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 >

第34章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第34章

小说: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上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专人作了《晋文侯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你用道义使诸侯和睦,显扬了文王、武王的功业。文王、武王能够谨慎地修养美德,感动了上天,他们的美德在百姓中广泛传播,所以上天就把帝王之位交给他们,他们的恩泽将永远流传于后世的子孙。你要关怀我,使我继承祖业,使周王室永远兴盛。”从此,晋文公就正式地成为了天下的霸主,王子虎和各路诸侯在晋国的践土宫殿订立了盟约。
  城濮之战后,晋军焚烧了楚军的阵地,大火烧了好几天都不灭。文公并没有因为胜利而喜悦,他不住地摇头叹息。左右随从对此不解,便询问其中的原因。文公说:“我听说只有圣人在战胜敌人以后才会心情安定,我不是圣人,所以感到十分恐惧。况且楚将子玉依然活着,他对我国是个莫大的威胁,我又怎么能高兴的起来呢?”直到得知子玉因为战败而遭到楚王责备自杀以后,晋文公才长出了一口气,面露喜色地说:“我国攻击敌人的外部,而敌人又从内部互相诛杀,内外相应,我们的霸业才有了保障啊。”后来,文公又恢复了卫侯、曹伯的地位,并与诸侯在温地会盟,支配周王的活动,建立了三军制。这样一来,他的霸业就有了更强大的保障。
  秦晋反目
  文公七年,秦晋两国共同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在重耳流亡路过时无礼,又在城濮之战中帮助楚国,因此晋国坚决要灭掉郑国。郑国国君为了解围,便暗中派使者游说秦穆公,说这样做会使晋国的实力更加强大,而对秦国却没有任何好处。秦穆公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与之达成了密约,擅自撤军回国了。晋军知道后非常生气,但孤掌难鸣,所以也只得回师。从此,秦晋两国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痕。
  两年后,晋文公去世,太子欢继位,这就是晋襄公。同年,郑国国君也去世了,国中出现了叛徒,暗中把国家出卖给秦国。秦穆公便派出军队去偷袭郑国。行至滑国地界时,秦军遇见了郑国的商人弦高,怕被他用计欺骗,所以灭掉滑国以后就赶紧班师回国了。晋国大臣先轸向晋襄公建议说:“秦穆公不听从他的贤臣蹇叔的劝告,出兵偷袭郑国,违背了民意,我国趁机攻击他的军队,一定会取得胜利。”栾枝则认为晋国尚未报答秦国对文公的恩德,所以不可以攻击它。先轸反驳道:“秦国欺辱我国新君孤弱,讨伐我国的同姓国家,这样的恶行还有什么值得报答的?”晋襄公觉得先轸有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兵去攻打秦军。此后,秦晋两军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晋军在崤山附近全歼秦军并且俘虏了秦军的三位主将。但是由于文公的夫人、襄公的母亲是秦国人,在她的劝说下,襄公将三位秦国将军释放回了国。
  秦国对崤山之仇一直铭记在心。三年以后,秦国又派遣这三位将军领兵讨伐晋国,以报当年之仇。由于各种原因,秦军在攻占了晋国的汪邑以后便撤退了。一年以后,秦穆公调动大军再次讨伐晋国,这一次,秦军渡过黄河,并夺取了晋国的王官地区,穆公亲自来到崤山,为秦军在崤之战中阵亡的将士修建了纪念碑。晋军见秦军来势凶猛,便只好据城坚守。此后,晋军又攻打秦国,夺取了新城,报了王官战役之仇。从此以后,虽然秦晋两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从前为世人乐道的秦晋之好已经不复存在了。

  第112节:新读史记(上卷)(112)

