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正说三国 >

第10章

正说三国-第10章

小说: 正说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多造一些舟船,从汉水、沔水袭击魏的魏兴、上庸。这个作战方案没有得到大家赞同,他自己又得了病,所以没有实行。大概因为他懂得一点军事,所以延熙元年(238)到六年(243),他也曾以大将军之职出守汉中。他出守汉中的五六年间,虽没有什么战功,却也保持了汉中局势的平稳。 

  费炜也是一个受到刘备、诸葛亮器重的人物。刘备立刘禅为太子,提拔费炜为太子舍人,后又迁太子庶子。诸葛亮南征回来,大臣们都到几十里外迎候,这些人的年龄地位大多比费炜高,诸葛亮却只让费炜和他一起同车而行,大臣们都因此对他刮目相看。诸葛亮死后,他受命辅佐后主,功名声望仅次于蒋琬。 

  费炜识悟过人。诸葛亮死后,他先为后军师,后代蒋琬为尚书令。这时军国事务繁多,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书记文件。这些书记文件,他只稍微看一看,便能抓住要点,速度比常人快好几倍,而且过目不忘。他常常一早一晚办公,一边听汇报,处理公务,一边还能接待宾朋,照常饮酒吃饭、对弈博戏,却不耽误公务。董允代费炜为尚书令,也想学他的样子,不到十天,便积了一大堆事,他十分感慨,说,人的才力竟相差这么远,确实不是我能比得上的。 

  他的才能在外交上也体现出来。诸葛亮南征刚回来,派费炜出使东吴。孙权让博才善辩的诸葛恪等人去见费炜,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论难,费炜思路清晰,辞顺理达,一一应答,始终没被难倒。孙权又特地准备好酒让他喝,看他已经醉了,再和他讨论国家和天下大事,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想试试他会不会酒后误言,不料费炜头脑清醒,记住这些问题后退下去,写好条目,一一回答,没有一句失言误答。孙权非常器重他,说,你是天下贤淑有德之才,将来一定是蜀汉的栋梁股肱,前程无量。孙权还把自己经常佩戴的宝刀送给他,以示敬意。诸葛亮北住汉中时,也因此请费炜为参军,让他频频出使东吴。 

  费炜还善于平衡关系,处理内部矛盾。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处理魏延和杨仪的矛盾。魏延和杨仪互相不买账,结怨很深,常常一争论问题,魏延就拔刀向杨仪,杨仪则泣涕纵横。一到这个时候,费炜就出面劝喻。诸葛亮在世时,魏延、杨仪虽然矛盾很深却没有激化,能各自发挥他们的作用,都是靠费炜在其中斡旋匡劝。 

  费炜生活还很朴素。家里没有积蓄财产,他让孩子们穿普通布衣,吃普通饭食,出入也不坐车骑马,跟寻常百姓一样。 

  董允也以他的忠谨正直受到刘备、诸葛亮的信任。刘备让他和费炜一起为太子舍人。诸葛亮将要北伐,担心后主年轻无知,不辨忠邪,便把宫省之事托付给董允,后来又让他统领宿卫亲兵。他很谦恭,蒋琬为益州刺史,上疏把此职让给费炜和他,又呈表称赞他管制内宫有功,应该赐爵封土以示褒奖,他都坚决推辞,不愿接受。他对后主刘禅管得很严。刘禅经常想采择民女充于后宫,董允匡劝他,古时天子后妃也不过十二人,现在后宫已经够了,不应再增加。他坚决没有按刘禅的想法去做,刘禅长大以后,很喜欢宦官黄皓,黄皓又是个辟佞之徒。董允则常常既严肃地匡戒后主,又严厉地批评黄皓。黄皓很惧惮董允,不敢做什么坏事,董允在世的时候,黄皓也一直不过是个黄门丞,没能在内宫取得权势。 

  有这几位忠贤之臣,加上刘备、诸葛亮培养提拔的另一些人物,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虽已在走下坡路,但仍能维持一段不算太短的时间。不过,这样的人物毕竟不多,加上刘禅太无能,因此等这些人物过去后,蜀汉内政便越来越糟,无可挽回地归于败亡。 

