪律,草原的主人也根本不可能轮到蒙古人。

蒙古骑兵无疑是中世纪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术灵活、智勇兼备、令人生畏的旋风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

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

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并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

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敌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掩护。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弓箭。

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

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敌人交战,那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