  无道灵公
  晋襄公六年,赵衰、栾枝、狐偃等先君时的大臣相继去世,赵衰的儿子赵盾执掌了大权。一年以后,晋襄公去世,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赵盾手中。经过一番君位继承权的风波,太子夷皋最终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晋灵公。由于晋灵公年纪很小,所以由赵盾辅助他处理朝政。这时候,晋国的主要注意力仍集中在与秦国的互相攻伐上。
  灵公成年以后,生活极为奢侈,他大肆搜刮民财、广建宫室;十分昏庸。他曾经在一条十分繁华的街道旁边建了一座豪华的楼台,然后自己经常站在楼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百姓躲避弹丸以取乐。他无比残忍,有一次,厨师做熊掌没有熟透,灵公大发雷霆,便将他杀死,让人将尸体丢弃到宫外。对于灵公的种种恶行,赵盾、随会曾经屡次劝谏,但是没有效果。这一次,两人正好去上朝,看见了宫人往宫外抬送被杀厨师的尸体,都非常气愤,便又一次向灵公进谏。久而久之,灵公对这些忠臣产生了怨恨情绪,便派遣刺客去刺杀赵盾。刺客来到赵盾家,发现大门敞开着,赵盾在堂上休息。刺客看见他家里十分简朴,也知道赵盾是位忠臣,便叹息道:“杀死忠臣与违背君主的命令,罪过是一样的。”于是他放过了赵盾,但是由于自己也无法向灵公交差,就撞树自尽了。
  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灵公始终没有放弃除掉赵盾的想法。有一次,灵公宴请赵盾,打算在席间把他杀死。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灵公的厨师长在当初贫困落魄的时候曾经接受过赵盾的恩赐,此后,两人再没有见面,但是这位厨师长始终没有忘记赵盾的恩德。他知道灵公要杀赵盾的消息以后,先是劝赵盾速速离开,接着,又拼命抵挡了烈犬与伏兵的袭杀,成功地掩护赵盾脱身。赵盾出逃以后不久,灵公便被赵盾的同族弟弟将军赵穿在桃园杀死了。至此,晋国的这段黑暗的统治才得以结束。
  晋楚结怨
  灵公死后,赵盾回国继续掌政,他拥立襄公的弟弟黑臀为国君,这就是晋成公。此时,历史上有名的楚庄王继承了王位,楚国开始强大起来。晋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楚国的冲击,楚国代替了秦国,成为晋国的主要对手。成公七年,晋楚两国,在扈邑会集诸侯,都试图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陈国畏惧楚国,不敢前去赴会。晋国于是派中行桓子去讨伐陈国,并趁机援救郑国。楚军派军队迎击晋军,结果被晋军打得一败涂地。
  晋景公三年,楚庄王派兵围攻郑国,郑国派使者向晋国告急。因为郑国和晋国关系一直比较好,所以晋国派遣三军前去解围。可是当晋军到达黄河的时候,楚国已经迫使郑国投降并且签订了盟约,楚军也已经退去,晋军将领荀林父便打算领兵回国。但是将军先毂说:“我军此行的目的是来援救郑国,如果中途撤回,恐怕军中会出现二心。”于是,晋军便渡过了黄河。但是楚军在迫使郑国投降以后,并没有立即回国,因为他们想要到黄河饮马,以此来显示军队的威名。这样晋楚两军就在黄河边遭遇,并展开了激战。这时候,郑国已经归附了楚国,所以便反过来帮助楚军攻打晋军。晋军战败,奔逃到黄河岸边,士兵们争夺渡船,结果有很多人被砍断了手指,将军智罂也被俘虏了。回国以后,荀林父向国君请罪说:“我是督军的主将。军队战败,我应当受到惩罚,请求大王赐我死罪。”景公也非常生气,便想答应他的请求。这时,大臣随会进谏说:“大王,从前,城濮之战胜利以后,我们的先君文公仍旧一直很担忧,就是因为楚国的大将子玉还活着,只有当楚王诛杀了将军子玉以后,文公才高兴起来。如今楚军打败了我军,如果您再诛杀将军,这不是反而帮了楚人的忙吗?”景公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荀林父。
  景公五年,晋军讨伐郑国,再次在黄河边被楚军击败。第二年,楚国讨伐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景公打算出兵援助,大臣伯宗建议说:“现在楚国有上天庇佑,势不可挡,百战百胜,用军队是战胜不了它的。”晋国于是派遣解扬前往宋国,假称救宋以坚定其死守的决心,但是解扬却被郑国抓住送给了楚军。楚军用重金贿赂他,叫他到宋国城下说反话,劝其投降。解扬这个人非常忠贞,而且很聪明,于是他就假装答应,但到了城下以后,他却不惧一死,向宋人传递了晋军将要来救援的消息,并且力主其坚守。楚人想要杀死解扬,但是有人进谏赞美解扬的高尚品格,楚军才将他释放回国。由于宋国久攻不下,楚军只好解围而去了。