  《三国演义》对这几个人物着墨不多,大概是因为《演义》长于表现战争,而这几个人物在这方面都没有什么故事可写。 

  第62讲诸葛亮称赞过的向宠(略) 

  第63讲张飞“醉茶”败张郃(略) 

  第64讲诸葛亮未随征汉中 

  《三国演义》从第七十回到第七十二回,先是写刘备各处守军抵御曹操军兵的进攻,尔后写刘备乘时亲征,一举攻取汉中。这次战役,处处可以看见诸葛亮在运谋设计,指挥调度。 

  张飞在宕渠山大战张郃,五十多天,相拒不下,便每日饮酒饮至大醉,旁若无人,坐于山前乱骂。消息传来,刘备大惊,担心张飞贪杯误事,孔明却算定这是张飞之计,反而派人送去三车美酒助阵。果然,张郃被诱下山来,被张飞击败。 

  后来张郃又领兵攻打葭萌关,守将孟达大败,葭萌关告急。孔明又不慌不忙,用激将法请出老将黄忠、严颜。黄忠不负军师所托,用骄兵之计,夺了天荡山曹操的粮草,又一次打败了张郃。 

  孔明又和刘备亲自引兵十万,出葭萌关下营。他先激黄忠出阵,并派法正相助,斩了夏侯渊,夺了定军山。当曹操自领二十万大军杀来时,孔明又派黄忠、赵云各领一支军马,夺了米仓山,烧了曹操的粮草。 

  曹操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时,孔明先令赵云引五百人,带鼓角伏于土山之下,一连三夜,擂鼓鸣炮,惊扰敌人,教曹兵彻夜不安。后又用疑兵之计击溃曹兵,连夜追赶,夺了南郑。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5节:诸葛亮未随征汉中
作者: 卢盛江

  曹操不得不退守阳平关,孔明又早已算定,一面差张飞、魏延分兵两路,去截曹操粮道,一面令黄忠、赵云分兵两路,去放火烧山。这又把曹操赶到斜谷界口,待曹操只好弃汉中而走时,孔明又令马超诸将分兵十几路,不时攻劫,让曹兵人人丧胆。刘备军靠孔明的运筹指挥,节节胜利,终于攻取了汉中。 

  在《三国演义》作者的笔下,在这次攻取汉中的战役中,孔明用兵如神,他过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人赞叹,也觉得真实可信,好像这次战役就是这样靠孔明一个个计谋打过来的。不过一查历史,才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攻取汉中是刘备夺得西川后的第一次重要战役。刘备的主要将领,除关羽镇守荆州外,大都参加了这次战役。刘备是投入了他所能投入的全部力量。张飞在八濛山一战大破被曹操比作韩信的张郃,声威大震。黄忠老当益壮,在定军山亲率士卒,金鼓助威,不但大败曹兵,而且力斩曹操的得力大将夏侯渊。赵子龙将数十骑与曹操大军猝然相遇,在众寡悬殊又被敌包围的情况下,奋勇拼杀,反教魏兵惊骇而退死伤惨重,刘备因此称赵云“一身都为胆”。还有马超,也参加了这次战役。 

  刘备亲自出征,指挥了这次战役。他驻兵阳平关,调兵遣将,总揽全局,张飞、黄忠、马超的几次作战,都是他部署的。当曹操亲率大军来时,刘备收敛兵众,依险而拒,却不与曹兵交锋,坚持几个月后,竟使曹操不得不引军而还。 

  随刘备出征的谋臣是法正。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以后,法正分析双方形势,认为乘时攻取,汉中一定可下,促使刘备下决心攻取汉中。战役中,他为刘备出谋划策,黄忠斩夏侯渊的那次战斗,就是法正指挥,下令出击的。 

  那么,诸葛亮此时在做什么呢?他并没有随刘备出征汉中。《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攻下成都,占领西川以后,“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他是留在成都,任务有两个,一是镇守、治理后方,二是为前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和军需给养。 

  这责任、功劳丝毫不亚于在前线的将士。这有点像汉高祖的萧何。当刘邦南征北战时,萧何镇守关中,使刘邦军给食不乏。刘邦后来封萧何为第一功臣。刘备攻取汉中如果要论功,诸葛亮当然也是第一功臣。但是,他毕竟没有出征前线。《三国演义》这几回关于他的描写,当然都是虚构的。 

  作者这样虚构,当然有他的考虑。要突出诸葛亮多智的性格,只有让他“出征”出谋划策。当然作者似乎也可以照史实写,但那样写出来的就是萧何式人物,与《三国演义》前后描写的诸葛亮形象不统一。为了形象的统一,为了这一智慧的化身的形象更丰满更有光彩,读者应当会赞同《演义》作者的虚构。 

  第65讲江东后起之秀吕蒙(略) 

  第66讲刘备“借”荆州有根据 

  第67讲关公大刀在何处 

  和张飞的丈八蛇矛一样,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是民间艺人奉送给他的。他刺颜良于万众之中,其实用的是枪。 

  关公是神,他的刀自然也该是神刀。民间不仅让关羽威风凛凛地骑赤兔马(顺便说一句,吕布的赤兔马是不是被曹操送给关羽了,也没法知道)、提青龙刀,而且让这刀也有神奇的来历。 

  说是桃园结义时,刘、关、张都想找称心如意的兵器,刘备要双股剑,张飞造了丈八蛇矛,关羽则想要大刀。他请来几位手艺高超的铁匠,打了试,试了打,整整一个月,打了十几把,没有一把称心。又打了一个月,还觉得不满意,再打一个月,铁匠们感到实在无能为力,不料正在这时,大刀炼好出炉,天上飞来一条青龙,被一道刀光击中,鲜血滴在刀上,顿使这刀寒光闪闪,成了削铁如泥的宝刀。 

  这刀据说有八十二斤重——一说是八十一斤重,《水浒》里鲁智深在五台山时要找铁匠打禅杖,那铁匠就是这么说的。——它有时还会自己鸣叫作声,一到这时候,说是就有战事,它耐不住要上阵杀敌;如果没有战事,那也得杀人祭刀。 

  梁陶宏景《刀剑录》记载,关公自采都山之铁打了二把刀,还铭刻“万人”两个字,取力敌万人的意思。那么,这刀到哪里去了呢?《刀剑录》说,关羽失败以后,便把刀丢到水里去了。 

  可后来却有人说,见到了关羽的大刀。明代包汝楫《南中纪闻》记载,荆门州南十五里有一座关帝庙,地上有一大石,石上有一石窍,关公的大刀就插在这石窍中。不过很有意思,人们可以摇动大刀,却没人能拔得起来。庙里僧人说,这刀重一百八十斤,这和传说的可不一样,——刀杆周围有七八寸,刀脊很厚,长大约有一丈四五尺,色泽苍青,体式精雅雄壮。天启元年,一个姓张的黔中总兵想取出刀来看看,办了三牲,以礼拜祭,又挑选了几十个健壮军士,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把大刀拔起来。 

  旁边有块碑文,说是关公经过襄樊时,把刀插在石头上的。后人因此建庙塑像,年年供奉。 

  清代罗天尺在他的《五山志林》中又说,在顺德也见到了关公刀。说顺德城没有西门。筑城之初,本打算开一西门的,出门跨西山而下,抵达金榜。在山上凿道的时候,却见一大刀,上有青龙偃月字——正是关公之刀。后来人们便在西门修一座庙,把刀敬奉起来。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正说三国>正文回目录
第26节:被刘备冤杀的刘封
作者: 卢盛江

  这真把人弄糊涂了。 

  把人弄糊涂的事还有呢!清朝王培荀《听雨楼随笔》说,涿州城西十里张飞故里有庙,山门前有铁铸蛇矛,这不是张飞的又会是谁的呢?嘉庆间,又有人得到张飞用过的铁鞭,重五十斤,长六尺,人们把它悬在墓前。 

  这你是信其真还是认其假好呢?无疑,这只是人们的某种愿望的体现。 

  第68讲周仓的故事(略) 