  第113节:新读史记(上卷)(113)

  郤克之恨
  晋景公八年,大臣郤克奉命出使齐国。齐国安排郤克与鲁国、卫国的使者一同朝见齐顷公。因为郤克是个驼背,鲁国的使者是个瘸子,卫国使者只有一只眼,所以齐国就派残疾人引导他们。齐顷公的母亲从楼上看见了这番景象,认为很有趣,便放声大笑起来。郤克被这种无礼行为激怒了,在回国路过黄河的时候,他发誓说:“河神为证,我郤克如果不向齐国报仇雪耻,誓不为人。”返回国都以后,郤克请求晋景公出兵讨伐齐国。景公问明了原因,对他说:“这是你个人的怨仇,怎么能将国家牵扯进来呢?”于是郤克的请求被拒绝了。后来,晋国的辅政大臣魏文子因为年老而请求退休,便推荐郤克担任他的职务。这样,郤克就成了辅政大臣,执掌了国政。
  一年以后,楚庄王去世,楚国开始衰落。晋国的压力就减轻了很多。为了巩固霸业,便开始讨伐齐国。齐国非常害怕,只好派太子强到晋国做人质,这样晋国才决定罢兵。晋景公十一年,齐国讨伐鲁国,夺取了它的隆邑。鲁国向卫国告急,后来两国又都通过郤克向晋国告急。晋国便派遣郤克等人率领大军与鲁、卫一道去讨伐齐国。这年夏天,联军与齐军在鞍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联军打伤并且围困了齐顷公。最后,齐顷公与他的卫士交换了着装、位置,借下车去饮水的机会逃脱了。齐军败退,晋军一路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顷公无奈,只得奉献出国宝请求讲和。晋军不答应,郤克说:“我们一定要得到齐顷公的母亲萧桐叔子作为人质,然后才肯退兵。”齐国使者回答说:“萧桐叔子是我国国君的母亲,她就如同贵国国君的母亲,您为何一定要得到她呢?你们太不讲道义了,如果你们坚持这样做,我们只能与你们决一死战。”齐人的坚决态度使晋人产生了担忧,所以他们也就不再勉强,最终答应与齐国讲和,订立和约后便撤兵了。
  厉公的功业
  晋景公在位十九年以后就去世了,太子寿曼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晋厉公。他继位以后,打算与诸侯和好,并与秦国在黄河边会盟。但是,秦国随即背叛了盟约,和翟国谋划共同讨伐晋国。厉公三年,晋国派使者谴责秦国背信弃义的行为,并与诸侯联合去讨伐它。最后联军在泾水流域的麻隧击败了秦军,并俘虏了它的将领成差。后来,晋国的大臣伯宗因为屡次直谏,触怒了厉公。所以厉公便借别人诋毁他的机会把他处死了。因为伯宗是个贤明的人,所以国人都因此而心怀不满,不再亲附厉公。
  厉公六年的春天,郑国背叛了晋国而与楚国结盟。厉公大怒,打算去讨伐郑国,大臣栾书极力认为晋国的霸业不能在自己这一代失掉,也建议厉公出兵讨伐郑国。厉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亲自率军出击。五月,晋军渡过黄河以后,听说楚军前来救援郑国,范文子感到非常害怕,便请求厉公撤兵。将军郤至不高兴地说:“我国出兵征讨叛逆,如果看见强敌就躲避,日后怎么对诸侯发号施令呢?”于是,厉公便下定决心,打算与楚军一战。战斗打响以后,晋厉公亲自率军杀敌,晋军士气大振,最后打败了楚军,楚共王的眼睛也被晋军射伤。楚将子反收拾残兵、整顿部队,打算再战。晋军听说后感到十分担心。不久,楚共王召唤子反到营中议事,而子反却喝醉了酒,没能如期前去。楚共王发怒,当面谴责了子反,子反便畏罪自杀了。楚军失去了主将,军心不振,楚共王只好率军回国。从此,晋国威震诸侯,它的霸主地位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外戚之祸
  厉公原本可以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但是他并没有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昏庸葬送了他的前程与性命。厉公喜好女色,后宫蓄养着大量的妻妾。得胜回国以后,厉公非常自傲,想把所有的大臣免职,任用妻妾们的兄弟为官。有个宠妾的哥哥名叫胥童,他与将军郤至有仇。为了报仇,胥童便暗地里向楚王谢罪,并与他勾结,企图共同努力除掉郤至。经过一番密谋之后,楚国便派使者前往晋国,欺骗厉公说:“大王,鄢陵一战,实际上是贵国将军郤至把楚军召来的。他企图借着国内空虚的时机作乱,迎接公子周回国即位。恰好他的盟国没有如期到达,所以事情没有成功。”厉公对此事半信半疑,便将情况告诉给栾书,询问他的看法。栾书对郤至也心存抱怨,因为鄢陵之战前夕,郤至没有采纳他的计谋,出人意料地击败了楚军,立下了大功。于是栾书就回答厉公说:“大概有这个事情吧!希望您派人到周京去暗中调查一下。”厉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便派郤至前往周京,想要观察他的言行。而栾书却有意安排公子周与郤至见面,毫不知情的郤至掉入了他的圈套。结果厉公对谣言信以为真,便开始对郤至心生怨恨,想要杀死他。