  第69讲七十二疑冢之谜(略) 

  第70讲荀或之死说明了什么(略) 

  第71讲被刘备冤杀的刘封 

  刘封在《三国志》卷四十有传。他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刘备到荆州,已是四十岁的人,还后继无嗣,因此把他收为养子,改名刘封。 

  到刘备入蜀的时候,刘封已年二十余。他有武艺,气力过人。刘备率兵自葭萌关还攻刘璋,刘封就将兵和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而上,所战皆克。平定益州以后,刘封被提拔为副军中郎将。建安二十四年(219),他又奉命协同孟达攻取上庸诸郡。 

  关羽围樊城、襄阳后,曾连呼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但刘封、孟达却借口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拒不从命。恰好不久关羽覆败,刘备怀恨在心。刘封和孟达关系紧张,关羽覆败后,孟达率部降魏,刘备又把责任算在刘封身上。待申仪叛刘封而去,刘封败回成都,诸葛亮又担心刘封太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于是劝刘备把他除掉。这便促使刘备下决心,赐刘封自杀而死。 

  这个人物,他的事迹,特别是他的死因,写进《三国演义》时,作了一些修改。历史上,刘封被收养的时候,刘备还没有儿子,美如玉人的甘夫人还没有为他生下阿斗刘禅。这时的刘封,是以正式继嗣者的身份被收养的。先收养刘封,后来刘禅才出生。《三国演义》把这两件事倒了个个儿。第三十四回(嘉靖本卷七“刘玄德襄阳赴会”)已写刘禅降生。到第三十六回(嘉靖本卷八“徐庶定计取襄城”),才写刘备收养刘封。这样写,收养刘封就与继嗣问题无关了。 

  历史上,刘封也是员猛将,并且为西蜀政权的建立立下过不小的战功,特别是在进军益州的时候,他将兵和诸葛亮、张飞溯流西上,史传称他“所在战克”。《三国演义》里,已经看不出他是怎样英勇善战了,当然也看不到有什么战功,只见张飞擒释严颜,攻取巴郡,并不见刘封冲杀,甚至没有提及他的名字。其他事件,刘封也被写得平平。第六十二回写他和关平捉住杨怀、高沛,那是帐中早有埋伏,是刘备用计,算不上刘封什么功劳。第七十回写刘备派刘封去葭萌关接应黄忠,只是看着黄忠破敌而已,刘封自己并未出阵。第七十一回刘封再次出战,又不过是和孟达一起被派往山中险要之处摇旗呐喊,充作疑兵。比较像样的写他上阵杀敌,是在第七十二回,第一次尚可,迎战徐晃,以诈败之计引曹军中了埋伏。但再次上阵就太窝囊了,迎战曹彰,只三合,刘封就大败而回。 

  刘封未出兵助关羽,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那是在关羽围樊城、襄阳的时候。只是恰好后来关羽覆败,引起刘备怨恨。《三国演义》里则是在关羽兵败麦城时,虽然刘封是因为孟达劝阻才未出兵,但毕竟是见死不救。 

  刘封被赐死的原因,从史书记载看,不出兵救关羽、侵陵孟达都是借口。仅仅这两件事,刘备只是怨恨他、责怪他,还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只是诸葛亮提出继嗣问题,担心刘封刚猛,难以制御,并劝刘备借机除掉他之后,这才促成了他的死。《三国演义》里,在嘉靖本,还写了诸葛亮劝说刘备:“此子极其刚强,今日不除,后必生祸于子孙耳”,“若欲嗣主久远之计,杀之何足惜也。作事业者,岂可生儿女之情耶”这样的话。到毛本,这类的话都删得一干二净。而不论是嘉靖本还是毛本,都强调刘备事先并不完全了解真情,是误杀,杀刘封之后又非常后悔等等。 

  为了蜀汉的安定,避免因继嗣之争而引起政治动乱,杀刘封是一个果断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刘封罪不当死,这样处置又未免残酷。为了维护理想中的蜀汉集团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修改刘封的事迹和死因就是必然的了。 

  第72讲诸葛亮安居平几路(略) 

  第7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