  第114节:新读史记(上卷)(114)

  后来,厉公外出打猎,闲着没事的时候便与姬妾饮酒作乐。郤至随行,想杀猪进献给厉公,但是宦官孟张把郤至的献品夺了过去,打算自己邀功。郤至一怒之下杀死了孟张。厉公得知郤至杀死了他的宠臣,勃然大怒,认为郤至是胆大包天,欺辱自己,为了防止他日后发动叛乱,便打算采取行动诛灭郤氏一族。有人走漏了风声,郤至的弟弟郤奇想要先发制人,攻打国君。郤至则说:“忠信的人,不会反叛君王;智慧的人,不会危害百姓;勇敢的人,不会发动叛乱。失掉了这三个修养,又有谁肯跟随我呢?我还是死了算了吧。”于是郤至就自尽了。几天以后,厉公派遣胥童率领八百名士兵突袭郤氏,把郤至的族人全部杀死了。从此胥童野心更加膨胀,竟然趁机在朝廷上劫持了栾书、中行偃,劝告厉公将他们一同处死。厉公不忍心再滥杀无辜,便放过了他们,并且向这两人道歉、恢复了他们的官职。此后,厉公任命胥童为卿。栾书、中行偃虽然上次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但他们的心中十分十分忧虑、恐惧,不知道灾祸何时会再次降临。为了免除祸患,两人纠集党徒并且联合了其他的一些大臣,利用不久以后厉公到宠妾娘家游玩的机会,将其逮捕并囚禁,同时杀死了胥童等宠臣。一个月以后,栾书、中行偃又杀死了厉公,将他草草地埋葬。稳定了局面以后,两人就派人到周京迎接公子周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悼公。
  悼公之治
  晋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晋襄公的小儿子,尽管襄公平时很宠爱他,但是他最终没能继承王位,号称桓叔。桓叔生下了惠伯谈,谈生下了悼公周。悼公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但是他却显示出了与自己的年龄不符的成熟与智慧。不久,悼公就下令全国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没能即位为君,他们避难到周京,客死在那里。我深知自己与先君的血缘关系疏远,没有希望即位。可是如今诸位大臣没有忘记文公、襄公的恩德,拥立桓叔的后代。我承蒙列祖列宗以及大臣们的爱护,得以主持晋国的宗庙祭祀,怎敢不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呢?诸位大臣应该全力辅佐我才是啊。”接着,悼公便开始清理门户,驱逐了七个不尽臣职的大臣,重修祖宗的旧业,施德惠于百姓,抚恤、重用文公时期功臣的后代。这年秋天,晋国讨伐郑国,取得胜利,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